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頂是中國古建築的顯著特徵。該書集作者多年研究、考察和文物建築修繕實踐之成果,係統介紹中國古建築屋頂的類型、構造、裝飾和維護等內容,涵蓋全麵,圖照豐富,既有整體視野,又有細節刻畫,是一本適閤廣大建築愛好者閱讀的通俗建築讀本。
魏剋晶(1940—2018)生於四川,1959年到天津市文化局從事文物工作。先後主持天津薊縣黃崖關長城、獨樂寺維修,以及天津市多項古建築的修繕工作。參與“津門十景”評選工作。中國考古學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會員,天津市建築學會理事。完成《長城調查報告》《獨樂寺現狀勘測》《天津市內古建築維修報告》等撰寫任務。參與編寫《津門考古》《華夏五韆年藝術:營造集》《天津古代建築》等著作,發錶文章百餘篇。
《中國大屋頂》是作者在多年研究、考察和文物建築修繕實踐基礎上完成的一部建築圖書,涵蓋全麵,語言流暢,圖照豐富,既有整體視野,又有細節刻畫,是一本很好的通俗建築讀本,適閤廣大建築愛好者閱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賈珺
一、單體類./004
(一)廡殿頂./004
(二)懸山頂./012
(三)歇山頂./016
(四)硬山頂./023
(五)捲棚頂./024
(六)攢尖頂./029
(六)盝頂./037
(八)盔頂./039
(九)穹窿頂./041
(十)環形頂./042
二、組閤類./045
(一)平麵組閤./045
(二)立麵組閤./046
(三)復閤組閤./050
三、其他類./056
(一)古塔的簷頂./056
(二)牌樓的簷頂./066
(三)橋梁上的簷頂./073
第二章.構造篇./079
一、舉架./085
二、反宇和起翹./086
三、屋麵構造./087
第三章.裝飾篇./093
一、吻獸./097
(一)吻獸的種類./097
(二)宮殿吻獸./106
(三)城樓上的吻獸./107
(四)寺廟吻獸./111
(五)南方吻獸./125
二、脊飾./133
(一)琉璃脊飾./133
(二)青瓦脊飾./136
(三)江南脊飾 ./139
(四)藏傳佛教建築脊飾./148
(五)脊飾探源./153
三、瓦飾./163
(一)瓦的種類./163
(二)瓦麵裝飾 ./165
(三)瓦釘和帽釘裝飾./170
四、山麵裝飾./172
(一)博風闆裝飾./172
(二)山花./175
(三)山頭裝飾 ./177
五、頂棚裝飾./177
(一)天花./177
(二)藻井./179
六、色彩./183
(一)琉璃瓦的色彩./184
(二)貴州侗寨鼓樓的彩塑和彩畫./187
第四章.維護篇./195
一、日常保養./199
(一)屋麵清掃./199
(二)樹枝修剪./199
(三)拔草勾抹./199
二、揭wa補漏./200
(一)揭瓦./200
(二)wa瓦./200
三、梁架修理./201
(一)打牮撥正./201
(二)偷梁換柱./202
四、落架大修./203
(一)優選大修方案./203
(二)建立科學檔案./203
(三)落架不落地./204
(四)為大佛鬆綁./204
(五)盡量保留原件./204
前 言
屋頂,又稱屋蓋,是房屋建築的冠冕。
屋頂就像人們戴的帽子。帽子有涼帽、暖帽、便帽、禮帽、官帽和軍帽等不同式樣。戴帽子是人們的生活需要:涼帽可以遮陽蔭涼,暖帽可以禦寒保暖。日常齣行戴便帽,齣席禮儀戴禮帽。帽子還是人們社會身份的標誌。古代官帽是分等級的。如清代官員的暖帽,以頂珠劃分: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為青金,五品為水晶。現代軍帽分得更細瞭:陸、海、空三軍,從士兵到將軍,各戴不同軍種的帽子。古代有一種叫“冕”的帽子,最初是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禮帽。後來成為皇帝專用,又稱皇冠。屋頂也是這樣,由於地域、時代和等級不同,形式、類型多種多樣。古代歐洲的希臘、羅馬,非洲的埃及,多用石頭壘砌宮殿和教堂。門窗砌成圓券或尖拱,屋頂建成半球穹頂或錐形尖頂。中國遠古時代黃河、長江流域森林茂密,多用木材構築房屋。屋頂修成兩坡頂或四坡頂。屋麵用茅草或草泥。西周發明瞭磚瓦,南、北朝時期齣現琉璃瓦。唐、宋以後,皇傢和寺廟屋頂建築多鋪裝琉璃瓦,其屋頂又高又大,大約為殿堂高矮的三分之一。
20世紀中葉,人們習慣將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坡頂稱作“大屋頂”。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大屋頂不僅高大,還有深的齣簷和麯綫柔和的屋麵。歐美的彆墅也用坡頂,鋪紅瓦,屋麵是鈄直綫,齣簷很短。有的還把簷口遮擋住,外砌“女兒牆”。這種紅瓦斜直坡頂是小洋樓的特徵。大屋頂還有優美的“反宇”和起翹。宇是房簷,本來是斜嚮下方的,將簷口反方嚮抬高一點,就是“反宇”。“反宇”是木結構建築的需要,是必須要做的。木結構建築的構架用材是木材,木柱最怕潮濕和雨淋。除瞭加高颱基之外,就要把房簷伸得遠一些,防止雨水淋濕根柱。但是伸很遠就會壓得太低,就像有人戴帽子,把帽簷拉下來壓在眉毛上,就會遮擋視綫。“反宇”的作法其實很簡單:在簷椽上加一排飛椽,把簷口抬高就行瞭。這樣可以緩衝雨水的流速,順勢流成一個拋物綫,把雨水拋得遠一點。還有一個重要效果是擴大室內的采光和通風。起翹的原理同“反宇”一樣。因為是在簷角,負荷量大,構件尺寸就要加大,簷椽和飛椽變成老角梁和仔角梁,簷角就抬高瞭很多,形成瞭起翹。我國南方的樓閣把簷角的仔角梁改成一根“嫩戧”,成為高角度上翹的簷角,輕盈舒展,如翼如飛。國外也有大屋蓋的房屋。如德國南部有一種草屋和木瓦房,屋蓋也是四坡頂,屋蓋占屋高的二分之一,由於沒有“反宇”和起翹,屋麵是斜直嚮下的,顯得沉悶壓抑。我國大屋頂的裝飾在世界建築中也是獨樹一幟的。這種裝飾可以概括為形與色兩個方麵。
形是造型,建築是空間藝術,注重空間形態。大屋頂的形態多樣。有兩坡人字形的懸山頂和硬山頂,有四麵坡的廡殿頂,有在四坡上加兩坡的歇山頂,有四坡加平頂的盝頂,有半圓形的穹窿頂,有圓圈頂,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和圓形的攢尖頂,以及類似將軍盔胄的盔頂等。
色彩方麵,國外磚石建築顔色比較單一。我國大屋頂屋麵用材豐富,色彩多樣。除草、木、竹、瓦本色之外,還用金屬瓦頂,是用銅、鐵仿鑄成瓦片鋪裝。琉璃瓦的釉色有黃、綠、青(藍)、紅、紫、翠、黑、白多種顔色。北方的宮殿、寺廟多用白色的颱基,紅色的木柱圍牆,黃色或綠色的琉璃瓦,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輝。南方的園林、民居多用白牆黛瓦,融閤在青山綠水之中,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捲。廣東、福建和颱灣地區,采用彩塑和陶瓷鑲嵌方法,在屋脊上塑造眾多的戲劇人物,更顯得五彩斑斕,令人目不暇接。
大屋頂的裝飾,最奇妙的是屋脊和獸。屋脊是坡頂建築的功能需要。屋麵的兩坡相交之處,接縫最容易漏雨。於是就在接縫上加蓋一層或幾層闆瓦,形成瞭高凸的屋脊。屋脊兩端外露瓦茬子不大美觀,要用一個物件封護。什麼物件好呢?木構建築最怕著火。古代傳說,東海的魚虯,尾似鴟,可激浪降雨。因此“鴟尾”就最先上瞭屋脊。從漢代開始至清代,曆經兩韆年的演變,鴟尾由貼在脊端,到張嘴吞脊。宋代叫作鴟吻,明、清時代完全變成瞭龍吻。龍背上還插一個劍把,把龍定住。明代劍把是斜插的,清代是垂直的。龍眼也有變化,明代的龍眼直視前方,非常專注。清代龍眼斜視,注意力已經分散瞭。這是鑒定明、清龍吻年代的一個竅門。四個簷角上為什麼蹲著一溜小獸呢?因為角脊的脊瓦最容易嚮下滑落,要在脊瓦上釘鐵釘固定。鐵釘經風吹雨淋容易生銹,更換起來很麻煩。後來就用一個物件蓋住鐵釘。於是就選用瞭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等一溜小獸。先是齣於美觀的目的,後來人們就賦予瞭它們不同的使命,讓他們各盡其責,為的是消災送福、保佑平安。最前邊還有仙人騎鳳,這裏邊蘊涵著許多傳說故事。在最外邊的簷口上還有一排小圓帽,這是因為簷口的勾頭瓦在瓦隴的推力下容易掉下來,要在瓦頭上用鐵釘把它固定住,同保護背瓦的釘子一樣,這個釘帽也要用半圓形的瓦件作封護。這樣一個接一個並排的半圓形釘帽,隨著房簷的麯綫在“飛動”,自然就形成瞭一道美麗的風景綫。
大屋頂在營造方麵,有官式、民間之分,大式、小式之彆。北方和南方還有著迥異的風格。
官式是指按朝廷官方公布的標準樣式作法,如宋代有官方發布的《營造法式》,清代有《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也就是現代建築的“部頒標準”。官式作法對建築的類型、體量、開間、梁架、構件尺寸和顔色都有嚴格規定,不得逾規越矩。如明代規定:“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廳堂三間七架,不許在宅前後左右多占地,構亭館,開池塘”,“庶民廬捨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鬥栱,飾彩色”。這裏“間”的概念不是一間房子,而是四根木柱圍閤的空間。三間是指麵闊三間。“架”是指房屋的進深,五架是房梁上架瞭五根檁子,架數多進深大則房屋的麵積大。
民間作法,則以官式作參考,各地都有地方特色。還以吻獸為例,清代正脊的官式龍吻,龍尾捲很緊、很實。民間寺廟龍吻的龍尾鬆散,有的是空透的,龍尾兩側的鰭,雕刻成連續的三角形,與官式的差彆十分明顯。南方的一些地區,乾脆不用龍吻,而用當地喜愛的魚形吻。
大式、小式的區彆:木構架帶鬥栱為大式,不帶鬥栱是小式;屋頂帶吻獸是大式,不帶吻獸是小式。官傢的殿堂,可以用大式或小式作法。民間蓋房隻能用小式作法。而民間修廟,大式、小式作法都可以。
我國北方、南方的氣溫差彆很大。北方鼕季寒冷,為禦寒保暖,屋頂厚重,要在椽子上鋪望闆,抹20至30厘米的泥背,再
瓦、挑脊。南方常年溫濕,屋頂很少用泥背,有的連望闆都不鋪,把瓦片直接架在椽子上。睛天的時候,用竹竿把瓦片挑到一邊,可以從屋頂上透氣通風。
大屋頂承載著中華五韆年的曆史,給世人留下瞭一份珍貴、厚重的文化遺産。
當我深入閱讀,我發現作者在敘事上展現齣瞭一種非凡的駕馭能力。故事的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如潺潺流水,娓娓道來,讓我沉浸在細枝末節的描繪中,感受人物內心的波瀾;時而又如疾風驟雨,情節跌宕起伏,讓我屏住呼吸,為角色的命運捏一把汗。這種敘事上的節奏感,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舞颱,看著一幕幕精彩的戲劇在眼前上演。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每一個人物,即使是配角,都仿佛擁有自己的靈魂,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選擇,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感同身受。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是豐富而多元的。它既有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又有觸及人心的情感力量;既有壯麗的敘事場麵,又有細膩的人物刻畫。我從書中感受到瞭中國這片土地的深厚底蘊,也體會到瞭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不屈。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在與我進行一場深度的對話,讓我思考,讓我感動,也讓我更加熱愛生活。
評分這部作品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它對環境描寫的獨到之處。作者筆下的中國,並非隻是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充滿瞭生命力和故事的鮮活存在。山脈連綿,河流奔騰,古老的村落,現代的都市,都被賦予瞭獨特的生命力。我能清晰地想象齣書中所描繪的每一個場景:清晨薄霧籠罩的山村,午後陽光灑滿的市集,黃昏時分染紅的天際。這些環境描寫不僅僅是背景,更是故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與人物的情感、命運緊密相連,共同營造齣一種濃厚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親身經曆。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所傳遞齣的一種深沉的人文關懷。作者在描繪故事的同時,也觸及瞭許多深刻的人生議題: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失去,關於愛。這些議題並非生硬的道理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經曆和情感的起伏,自然而然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情節時,會停下來思考,仿佛書中的人物就是我自己,在經曆著同樣的迷茫和抉擇。這種共鳴感,讓這部作品不僅僅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 L 情感。
評分我不得不提一下作者的語言魅力。她的文字,時而如詩般優美,時而如散文般流暢,時而又如同老友般親切。我常常會因為一句恰到好處的比喻,或者一個精準的形容詞而停下來迴味。她的語言,並沒有刻意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以一種樸實而真摯的方式,將情感和思想傳遞齣來。這種語言的張力,讓我能夠深深地體會到作者想要錶達的深意,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字麵的理解。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之處的精益求精。每一個物件,每一個場景,甚至是一種細微的情感變化,都被作者捕捉並細緻地描繪齣來。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整個故事充滿瞭真實感和生活氣息。我仿佛能夠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飯菜香,聽到遠處傳來的人聲嘈雜,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的觸感。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完全忘記瞭自己身處何處,隻願跟隨作者的筆觸,一同探索書中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評分這部作品的結構設計也相當巧妙。作者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巧妙的穿插和迴溯,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故事綫索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宏大的畫捲。這種敘事結構,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連接,但也正是這種挑戰,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樂趣和驚喜。每一次的連接,都仿佛解開瞭一個新的謎團,讓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故事的結局。
評分我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喜歡深度閱讀,渴望在文字中尋找共鳴的讀者。它不僅僅是一本消遣的書籍,更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靈魂的洗禮。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許多我曾有的睏惑,也看到瞭許多我曾有的希望。它讓我明白瞭,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勇敢的心,去探索,去感受,去愛。這本書,無疑是我近期閱讀中最具價值的作品之一。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從書中人物的經曆中,看到瞭人性的復雜與美好。我看到瞭他們在睏境中的堅韌,在迷茫中的探索,在絕望中的希望。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仿佛也隨著他們一起成長,一起經曆,一起蛻變。這種精神上的收獲,是任何物質上的奬勵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深邃的藍色調,仿佛將人拉入一片遼闊的夜空,而那“中國大屋頂”幾個字,筆力雄渾,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初拿到手,便迫不及待地翻開。我並沒有立刻去探究書中的具體情節,而是先被作者的文字風格所摺服。那是一種仿佛帶有溫度的文字,時而婉轉悠揚,如同一麯古老的民謠在耳邊迴響,勾勒齣古老山川的壯麗;時而又如同一股清泉,在心田間流淌,滋潤著久旱的心靈。我能感覺到作者對筆下描繪的世界有著深厚的感情,字裏行間滲透齣的細膩觀察和深刻理解,讓那些原本可能隻是冰冷文字的符號,瞬間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