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0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代錶著作,心理學大師舒爾茨、墨菲等全力推薦
一部前所未*的經典,一次心理學與哲學、宗教的跨界聯結。
從生死一念間,從夢境幻像裏,從信仰或不信中獲得勇氣。
如果我是摩西,那你(榮格)就是約書亞,將要擁有精神醫學的許諾之地,而我對此隻能從遠處眺望。——奧地利心理學傢 弗洛伊德
榮格的觀念能激發人們的思想,而且新穎,他提齣瞭一種關於人的樂觀主義的概念,這種概念在許多人認為是由於背離瞭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歡迎的變化。
——美國心理學教授 舒爾茨
弗洛伊德勇敢地對抗著一個異於宇宙的雖然宏大卻淒涼蕭瑟的力量,對於這個宇宙,人類隻可能提齣局部而有限度的防禦;而榮格卻是一位通往極富挑戰性的世界的嚮導,在他看來,對於這個世界,人類是真正與之協調一緻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傢 墨菲
本書輯錄瞭榮格的11篇文章,用比較均衡的筆墨,從相對平衡的視角,更好地討論瞭心理學與東西方宗教的主題。本書的內容還涉及瞭哲學的範疇,開創瞭心理學研究的新境界。時至今日,本書中對於東西方哲學和宗教的獨到闡述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書是研究榮格思想的必讀作品,對於心理學愛好者及對東西方宗教和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均有較大參考價值。
卡爾 古斯塔夫 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心理學傢、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他提齣瞭“情結”的概念,將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類型,並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榮格的著述極為豐富,主要內容以精神分析為主,同時涉及文學、曆史、神學、宗教等諸多方麵,代錶作品有《紅書》《榮格自傳》《分析心理學》等。
康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師,比較文化研究專業博士,從事道德心理及組織行為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十餘篇。
第一章
心理學與宗教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第二章
精神分析與心靈治療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ure of Souls
第三章
剋勞修士
Brother Klaus
第四章
心理治療師還是牧師
Psychotherapists or the Clergy
第五章
瑜伽與西方
Yoga and the West
第六章
鈴木大拙《禪宗入門》之序言
Foreword to Suzuki’s Introduction to Zen Buddhism
第七章
東方禪定的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Eastern Meditation
第八章
《易經》前言
Foreword to the I Ching
第九章
對《西藏度亡經》的心理學評述
Psych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第十章
東西方思想的差異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第十一章
分析心理學中的善與惡
Good and Evil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譯後記
第一章 心理學與宗教
本文英文初稿作於1937年,是耶魯大學“科學與哲學之光中的宗教”係列講座(Lectures on Religion in the Light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中的第15講。此係列講座由德懷特 哈林頓 特裏基金(Dwight Harrington Terry Foundation)贊助,由耶魯大學及牛津大學齣版社於1938年齣版。隨後,費利西亞 弗羅博伊斯(Felicia Froboese)將其翻譯成德文,由托尼 沃爾夫(Toni Wolff)校對,榮格教授加以擴充,並於1940年在蘇黎世齣版,名為《心理學與宗教》。此版基於英文初稿和德文譯本,並對德文譯本稍做修正和補充。
——英文編者注
一、無意識的自主性
特裏講座創辦者的初衷是促進來自科學界、哲學界以及其他人類知識領域的學者們,來積極推動對於宗教這一永恒話題的討論。此外,耶魯大學賦予我這個殊榮來主持1937年的特裏講座,因此,我認為我的主要任務就是闡述心理學,特彆是闡述我所代錶的那個獨特的醫學心理學分支與宗教之間的理論和實踐關係。既然宗教毫無爭議地屬於對人類心靈最早、最普遍的錶達方式之一,那麼,顯然任何與人格的心理結構相關的心理學都無法迴避的一個事實就是: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和曆史現象,更是值得很多人密切關注的個人事務。
盡管我時常被稱為哲學傢,但我實際上是一個經驗主義者,並且恪守著經驗主義者所秉持的現象學立場。我相信,即使有人偶爾所做的反思不隻限於對經驗進行單純的積纍和分類,也不會與他那科學的經驗主義原則相矛盾。事實上,我更加傾嚮於相信沒有反思就沒有所謂經驗,因為“經驗”恰恰就是一個吸收同化的過程,一個沒有反思就不可能産生理解的過程。由此我想錶明的是,我的心理學研究是基於科學而非哲學的立場。既然宗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學的一麵,那麼我就采取純粹的經驗主義觀點來開展研究,也就是說,我的研究僅僅運用對現象的觀察,而避免進行任何形而上的或哲學的考量。我並不是否認這類哲學考量的有效性,隻是覺得我自己無法正確使用這類方法而已。
我知道,很多人認為他們對心理學知之甚多,因為他們覺得心理學不外乎是對自己的瞭解。然而在我看來,心理學遠遠不止於此。心理學與哲學的關係並不大,但它卻與許多經驗事實(empirical facts)密切相關,隻是普通人往往體驗不到而已。我想為大傢展示一二,看看實用心理學是如何解決宗教問題的。這個問題的涉及麵十分龐雜,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解釋具體細節,而這顯然不是在三次講座的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的第一次講座主要是介紹實用心理學與宗教的問題,第二講則通過心理事實來證明無意識中確實存在一種真實的宗教功能,第三講則討論無意識過程中的宗教象徵。
由於我接下來的論述方式不同尋常,我不確定聽眾是否完全熟悉我所代錶的心理學分支的研究方法與立場。該立場完全是現象學的,僅僅與事件、經驗等事實相關。其真實性來自事實而非判斷。例如,當提及處女生孩子這一母題(motif)時,心理學所關注的是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的事實,而不是這一觀念可能存在的真僞問題。該觀念隻要存在,就具有心理的真實性。如果某一觀念僅僅發生在單個個體身上,那麼該觀念就是主觀的;相反,如果該觀念為某個社會所共有,成為代錶普遍一緻觀念的公論民意(consensus gentium),那麼它就是客觀的。
這一立場與自然科學完全一緻。正如動物學研究不同的動物種類一樣,心理學研究觀念以及其他的心理內容。一隻大象因為存在而被視作“真實”的。這隻大象既不是一種推論,也不是一種錶述,更不是某個創造者的主觀判斷。它是一種現象。但是,我們卻總是習慣於把心理事件視為隨意任性的産物,甚至是人類生造齣來的,因此我們很難擺脫這樣一種偏見,會覺得凡是與心理相關的內容都是我們的主觀臆造,是猜想與判斷生成的幻象。然而,事實上某些觀念存在範圍之廣、時間之久,使得這些觀念可以脫離人類任何遷徙和傳統的影響,而自成體係。這些觀念並非由某個人創造齣來的,隻是碰巧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由這個人的意識錶達齣來而已。這並非柏拉圖式的哲學,而是經驗心理學。
談到宗教,我必須首先厘清這一名詞的概念。正如其拉丁詞義所示,宗教是指對超自然狀態,即魯道夫 奧托(Rudolf Otto)所指稱的靈秘狀態(the numinosum),所進行的謹慎細緻的觀察。這種神聖的精神狀態就像一種充滿活力的介質或效果,不是任由人類的意誌産生的;相反,它卻能夠攝取並控製人類本身。人類往往成為這種靈秘狀態的接受者而不是創造者。無論靈秘狀態是怎樣形成的,它是主體不受自己意誌影響的一種體驗。麵對各種事件時,宗教的教誨以及公論民意無時無處不將這種體驗解釋為外力所緻。無論靈秘是屬於某一有形物體的特性,還是來自某種無形在場的影響,都會對意識産生一種特殊的改變,而這是始終不變的總體規律。
精神分析與心靈治療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精神分析與心靈治療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精神分析與心靈治療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