本书是“长孙博历史学考研系列”之一,是专门为考生复习中国史提供考点解析与构建内容体系的辅导书。
从2013年开始,绝大部分自主命题高校开始分开命制中国史、世界史科目试题。为此,我们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新精神,深入研究近年来考研历史学命题特点及动态,同时也参考自主命题高校近三年来的主要考点,编写了《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和《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大纲解析》两书。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的考试内容,选择上述两书或其中一本。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部分。其中每章均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点详解——本部分对*新版《考试大纲》之中国史部分所要求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准确、详细的阐述,以加深考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正确应用。考点详解部分具有内容全面、体系完整、讲解详细、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简明实用等特点,为本书的精华部分,同时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
(二)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已考真题,并附有参考答案,既是对每章重点内容的提示,也是供考生自我检测的习题。本书所选真题,包含统考真题与自主真题两部分,按章节重新排序,以便于考生复习使用。
著名历史学考研辅导书作者。主编有深受考生欢迎的“长孙博历史学考研系列”,包括《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中国史大纲解析》《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大纲解析》《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论述题》《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历年真题解析》《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基础·真题模拟30套》。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史前时代
第二章夏商西周
第三章春秋战国
第四章秦汉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
第六章隋唐五代
第七章宋、辽、西夏、金、元
第八章明、清(鸦片战争前)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列强的对华侵略
第二章清统治的衰落
第三章近代化的启动
第四章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第五章辛亥革命
第六章民初政局
第七章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第八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第九章抗日战争
第十章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第十一章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第十四章拨乱反正(1976—1978年)
第十五章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第十六章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第十七章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普通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阅读书目
致谢与参考书目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用起来有一种廉价感,翻阅几次后,书页边缘就开始出现毛边,放在书桌上显得非常不专业。更重要的是,内容编排的逻辑性严重混乱,让人怀疑编者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国史各个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处理唐宋变革论这一重大议题时,前后章节的论述缺乏衔接,像是生硬地将不同作者撰写的段落拼凑在一起。这种跳跃式的叙事,使得考生难以建立起清晰的断代史框架。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元代民族政策的部分,期望能看到对不同学说(如“大一统”观与“多元一体”观)的对比分析,结果它只是机械地罗列了朝廷颁布的法令,却从未深入探讨这些法令在实际执行中产生的社会后果和对后世的影响。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写作风格,完全无法满足我们对历史深度理解的需求,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心累,仿佛在跟一个不了解历史的初学者对话,而不是在准备一场严肃的学术选拔考试。
评分从工具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索引和交叉引用方面做得也十分不到位。历史学习是一个网状结构,不同朝代、不同主题的知识点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和呼应,比如气候变迁对边疆民族迁徙的影响,或者某一经济政策在不同王朝的演变。然而,翻阅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很难通过目录或关键词快速定位到相关联的所有信息点。比如在研究清初的“摊丁入亩”时,我想要回顾一下唐代的“两税法”作为参照,却发现两者的关联性描述非常零散,需要我自己在脑海中重新建立联系。一本优秀的复习资料,应该像一个精密的导航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中快速建立起高效的检索路径。但这本《大纲解析》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堆散乱的卡片被装进了一个结构松散的盒子里,虽然内容基础都在,但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材料,全靠学习者自身的功力去梳理和整合,这与它声称的“解析”作用背道而驰,极大地增加了复习的摩擦成本。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抱着极大的期待,毕竟名字里带着“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字样,总觉得应该能提供某种“独家秘籍”或“高分捷径”。然而,实际的阅读体验却让人大失所望。它更像是一本面向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复习纲要的粗略扩充版,而非针对专业性极强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深度剖析。最为欠缺的是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历史学考试的趋势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史实记忆,而是要求考生具备对历史现象进行多维度、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这本书里,我们看不到对经典史学著作的不同见解是如何展开争论的,也缺乏对出土文献或新出土考古材料的有效整合和解读。那些被认为是高频考点的明代中后期党争、清代赋役制度的演变等,全书的叙述方式过于平铺直叙,仿佛在背诵一套既定的标准答案。这对于想要在面试中脱颖而出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因为它提供的知识架构太过僵硬,无法支撑起灵活的论述。
评分这套复习资料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拿到手就有一种被信息洪流淹没的感觉。按理说,既然是针对全国统考的“大纲解析”,就应该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可翻开之后,发现很多知识点的罗列显得过于冗长和口语化,完全没有经过精炼。比如讲到宋代的经济政策时,简直像是把整本教科书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中间穿插着一些语气极其主观的“小贴士”,这些“贴士”的价值存疑,更像是编者个人的随意发挥,对于把握宏观脉络几乎起不到任何帮助。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提炼出核心考点,结果效率极低。更令人沮丧的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时期,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或明清之际的社会变迁,其论述深度明显不足,停留在概念的简单解释层面,缺乏对史料运用和学术前沿观点的引导。对于一个志在冲刺高分的考生来说,这样的资料不仅无法提供有效支撑,反而会因为信息过载和重点模糊而消耗宝贵的复习精力。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与其说是“解析”,不如说是“堆砌”。
评分我注意到一个非常令人恼火的现象,就是全书对“疑难点”的处理过于保守和模糊。对于那些历史学界尚未达成定论、存在多重解释的复杂问题,比如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权力博弈,或者明代中叶的社会危机根源,这本书给出的往往是教科书式的、最安全的结论,甚至直接用“目前学界尚无定论,但以XX说为主流”一笔带过。虽然求稳是人之常情,但在高难度的考试中,正是对这些模糊地带的深入挖掘和个人化阐释能力,才能体现出考生的潜力。这种回避深层次矛盾的写法,极大地限制了我们拓展思路的可能性。如果我只是想通过考试,这本书或许勉强可以应付基础分数,但如果我的目标是打好未来研究的基础,那么这本书提供的知识视野太过狭隘,它似乎只关注“考什么”,而完全忽略了“为什么学历史”。它缺乏那种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挑战既有观念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书整体还可以,物流很快,就是包装上有一点小问题,书的边角有点皱
评分这本书内容详细,适合2019年历史学考研的同学用。
评分收到时有缺印现象,联系客服后立刻给换了一本。较旧版更新了很多。
评分书的编排和质量不错,希望今年考研成功。
评分京东活动很优惠,买书很值!!!???
评分东西还不错,加油看好好复习
评分全套里缺了本中国史大纲,又单独买了一本,内容很全
评分还可以,参考参考,有点收获
评分在京东买东西有个好处就是有保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