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的中亚

2050年的中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拉贾特·纳格,[德] 约翰内斯·F·林,[美] 哈瑞尔达·考利 著,胡必亮 编,陈默 校
图书标签:
  • 中亚
  • 未来学
  • 地缘政治
  • 国际关系
  • 社会发展
  • 气候变化
  • 能源
  • 文化
  • 区域研究
  • 2050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2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663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从二十五年前,我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新兴的独立国家出现在世界上以来,就不断面临着各种挑战。苏联解体导致经济混乱,也对社会福利造成严重影响。
  不过,中亚凭借着韧劲和责任感,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许多改革(虽然还并不全面),现在各国终于步人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尽管全球经济在2007年至2009年间十分混乱,还发生了大规模的金融动荡,但是所有中亚国家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总体上平稳地度过了转型期,这些都是非凡的成就。
  中亚地区已成功地从苏联体制下转型,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许多挑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加以解决。还有一些则需要区域联动和合作。此外,鉴于该地区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位置,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是联通欧亚的桥梁,中亚在促进欧亚跨大陆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而有益的作用。
  事实上,对于中亚,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可以使得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得以加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如《2050年的中亚》这样的研究,提供了以超出眼前之狭隘的目光去审视过去和未来的绝好机会,展望遥远的未来,不仅探索“何以如此”,更要研究“将能怎样”。
  从这个角度展望未来,本研究认为,展望2050年,中亚在未来三十年间完全有理由希冀更加光明的未来。
  然而,我们都会同意,此路并非坦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而其解决有赖于政治家的才干,且必须着眼于该地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我认为,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中亚2050年的设想“合理但前路并不确定”,这令人兴奋,却又很现实。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项研究在评估未来的挑战时,一直是坦诚的。它并没有带着过于乐观的态度进行预测,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从目前紧迫的事项出发,注意到并欣赏中亚地区的巨大潜力,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发展的方向。
  如果《2050年的中亚》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辩论,尤其是在我们中亚人之间,讨论这条道路将是什么,以及在穿越这条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它就完成了其使命。

目录

总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简介

第二章 寻找可借鉴的过去
殖民时代与后殖民阵痛
“汗国时期”——分裂和发展障碍
古老而繁荣的土地——中亚的“黄金时代”
地理位置即命运
语言的因素,种族和宗教
中亚黄金时代的消逝
中亚从“可借鉴的过去”里得到的教训和警示
趋同的前景

第三章 近期的经济表现与长期增长的驱动因素
简介
建立可靠的宏观经济框架
技术变革
全球化和连通性
人口
减缓气候变化
制度
总结f

第四章 2050年远景——其他可能和战略框架
2050年远景目标
2050年中亚的其他可能情形
四项转型
实现2050年前景的战略框架
风险

第五章 实现能源转型
2050年远景——进行能源转型,实现中亚繁荣
未来的能源技术是怎么样的?
如何实现能源转型——从苏联旧制到2050年远景
烃类能源——在全球市场竞争
可再生能源——从当前的缺席到光明的未来?
全球公民——中亚的气候变化协议?
总结

第六章 农业现代化
简介
背景
各种作物的前景
国家政策与地区合作
总结
……

第七章 创造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及服务业经济
第八章 投资于包容性的人类发展
第九章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十章 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寻求繁荣
第十一章 建立有效制度:最大的挑战
第十二章 结语一未来之路

附录
参考文献
编者与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2050年的中亚》: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种扭曲,实在令旁观者痛心。研究中亚地区的专家,包括许多商人和学者,都对中亚各国间的分歧和相互敌对关系予以关注。他们正确地指出这些国家的分离敌对状态阻碍了中亚各国以及整个地区的发展。但是学者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又给予怎样的建议呢?学者们敦促中亚政府共建区域内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但如果那么容易就能做到这一点,现在肯定已经实现了。所以,在本研究的一开始,重要的是确定阻碍中亚国家展开合作的主要因素,并且为中亚地区从现在到2050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指出方向。
  本章的主要观点是:中亚地区自1991年以来出现的国与国之间彼此孤立状态以及分裂趋向,始于最近一段时间。而且这样的问题在世界上的其他区域也能找到类似的案例。这些类似的经验告诉我们,孤立与分裂的态势将在未来几年趋于减弱。更进一步看,过去几百年里,中亚地区曾被强大的离心力撕裂,其中一些力量完全是负面的,因为它们阻碍了区域间,尤其是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流、贸易、往来。其他的一些离心力则是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并且产生的是积极的结果,如乌兹别克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以及哈萨克的哈萨克汗国。这段“离心力时代”恰逢西方现代国家发展形成时期,为目前中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与建议。
  如果说中亚唯一“可借鉴的过去”只是之前的几个世纪,那么这实则贬低了中亚地区历史遗产的价值,尤其是公元1500年之前的千年历史。中亚是一片古老的土地,不仅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近五百余年里也是现代社会经济、知识、文化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一千年前,中亚地区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正可谓中亚地区的“黄金时代”。
  本章认为,黄金时代为现如今的中亚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指导。该地区的繁荣直接可以追溯到地区内频繁的商品交易,以及与欧亚大陆主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如中国、欧洲、印度的紧密联系。中亚人建立了稳固的政府,发行了可靠的货币,同时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国家保持着开放的贸易往来。中亚人不满足于仅作为贸易路线上的交叉点,而是利用原创的重要技术手段,包括造纸、织布、印刷、炼钢发展了强大的制造业,从而获取更大价值。由于这些行业所依赖的知识与技术手段非常先进,五百年来该地区在数学、地理、医学、天文学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切都应得益于中亚人良好地利用和保护了水资源。的确,在水文这一重要领域,中亚长居世界领先地位。
  ……

前言/序言

  自从二十五年前,我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作为新兴的独立国家出现在世界上以来,就不断面临着各种挑战。苏联解体导致经济混乱,也对社会福利造成严重影响。
  不过,中亚凭借着韧劲和责任感,坚持不懈地进行了许多改革(虽然还并不全面),现在各国终于步人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尽管全球经济在2007年至2009年间十分混乱,还发生了大规模的金融动荡,但是所有中亚国家都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总体上平稳地度过了转型期,这些都是非凡的成就。
  中亚地区已成功地从苏联体制下转型,现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许多挑战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加以解决。还有一些则需要区域联动和合作。此外,鉴于该地区在地缘战略上的重要位置,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是联通欧亚的桥梁,中亚在促进欧亚跨大陆一体化的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而有益的作用。
  事实上,对于中亚,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可以使得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得以加速,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如本书这样的研究,提供了以超越眼前之狭隘的目光去审视过去和未来的绝好机会,展望遥远的未来,不仅探索“何以如此”,更要研究“将能怎样”。
  从这个角度展望未来,本研究认为,展望2050年,中亚在未来三十年间完全有理由希冀更加光明的未来。
  然而,我们都会同意,此路并非坦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而其解决有赖于政治家的才干,且必须着眼于该地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福祉。
  我认为,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中亚2050年的设想“合理但前路并不确定”,这令人兴奋,却又很现实。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项研究在评估未来的挑战时,一直是坦诚的。它并没有带着过于乐观的态度进行预测,而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从目前紧迫的事项出发,注意到并欣赏中亚地区的巨大潜力,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发展的方向。
  如果这本书能引发一场有益的辩论,尤其是在我们中亚人之间,讨论这条道路将是什么,以及在穿越这条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它就完成了其使命。
  本书的各位作者和三位编辑为讨论前进的道路提供了极好的基础。他们通过提供以实证为基础的角度讨论我们称之为家的这块地区,填补了研究的空白。我由衷地称赞他们并向他们表示祝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2050年的中亚》的图书的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展开,并力求详尽和自然: --- 《2050年的中亚: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与文明的重塑》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迈向21世纪中叶的复杂转型进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回顾录,而是一份对未来三十年间,该地区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能源转型压力、内部社会经济矛盾以及大国博弈新格局的深度前瞻性研究。 第一部分:地缘政治的再定位与大国角力的新平衡 进入2050年代,中亚不再是单纯的“后苏联空间”的边缘地带,而是全球战略博弈的核心枢纽。本部分详尽考察了俄罗斯、中国、欧盟、美国乃至土耳其和伊朗等区域外行为体对中亚事务的影响力的演变。 “一带一路”的深化与溢出效应: 重点分析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中欧班列的升级、能源管道的多元化铺设)如何重塑中亚的物流动脉。探讨了中国在技术标准制定、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对当地治理模式、劳动力市场乃至文化认同带来的长期影响。同时,也审视了随着债务水平上升和资源开采速度加快,中亚各国如何寻求平衡国家利益与外部依赖的“战略自主性”。 新欧亚安全架构的形成: 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安全保障角色正面临严峻的内部和外部挑战。本书评估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在应对恐怖主义威胁、边界争端和政治动荡时的有效性。特别关注了中亚国家如何利用新兴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的高级对话)来对冲单一超级大国的压力,构建更具弹性的安全网。 西方势力的“软回归”与价值输出: 尽管传统军事存在减弱,西方在环境治理、气候融资、反腐败标准以及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介入并未停止。本章对比了西方标准与本土治理实践之间的摩擦与融合点,尤其是在“绿色转型”和“数字主权”议题上的分歧。 第二部分:经济转型与资源命运的岔路口 中亚经济的未来,紧密系于其能源结构、水资源管理以及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决心。2050年的中亚,正处于化石燃料时代的黄昏与可再生能源时代的黎明交界处。 “绿色氢能”与能源地理的重塑: 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能源战略已全面转向低碳目标。本书详细描绘了利用广袤的沙漠和草原发展太阳能、风能的潜力,以及中亚如何可能成为全球“绿色氢能”的主要出口地之一。评估了这一转型对传统石油和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冲击,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结构变动。 水资源危机与跨境合作的极限: 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水量分配问题,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已成为悬在中上游国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章深入分析了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水电开发方面的主权诉求,与下游农业大国(乌兹别克斯坦)之间,通过跨国水资源管理机构(如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框架下)达成的最新妥协或冲突前沿。 数字经济与“人才赤字”: 随着银行业务、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的普及,中亚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然而,劳动力的技能错配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赤字”)成为制约经济升级的关键瓶颈。本书探讨了各国为吸引外资、发展IT产业集群(如阿斯塔纳的金融科技中心)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以及这些努力对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 第三部分:社会演变与身份认同的重构 在快速的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亚社会的内部凝聚力与文化适应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城市化与“新中产阶级”的崛起: 塔什干、阿拉木图和阿什哈巴德等大都会正在形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消费习惯日益西化或全球化的“新中产阶级”。本书研究了这一群体对政治参与、言论自由和生活质量的期望,以及他们与保守的传统精英阶层之间的张力。 身份政治的细微变化: 民族主义叙事在中亚各国仍是主流,但其内涵正在发生变化。本书区分了官方主导的“泛突厥主义”倾向与青年一代基于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构建的“数字认同”。同时,宗教在后世俗化趋势下的回归现象,也必须从本土化的视角进行审视,而非简单地等同于外部激进主义。 代际差异与历史记忆的争夺: 2050年,出生于苏联解体后的“零零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对苏联时期、独立初期危机以及近期经济腾飞的记忆截然不同。本书通过对口述历史和青年文化产品的分析,揭示了不同世代如何协商和重塑对中亚历史的集体叙事。 结论:韧性与脆弱的悖论 《2050年的中亚》最终指出,该地区正处于一个充满悖论的时期:它拥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地缘战略价值,但同时也面临着治理能力不足、气候风险攀升和外部干预常态化的三重脆弱性。中亚的未来,将取决于它能否在维护主权完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适应全球秩序重构之间,找到一条坚实而富有韧性的中道。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区域研究学者及所有关注欧亚大陆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了审慎而全面的蓝图。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大多数关于未来的书籍都在描绘一个宏大的、遥远的蓝图,那么《2050年的中亚》则像是一面精致的镜子,折射出我们当下选择可能带来的细微却深远的影响。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地方主义”在未来重新崛起趋势的分析,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全球化进程似乎有些矛盾,但作者却用令人信服的论据,展现了这种趋势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让我们看到,在技术的加持下,不同地域的文化独特性反而可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书中对教育模式的革新,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下一代,也让我颇受启发。这本书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出问题,激发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它让我对中亚这片土地,以及它在未来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

怎么说呢,这本《2050年的中亚》给我带来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远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发展”这个概念,不再局限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文和社会背景之下。书中的许多论断,虽然听起来像是大胆的设想,但细细想来,却有着严谨的逻辑支撑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讨论气候变化对中亚地区农业和水资源影响时,那种不动声色的紧迫感,以及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结构性变革的预警。然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描绘挑战,而是积极探讨了当地如何在挑战中孕育机遇,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在新的国际格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它并非一味地强调冲突或合作,而是呈现了一种更为 nuanced,也更加真实的未来图景。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平和的语气,却能拨动你内心最深处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在市面上众多关于未来科技或者宏大叙事的书籍中,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视角。我本来以为“2050年的中亚”这样的书名,会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分析或者经济预测报告,但事实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充满生命力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中亚。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字和趋势,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普通人在未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城市景观的变迁,还是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找到新的生存之道,都写得十分生动。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丝路数字走廊”的构想,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文化交流和人类情感连接的全新载体。书中对当地人民精神世界的探索也让我颇受触动,那种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坚守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对未来抱有的复杂而真实的情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过了一趟2050年的中亚,那里不再是模糊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评分

我必须承认,《2050年的中亚》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于“未来”的刻板印象。我习惯性地将未来与冰冷的科技、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象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加温暖、更加多元化的未来。作者并没有忽略科技的进步,但他更关注科技如何被整合到当地的生活方式中,如何服务于人类的需求,而不是主宰人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数字游牧民族”在中亚新兴的故事所吸引,这不仅仅是工作模式的改变,更是对生活意义和空间认知的全新探索。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对自由、连接和归属感的追求依然是核心。同时,书中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贯穿始终,那种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发展的理念,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负责任、更具可持续性的未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未来的预测,更是一份关于人类智慧和韧性的赞歌。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起《2050年的中亚》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学术术语和枯燥分析的读物。但它的阅读体验却让我感到惊喜,甚至有些意外。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旅行家在分享他的见闻,将那些原本可能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描绘得如此生动、具体,甚至是触手可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城市发展的描述,例如某个曾经不起眼的边境小镇,如何在“智慧绿洲”项目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集可持续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节点。这不仅仅是对建筑和技术的想象,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重塑。书中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年轻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既拥抱全球化,又不失自己的文化根源,这一点让我思考良多。整本书充满了积极的探索精神,它没有回避问题,但更注重于发现解决方案和潜藏的希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