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

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祁祥 等 著
图书标签:
  • 保险
  • 金融
  • 时评
  • 北大
  • 2017-2018
  • 经济
  • 评论
  • 行业分析
  • 学术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41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大保险时评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15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汇集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致力于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的教师、博士后和博士生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发表在《中国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专栏及部分发表在其他报纸、刊物中的时事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探讨中国保险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保险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动态等热点、重点话题,挖掘保险业的现存问题,研究新环境下保险业的新契机和发展战略。

内容简介

  《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汇集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致力于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的教师、博士后和博士生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发表在《中国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专栏及部分发表在其他报纸、刊物中的时事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探讨中国保险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保险市场的新趋势和新动态等热点、重点话题,挖掘保险业的现存问题,研究新环境下保险业的新契机和发展战略。各评论文章的作者以学者的身份、中立的态度评析中国保险市场中的热点时事,其意见对保险业界、学界、监管界以及其他关心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人士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孙祁祥,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等。

目录

理论综合
行业发展与规划
政策与监管
企业经营与市场环境
保险资金运用
社会保障与保险
《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是一部深度剖析保险业发展脉络与前沿动态的精选集。本书汇聚了北京大学在2017年至2018年间,由业内顶尖学者、资深从业者及青年研究者撰写的系列保险评论文章,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客观且具有前瞻性的保险业图景。 在2017年至2018年这一关键时期,中国保险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一方面,监管政策日趋精细化,强调合规性与风险防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日益多元,科技创新驱动着行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本书紧密围绕这些时代背景,从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宏观政策与市场洞察: 书中有多篇文章聚焦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以及行业监管的最新动向。例如,对“保险姓保”理念的深入解读,分析其如何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优化产品供给;对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审慎评估,探讨其在提升偿付能力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金融开放背景下,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分析。这些宏观层面的洞察,为理解保险业的整体发展环境提供了重要视角。 行业发展前沿与创新探索: 科技赋能保险是2017-2018年间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保险产品设计、核保定价、理赔服务、反欺诈等环节应用的探讨。例如,分析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和风险画像,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客户服务效率,以及区块链技术在构建可信的保险信息生态方面的潜力。此外,对于互联网保险模式的演进、健康险和养老险等创新型业务的发展,以及保险科技(InsurTech)的最新实践,本书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 在风险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书中的评论文章深入探讨了各类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新兴的风险类型。对风险准备金评估、资本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保险公司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中稳健运营。同时,对于公司治理的优化,股权结构的变化,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的市场化约束机制,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保险与社会责任: 保险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备受关注。本书的分析内容也延展至保险在扶贫攻坚、服务“三农”、应对重大灾害、以及推动绿色金融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探讨保险如何通过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优化,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理论研究的成果,更是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作者们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精准捕捉行业发展的痛点和亮点,提出富有洞见的观点。本书内容涵盖了保险市场分析、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监管政策、科技应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保险行业观察窗口。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思想性、前瞻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保险业评论集。它为监管者、保险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对保险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2017-2018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未来方向的宝贵参考。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应对时代挑战、把握发展机遇过程中的关键举措。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群身着素雅学术长袍的学者,在某个充满书卷气的会议室里,围绕着中国保险业的当下与未来,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2017-2018年,这二年恰好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缩影,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自然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设想,这本书绝不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那些身处行业前沿、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智者,对那一时期保险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政策、趋势所做的及时、深刻的评论。它可能涵盖了对宏观经济形势下保险业生存环境的分析,对监管政策出台背景及其深远影响的解读,对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的观察,以及对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的探讨。或许,书中还会出现对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保险事件的深度剖析,比如某项重大改革的推进、某类新型保险产品的兴起、或者某个保险公司的战略调整等等。这些评论,如同照进黑暗的灯塔,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局外人,拨开迷雾,看清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想象一下,书中定会充斥着专业术语,但北大学者们的笔触,定会将复杂的概念化繁为简,用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论证,引领读者遨游于保险知识的海洋。

评分

最近有幸读到一本名为《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的书,尽管书中具体内容我尚未接触,但单凭书名,便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前沿的时代气息。北大,作为中国顶尖的学府,其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前瞻性自然毋庸置疑,而“保险时评”的字眼则直接点明了其关注的焦点——保险行业在当下及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2017-2018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保险业经历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监管政策的不断调整,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渗透,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因此,这本书很可能汇聚了那一时期北大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这些议题的深度剖析和独到见解。想象一下,书中定然不乏对当年宏观经济环境如何影响保险市场、监管机构出台了哪些关键性政策、行业内部涌现了哪些创新模式,以及这些变化对消费者权益、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具体影响的深入探讨。或许,其中还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剖析真实世界的保险事件,来印证其理论观点,让读者对保险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有更直观的认识。总而言之,尽管尚未翻开书页,但《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充满智识探索的画面,它承载着北大严谨的学术精神,聚焦于瞬息万变的保险领域,预示着一场关于洞察与分析的智力盛宴。

评分

《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信息密集”的预感。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特定时期内的重要事件和趋势,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2017-2018年,对于保险行业而言,绝对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两年。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资深的观察家,为我揭示在那段时期内,保险业究竟发生了哪些足以载入史册的改变。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当时一些影响深远的监管动向,比如对于偿付能力监管的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规范,对万能险等产品的限制,这些政策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重塑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和风险偏好的?我尤其想知道,在技术日益渗透的背景下,保险业是如何拥抱科技的。是人工智能在理赔中的应用,还是大数据在精准营销中的威力?又或者,是区块链技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探索?书中是否会对当时市场出现的一些“黑天鹅”事件或“灰犀牛”事件进行事后分析,从中提炼出经验教训?更进一步,我想了解,在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业如何调整其发展战略,如何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如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与时代同频的智识之旅,一次对保险业深度变革的全面扫描。

评分

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这本书所蕴含的智慧。作为一名对金融领域,尤其是保险行业发展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深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探索这个复杂而重要领域的绝佳指南。2017年至2018年,是中国保险市场承前启后的关键两年,无数的改革措施和市场变化在此期间涌现。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挑选的“时间胶囊”,封存了那个特定时期内,来自中国最顶尖学术机构对保险业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出现对当时监管政策的解读,例如,那些被誉为“史上最严”的监管条例,究竟是如何重塑行业格局的?它们在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提及的技术革新及其对保险业的影响充满兴趣。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是否已经开始在风险定价、反欺诈、客户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又或者,书中会探讨当时一些新兴的保险产品,比如互联网保险、健康险、养老险等,它们是如何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时评的合集,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学术与实践的对话。它有望帮助我理清思路,理解保险业发展的脉络,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这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评分

每当我看到“北大”这样的字眼出现在一本专业书籍的作者或出版方之中,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对其内容产生一种高度的期待,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前沿的研究视角。而《北大保险时评(2017—2018)》这本书,更是将这种期待值拉到了顶点。2017-2018年,正是中国保险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发展,从规模扩张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在那两年里,监管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索生存之道,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保险业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设想,这本书必然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这些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发展逻辑。比如,书中可能会对当时保险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审视,分析其对行业发展产生的多重影响;可能会深入解读监管政策的变化,探讨其对保险公司治理、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的具体挑战与机遇;可能会关注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变,分析不同类型保险公司(如财险、寿险、再保险)的策略调整;也可能着眼于保险科技的发展,探讨其在重塑保险价值链中的作用。总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浓缩了北大智慧的、关于中国保险业2017-2018年重要发展节点的思想记录,它有望为我提供一个宏观而又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个时期保险业发展的复杂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