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供应链环境下,为了提升库存效率,众多制造型企业与其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联合实施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虽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柔性、降低缺货率、削弱“牛鞭效应”、提升各方绩效,但零部件供应商物流能力不足成为制约该库存模式高效实施的*大瓶颈。因此,制造型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开始与具有专业物流能力的第三方物流(TPL)展开合作,将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与TPL集成,至此,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便应运而生。本书选取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为研究对象,以运筹学、博弈论、库存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理论为依据,遵循“TPL评价与选择―VMI与TPL集成―利益分配机制构建―案例分析”这一逻辑主线展开研究,旨在构建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理论框架,完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积累,同时为实业界推动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李雷,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华南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理工大学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院研究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服务管理。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项、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以**作者身份在“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管理科学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管理科学》《科研管理》等期刊公开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以**完成人身份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担任《外国经济与管理》《财经论丛》期刊审稿专家。杨怀珍,女,广西桂林人,东南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主持在研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以**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al Science”、《运筹与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等期刊公开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以**完成人身份获得广西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奖励10余项。担任《控制与决策》《工业工程》期刊审稿专家。
目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002
1.1.1 供应链的起源与发展 002
1.1.2 供应链的结构与特征 003
1.1.3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流程 005
1.2 VMI模式 006
1.2.1 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006
1.2.2 传统库存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环境下暴露出的弊端 011
1.2.3 VMI模式的定义 013
1.2.4 VMI模式的特征 014
1.2.5 VMI模式的实施步骤与基本原则 016
1.3 VMI&TPL模式 018
1.3.1 TPL与VMI集成的动因 018
1.3.2 TPL与VMI集成的可行性 022
1.3.3 VMI&TPL模式的优点 025
1.4 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 026
1.4.1 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结构和特征 026
1.4.2 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三大关键问题 028
1.4.3 研究目标 032
1.4.4 本书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032
第2章 TPL评价与选择 035
2.1 TPL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036
2.1.1 TPL的内涵 036
2.1.2 TPL的理论基础 036
2.2 基于DEA的TPL评价与选择 038
2.2.1 DEA简介 039
2.2.2 TPL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 040
2.2.3 算例分析 042
2.2.4 小结 042
2.3 基于ANP的TPL评价与选择 043
2.3.1 ANP简介 043
2.3.2 SD软件 045
2.3.3 TPL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 046
2.3.4 算例分析 048
2.3.5 小结 053
2.4 基于DEA-ANP的TPL评价与选择 053
2.4.1 DEA、ANP的分析与比较 053
2.4.2 DEA-ANP两阶段模型简介 054
2.4.3 TPL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 056
2.4.4 算例分析 057
2.4.5 小结 060
第3章 VMI与TPL集成 061
3.1 VMI与TPL集成的基本原则 062
3.2 VMI与TPL集成的过程 063
3.3 VMI与TPL集成的策略 065
3.3.1 分散协调型集成策略 066
3.3.2 集中控制型集成策略 068
3.3.3 两种集成策略的比较 069
3.4 VMI与TPL集成的支撑条件 070
3.4.1 契约 070
3.4.2 信息技术 071
3.4.3 供应链物流集成者的能力 071
3.4.4 物流运作规范 072
第4章 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变量和假设 073
4.1 变量说明 074
4.2 假设说明 075
第5章 分散协调型集成策略下的利益分配机制 077
5.1 研究情境 078
5.2 经济效果模型 079
5.2.1 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前的
经济效果模型 079
5.2.2 制造商、TPL与任意m个供应商联合实施供应链
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经济效果模型 081
5.2.3 制造商、TPL与n个供应商联合实施供应链上游段
VMI&TPL模式的经济效果模型 085
5.3 确定需求时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 085
5.3.1 Shapley值法简介 086
5.3.2 函数分析 086
5.3.3 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089
5.3.4 算例分析 093
5.3.5 小结 094
5.4 确定需求时基于最大熵值法和正交投影法的利益分配机制 095
5.4.1 基于最大熵值法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095
5.4.2 正交投影法对利益分配机制的修正 096
5.4.3 算例分析 098
5.4.4 小结 102
5.5 随机需求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风险共担型
利益分配机制 102
5.5.1 相关说明 102
5.5.2 供应链期望收益函数 103
5.5.3 “利益分享―批发价格”契约 104
5.5.4 基于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批发价格”契约 105
5.5.5 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相关契约参数 109
5.5.6 算例分析 111
5.5.7 小结 112
第6章 集中控制型集成策略下的利益分配机制 113
6.1 随机需求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风险共担型
利益分配机制 114
6.1.1 相关说明 115
6.1.2 供应链期望收益函数 115
6.1.3 利益分享契约 116
6.1.4 基于风险共担的“利益分享”契约 118
6.1.5 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相关契约参数 121
6.1.6 算例分析 124
6.1.7 小结 125
6.2 随机需求时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与ANP方法改进的
利益分配机制 125
6.2.1 相关说明 126
6.2.2 经济效果模型 127
6.2.3 基于不对称Nash谈判的利益分享契约 128
6.2.4 基于ANP方法改进的利益分配机制 129
6.2.5 算例验证 132
6.2.6 小结 136
第7章 分散协调型集成策略下的案例分析 139
7.1 案例背景 140
7.1.1 A公司概况 140
7.1.2 A公司库存管理现状 141
7.1.3 A公司库存存在的问题 142
7.2 实施流程和措施 145
7.2.1 实施目标 145
7.2.2 实施基础 148
7.2.3 实施准备 149
7.2.4 实施流程 158
7.3 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61
7.3.1 实施效果评价 161
7.3.2 持续改进 164
7.4 案例启示 165
7.4.1 对A公司的启示 165
7.4.2 对供应商的启示 166
7.4.3 对TPL的启示 168
第8章 集中控制型集成策略下的案例分析 171
8.1 案例背景 172
8.1.1 S公司概况 172
8.1.2 S公司库存管理现状 172
8.1.3 S公司库存管理问题 174
8.2 实施流程和措施 176
8.2.1 实施目标 176
8.2.2 实施基础 177
8.2.3 实施准备 179
8.2.4 实施流程 185
8.3 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 188
8.3.1 实施效果定性评价 188
8.3.2 实施效果定量评价 191
8.3.3 持续改进 195
8.4 案例启示 198
8.4.1 对S公司的启示 199
8.4.2 对供应商的启示 200
8.4.3 对TPL的启示 201
参考文献 203
前言/序言
前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制造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日趋成熟,加之组织网络、信息网络的形成导致各企业之间同生共赢的趋势已经在所难免。为此,制造型企业在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开始将寻求利润的目光转移至供应链层面。其中,如何与供应链伙伴通力合作,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转变为依靠各方协同的、更加高效的库存管理模式,受到了制造型企业的重点关注。
在此背景下,众多制造型企业开始与零部件供应商展开合作,他们立足供应链上游段,联合实施了VMI模式。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虽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柔性、降低缺货率、削弱“牛鞭效应”、提升各方绩效,但零部件供应商物流能力的不足成为制约该库存模式高效实施的最大瓶颈。为解决此问题,制造型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将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与TPL相集成。例如,Dell把VMI模式中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伯灵顿、国内的神龙汽车公司将VMI模式中的物流业务外包给捷富凯、上海通用选择与中远物流合作。在这些实践活动的推动下,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应运而生。
较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中零部件供应商和制造型企业的二元关系(Dyad Relationship)相比,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所涉及的TPL、零部件供应商和制造型企业之间的三元关系(Triad Relationship)更为复杂。从总体上看,为保证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以下3个重要问题:
第一,在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下,TPL承担了供应商所产零部件的物流运作或库存决策工作。可以说,TPL提供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服务”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服务质量的优劣、服务成本的高低、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条供应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TPL的评价与选择自然就成为高效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推动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与TPL集成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及流程,在集成过程中,TPL有时只需完成与供应商协议的物流作业,而有时TPL的核心工作则涉及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TPL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制定出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与TPL的集成策略。除此之外,供应链上游段VMI模式与TPL的高效集成,还需要制造型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与TPL之间的契约支持、相关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供应链物流集成者能力的支持和物流运作规范化的支持,这些问题均需要深入探讨。
第三,有必要根据各集成策略的特征,构建出与之相匹配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由于实施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而带来的利益在各参与者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各方共赢,由此为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能够长久、可持续的实施创造条件。
本书以上述三大关键问题为着眼点,选取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为研究对象,利用运筹学、博弈论、库存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理论,依据文献检索、实地调研、理论推演等研究方法,制定出TPL评价与选择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各种集成策略的内部机理,并构建出与不同集成策略相匹配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后辅以案例研究,旨在构建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理论框架,完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积累,为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的落地与实施提供实践指导。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批准号:71420107024)、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批准号:15BGL010)、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对本书提供的资助。本书是桂林理工大学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徐蔷薇编辑对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邹勇老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熊炜、董欢欢、冯中伟、霍玉龙、董迎、谢冬美、卢高达、胡葛君参与了本书的相关研究与统稿工作,在此一并谢过。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以便在后续研究中改进和完善。
李雷,杨怀珍
2017年10月
供应链上游段VMI&TPL模式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