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探索之旅的《自然規律的探索之旅(第1捲)》,我選擇研究這個自然界的總體麵貌。比如,腳下的大地是什麼;如果我們一直往一個方嚮走會走到哪裏;天上的雲是什麼;星星是什麼;太陽是什麼;月亮是什麼;它們離我們有多遠:它們是怎麼運動的;為什麼它們有時候會突然鑽到地下……這些都是人類從剛誕生時就感興趣的問題,古代幾乎所有宗教、神話、哲學都涉及這些問題,而圍繞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人類科學的重要起源。
在即將啓程的《自然規律的探索之旅(第1捲)》中,我們將忘記曾經學過的所有知識,隻留下生活中的經驗,隻允許使用普通人都能理解其製作原理的簡單工具(比如尺子、量角器、繩子、鍾錶等。由此也排除那些製作原理不易理解的現代高科技工具,比如衛星、探測器甚至是望遠鏡等,但它們可以在帶有科普性質的最後一章中齣現),從零開始觀察和探索這個世界。而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在閱讀之前,你要把思維調到“未知”的背景下,從新生嬰兒的角度來重新研究這個世界。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地球
§1-1 地平綫的齣現
§1-2 矛盾的産生
§1-3 海平綫的齣現
§1-4 一個看似違反常識的假設
§1-5 球的假設
§1-6 尺子測量的原理
§1-7 測量方案的獲得
§1-8 嘗試測量地球半徑
§1-9 提高測量角度的精度
§1-10 重新測量地球半徑
§1-11 原來隻是麯率半徑
§1-12 不確定性
§1-13 對地球模型的檢驗
§1-14 不確定性的放大
§1-15 如何看待這樣的不確定性
§1-16 補充內容
§1-16-1 模型與魔術
§1-16-2 一些哲學問題
§1-16-3 科學研究的本質
第二章 恒星
§2-1 天那裏是什麼東西
§2-2 研究方嚮的擬定
§2-3 記錄天體方位的方案
§2-4 鍾錶計時的原理
§2-5 研究對象的選定
§2-6 從某七顆星星開始
§2-7 星圖的描繪及鏇轉規律的檢驗
§2-8 對鏇轉周期更精確的測量
§2-9 行星的發現
§2-10 下一步研究方嚮的選定
§2-11 天球模型的建立
§2-12 根據天球模型給齣的猜測
§2-13 對於猜測的檢驗
§2-14 天球模型的應用
§2-14-1 定位、測距、繪製世界地圖
§2-14-2 經緯度的建立
§2-15 模型任意項
§2-16 對於太陽、月亮是否在星圖上移動的檢驗
§2-17 對於太陽、月亮和行星距離的嘗試測量
§2-18 下一步研究方嚮及對象的選定
§2-19 補充內容
§2-19-1 長度單位“米”的來源
§2-19-2 幾個星座的辨識
§2-19-3 銀河和星雲
第三章 太陽
§3-1 模型的選擇
§3-2 一個周期觀測的結果
§3-3 用模型推測一個地點的觀測結果
§3-3-1 太陽方位變化
§3-3-2 太陽對於該地氣候影響的分析
§3-4 用模型推測全球的觀測結果
§3-4-1 太陽方位變化
§3-4-2 對全球氣候的猜測
§3-5 對所有猜測的檢驗
§3-6 對長時間測量結果的猜測
§3-6-1 區分恒星年和迴歸年
§3-6-2 預測太陽方位的方式的小改動
§3-6-3 恒星年和迴歸年的測量方案
§3-7 對於猜測的檢驗及實際的測量
§3-8 應用
§3-8-1 製定從零開始建立時間體係的目標
§3-8-2 日晷對一天時長及時刻劃分的參考
§3-8-3 確定鍾錶的運行速度
§3-8-4 閏秒的産生
§3-8-5 公曆的建立
§3-8-6 公曆和陽曆的區彆
§3-8-7 時差
§3-8-8 二十四節氣
§3-8-9 用太陽和手錶辨彆方嚮
§3-8-10 房屋朝嚮的選擇
§3-8-11 利用太陽測定經度
§3-8-12 十二星座
§3-9 模型任意項
§3-10 下一步研究對象的擬定
§3-11 補充內容:雲
第四章 月亮
§4-1 測量月亮的距離和直徑
§4-2 研究方嚮的擬定
§4-3 一個周期內月亮在星圖上的移動
§4-4 根據一個地點一個周期的運動給齣的猜測
§4-4-1 月亮方位變化
§4-4-2 月亮什麼時候齣現
§4-4-3 月相問題
……
第五章 行星
第六章 望遠鏡齣現後
前言/序言
作為探索之旅的第一捲,我選擇研究這個自然界的總體麵貌。比如,腳下的大地是什麼;如果我們一直往一個方嚮走會走到哪裏;天上的雲是什麼;星星是什麼;太陽是什麼;月亮是什麼;它們離我們有多遠:它們是怎麼運動的;為什麼它們有時候會突然鑽到地下……這些都是人類從剛誕生時就最感興趣的問題,古代幾乎所有宗教、神話、哲學都涉及這些問題,而圍繞這些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人類科學的最重要起源。
作為現代人,很多人或多或少被告知過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當你想象著自己在“未知”的背景下去通過觀察獲得這些答案時,你會發現這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情。就地球來說,我們看到的地麵明明是平坦的,憑什麼說它是個球呢?就地球繞著太陽轉(或自轉)而言,我們感受到的地麵明明是靜止的,憑什麼說它會運動(或自轉)呢?就行星繞著太陽轉而言,我們隻能觀測到行星和太陽的方位,又該如何確定它們在空間中的位置從而獲得它們的運行情況呢?往更大瞭說,我們又是怎麼知道我們處於一個叫銀河係的星係中呢?……
這些問題對於大多數人的睏惑突然讓我想到瞭宗教。宗教教育教徒有神的存在,應該遵循神的教令,但從不嚴格解釋神從哪來,又有誰見過。反觀我們的科學教育,我們教育學生們大地是個球,它和其他行星一起繞著太陽轉,我們就處於銀河係內,等等,卻不嚴謹地說明這些結論的來源,那這和傳教有何區彆呢?僅僅是灌輸的思想不同吧?
暫且不說我們學過的一些天文知識是怎麼來的,我們的教育大多注重理論而輕視實際的觀測。比如,我們如何在夜晚分辨行星和恒星;晚上的恒星是怎麼運動的;行星又是怎麼運動的;如何辨認星座;東西南北是如何定義的又該如何方便地確定;月亮何時升起何時落下;太陽的方位在一天和一年中怎麼變化……這些實實在在的觀測是被現代教育最為輕視的,而這些正好是學生們得以在現實生活中檢驗他們所學知識的方式,因而也正好是宗教傳教和科學教育的本質區彆所在。
在即將啓程的第一捲中,我們將忘記曾經學過的所有知識,隻留下生活中的經驗,隻允許使用普通人都能理解其製作原理的簡單工具(比如尺子、量角器、繩子、鍾錶等。由此也排除那些製作原理不易理解的現代高科技工具,比如衛星、探測器甚至是望遠鏡等,但它們可以在帶有科普性質的最後一章中齣現),從零開始觀察和探索這個世界。而需要再次強調的是,在閱讀之前,你要把思維調到“未知”的背景下,從新生嬰兒的角度來重新研究這個世界。
《星辰之下:人類文明的微觀與宏觀觀測》圖書簡介 導言:在秩序與混沌之間,尋覓存在的邊界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自然法則的宏大敘事,也不試圖構建一個包羅萬象的宇宙模型。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類認知極限,探索文明如何在新舊範式交替中尋求立足之地的思想漫遊。我們聚焦於那些被主流科學敘事所邊緣化或尚未完全納入體係的“灰色地帶”——那些介於確定性與隨機性之間,物質與信息交織的領域。 《星辰之下》將引領讀者穿越三個主要的認知維度:微觀結構的不確定性、宏觀時間中的信息熵變,以及人類社會對“隨機”的心理構建。 我們不探討已知的物理定律如何支配行星運行,而是審視當這些定律遭遇極端條件或觀測偏差時,我們如何重新定義“規律”本身。 --- 第一部分:微觀視界:量子的低語與觀測者的睏境 本部分著眼於信息、概率與現實的內在聯係,跳齣傳統的決定論框架,深入探究在極小尺度上,確定性如何瓦解。 第一章:結構之網的脆弱性 我們首先審視那些構成已知世界基石的結構——晶體、分子排列乃至量子場。然而,重點不在於它們的穩定性,而在於其“相變閾值”。研究錶明,許多復雜係統的穩態,僅依賴於一組極度精細的初始條件。我們模擬瞭在極低能量輸入下,宏觀材料結構如何突然坍塌或重組的臨界點。這不是關於材料科學的教科書式描述,而是關於“係統記憶”的哲學探討:結構如何在自身信息被擾亂後,選擇一條全新的、非綫性的演化路徑? 第二章:概率雲下的錨點 量子力學中的概率解釋,已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但本書更進一步,關注“觀測者悖論”在信息處理中的實際映射。我們探討瞭一種非主流的觀點:信息並非被“觀測”後纔坍縮,而是信息本身在係統內部的傳遞和耦閤速度,決定瞭我們所感知的“現實快照”。如果宇宙信息處理的速度存在一個可測量的極限,那麼“同時性”的概念本身是否就是一種尺度依賴的幻覺?本章通過分析信息論中的“熵增與信息損失”模型,試圖在物理層麵為“自由意誌”留齣理論上的演算空間,盡管這空間微小到近乎不存在。 第三章:非連續性的痕跡 本章聚焦於“噪聲”——那些通常被視為乾擾、需要被過濾掉的信號。我們研究瞭在復雜的電磁場或地質活動記錄中,那些無法被任何已知周期性或隨機性模型解釋的“瞬態事件”。這些事件的特徵在於其極端的短促和無法重復性。我們提齣一個假設:這些瞬態信號,可能並非是係統內部的隨機波動,而是係統與更高維度(或更高復雜度的信息場)進行“接觸”時留下的邊緣效應。 --- 第二部分:宏觀尺度:時間、熵與文明的拓撲結構 當我們從微觀抽離,進入到人類文明和宇宙尺度的觀察時,決定性的力量從基本粒子轉變為時間與纍積效應。 第四章:時間的迴響與因果鏈的斷裂 傳統的時間觀將時間視為一個單嚮流動的河流。本書挑戰這種綫性的、牛頓式的理解,轉而采用拓撲學視角審視因果關係。我們分析瞭在極端長的時間跨度下,早期微小事件對後期宏大結構(如星係團的形成、生態係統的演化)的“非綫性反饋權重”。更具爭議性的是,本章探討瞭在宇宙尺度上,是否存在一種“信息迴收機製”——即早期宇宙的某些特定結構,是否以一種我們尚未理解的方式,影響瞭晚期宇宙中復雜生命的誕生概率? 第五章:熵的非均勻分布與“有序孤島” 熵增定律描述瞭宇宙的總體趨勢是趨於無序。然而,生命、智慧和復雜的社會結構,都是局部熵減的奇跡。本書不談論生物如何對抗熵增,而是關注“有序孤島”的形成條件。我們通過分析古代文明的興衰案例,構建瞭一個模型,來量化一個文明在特定地理和信息環境下,能夠維持其復雜性(即抵抗局部熵增)的“有效時間窗口”。這個窗口取決於信息的存儲密度、能量獲取效率以及社會內部的“冗餘度”。 第六章:大型結構中的“信息冗餘”與“模式漂移” 探討人類文明的物理載體——城市、網絡、檔案庫。當一個信息係統規模達到臨界點後,係統為瞭維持其自身穩定,會開始産生大量的“模式冗餘”,即信息結構開始自我重復,缺乏創新的輸入。我們研究瞭這種冗餘如何導緻文明在麵對外部衝擊時,因反應路徑固化而迅速崩潰。這是一種對信息疲勞的考察,它揭示瞭即便擁有無限的計算能力,如果信息結構自身僵化,文明也無法逃脫某種“文化引力”的束縛。 --- 第三部分:心智的煉金術:我們如何框定現實 在自然規律的探索終點,我們總是會遭遇觀測者本身——人類的心智。本部分探討瞭人類如何構建和維護一套“可操作的現實框架”,以及這個框架的局限性。 第七章:認知過濾器與“可接受的隨機性” 人類心智對模式的渴求是根深蒂固的。本章深入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交叉領域,研究人類如何主動地將那些無法解釋的現象,“降級”為隨機噪音或個人偏見,以維持對環境的控製感。我們分析瞭文化敘事(如神話、預言)如何提供比物理學更具安慰性的“概率修正”,以及這種修正如何反過來影響群體行為。 第八章:邊界的構建與“非邏輯的效率” 我們探討瞭那些不遵循主流科學方法的知識體係——例如古代的曆法、失傳的工程技術。它們可能在嚴格的物理檢驗下失敗,但在其特定的曆史和環境約束下,卻展現齣驚人的“局部最優解”。本書認為,理解這些“非邏輯的效率”,比簡單地將它們歸類為迷信更為重要。它們揭示瞭人類在信息稀缺時代,如何通過高度凝練的經驗,在不具備現代數學工具的情況下,模擬齣復雜係統的反饋迴路。 結語:在邊緣探尋,而非在中心停留 《星辰之下》並非旨在推翻任何既有的物理定律,而是試圖描繪齣這些定律在邊界條件下的“陰影”。探索的目的,不是為瞭找到一個新的、更宏大的統一理論,而是為瞭理解:在知識的邊緣,存在著哪些我們尚未學會問齣的問題。我們承認,我們所觀察到的一切,都受到我們觀測工具和心智結構的限製。本書所展示的,是沿著這些限製的邊界行走的足跡,那裏充滿瞭未被整閤的觀測數據和尚未被命名的現象。我們所能做的,隻是小心翼翼地記錄下這些星辰之下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