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机构学与控制

并联机器人:机构学与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朗] 哈米德,D.塔吉拉德(Hamid,D.,Taghirad) 著,刘山 译
图书标签:
  • 并联机器人
  • 机器人学
  • 机构学
  • 控制理论
  • 机械工程
  • 自动化
  • 运动规划
  • 优化设计
  • 机器人控制
  • 空间机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8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27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机器人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分三部分:第1、2章介绍机器人学的基础以及并联机器人的关键知识;第3~5章介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学理论,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第6、7章介绍并联机器人的控制,主要是运动控制和力控制。附录将书中需要的预备知识进行了简要介绍。本书内容全面,层次结构合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几乎所有章后都配备了适量的习题,对于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可提供很大的帮助。本书适合机器人学相关专业的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Hamid D. Taghirad,曾任教于K.N.Toosi技术大学和McGill大学,教授研究生机械相关课程。

目录

目 录
Parallel Robots: Mechanics and Control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1
 1.1 什么是机器人1
 1.2 机器人部件2
 1.3 机器人的自由度4
 1.4 机器人分类7
  1.4.1 串联机器人7
  1.4.2 并联机器人10
  1.4.3 缆线驱动并联机器人13
 1.5 本书的目标和范围16
第2章 运动表示17
 2.1 空间运动表示17
  2.1.1 点的位置17
  2.1.2 刚体的姿态18
 2.2 刚体的运动30
 2.3 齐次变换31
  2.3.1 齐次坐标31
  2.3.2 齐次变换矩阵32
  2.3.3 螺旋位移33
  2.3.4 变换运算34
 习题38
第3章 运动学42
 3.1 简介42
 3.2 封闭环方法43
 3.3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44
  3.3.1 机械机构描述44
  3.3.2 机械臂的几何结构44
  3.3.3 逆向运动学45
  3.3.4 正向运动学45
  3.3.5 仿真47
 3.4 肩部机械臂的运动学分析48
  3.4.1 机械机构描述48
  3.4.2 机械臂的几何结构49
  3.4.3 逆向运动学50
  3.4.4 正向运动学51
  3.4.5 仿真52
 3.5 SGP的运动学分析53
  3.5.1 机械描述53
  3.5.2 机械臂的几何结构54
  3.5.3 逆向运动学54
  3.5.4 正向运动学55
  3.5.5 仿真61
 习题65
第4章 雅可比矩阵:速度和静力74
 4.1 简介74
 4.2 角速度与线速度74
  4.2.1 刚体的角速度74
  4.2.2 点的线速度76
  4.2.3 螺旋坐标系77
 4.3 并联机械臂雅可比矩阵78
 4.4 速度回路79
 4.5 并联机械臂的奇异性分析80
  4.5.1 逆运动学奇异性80
  4.5.2 正运动学奇异性80
  4.5.3 混合奇异性81
 4.6 平面机械臂雅可比矩阵分析81
  4.6.1 速度回路81
  4.6.2 奇异性分析83
  4.6.3 灵敏度分析84
 4.7 肩部机械臂雅可比矩阵分析85
  4.7.1 速度回路85
  4.7.2 奇异性分析87
 4.8 SGP雅可比矩阵分析88
  4.8.1 速度回路88
  4.8.2 奇异性分析89
 4.9 并联机械臂的静态力93
  4.9.1 自由体图解法93
  4.9.2 虚功法94
  4.9.3 平面机械臂的静态力95
  4.9.4 肩部机械臂的静态力96
  4.9.5 SGP的静态力97
 4.10 并联机械臂的刚度分析98
  4.10.1 刚度和柔度矩阵98
  4.10.2 变换椭球体99
  4.10.3 平面机械臂的刚度分析101
  4.10.4 肩部机械臂的刚度分析102
  4.10.5 SGP的刚度分析103
 习题105
第5章 动力学111
 5.1 简介111
 5.2 刚体的动力学综述112
  5.2.1 刚体加速度112
  5.2.2 质量特性114
  5.2.3 动量和动能115
  5.2.4 牛顿欧拉法则116
  5.2.5 变质量系统117
 5.3 牛顿欧拉方程119
  5.3.1 平面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质量恒定处理方式119
  5.3.2 平面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变质量处理方式127
  5.3.3 SGP的动力学方程131
  5.3.4 封闭式动力学137
 5.4 虚功方程147
  5.4.1 D’Alembert原理147
  5.4.2 虚功原理148
  5.4.3 平面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质量恒定处理方式150
  5.4.4 公式验证151
  5.4.5 平面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变质量处理方式152
  5.4.6 SGP动力学方程153
 5.5 拉格朗日公式155
  5.5.1 广义坐标155
  5.5.2 拉格朗日等式第二种形式156
  5.5.3 拉格朗日等式第一种形式157
  5.5.4 动力学方程性质158
  5.5.5 平面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163
  5.5.6 SGP的动力学分析169
 习题174
第6章 运动控制179
 6.1 简介179
 6.2 控制器架构179
 6.3 工作空间运动控制182
  6.3.1 分散PD控制182
  6.3.2 前馈控制183
  6.3.3 逆动力学模型控制184
  6.3.4 部分线性化IDC186
 6.4 鲁棒和自适应控制188
  6.4.1 鲁棒的逆动力学模型控制188
  6.4.2 自适应逆动力学模型控制192
 6.5 关节空间运动控制194
  6.5.1 关节空间动力学方程194
  6.5.2 分散PD控制195
  6.5.3 前馈控制196
  6.5.4 逆动力学模型控制197
 6.6 运动控制方法总结198
  6.6.1 动力学模型199
  6.6.2 分散PD控制199
  6.6.3 前馈控制199
  6.6.4 逆动力学模型控制199
  6.6.5 部分线性化IDC200
  6.6.6 鲁棒的逆动力学控制200
  6.6.7 自适应逆动力学控制200
 6.7 冗余分解201
  6.7.1 简介201
  6.7.2 问题的提出202
  6.7.3 拉格朗日和Karush-Kuhn-Tucker乘子204
  6.7.4 迭代求解206
 6.8 平面机械臂的运动控制209
  6.8.1 分散PD控制210
  6.8.2 前馈控制215
  6.8.3 逆动力学控制218
  6.8.4 部分线性化IDC222
  6.8.5 鲁棒IDC控制223
  6.8.6 自适应IDC控制225
  6.8.7 关节空间运动控制228
 6.9 SGP运动控制229
  6.9.1 分散PD控制230
  6.9.2 前馈控制234
  6.9.3 逆动力学控制236
  6.9.4 部分线性化IDC240
  6.9.5 鲁棒IDC241
  6.9.6 关节空间中的运动控制243
 习题255

前言/序言

前 言Parallel Robots: Mechanics and Control进入21世纪后,机器人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业自动化中使用机器人增加生产线的灵活性是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工业机器人通常由一系列通过关节相互连接的连杆组成,具有大的工作空间。每个连杆通过独立的执行器操纵,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这种串联结构使得机器人具有大的工作空间和灵活性的特点,但也使操作端的精度难以保证。
对于要求高精度和低适应性的应用或者必须具有相对高的荷载自重比的场合,机器人的并联结构是必需的替代方案。并联机器人具有固有的闭环运动学结构,其运动平台通过几个独立的运动链连接到基座。许多工业应用中机器人的设计都采用并联结构,但目前介绍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方面的教材极少。本书的目的是给工业界越来越多的对并联机器人感兴趣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些这类机器人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本书将介绍分析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的系统方法。
为确定这种机器人的运动特性,需要表示机器人运动平台相对于固定坐标系的三维运动。这依赖于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姿态和定位的系统表示方法。第2章介绍了这些方法,重点是螺旋坐标,这种坐标使机器人的一般运动更容易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构造位置和姿态的表示思路是构造线速度和角速度以及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表示的基础,并且也是构造作用在机器人操作臂上的力和力矩表示的基础。
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机器人运动的几何形式,没有考虑引起运动的力和力矩。其中,导出和分析了机械臂几何参数与运动平台的最终运动之间的关系。第3章给出了运动学分析的完整过程,并提供了三个并联机器人的详细案例研究,其中一个是缆线驱动的平面并联机器人。由于缆线驱动的并联机器人的并联结构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工作空间,是新一代大有前途的机器人,本书重点讨论这类机器人的分析。
第4章进一步考察扩展到静态定位以外的机械臂运动学分析。微分运动学分析在机械臂的无奇异性设计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雅可比分析不但揭示了关节变量的速度与运动平台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构建了用于计算从任务空间中作用于运动平台的力和力矩到执行器驱动力的变换。第4章给出了并联机器人雅可比分析的系统方法,并通过第3章的相同案例研究进行了研究。
由于闭环结构和运动学约束,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具有固有的复杂性。然而,因为并联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需精确定位的场合,且在高负载的情况下具有合适的动态性能是并联机器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动力学建模对于并联机器人的控制非常重要。尽管关于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和控制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且几乎没有专著详细讨论这些问题。本书第5章通过三种方法进行了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即牛顿欧拉法、虚功法和拉格朗日法。进一步,第5章介绍了一种方法来构建闭环形式的并联机器人动态方程,使动态矩阵更容易处理,并能够进行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本书最后两章阐述了并联机器人的控制,包括运动控制和力控制方案。第6章介绍了不同的无模型控制器和基于模型的控制器,以及鲁棒和自适应的控制策略。这些控制方案应用到了两个案例研究,即缆线驱动的冗余并联机械臂和全并联机械臂。最后,第7章详细介绍了并联机器人的力控制。阐述了刚度控制、直接力控制和阻抗控制方案,并将这些方案在同一个案例上进行了实施研究。
计算机仿真是验证控制器性能和分析的关键方法之一。本书所有章节的案例研究均有计算机仿真。仿真一般在商业软件包(如MATLAB)上进行,这种软件包为模拟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以及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提供了方便。
我要感谢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在技术上和精神上支持我的人。由于本书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很多人为本书做出了贡献,在此一并感谢。我将这本书献给已故的G.Zames教授和P.R.Bélanger教授,他们不但教给我很多控制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思想和行为。我还要感谢J.Angeles教授和C.Gosselin教授,他们鼓励我完成了这项工作。本书中的很多结果都来自J.Angeles、C.Gosselin、J.-P.Merlet、L-W.Tsai和本领域许多其他著名学者的贡献。我很高兴能够组织并进一步阐述这些贡献。
我感谢与M.Nallon和I.Bonev教授的愉快合作,他们在两个关键的时间段给我提供了访问机会并允许我暂时避开紧张的日程安排以便重点完成本书,对此深表感谢。在McGill大学和K.N.Toosi技术大学学习相关研究生课程的许多同学检查了本书的内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提高了本书的质量。其中,感谢H.Sadjadian博士花了大量的时间修正书稿的错误,R.Oftadeh审校了并联机械臂的动力学公式。当然,本书的当前版本难免存在错误,感谢所有读者的任何意见和建议。感谢为本书提供图形素材和插图的所有个人和机构。
没有我妻子Azam和我女儿Matineh的支持和鼓励,我不能完成这个工作。在此我对她们的无限支持和耐心表示真挚的感谢。
Hamid D.Taghirad
并联机器人:机构学与控制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是一部系统性探讨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涵盖其机构学设计、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建模以及控制策略的专著。全书力求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并重,为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工程师和学生提供一份详实全面的参考。 机构学设计与分析 第一部分:并联机器人机构基础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对并联机器人基本概念和核心构型的理解。我们将从并联机构的定义出发,阐述其与传统串联机器人的本质区别,重点突出并联机构在刚度、精度、负载能力及工作空间等方面的优势。 并联机构的定义与分类: 深入解析并联机构的结构特征,即末端执行器通过多条独立的运动链同时连接到基座。根据运动链的自由度配置、执行器类型及连接方式,对各类并联机器人进行系统性分类,例如Stewart平台、Delta机器人、Tricept机器人等经典构型,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并联机构的几何学基础: 阐述描述并联机构位姿和运动状态所需的几何学概念,包括变换矩阵、齐次坐标系、位姿表示法(如欧拉角、旋转向量、四元数)等。重点讲解如何建立并联机构的几何模型,为后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奠定基础。 自由度分析: 详细介绍分析并联机构自由度的几种常用方法,如Grübler-Kutzbach准则及其在并联机构中的应用,以及基于Screw理论的自由度分析。强调理解并联机构的实际输出自由度和驱动自由度之间的关系,这对确定机构的可行性与性能至关重要。 工作空间分析: 深入研究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包括奇异位形、可达工作空间、可控工作空间等概念。讲解如何通过数值仿真或解析方法来精确计算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并讨论影响工作空间的因素,如杆长、关节限制、奇异位形的存在等。强调在机构设计中优化工作空间的重要性。 驱动方式与执行器选型: 分析并联机器人常用的驱动方式,如电机驱动、液压驱动、气动驱动等。讨论不同驱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针对具体应用场景如何选择合适的执行器(如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等),并考虑执行器的功率、速度、精度、成本等因素。 杆件与关节设计: 关注构成并联机构的杆件和关节的设计原则。讨论杆件材料的选择,如何优化杆件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载荷和减少形变。详细介绍各种关节类型(如球铰、万向节、直线导轨等)的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和设计满足精度和寿命要求的关节。 冗余度与欠驱动分析: 探讨并联机器人中常见的冗余度(自由度大于机构所需输出自由度)和欠驱动(自由度小于机构所需输出自由度)现象。分析冗余度在提高性能、克服约束方面的优势,以及欠驱动带来的挑战。 第二部分:并联机器人运动学 运动学是理解并联机器人运动能力的基础。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并联机器人的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问题。 逆运动学: 逆运动学是并联机器人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给定末端执行器的期望位姿,计算出各驱动关节的角度或位移。详细推导Stewart平台、Delta机器人等典型并联机器人的逆运动学解算方法,包括基于几何约束的方法、基于代数方程组求解的方法以及基于数值迭代的方法。讨论逆运动学解的多解性、奇异性问题及其处理。 正运动学: 正运动学则是根据各驱动关节的数值,计算出末端执行器的位姿。由于并联机构的闭环特性,正运动学问题通常比逆运动学更具挑战性,可能存在多解性。介绍求解正运动学问题的各种方法,包括数值迭代法、基于优化方法的求解以及针对特定构型的解析方法。 雅可比矩阵: 引入雅可比矩阵的概念,用于描述末端执行器速度与关节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详细推导并联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并讲解其在速度解算、动力学分析以及控制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关注雅可比矩阵的奇异性,以及奇异位形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 运动学约束: 分析并联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运动学约束,包括关节限位、杆件长度约束、碰撞约束等。讨论如何在运动规划和控制中考虑这些约束,以保证机器人的安全可靠运行。 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第三部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 动力学是研究并联机器人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方法以及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拉格朗日方程法: 介绍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动力学建模方法,推导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重点分析如何将末端执行器的动力学与各个运动链的动力学耦合起来,并考虑重力、惯性力、科氏力和离心力等。 牛顿-欧拉法: 介绍基于牛顿-欧拉法的动力学建模方法,通过对机构中各杆件进行受力分析,逐步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分析该方法在处理复杂机构时的灵活性。 复合刚体动力学: 探讨复合刚体动力学在处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简化复杂多体系统的建模。 逆动力学: 给定机器人期望的运动轨迹,计算驱动关节所需的力/力矩。逆动力学是进行轨迹跟踪控制、姿态控制以及冲击补偿的基础。详细阐述并联机器人的逆动力学求解过程,并讨论计算效率问题。 正动力学: 给定驱动关节的力/力矩,计算机器人运动的响应。正动力学在仿真、模型验证和某些先进控制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 考虑柔性和迟滞的影响: 讨论在某些精密应用中,需要考虑杆件的柔性形变和关节的迟滞(backlash)对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建模方法。 第四部分:并联机器人控制策略 强大的控制能力是实现并联机器人高性能运作的关键。本部分将全面介绍并联机器人的各种控制策略。 PID控制: 作为基础控制方法,介绍如何将PID控制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的各个关节,实现基本的轨迹跟踪和位置控制。分析PID控制在并联机器人中的局限性,如对模型精度要求高、抗扰动能力有限等。 反馈线性化控制: 介绍基于模型的前馈+反馈控制策略。利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反馈线性化技术将非线性系统转化为线性系统,从而实现更精确的轨迹跟踪。详细阐述相对次数、输入-输出线性化等概念,并给出演算步骤。 自适应控制: 针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未知或时变的情况,介绍自适应控制技术。包括参数自适应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等,使控制器能够在线调整参数以适应系统变化。 鲁棒控制: 针对并联机器人系统中存在的模型不确定性、外部干扰和传感器噪声等问题,介绍鲁棒控制方法,如H-infinity控制、滑模控制等,以保证系统在各种不确定条件下都能稳定运行。 智能控制: 探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智能控制方法在并联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分析这些方法如何处理复杂非线性系统,以及如何通过学习和经验来优化控制性能。 力/阻抗控制: 介绍并联机器人与环境交互时的力控制和阻抗控制策略。这对于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的协作、装配、打磨等任务至关重要。详细解释阻抗模型、虚拟墙等概念。 模型预测控制(MPC): 介绍模型预测控制在并联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控制中的应用。MPC能够结合未来一段时间的系统预测,优化控制输入,以满足约束并最大化性能指标。 多任务协同控制: 讨论当并联机器人需要同时执行多个任务时,如何进行任务的分配和协同控制。 运动规划与轨迹生成: 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介绍并联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规划方法,包括路径规划、轨迹生成(速度、加速度曲线)以及在轨迹中考虑奇异性、关节限制等。 第五部分:应用与展望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各章节理论知识,对 Stewart 平台在飞行模拟器、数控机床、精密装配中的应用,Delta 机器人用于高速分拣、包装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并联机器人研究前沿: 探讨当前并联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如高自由度并联机器人、柔性并联机器人、人机协作并联机器人、以及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 对并联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包括性能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成本降低以及在更广泛领域的推广应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并联机器人技术学习平台,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掌握并联机器人的核心理论,理解其设计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机器人系统开发与研究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精妙,尤其是在控制系统这一核心部分的处理上,简直可以称得上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最基础的刚体动力学建模入手,逐步过渡到非线性控制策略的构建,逻辑链条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断裂。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先进控制方法在并联机器人上的应用”的探讨。他们详尽地对比了诸如PID、滑模控制(SMC)以及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在处理并联机构瞬态响应和鲁棒性方面的优劣。书中关于SMC设计的部分,不仅展示了如何选取Lyapunov函数来保证稳定性,还针对并联机构特有的耦合问题,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耦前馈补偿策略,这部分内容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同于其他书籍仅仅停留在公式推导层面,这里每一项控制算法的提出,都紧密结合了并联机器人在高速运动或高精度装配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实际物理限制,这种工程实践与理论深度的完美结合,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多数纯理论专著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让你“欲罢不能”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随时可以翻阅的参考宝典。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冗余并联机器人”的论述。在当前追求更高自由度和更强任务适应性的背景下,冗余机构的设计与控制正成为热点。书中对冗余度分配策略的探讨非常深入,涉及到了基于任务优先级、关节限制避障以及最小化能量消耗等多个维度。他们用清晰的数学语言阐述了如何构建伪逆矩阵的修正项,以实现在满足主要任务的同时,优化次要指标。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复杂算法时,始终辅以丰富的仿真实例——那些三维动态仿真截图和性能曲线,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策略下的机器人行为差异。这种从原理推导到实例验证的完整闭环,极大地增强了书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抽象的模型,而是在操作一个真实、可控的系统。

评分

读完这本巨著,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机构学”与“控制”之间的完美平衡,这种平衡感在工程技术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很多书籍要么是偏向纯粹的结构设计,充斥着连杆长度和关节类型的讨论;要么是纯粹的控制算法堆砌,脱离了实体机器人的物理特性。但这部作品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讲解如何打造一把精密的“机械之手”时,同时也在教你如何让这只手以最优雅、最精准的方式完成任务。例如,在讨论特定构型的运动学逆解时,作者没有采用单一的代数解法,而是系统地引入了基于迭代优化的数值解法,并对不同解的唯一性和计算效率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这对于实际系统集成工程师来说太重要了。在控制章节,他们甚至专门开辟了一块来讨论“基于任务空间约束的动力学逆解在轨迹规划中的应用”,这直接打通了机构设计与实时控制之间的壁垒,让我清晰地看到设计选择如何反作用于控制性能。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面向未来十年研究方向的“路线图”,而非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其中关于“柔顺控制与人机交互”的部分,展示了作者的前瞻性视野。在传统并联机器人多强调刚性和精度时,这本书已经开始探讨如何利用并联机构的固有特性来实现高功率密度下的力反馈和柔顺接触。他们对基于阻抗模型的并联机器人控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其中关于如何在线估计末端执行器与环境的接触刚度矩阵,并将其融入到控制器设计中,是我在其他任何文献中都未曾见过的创新性讨论。这种将“安全、交互”等偏向“软性”指标纳入到严格的机械控制框架下的尝试,预示着并联机器人在康复、手术辅助等高端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教授已有的知识,更在于启发读者去思考下一个突破点在哪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又专业的质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教材,但翻开第一页,那种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示,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在绪论部分对整个领域的宏观梳理,简直像是在为读者搭建一座思维的骨架,让你迅速明白并联机器人的历史脉络、核心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关于运动学模型的介绍,他们没有直接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采用了大量的几何直观图解,让你能迅速把握不同构型下的自由度和约束关系。那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手法,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也能窥见其堂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可操作性空间分析”的章节,书中不仅给出了传统的体积测量方法,还引入了基于力矩传递效率的优化指标,这在很多传统教材中是看不到的深度。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既能满足资深研究人员对细节的苛求,又能引导门外汉进入这个迷人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