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曆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教材高頻考點速記(初級中學)》中公教育為2018年參加國傢教師資格考試的曆史考生打造實用復習教材!   
考生需要、實用為先的編寫理念,幫助考生閤理、有效地進行考前復習!   
《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曆史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高頻考點速記(初級中學)(中公版)》匯集中公教育教師資格考試研究院的研發團隊,結閤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大綱和真題考查內容,對教材基礎、重點內容加以提煉,幫助考生明確考試重難點,明確齣題規律和考查內容,理解專業知識,靈活掌握課堂教學內容。   
本書還配有中公移動自習室,其中的核心考點經過精挑細選,聚焦考試重難點內容;在綫題庫可以幫助考生進行模擬演練;考友圈方便考生間互動答疑;豐富視頻資料任考生根據需要觀看。相信這些綫上助考資料能夠開闊考生復習思路,增強復習效果。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曆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教材高頻考點速記(初級中學)》前言:帶領考生瞭解考試動態和具體內容,節省寶貴的復習時間。   
正文:全書共設四大部分:學科知識與能力、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為瞭滿足考生的需要,在保留精華內容的基礎上,相應考點放有曆年真題。每章最後的“考點強化練習”配有相關試題,方便考生隨看隨練。   
中公教育移動自習室:配有四大特色服務項目,助力考生輕鬆備考,提升學習效率。     
目錄
   第一章中國史/2  
高頻考點提要/2  
第一節中國古代史/2  
第二節中國近代史/49  
第三節中國現代史/82  
考點強化練習/101  
第二章世界史/112  
高頻考點提要/112  
第一節世界古代史/112  
第二節世界近代史/124  
第三節世界現代史/150  
考點強化練習/169  
第三章初中史學理論概述/185  
高頻考點提要/185  
第一節史學理論概述/185  
第二節初中教學常用的史學資料/191  
第三節中西史學史概述/198  
考點強化練習/210  
第一章初中曆史課程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原則/214  
高頻考點提要/214  
第一節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214  
第二節曆史教學設計的原則/216  
考點強化練習/218  
第二章初中曆史課程教學設計的環節/220  
高頻考點提要/220  
第一節對初中曆史課程標準的理解與運用/220  
第二節解讀教材/224  
第三節學情分析/225  
第四節製定教學目標/228  
第五節教學策略設計/231  
第六節初中曆史教學設計的撰寫/246  
考點強化練習/253  
第一章初中曆史的學習指導/262  
高頻考點提要/262  
第一節初中曆史學習基礎概述/262  
第二節曆史學習指導/265  
考點強化練習/278  
第二章曆史課堂教學的基本技能/280  
高頻考點提要/280  
第一節曆史課堂導入技能/280  
第二節曆史課堂語言技能/286  
第三節曆史課堂提問技能/291  
第四節曆史課堂概念闡釋技能/299  
第五節曆史課堂討論和對話技能/301  
第六節曆史課堂闆書技能/303  
第七節曆史課堂結束技能/313  
第八節曆史課堂演示技能/319  
第九節曆史課堂的組織和管理策略/322  
第十節曆史課外活動概述/333  
考點強化練習/341  
第一章初中曆史教學評價/346  
高頻考點提要/346  
第一節曆史教學評價概述/346  
第二節教育測量與教育評價/348  
考點強化練習/353  
第二章曆史教學評價的實施/355  
高頻考點提要/355  
第一節曆史課堂教學評價/355  
第二節學業評價/362  
考點強化練習/367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374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學科知識與能力  
  本部分內容共計三章,內容包括“兩大通史”(即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和初中史學概論。第一、二章共分六節,主要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進行針對性的闡述,將考試涉及的重要政治經濟製度、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全麵地呈獻給考生。第三章為初中史學概論,主要對重要的史學理論、史學觀點、初中曆史教學應具備的基本史學素養進行闡述。  
  1.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綫索和總體趨勢。  
  2.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和曆史現象。  
  3.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曆史發展的時代特徵。  
  4.中國曆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第一節中國古代史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  
  (一)遠古時代  
  我們所說的遠古時代是指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時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原始社會。它包括瞭人類從動物界脫離齣來以後,直到進入文明社會以前的漫長的曆史時期。  
  (二)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我國是人類發源的重要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原始人類遺跡最多的國傢。考古學傢和古人類學傢利用化石來確定遠古人類及其生活年代。在我國境內發現的遠古人類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其中最具代錶性的是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70~20萬年的北京人。  
  (三)具有代錶性的氏族聚落  
  人類早期文明與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很大關係。在我國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錶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長江中下遊的河姆渡聚落。  
  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半坡居民已經能夠種植粟,由此可以推斷我國是最早種植粟的國傢。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用以開墾耕地、收割莊稼以及進行漁獵采集,並能夠燒製陶器做日常生活用品。他們還飼養豬、狗等傢畜。半坡居民已經可以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村。河姆渡居民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還在動物骨骼上鑿孔製作齣可以捆綁木柄的工具,提高瞭勞動效率。他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水稻,這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傢之一。他們還飼養豬、狗、水牛等傢畜。河姆渡居民建造的乾欄式房屋,防潮防水,充分顯示瞭河姆渡居民的聰明纔智。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屬於母係氏族社會。考古學傢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考古發掘,證明瞭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這一時期開始從漁獵采集過渡到瞭種植業和飼養業為主的原始農業。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共同哺育瞭中華文明。  
  (四)遠古時期的神話和傳說  
  距今5000年左右,我國曆史進入瞭所謂的傳說時代。傳說中,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號神農氏,相傳教人農耕,遍嘗百草發明醫藥,並開闢集市,互通有無。黃帝號軒轅氏,相傳造宮室、車船、兵器,還讓下屬發明文字、曆法、算數和音樂。實質上,這些發明創造是人類邁嚮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是先民發揮聰明纔智、辛勤勞動的結晶。後人在追溯祖先曆史的時候,將這些發明創造集中附會在他們中間的傑齣代錶炎帝和黃帝名下。  
  傳說與史實之間的最終區彆是有無文字證據。流傳至今的關於這一時期的神話傳說有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誇父逐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這些傳說反映瞭部落首領帶領先民在這一時期同大自然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雖然他們被記載在某些後世的文獻中,但是沒有考古資料顯示這一時期有炎帝、黃帝、蚩尤、盤古、女媧、誇父、後羿、大禹等人物。但這些神話傳說凝聚和錶達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的形成發揮瞭重要作用。  
  【2015年上半年真題】《史記·五帝本紀》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A.黃帝  
  B.炎帝  
  C.帝嚳  
  D.帝舜  
  【答案】A。  
  二、夏商周時期:國傢的産生和社會變革  
  (一)夏、商、西周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瞭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國傢——夏。夏朝的建立標誌著我國國傢的産生。禹死後,他的兒子啓繼承瞭王位,開始瞭“傢天下”的曆史。從此,王位世襲代替瞭禪讓。  
  【2017年下半年真題】史書記載,禹死後,“益乾啓位而啓殺之”“諸侯皆去益而朝啓”。這一史事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産生的主要影響是()。  
  A.實行瞭禪讓製B.創立瞭分封製  
  C.開創瞭王位世襲製D.確立瞭皇帝製  
  【答案】C。  
  夏朝最後一個王是桀。從禹到桀,共傳十四代、十七王。夏桀統治殘暴,導緻眾叛親離、人民反抗。居於黃河下遊的商部落在首領湯的率領下,與周邊各部落起兵打敗夏桀,約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城在亳。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迎來瞭商朝全麵發展的新時期。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激化瞭社會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領周武王聯閤八百多個諸侯部落在牧野擊敗商朝軍隊,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013年下半年真題】《三字經》寫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下列與“始誅紂”相關的史事是()。  
  A.牧野之戰B.城濮之戰  
  C.長平之戰D.巨鹿之戰  
  【答案】A。  
  (二)分封製  
  為瞭鞏固統治,西周分封製始於周武王,成王時大規模分封諸侯,“授民授疆土”“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通過分封製,西周將政權和族權閤一,依據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確定權威和財産的繼承權,建立起嚴格的等級從屬關係。  
  【2016年下半年真題】北京琉璃河燕國遺址中齣土的青銅器剋罍,鑄有銘文,大意為:周王對召公說,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兒子剋做燕地的君侯。銘文所反映的是()。  
  A.禪讓製B.分封製  
  C.禮樂製D.郡縣製  
  【答案】B。  
  (三)宗法製  
  西周以宗法血緣關係建立起等級製度以維護統治。宗法製度是依據嫡庶、長幼、親疏等關係,建立起的倫理規範和行為準則。  
  (四)春鞦五霸和戰國七雄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到公元前476年,這一段時間大體與孔子所修訂的《春鞦》年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相當,所以稱春鞦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這段時間被稱為戰國時期。在春鞦戰國時期,諸侯國為爭奪霸權,展開瞭激烈的爭鬥,先後齣現瞭“春鞦五霸”和“戰國七雄”。  
  (五)春鞦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到春鞦時期,鐵器和牛耕的齣現,極大地促進瞭社會生産力的提高。私田被大量開墾,井田製趨於解體。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對公私土地一律按畝徵稅,承認瞭私田的閤法存在。  
  為瞭促進經濟的發展,戰國時期的各國大規模建築堤防,興修水利工程,以避災減害,灌溉農田。在興修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秦國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六)商鞅變法  
  從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國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廢井田,開阡陌;廢除世卿世祿製,建立軍功爵製;重農抑商,奬勵耕織;廢分封,行縣製;建立什伍連坐製;統一度量衡。商鞅變法沉重地打擊瞭秦國舊貴族,壯大瞭秦國的軍事力量,穩定瞭統治秩序,達到瞭富國強兵的目的,使原來比較落後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最先進的國傢,奠定瞭統一六國的基礎。  
  【2015年上半年真題】“縣”作為我國地方行政建製,最早齣現於下列哪一時期?()。  
  A.商朝B.西周  
  C.東周D.秦朝  
  【答案】C。  
  (七)百傢爭鳴  
  百傢爭鳴是指春鞦戰國時期知識分子(士人)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艷的局麵。  
  所謂“百傢”是泛指,意為數量多;所謂“爭鳴”,是指當時代錶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傢,都希望按照本階級、階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社會和萬事萬物做齣解釋。  
  隨著周王室的衰落,富有學識的人流落民間傳播知識,形成瞭一個相對獨立自由的文士階層,為百傢爭鳴提供瞭人纔。春鞦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壯大自己的力量,諸侯四處網羅人纔,士階層對社會問題提齣不同看法和治國主張。因而,齣現瞭百傢爭鳴的局麵。  
  儒傢代錶人物是孔子、孟子,代錶作品是《春鞦》《孟子》。該派以孔子為師,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君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  
  道傢代錶人物是老子、莊子。該派以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以柔剋剛。  
  墨傢代錶人物是墨子。該派在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齣“尊天事鬼”。同時,該派又提齣“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努力行事。  
  法傢代錶人物是韓非子。該派在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和奬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和君主專製,通過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上主張禁斷諸子百傢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三、秦漢時期:統一國傢的建立  
  (一)秦的統一  
  秦王嬴政親政以後,推行遠交近攻政策,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瞭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瞭諸侯林立、割據混戰的局麵。六國統一後,秦始皇又派兵北擊匈奴,南徵夷越,建立起空前統一的大帝國。  
  秦統一六國後,建立和健全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其措施:第一,建立皇帝製度,確立瞭皇權的至高無上;第二,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製,在地方實行郡縣製;第三,製《秦律》,實行嚴刑峻法;第四,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第五,車同軌,書同文;第六,焚書坑儒,加強思想統治。  
  隨著中央集權製度的建立,秦朝日益強盛,疆域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秦朝憑藉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善的統治機構,推行瞭一係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到瞭重要作用。秦朝依靠皇帝的專製權威雖大大加強瞭統治力量,卻使人民處境日趨惡劣。秦朝的暴政最終激起瞭人民的反抗,導緻瞭自身的滅亡。  
  (二)文景之治  
  經過楚漢戰爭,劉邦戰勝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定都長安    
				
 
				
				
					《中學曆史教學精要:理論與實踐》  本書旨在為廣大初中曆史教師提供一套係統、深入、實用的專業發展指南。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對教師專業素養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本書緊密圍繞初中曆史課程標準,從理論基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等多個維度,全麵梳理和闡釋瞭中學曆史教學的關鍵要素,力求幫助教師構建更加科學、高效、富有吸引力的曆史課堂,培養具有曆史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時代新人。  第一部分:中學曆史教學的理論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討中學曆史教學所依據的核心理論,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1.  曆史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應用: 詳細解析新時代初中曆史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總體目標、學段目標以及具體要求。重點闡述如何將課程標準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標準。分析課程標準中關於曆史素養(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史料運用、傢國情懷、文化傳承等)培養的具體體現,引導教師將這些素養有機融入日常教學。 2.  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路徑: 深入剖析國傢倡導的曆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麵:        史料實證: 講解如何引導學生辨彆、解讀和運用不同類型的曆史史料(文獻、文物、口述史料、圖像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證據推理的能力。        時空觀念: 闡釋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其相互聯係的重要性,指導教師如何利用時間軸、地圖、模型等工具,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時空框架。        史料運用: 教授學生如何根據不同的史料類型和研究問題,選擇恰當的史料,並進行分析、比較、綜閤,形成自己的曆史認識。        傢國情懷: 強調曆史教學在培育學生民族自豪感、國傢認同感和文化自信方麵的重要作用,引導教師如何挖掘曆史中的民族精神、革命傳統和優秀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文化傳承: 闡述曆史教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麵的獨特價值,指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和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3.  曆史教學心理學基礎: 探討初中生認知發展規律、學習動機、興趣培養以及學生在曆史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介紹積極心理學在曆史教學中的應用,如如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堅韌性和剋服睏難的能力。 4.  曆史教育的哲學思考: 引導教師思考曆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曆史的意義在於何處?如何通過曆史教學幫助學生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理解曆史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部分:中學曆史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  本部分聚焦於初中曆史教學的核心內容,提供深入理解和有效傳授的策略。  1.  初中曆史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中國古代史: 深入解讀從原始社會到清朝中期中國曆史的發展脈絡、重要事件、朝代更迭、政治經濟文化製度的演變。重點關注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如四大發明、絲綢之路、科舉製度、儒傢思想等,以及這些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影響。        中國近現代史: 梳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的重大曆史事件,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強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及近代中國社會巨變的復雜性。        世界古代史與近代史(初中部分): 梳理世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以及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新航路開闢、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殖民擴張與反殖民鬥爭等。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曆史的整體性、多元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碰撞。 2.  曆史知識的重構與結構化: 強調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知識的組織者和重構者。指導教師如何將分散的史料和事件,按照邏輯關係、時間順序、因果聯係等方式進行係統化、結構化處理,形成清晰的知識體係,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曆史認知框架。 3.  熱點與難點問題解析: 針對初中曆史教學中常見的爭議性問題、學生理解睏難的知識點(如封建社會的“盛世”與局限性、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多種選擇、工業革命的深遠影響等),提供多角度的分析和解釋,幫助教師形成嚴謹而具有啓發性的教學思路。 4.  曆史敘事與情境創設: 探討如何將枯燥的曆史事實轉化為生動引人的曆史敘事。指導教師如何運用故事化、情境化的教學方法,創設曆史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曆史的溫度與厚重。  第三部分:中學曆史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實踐  本部分旨在介紹和推廣多種行之有效的曆史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與有效性。  1.  情境化教學法: 介紹如何通過創設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擬曆史場景、穿越時空對話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響。 2.  史料教學法: 強調以史料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曆史真相。具體講解如何選擇、分析和運用不同類型的史料,設計史料解讀任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3.  問題導嚮教學法: 強調提齣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指導教師如何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 4.  閤作學習法: 介紹小組討論、閤作探究等形式,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助,培養學生的團隊閤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5.  比較法與聯係法: 指導教師如何運用比較法,對比不同曆史事件、人物、製度的異同,以及聯係法,分析曆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內在聯係,幫助學生形成更宏觀、更深刻的曆史認識。 6.  多媒體輔助教學: 探討如何有效利用多媒體技術(如PPT、視頻、音頻、交互式電子白闆等),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吸引力,但強調技術應為教學服務,避免“為技術而技術”。 7.  差異化教學策略: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難度、不同形式的學習任務,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實現因材施教。  第四部分:中學曆史教學評價的改革與應用  本部分探討如何建立科學、多元、有效的曆史教學評價體係,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1.  曆史教學評價的目標與原則: 明確評價的目的(診斷、激勵、反饋、改進),闡述評價應遵循的原則(導嚮性、發展性、綜閤性、公正性)。 2.  評價內容與指標的設定: 重點分析如何將曆史學科核心素養納入評價體係,設計能夠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等方麵的評價指標。 3.  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介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閤,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閤的評價模式。詳細講解如何運用課堂觀察、學生作品分析、口頭報告、小組展示、項目式學習成果、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等多種方式進行評價。 4.  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 探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評價,以及如何組織有效的同伴互評,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閤作意識。 5.  評價結果的應用與反饋: 強調評價結果應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優勢與不足,明確改進方嚮。同時,評價結果也應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  第五部分:初中曆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  本部分關注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助力教師成為優秀的教育者。  1.  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 闡述曆史教師應具備的學科知識素養、教育教學素養、育人素養、信息技術素養以及反思性實踐能力。 2.  教學反思的意義與方法: 強調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介紹多種反思方法,如教學日誌、案例分析、同行聽課、自我錄像分析等,指導教師如何從教學實踐中提煉經驗,不斷改進。 3.  專業閱讀與研究: 鼓勵教師閱讀教育理論專著、學術期刊,關注教育研究前沿,並將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閤。 4.  教育教學的閤作與交流: 倡導教師之間的閤作,分享教學經驗,共同探討教學難題,構建學習型教研組,形成互助共進的良好氛圍。 5.  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 引導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明確職業發展目標,通過參加培訓、攻讀學位、參與課題研究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書以理論聯係實際為宗旨,融閤最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實踐經驗,旨在為初中曆史教師提供一份全麵、係統、實用的專業發展指導。書中不僅強調對曆史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對課程標準的精確把握,更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評價體係的完善,以及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和實踐,廣大曆史教師將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點燃學生的曆史學習熱情,培養齣具有深厚曆史底蘊和健全人格的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