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历史
  • 中学
  • 教材
  • 中公
  • 考点
  • 速记
  • 2018
  • 初级中学
  • 备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9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091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1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中公教育为2018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历史考生打造实用复习教材!

考生需要、实用为先的编写理念,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和真题考查内容,对教材基础、重点内容加以提炼,帮助考生明确考试重难点,明确出题规律和考查内容,理解专业知识,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教材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前言:带领考生了解考试动态和具体内容,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

正文:全书共设四大部分: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为了满足考生的需要,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历年真题。每章最后的“考点强化练习”配有相关试题,方便考生随看随练。

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配有四大特色服务项目,助力考生轻松备考,提升学习效率。

目录

第一章中国史/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49
第三节中国现代史/82
考点强化练习/101
第二章世界史/112
高频考点提要/112
第一节世界古代史/112
第二节世界近代史/124
第三节世界现代史/150
考点强化练习/169
第三章初中史学理论概述/185
高频考点提要/185
第一节史学理论概述/185
第二节初中教学常用的史学资料/191
第三节中西史学史概述/198
考点强化练习/210
第一章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原则/214
高频考点提要/214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14
第二节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216
考点强化练习/218
第二章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220
高频考点提要/220
第一节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220
第二节解读教材/224
第三节学情分析/225
第四节制定教学目标/228
第五节教学策略设计/231
第六节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撰写/246
考点强化练习/253
第一章初中历史的学习指导/262
高频考点提要/262
第一节初中历史学习基础概述/262
第二节历史学习指导/265
考点强化练习/278
第二章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280
高频考点提要/280
第一节历史课堂导入技能/280
第二节历史课堂语言技能/286
第三节历史课堂提问技能/291
第四节历史课堂概念阐释技能/299
第五节历史课堂讨论和对话技能/301
第六节历史课堂板书技能/303
第七节历史课堂结束技能/313
第八节历史课堂演示技能/319
第九节历史课堂的组织和管理策略/322
第十节历史课外活动概述/333
考点强化练习/341
第一章初中历史教学评价/346
高频考点提要/346
第一节历史教学评价概述/346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348
考点强化练习/353
第二章历史教学评价的实施/355
高频考点提要/355
第一节历史课堂教学评价/355
第二节学业评价/362
考点强化练习/36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4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与能力
  本部分内容共计三章,内容包括“两大通史”(即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和初中史学概论。第一、二章共分六节,主要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进行针对性的阐述,将考试涉及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全面地呈献给考生。第三章为初中史学概论,主要对重要的史学理论、史学观点、初中历史教学应具备的基本史学素养进行阐述。
  1.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
  2.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4.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远古时代
  我们所说的远古时代是指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包括了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我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利用化石来确定远古人类及其生活年代。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三)具有代表性的氏族聚落
  人类早期文明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聚落。
  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半坡居民已经能够种植粟,由此可以推断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以开垦耕地、收割庄稼以及进行渔猎采集,并能够烧制陶器做日常生活用品。他们还饲养猪、狗等家畜。半坡居民已经可以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河姆渡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在动物骨骼上凿孔制作出可以捆绑木柄的工具,提高了劳动效率。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他们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居民建造的干栏式房屋,防潮防水,充分显示了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考古学家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考古发掘,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开始从渔猎采集过渡到了种植业和饲养业为主的原始农业。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
  (四)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历史进入了所谓的传说时代。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号神农氏,相传教人农耕,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并开辟集市,互通有无。黄帝号轩辕氏,相传造宫室、车船、兵器,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实质上,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后人在追溯祖先历史的时候,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名下。
  传说与史实之间的最终区别是有无文字证据。流传至今的关于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这些传说反映了部落首领带领先民在这一时期同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虽然他们被记载在某些后世的文献中,但是没有考古资料显示这一时期有炎帝、黄帝、蚩尤、盘古、女娲、夸父、后羿、大禹等人物。但这些神话传说凝聚和表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上半年真题】《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A.黄帝
  B.炎帝
  C.帝喾
  D.帝舜
  【答案】A。
  二、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一)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国家的产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代替了禅让。
  【2017年下半年真题】史书记载,禹死后,“益干启位而启杀之”“诸侯皆去益而朝启”。这一史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行了禅让制B.创立了分封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D.确立了皇帝制
  【答案】C。
  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从禹到桀,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夏桀统治残暴,导致众叛亲离、人民反抗。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与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夏桀,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都城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迎来了商朝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八百多个诸侯部落在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013年下半年真题】《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与“始诛纣”相关的史事是()。
  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答案】A。
  (二)分封制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分封制始于周武王,成王时大规模分封诸侯,“授民授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通过分封制,西周将政权和族权合一,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威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
  【2016年下半年真题】北京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铸有铭文,大意为:周王对召公说,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铭文所反映的是()。
  A.禅让制B.分封制
  C.礼乐制D.郡县制
  【答案】B。
  (三)宗法制
  西周以宗法血缘关系建立起等级制度以维护统治。宗法制度是依据嫡庶、长幼、亲疏等关系,建立起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段时间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相当,所以称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被称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到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田被大量开垦,井田制趋于解体。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存在。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的各国大规模建筑堤防,兴修水利工程,以避灾减害,灌溉农田。在兴修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六)商鞅变法
  从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沉重地打击了秦国旧贵族,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最先进的国家,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2015年上半年真题】“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时期?()。
  A.商朝B.西周
  C.东周D.秦朝
  【答案】C。
  (七)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士人)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壮大自己的力量,诸侯四处网罗人才,士阶层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代表作品是《春秋》《孟子》。该派以孔子为师,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君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该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该派在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该派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努力行事。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该派在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和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和君主专制,通过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上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三、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秦王嬴政亲政以后,推行远交近攻政策,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林立、割据混战的局面。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又派兵北击匈奴,南征夷越,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措施:第一,建立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第二,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第三,制《秦律》,实行严刑峻法;第四,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第五,车同轨,书同文;第六,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日益强盛,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虽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却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秦朝的暴政最终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导致了自身的灭亡。
  (二)文景之治
  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中学历史教学精要:理论与实践》 本书旨在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套系统、深入、实用的专业发展指南。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本书紧密围绕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从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等多个维度,全面梳理和阐释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关键要素,力求帮助教师构建更加科学、高效、富有吸引力的历史课堂,培养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时代新人。 第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中学历史教学所依据的核心理论,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1. 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应用: 详细解析新时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以及具体要求。重点阐述如何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素养(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史料运用、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培养的具体体现,引导教师将这些素养有机融入日常教学。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养路径: 深入剖析国家倡导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史料实证: 讲解如何引导学生辨别、解读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文献、文物、口述史料、图像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证据推理的能力。 时空观念: 阐释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相互联系的重要性,指导教师如何利用时间轴、地图、模型等工具,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 史料运用: 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史料类型和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史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 家国情怀: 强调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如何挖掘历史中的民族精神、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文化传承: 阐述历史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 历史教学心理学基础: 探讨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学习动机、兴趣培养以及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介绍积极心理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如如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历史教育的哲学思考: 引导教师思考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历史的意义在于何处?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本部分聚焦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提供深入理解和有效传授的策略。 1.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古代史: 深入解读从原始社会到清朝中期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朝代更迭、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演变。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如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 梳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强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复杂性。 世界古代史与近代史(初中部分): 梳理世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以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等。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多元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2. 历史知识的重构与结构化: 强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组织者和重构者。指导教师如何将分散的史料和事件,按照逻辑关系、时间顺序、因果联系等方式进行系统化、结构化处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 3. 热点与难点问题解析: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争议性问题、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如封建社会的“盛世”与局限性、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多种选择、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等),提供多角度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教师形成严谨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思路。 4. 历史叙事与情境创设: 探讨如何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生动引人的历史叙事。指导教师如何运用故事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历史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重。 第三部分: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本部分旨在介绍和推广多种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1. 情境化教学法: 介绍如何通过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对话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2. 史料教学法: 强调以史料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真相。具体讲解如何选择、分析和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设计史料解读任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问题导向教学法: 强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指导教师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4. 合作学习法: 介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比较法与联系法: 指导教师如何运用比较法,对比不同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的异同,以及联系法,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宏观、更深刻的历史认识。 6. 多媒体辅助教学: 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音频、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但强调技术应为教学服务,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7. 差异化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 第四部分: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应用 本部分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多元、有效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历史教学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明确评价的目的(诊断、激励、反馈、改进),阐述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导向性、发展性、综合性、公正性)。 2. 评价内容与指标的设定: 重点分析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纳入评价体系,设计能够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3.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介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详细讲解如何运用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分析、口头报告、小组展示、项目式学习成果、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4. 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以及如何组织有效的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合作意识。 5. 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 强调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评价结果也应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第五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本部分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助力教师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1. 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 阐述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素养、教育教学素养、育人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反思性实践能力。 2. 教学反思的意义与方法: 强调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介绍多种反思方法,如教学日志、案例分析、同行听课、自我录像分析等,指导教师如何从教学实践中提炼经验,不断改进。 3. 专业阅读与研究: 鼓励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学术期刊,关注教育研究前沿,并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4. 教育教学的合作与交流: 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难题,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形成互助共进的良好氛围。 5.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宗旨,融合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份全面、系统、实用的专业发展指导。书中不仅强调对历史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课程标准的精确把握,更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实践,广大历史教师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点燃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培养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出乎我的意料,简直是为我这种“考试型选手”量身定做的。我不是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很多知识点都是靠死记硬背硬啃下来的,时间压力巨大。这本书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像很多教材那样堆砌大段的理论和繁琐的背景介绍,而是直奔考点,用那种提纲挈领的句式把知识点提炼出来。我试着看了其中关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比记忆的那一页,它直接用表格把两者的主要人物、时间、口号、影响等核心要素并列展示,效率高得惊人。我发现,很多我以前怎么背都记不住的年代和事件的细微差别,通过这种精简的对比,一下子就清晰明了了。这哪里是教材,这分明是考场上的“作弊神器”,简直是把知识的“核心算法”都给我扒出来了。对于想在短时间内高效吸收知识,直奔考试目标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定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可以说是现代应试资料的一个典范,它完美地平衡了信息密度和阅读舒适度。很多复习资料为了塞进更多内容,字就做得特别小,或者行距压得很紧,读上十分钟眼睛就开始发酸。然而,这本《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采用了适中的字号和合理的留白设计,即使是晚上在台灯下长时间阅读,视觉疲劳感也明显降低了不少。特别是那些用彩色字体标注的“易错点”和“关键结论”,在页面上跳脱出来,起到了很好的视觉引导作用。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体现了编者不仅关注“教什么”,更关注“怎么教给读者”。在我看来,一套好的复习资料,必须得让学习过程是“愉悦”而非“折磨”的。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让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点记忆过程,变得相对轻松和有效率,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积极性,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准备参加初中历史教资考试的战友们。

评分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很高的人,这本书在“教学能力”这块的处理,让我感受到了它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很多历史资料书会忽略学科教学法的考察,但这本书非常重视,它不像其他资料那样只是罗列教学理论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如何用情境教学法处理“甲午战争的影响”,或者如何设计一个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探究式学习任务。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对我这种既要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懂得如何站上讲台的未来教师来说,太重要了。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知识点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未来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书中的案例分析虽然不长,但切入点都很刁钻,都是那种考场上容易失分但又很关键的“操作性”内容。可以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知识储备者”向一个“准教师”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明确的路径和工具。

评分

说实话,我在使用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它的“精准打击”能力,但也有那么一点点“意犹未尽”的地方。比如,在涉及到一些比较冷门的、但近年来偶尔会出现在选择题中的历史学派观点时,我感觉这部分内容略显单薄了。虽然它主打“高频考点速记”,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要把所有内容都写进去,书的厚度就失去了“速记”的意义。但对于我这种追求“万无一失”的考生来说,总希望能在这些边边角角的知识点上能多得到一些提示或者警示。我花时间对比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章节,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是极其到位的,但在某些需要跨学科知识链条去理解的地方,如果能再增加一些简短的拓展阅读建议,或者一个二维码链接到更深入的理论解读,那就更完美了。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一份高效的“冲刺手册”,而非一本全面的“工具书”,但考虑到它的定位,这或许是设计上的取舍吧,瑕不掩瑜,但对于高分追求者来说,需要自己再做一些补充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封面上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金色的字体,给人一种“权威”和“专业”的感觉,让人一看就觉得这套书绝对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当时在书店里看到它,就是在众多教资历史的复习资料里,它那种稳重感脱颖而出。翻开目录,清晰的结构划分让人心里踏实不少,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再到教学能力部分,似乎把所有可能考到的知识点都涵盖进去了,这对于时间紧迫的考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喜欢它那种“速记”的定位,我本来就有点担心自己记性不太好,看到这个标题就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过,光看排版和设计,我还是给它一个好评的,毕竟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成功地在我心里建立了一个“靠谱”的形象,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我期待它里面的内容也能像它的外表一样,条理清晰,直击要害。

评分

准备考教师资格证,京东自营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很好(?▽?)字体清晰,印刷也很好。没有异味╰(‵□′)╯

评分

看着还不错,应该是正版吧。

评分

还没看,不过我喜欢,希望一次过

评分

东西棒棒哒,物流快快哒!

评分

预测题没一个中的,希望自己能过吧,不想再考了?

评分

挺不错的 希望自己能加油 下半年过!

评分

比较好用吧。反正考试了就知道了

评分

大出版社质量有保证 正准备看呢 希望对考教师资格证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