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寻常巷陌

经济学的寻常巷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小鱼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通俗经济学
  • 入门
  • 社会科学
  • 行为经济学
  • 日常生活
  • 思考方式
  • 知识
  • 普及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85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4119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3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以经济学理论和思维深入浅出地分析、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点点滴滴,以及大家都在关切的时事热点。比如社会福利、食品安全、婴儿奶粉、火车票价、小区车位,等等。从经济学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会。有些看似冷漠的举动往往却是贴合经济学的理性选择。

内容简介

张五常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说,现在经济学似乎已非常技术化、非常复杂化,但事实上,经济学基本原理却是非常简洁和简单的。他总是试图用*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世界,而尽量避免用复杂的技术。他认为,现实世界虽然非常复杂,但“约束条件下的*大化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这两个原则已足够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

此书聚焦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与普通民众的吃、住、行、玩、乐等相关的民生热点问题,同时融入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变迁进程中与现实冲撞的理性观察和深度解读,通过生动、有趣、通俗的语言探寻民生问题背后的经济学现象,从而使阅读经济学读物变得轻松有趣。


作者简介

江小鱼,原名王定金,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现从事经济学及传统文化编辑、研究。曾为多家报刊杂志撰写经济专栏,同时致力于传统诗词研究和写作,辑有个人诗词作品集《背手轩诗草》及历代诗词选《诗我好》。

精彩书评

江小鱼对世事的观察多而杂,一般都有趣,而他是用上《经济解释》的基础思维,试着做解释。经济解释这回事,初学的人用不着关注是对还是错,重点是尝试,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好能朝着有趣的方向走。江小鱼这本书显示着他正在经济学问上行来行去,这是有趣的尝试,继续下去有一脚踏中的机会,会有不枉此生之感。

张五常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


江小鱼观察事情喜欢由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样做学问的好处是,容易满足科学可证伪的要求,以及发现新的局限。江小鱼注意小事,就有许多有意思的感受,他的文化修养又把感受以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江小鱼有当今许多人匮缺的文化修养,他对诗词歌赋、音韵训诂、书法篆刻都有涉猎,且有自己的见地。因此,他的研究特点、视角以及表述都是现在许多所谓的经济学家不及的,也会让人真正明白事理。

——高小勇 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总编辑


初次见小鱼还是多年前在深圳张五常教授府邸。小鱼当时是一名“电脑码公”,同时也是“铅笔社”的成员,笔耕不缀,宣传和普及经济学理念。*近几年,小鱼全职校对张教授新版五卷本《经济解释》,耳濡目染,潜移暗化,窥得张教授经济学真谛。小鱼置身闹市,潜心问道,快意文章,在学术殿堂之外,另辟寻常巷陌,**读者体验和感悟真实生活中的经济学。

——王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助手 同科斯合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目录

为小鱼序/I

自序/V

第一卷 吃 :饭碗里的经济学

人们为什么喜欢“浪费”?/ 003

泉水免费背后/ 006

经济低迷期的福利改善之道/ 009

云吞面能救市吗?/ 012

医生为何滥开抗生素?/ 015

食品安全“高标准”的成本/ 017

谁在抢夺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 020

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大火烧出体制弊病/ 023

买柑者言/ 026

蛛网模型与生猪养殖/ 029

肯德基的配方与叶孤城的伤痕/ 032

“韩风”疑案初探/ 034

从高价特效药看市场的自由/ 039

纵向协议与横向竞争/ 042

第二卷 住:不可承受之重


无底薪和零地价/ 047

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050

土地拍卖会抬高房价吗?/ 057

公寓改群租房为何愈演愈烈/ 060

城镇化的户籍困境/ 063

出租屋水电费为何较贵?/ 066

公摊面积与缚蟹草绳/ 069

楼市也可“云计算”/ 071

第三卷 行 :往来的步履匆匆

火车票价高低谁定更合适?/ 077

免费公交将加剧城市拥堵 / 079

三代出一个名车品牌/ 081

延长收费期限难解公地悲剧/ 083

货车为何经常超载?/ 086

飙车案的经济学释疑/ 090

误撞豪车如何定责更合理?/ 093

排队吃饭和排队买火车票的区别/ 096

“价格联盟”真能稳定吗?/ 099

谁会买水动汽车?/ 102

从小区车位说起/ 104

第四卷 趣 :生活背后的经济学

我们为何无法收看 TVB 广告?/ 109

Wi-Fi 信号共享到底谁不爽?/ 112

我们应该向印第安人学什么?/ 115

消除歧视要从允许“歧视”开始/ 118

如何遏制“过度包装”? / 121

古玩市场里的“捡漏”经济学/ 123

秦坚卖衫的绝招/ 126

囤积何以居奇?/ 129

向王子猷学习机会成本/ 131

从“田忌赛马”看信息不对称/ 134

这个女孩该不该上大学?/ 137

友邦惊钱论/ 140

“用工荒”暗含两重逻辑/ 143

公共账户里的游戏秘密/ 145

“心理账户”能让人更快乐吗?/ 148

广场舞困境该如何应对?/ 151

如何避免身上的“公地悲剧”?/ 154

经济学视角下的许霆案/ 157

风险、不确定性与保险协议/ 161

牛郎要补偿织女的家务活吗?/ 164

给 E-mail 贴一张邮票会如何?/ 167

左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为何不收版权费?/ 170

VIP 插队制度的现实困境/ 173

进场费是啥玩意?/ 175

阿米绪命题与鱼乐之辩/ 178

第五卷 杂论 :经济学并不神秘

调高最低工资影响加薪/ 183

企业并购回暖的两重隐忧/ 186

斯蒂格利茨给中国改革乱开药方/ 188

市场缘何落得个“无妄之罪”?/ 191

企业家精神与责任有何关系?/ 194

从明星编程员被开除说起/ 197

贸易保护主义的救命稻草/ 199

经济危机与计件工资/ 202

跳出个税看个税/ 205

虚无缥缈的效率工资/ 207

租税之辨/ 210

狮城 CEO 李光耀 / 213

国贫国富/ 219

明日黄花比特币/ 222

名人隐私问题的本质是权利界定/ 225

从 101 次“抛硬币”里能看到什么?/ 228

盖茨劝捐与子贡赎人/ 231

萨拉的试验/ 234

塞翁失马不是福/ 237

末日经济学/ 240

附? 录/ 243


精彩书摘

误撞豪车如何定责更合理?

朱小姐驾驶的雅阁车转弯时未避让直行的劳斯莱斯而导致碰撞,要负该起事故的全部责任。而豪车维修费用有可能非常惊人,这笔费用应该由谁负责?几位朋友对之前发生的这起撞豪车事件颇感兴趣,于是在网上讨论起来。

朋友 A 说,由于朱小姐负全责,维修费用当然应该由她负责,贵也没办法,只能以后见到豪车就尽量离远点了。朋友 B 说,目前针对第三者的保险赔偿有限,她还是很可能支付不起。保险公司应该推出针对撞豪车的新险种,这也是一个市场机会。朋友C 则说,你开这么贵的车出来,对方又不是恶意碰撞,自己也应该负部分责任啊。

事故的确是由朱小姐的过失造成的,车主因此受损。从直接责任来说,你损坏了我的财物,当然要按价赔偿,似乎天经地义,也符合传统价值观。然而真要赔 100 多万元,人们又似乎觉得不太合理,但说不出所以然。

有人说保险公司应该推出针对这种情况的新险种。任何市场行为都有交易费用,如果这种费用过大,交易就不会发生。某些高档豪车由于保有量少,维修服务站欠缺,所以不少保险公司干脆直接拒接保险。如果信息费用过高,这种险种就不会存在,并且这也解决不了责任认定的根本问题。

我们知道,源自科斯定律的法和经济学的方法论一直受到不少质疑,他们认为以效率来界定权利有损权利的先验性与正义性。然而,法律的问题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让纠缠不清的观点明晰起来。科斯定律指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权利的初始配置不影响资源使用效率。然而,物理世界难免没有摩擦力,市场交易费用当然也处处存在。那么,权利的界定和分配会如何影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又或者说,权利要如何配置才符合效率原则呢?这是法和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传统法学所关注的主要是已发生之事的责任认定,而把经济学引入法律,重点是事前机制的研究。因为事先规则会提醒市场交易双方评价自己的成本及收益,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从预防事故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高的就是效率低,成本低的就是效率高。一辆豪车穿街过巷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增加,车主避免开太过昂贵的车到路况复杂的马路上不难做到,但让其他车辆都设法避免和豪车可能的碰撞,成本何其高。因此,把预防事故发生的责任更多交由豪车车主去承担,会是一个成本更小的选择。

这种分析方法其实契合了传统法学的一些判法,也就是说,在一般法律定责中,其实已经使用了这些方法,但人们不愿意承认是从效率角度看问题,而是付诸公平等字眼。但究竟怎样才是公平其实并非一见即明,路人在你家门口滑倒了,法院判你要为此负责你会觉得不公平,法官却认为,由你来负责门口保洁工作比每个穿行而过的行人都要小心翼翼成本更低。

找不到肇事者的高空坠物责任认定也近似。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了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以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这条法规其实也是基于成本分析,当然并非无瑕疵或无争议,但也是对比了各种办法,比由政府为之买单、受伤人自己负责等办法更为有效,这样也可以促进同栋楼住户进行互相监督,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

由此,回到撞豪车事件,事故责任方朱小姐应该在最高保险范围内赔偿对方,但车主也应该为自己的豪车进入普通路段负担一定的责任。如同你捧着一个元朝青花瓷器走在人山人海的街道上,即便他人过失碰撞了你,跌碎了价值连城的宝物,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应该太高。当然,法律不应该保护那些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的行为。


前言/序言

为小鱼序.

跟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是一门公理性的实证科学。既然是公理性,经济学既可以事前做推断,也可以事后做解释。经济学的公理只有三项:

(1)需求定律,即价格下降需求量一定上升;

(2)成本是最高的代价;

(3)在社会上凡有稀缺就必有竞争,而竞争要有决定胜负的准则。

严格地说,经济学的整体就是那么多,简单而又正确地申述用不着十分钟。有趣的是,今天能掌握这三项公理的经济学者堪称凤毛麟角,很多西方的大学索性不教了。

想当年,我学得很苦。没有任何其他学子曾经像我当年那样,获得多位大师的悉心教诲,而 20 世纪下半叶的经济学大师我差不多全都认识。虽然有这样的际遇,我还是要在升为大教授之后苦思几十年才能对上述的三项公理基础感到有舒适的掌握。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经济学是否一定要在大学选修过呢?奇怪的答案是不一定!经济学鼻祖斯密就没有在大学修过经济,无师自通,他对上述的三项公理掌握得很好。随后的天才例如李嘉图、密尔、马克思·韦伯等高人也称不上是选修过经济 学。近代的经济学大师中,我历来拜服的戴维德只有一个不是经济学的学士。科斯只读过一个商学的学士,而他的主要导师阿诺德· 普兰特怎样看也算不上是经济学高人。我自己的主要导师阿尔钦虽然出自名校斯坦福,但他的几位导师,在今天看来,也是名不见经传。

由大学主理的经济学课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虽然在新古典经济学之前欧洲某些大学教过经济学,但正规的“专业”大学课程始于 1890 年英国剑桥出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那是一部伟大的巨著,系统而且很全面。虽然马歇尔对经济学理念的掌握逊于密尔,但他推出的经济学的整个架构非常完整,很有理论天赋,一时间他的巨著成为大学教材的中流砥柱。另外,马歇尔重视解释现象与假说验证,虽然从我这一辈达到的水平看,马歇尔的验证操作其实并不到家。

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中心人物,而在同期有几位新古典大师的天赋不逊于他。加起来约一掌之数,他们把新古典经济学搞起来。所谓“新古典”,主要是引进数学微积分的边际分析,从而为竞争与个人争取利益极大化提供了一个有均衡点的理论。可惜这种均衡理念后来误入歧途,跟物理学的均衡挂上了钩,导致另一方面的灾难。大部分的经济学者到今天还不知道,经济学的均衡不是真有其事,而是指一个分析有了足够局限条件的指定,可以推出足以验证的假说。

在经济学中,牵涉均衡分析的数学对推断或解释现象是有帮助的,但绝不湛深。深奥的是局限条件的引进、验证假说的推理与现象细节的考察。漠视这些而把数学方程式弄得复杂高深,虽然有助于发表学术文章或升职,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但不能帮助我们知道真实世界究竟发生着一些什么事。这解释了例如戴维德、科斯、阿尔钦、德姆塞茨等人基本上不用数学,而他们在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远超方程式写得密密麻麻的那一群人的原因。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要以经济理论解释世事,我们首先要知道真实世界是怎样的。自然科学——例如物理、生物、化学——有它们的实验室。经济学呢?实验室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不要相信这些年兴起的以人工炮制出来的“行为”实验室那类经济学。要以经济理论解释世事,我们首先要知道真实世界到底发生着什么。

从经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观察这门科学的实验效果。问题只是观察的人一般并没有试图解释,或没有想到经济学。实际上,任何人类的行为,或任何人类行为带来的效果,皆可用我在上文提到的三项经济学公理做推断或解释。

这就把我们带到了我在这里为之写序言的江小鱼的这本书。据我所知,在大学时江小鱼选修的不是经济学,但这些年他喜欢读我写的那套《经济解释》。不易读,但他读了几遍。江小鱼对世事的观察多而杂,一般都有趣,而他是用上《经济解释》的基础思维,试着做解释。解释得对吗?我可没有细心地研究过。然而,经济解释这回事,初学的人用不着关注是对还是错。重点是尝试,而在解释的过程中最好能朝着有趣的方向走。

科斯曾经几番对我说,我们今天认为是对的理论,到了明天有很大机会会被认为是错的。是的,就是施蒂格勒认为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思维——科斯定律——1982 年我指出在基础的重点上是错了:没有交易费用不会有市场,所以他的定律可以说是全军覆没!然而,科斯定律可没有因为它的大错而成为废物。正相反,因为科斯的错我终于成功地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市场。我要用上 20 多年的时间才想出为什么会有市场的正确解释。

2008年,在芝加哥,我那个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的儿子问科斯,说自己做生物研究,很苦闷,不知自己将来会发展为什么样的研究者。科斯回答说:“不要管这个问题。你不断地走下去,说不定会一脚踏中重要的贡献,我的一生就踏中过两次!”我自己就是这样在经济学问上行来行去 50 多年。比科斯幸运的是,我踏中过多次。没有科斯那么幸运的是,我踏中的没有他的那么重要。说不定,有朝一日,我的多次踏中加起来会比科斯的两次加起来重要。这是将来写经济思想史的学者的判断了。

江小鱼这本书显示着他也正在行来行去。继续下去他也有一脚踏中的机会。是有趣的尝试,继续下去会有不枉此生之感。是成是败是另一回事。

张五常   

2018年1月3日


消失的航线:深海遗珍与失落的文明 作者: 艾略特·凡斯 译者: (此处留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 导言:当潮水退去,历史显形 海洋,这颗星球上最古老、最广阔的领域,始终是人类探索欲望的终极疆域。它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无数文明兴衰的沉默见证者。然而,在海平面之下数千米深处,隐藏着比陆地考古更加严峻、也更加迷人的谜团:那些在滔天巨浪或地质剧变中被抹去,却在幽暗冰冷的海水中被完美保存的失落航线与文明碎片。 《消失的航线:深海遗珍与失落的文明》并非一部传统的海洋考古报告,它是一次深入海底峡谷、穿越时空迷雾的探险叙事。作者艾略特·凡斯,一位行走于科学前沿与历史边缘的独立研究员,将带领读者,放下对“亚特兰蒂斯”这类神话传说的执念,转而关注那些被确凿证据支撑、却因深海的阻隔而被主流历史遗忘的真实航线、贸易枢纽和技术飞跃。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被遗忘的连接”。我们习惯于将古代文明视为相互孤立的岛屿,但凡斯通过对深海声纳图像、沉积物分析以及对特定稀有材料的同位素追踪,揭示了一个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紧密互联的史前世界。从地中海的青铜时代沉船群到太平洋深处的火山岩基祭祀台,凡斯试图重建那些横跨数千英里的贸易网络,并探讨是什么样的灾难——无论是气候变迁、火山爆发还是地壳运动——最终导致了这些辉煌的航线永久性地沉寂于世。 第一部:洋流下的图书馆:冰封的档案 凡斯将我们带到了世界海洋数据库的最前沿。现代深海勘探技术,如遥控潜水器(ROV)和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已经成为“水下图书馆”的钥匙。与浅水考古不同,深海环境(极低的温度、缺乏氧气和光线)成为了时间最好的防腐剂。 一、黑暗中的青铜:克里特与米诺斯的水下印记 在爱琴海深处,作者聚焦于米诺斯文明的衰落。不同于萨特利尼火山爆发的传统解释,凡斯利用高精度海底地形扫描技术,发现了在数个偏远海域的沉积层中,存在着一种不寻常的快速沉积模式,暗示着大规模的、非自然的海啸事件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频繁或更具毁灭性。他详细描述了一艘搭载着锡锭的米诺斯货船残骸,其货物成分分析揭示了其贸易范围甚至延伸到了今天的北非海岸线,挑战了传统上对米诺斯文明地理边界的认知。 二、亚速尔信标与大西洋的迷雾 本书最具争议性的部分,是凡斯对大西洋中部洋脊附近发现的、疑似人造结构物的考察。这些结构并非传说中的大陆残骸,而是看似用于导航或天文观测的巨大石阵,它们位于水下超过两千米的洋面上。通过对这些石材的碳十四测定和地质对比,凡斯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假设:在冰期结束后的暖期过渡阶段,或许存在着某种跨越大洋的、我们知之甚少的“先行者”航线。尽管证据零星,但凡斯坚持,这些发现指向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文明,而是几个拥有惊人航海技术的孤立群体,他们曾短暂地建立了跨洋的“信标”。 第二部:盐封的交易:失落的经济模型 经济学的核心在于资源的流动与交换。在深海中,我们找到的不仅是陶罐和锚,更是古代世界财富分配的直接证据。凡斯通过对船载货物的数量、种类和产地分析,重建了那些淹没在历史中的全球化雏形。 三、琥珀与贝壳:交换的等价物 凡斯细致地描绘了不同文明如何衡量价值。在黑海的深水区,他考察了古希腊与色雷斯文明间的贸易遗址。此处发现的并非贵金属,而是大量保存完好的动物性原料:特别是用于制作精美饰品的象牙和某些罕见贝壳。作者深入分析了这些材料在当时社会中的“非货币”价值——它们是身份、仪式和政治联姻的媒介。通过对不同深度的沉积层进行对比,凡斯展示了随着主要贸易路线的改变,这些“奢侈品”的市场价格如何像现代股票一样波动。 四、河流的终结:内陆帝国的海洋依赖 本书挑战了以陆地为中心的帝国史观。凡斯将焦点转向了那些依赖于单一河流系统(如幼发拉底河或印度河)的文明。当这些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时,这些强大的内陆帝国是如何挣扎求存的?作者考察了波斯湾地区被淹没的古老港口遗址,这些遗址的沉降速度和受损程度,清晰地勾勒出了一种“水淹式衰退”——资源被截断,海岸线后退,最终导致了内陆农业结构的崩溃。这是一种关于资源依赖与气候脆弱性的深刻警示。 第三部:技术与沉默:导航的失传艺术 对于航海文明而言,知识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一旦这种知识体系随同船只和船员沉入海底,它便从人类集体记忆中彻底“注销”。 五、星辰之外的地图:深海中的定向系统 凡斯着重探讨了那些依靠非金属工具进行导航的民族。他研究了太平洋中一些尚未被完全同化的岛屿民族的口述历史,并将这些口述信息与海底火山活动图谱和洋流模式进行交叉验证。他推断,古代的航海家可能使用了一种极为复杂的“多感官导航”系统,其中包含了对洋流的微小温度变化、特定深海生物的迁徙路径,甚至是地球磁场微弱异常的感知。深海遗址中发现的某些刻有特殊标记的玄武岩,被作者解读为可能是这种“非书面地图”的实体辅助工具。 六、材料的语言:失传的船体结构 我们对古船的认知大多来自打捞上来的木材残骸,但深海的低温环境有时会保存下更精密的结构细节。凡斯详细分析了红海一艘沉船上的连接件,这些连接件使用的特殊复合粘合剂,其配方在现代化学中已经难以复制。这些“失传的冶金术”和“木工的秘密”表明,古代的造船技术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中世纪早期的水平,是一种高度专业化且不愿外传的知识体系。 结语:倾听水下的回响 《消失的航线》最终引导我们思考,我们所记录的历史,究竟是真实的全貌,还是仅仅是那些侥幸存活于陆地上的片段?深海,作为地球最大的“时间胶囊”,正在缓慢地释放着被遗忘的叙事。 凡斯呼吁,对这些沉没的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研究,不应仅仅被视为考古学的壮举,更应被视为对人类适应性与技术潜能的重新认识。每一次成功的水下定位,都是对“不可知论”的一次有力反驳。在这些深埋的残骸之下,隐藏着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宏大、更加相互关联的古代世界图景。它们沉默着,等待着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倾听它们在洋流中发出的微弱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数字和公式不太敏感的人,所以平时看经济学类的书籍,总感觉像在啃硬骨头,很难坚持下去。但《经济学的寻常巷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印象。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画面感,他善于用生活中的场景来类比复杂的经济学概念。我记得有一章讲到“沉没成本”,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就像你已经花了钱看了一场很难看的电影,但你还在继续看完,因为你已经付了票钱。这个比喻真的太贴切了,让我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有时候会因为“已经投入太多”而不愿意放弃,即使继续投入只会损失更多。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把经济学从象牙塔里请了下来,让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经济学,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这种“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它让我不再畏惧经济学,反而对它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评分

读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作者不是一次性抛出所有理论,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引领你。他会先抛出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比如为什么超市里的打折商品总是吸引人?然后,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是需求定律”,而是先从人的心理、从商家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开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思路去思考,去尝试理解。等到你觉得已经有点门道了,他才会巧妙地引入相关的经济学概念,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充满乐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机会成本”的论述,以前我只觉得这是个学术名词,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我每一次放弃做某件事情,去选择另一件事情,都是付出了机会成本。比如,我选择在这个周末宅在家里看书,就放弃了出去旅游的机会,而旅游的快乐和经历,就是我宅家看书的机会成本。这种理解,让我对自己的时间分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更加珍惜每一次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而是关于选择、关于稀缺、关于如何最大化利用有限资源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带着点好奇和一点点忐忑的。经济学这三个字,总让人觉得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遥远,是那种在新闻里、在报告里、在学院派的书本里才能看到的高深概念。但《经济学的寻常巷陌》这个书名,却又那么接地气,仿佛告诉我,它藏在街头巷尾,藏在我们柴米油盐的日常里。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能够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个选择,为什么会面对某种困境。当我翻开第一页,文字朴实而生动,没有枯燥的公式和难懂的术语,作者就像一个邻家大哥,带着我缓缓走进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他从买菜的讨价还价说起,讲到租房的博弈,再到选择工作时的权衡,每一个场景都那么似曾相识。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原理,而这本书,只是用一种更清晰、更系统的方式,把这些“隐藏”的规律揭示出来。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便宜没好货”,为什么“冲动消费”会让我们付出代价。它让我明白了,每一次的选择,背后都有一笔隐形的“经济账”。这是一种顿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一直以来蒙在眼前的迷雾突然散开了。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是教你如何成为经济学家,而是教会你如何做一个更“经济”地生活的人。我发现,很多困扰我们生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存不下钱,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会产生矛盾,甚至为什么会出现一些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找到解释。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就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在二手交易市场,买卖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以及这种不对称会带来什么后果。这让我明白,在很多情况下,信息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这本书还让我对“理性”有了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理性就是完全不带感情地做决定,但书中解释,经济学中的理性,更多是指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而这种决策,也可能会包含对情感、对未来收益的考量。这种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释,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给了我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经济学这东西,离我的生活是不是太远了?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哪有什么精力去研究什么宏观调控,什么市场规律?可是,翻开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经济学无处不在,它就在我每一次的购物选择里,在我每一次的交通规划里,甚至在我每一次和家人朋友的谈话里。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的理论来吓唬我,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把经济学的精髓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博弈论”的章节,他没有讲什么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用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来说明,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比对抗更能带来好的结果。这让我联想到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甚至家庭中的沟通,都暗含着博弈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掌握了它,我的人生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有条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