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第4版)

项目管理(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利福德·格雷,埃里克·拉森,译者:郝金星,袁胜南,徐涛 ... 编
图书标签:
  • 项目管理
  • 项目规划
  • 项目执行
  • 项目控制
  • 项目收尾
  • PMBOK
  • 管理学
  • 商业
  • 效率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320773
商品编码:103286450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项目管理(第4版)
  • 作者:(美)克利福德·格雷//埃里克·拉森|译者:郝金星//袁胜南//徐涛//张扬
  • 定价:68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ISBN号:978711532077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7-01
  • 印刷时间:2013-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482
  • 字数:610千字

编辑推荐语

**项目管理专家克利福德·格雷和**项目管理学教授埃里克·拉森合著的《项目管理》(第4版,专业版)一书,突破了传统项目管理类书籍关注技术、方法和计算的方法学思路,而从高屋建瓴的视角全面描述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使读者领会项目管理的本质,培养读者的项目管理应用能力。 我们立志为我们的读者提供一本有着总体整合视角的项目管理教科书——我们强调的不仅仅是项目管理的过程和方式,*重要的是它为何能起作用。

内容提要

由美国**项目管理专家克利福德·格雷和** 项目管理学教授埃里克·拉森合著的《项目管理》一 书一问世即受到广泛关注,是项目管理领域的经典著 作。
     《项目管理》(第4版,专业版)共分16章,在 对现代项目管理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了组织战略 和项目选择、组织的结构与文化、项目定义、项目时 间和成本的估算、项目计划的制定、风险管理、资源 和成本进度计划、如何缩短项目时间、如何成为一名 高效的项目经理、项目团队管理、外包、进度和绩效 的衡量与评价、项目审计与收尾以及项目监管等内容 。
     《项目管理》(第4版,专业版)继承了前几版 的总体整合视角,全面描述了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技术 。它不仅是PMP认证考试必备参考书,也是项目经理 的案头工具书。
    

作者简介

克利福德·格雷(Clifford F.Gray)是俄勒冈州立大学商学院的管理学名誉教授。他一直在美国和海外为本科和研究生讲授项目管理课程;他个人已经开设了100多次经理人研修班和研讨会。他的研究和咨询兴趣包括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两大部分,并且在这两个领域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另外还著有一本项目管理教程。他还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同事们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克利福德自1976年以来就是项目管理学会的成员,并且是俄勒冈波特兰分会的创始人。2005年他任泰国农业大学的访问教授。自1977年以来,他一直是项目管理国际公司(一家专业从事项目管理的培训咨询机构)的董事长。克利福德获得了密利克大学的经济管理学士学位,印第安纳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俄勒冈大学商学院运营管理博士学位。 埃星克·拉森(Erik W.Larson)是俄勒冈州立大学商学院管理、营销和国际商务系教授。他为经理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学课程。他的研究和咨询活动集中在项目管理。他在矩阵管理、产品开发和项目合伙等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自1984年开始,他就是项目管理学会俄勒冈波特兰分会的成员。1995年,他作为富布莱特基金访问学者与克拉科夫经济研究院的同仁们一起从事波兰商务教育。2005年他任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访问教授。他获得了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心理学学士学位和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管理学博士学位。他是注册项目管理师(PMP)。

目录

**章 现代项目管理 1
什么是项目 4
项目生命周期 6
项目经理 7
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8
当代项目管理——一种整合的方法 12
项目和战略计划的整合 13
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整合 14
总结 16
案例 生活中的** 17

第2章 组织战略和项目选择 19
战略管理过程:综述 21
战略管理过程的四种活动 22
对有效的项目组合管理系统的需求 27
问题1:实施缺口 27
问题2:组织政治 28
问题3:资源冲突和多重任务 29
项目组合管理系统 31
项目分类 31
非财务标准 33
应用选择模型 38
项目建议书的来源和征求 38
建议书的排序和项目选择 41
项目组合系统的管理 43
平衡风险组合和项目类型 44
总结 46
案例 赫克托游戏公司 47

第3章 组织:结构与文化 49
项目管理结构 50
在职能型组织中组织项目 50
用专业团队组织项目 52
用矩阵形式组织项目 56
不同的矩阵形式 59
什么是正确的项目管理结构 62
基于组织的考虑 62
基于项目的考虑 64
组织文化 65
什么是组织文化 66
识别文化特点 68
组织文化对组织项目的意义 70
总结 73
案例 M&M;会计公司 74
案例 奥立安系统(A) 77
案例 奥立安系统(B) 80

第4章 项目定义 83
**步:定义项目范围 84
使用项目范围检查表 84
第二步:建立项目优先级 88
第三步: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90
WBS中的主要分组 90
WBS如何帮助项目经理 90
WBS的建立 92
第四步:整合WBS和组织 95
第五步:为信息系统对WBS进行编码 97
过程分解结构 98
责任矩阵 99
项目沟通计划 101
总结 103
案例 曼联足球俱乐部 104

第5章 估算项目时间和成本 106
影响估算质量的因素 107
时间、成本与资源估算指南 109
自上而下估算与自下而上估算 111
估算项目时间和成本的方法 113
估算项目时间和成本的自上而下方法 113
估算项目时间和成本的自下而上方法 118
混合方法:分段估算 119
细节层次 122
成本类别 122
完善估算 125
建立估算数据库 127
总结 128
案例 夏普打印机公司 129

第6章 制定项目计划 131
建立项目网络 131
从工作包到网络 132
构造项目网络 134
术语 134
两种方法 135
建立项目网络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35
节点活动法基本原理 136
网络计算过程 140
顺推——*早时间 141
逆推——*迟时间 143
时差(或浮动)的确定 145
自由时差(浮动) 147
使用顺推和逆推过程的信息 148
活动的细节层次 148
实践考虑 149
网络逻辑错误 149
活动编号 149
使用计算机建立网络 150
日历日期 150
共同开始和多项目 153
*接近现实的扩展网络技术 153
阶梯化 153
滞后的使用 154
使用滞后关系的一个例子——顺推和逆推过程 159
吊床活动 161
总结 161
案例 先进能源技术公司数据中心的迁移 162
案例 格林代尔棒球场项目 164

第7章 风险管理 167
风险管理过程 168
**步:风险识别 169
第二步:风险评估 173
概率分析 176
第三步:风险应对 177
降低风险 177
规避风险 179
转移风险 179
分担风险 179
保留风险 181
应变计划 181
技术风险 183
进度风险 184
成本风险 184
资金风险 185
应急基金与时间缓冲 185
预算储备 186
管理储备 187
时间缓冲 187
第四步:风险应对的控制 188
变*控制管理 189
总结 193
案例 阿拉斯加假蝇钓鱼探险 194
案例 银琴建筑公司 196
案例 山峰公司的局域网项目 198
案例 国际资本公司(A) 200

第8章 资源和成本进度计划 202
资源进度计划问题概述 203
资源约束的类型 205
进度计划问题的分类 206
资源分配方法 207
假设 207
时间受限型项目:平衡资源需求 207
资源受限型项目 209
计算机演示资源受限的进度计划 214
资源受限进度计划的影响 220
分断活动 221
资源进度计划的好处 222
分派项目工作 223
多项目资源进度计划 225
运用资源进度计划建立项目费用基线 227
为何需要时间分段预算基线 227
创建时间分段预算 228
总结 233
案例 强力履带股份有限公司 234

第9章 缩短项目时间 237
缩短项目时间的理由 237
加速完成项目的措施 240
资源不受限时的措施 240
资源受限时的措施 243
项目成本—时间图 245
项目成本的解释 246
构建项目成本—时间图 247
确定要缩短的活动 248
简化的例子 249
实践考虑 253
使用项目成本—时间图 253
压缩时间 253
线性假设 254
再谈选择要压缩的活动 254
时间压缩的决策和敏感度 254
当成本比时间*重要时 256
总结 258
案例 国际资本公司(B) 259
案例 韦氏世界帆船赛 259
案例 “夜莺”项目(A) 262
案例 “夜莺”项目(B) 264

**0章 领导力:成为一名高效的项目经理 266
管理项目与领导项目的比较 266
管理项目利益相关者 268
类似通货的影响力 272
与任务相关的通货 272
与职位相关的通货 273
与激励相关的通货 274
与关系相关的通货 274
与个人相关的通货 275
社会网络建设 275
描绘依赖关系 275
走动式管理(MBWA) 277
管理与上级的关系 278
以身作则地领导 282
道德与项目管理 285
建立信任关系:施加影响的关键 287
高效项目经理的品质 289
总结 292
案例 西部海洋学会 293
案例 汤姆·布雷 297
案例 赛耳柏洛斯公司 299

**1章 管理项目团队 301
团队发展五阶段模型 303
影响团队发展的环境因素 304
建立高绩效的项目团队 306
招聘项目成员 307
召开项目会议 309
确立团队身份 314
创建共同的愿景 316
管理项目奖励系统 318
协调决策制定过程 320
管理项目团队中的冲突 323
唤起项目团队活力 327
管理虚拟项目团队 329
项目团队缺陷 333
群体盲思 333
规避官僚主义综合症 333
团队精神变成了团队狂热 334
本地化 334
总结 335
案例 克兹内办公设备公司 336
案例 Ajax项目 339
案例 富兰克林设备有限公司 341

**2章 外包:跨组织关系管理 346
项目工作外包 347
项目工作外包的*佳实践 350
定义明确的需求和过程 350
广泛的培训和团队建设活动 353
完善的冲突管理过程 355
经常审查和*新状态 355
必要时在共同地点合作 356
公平且带有激励的合同 357
长期外包关系 359
谈判艺术 359
对事不对人 361
集中在利益而不是立场上 361
找到双赢的选择方案 363
尽可能使用客观标准 363
同无理取闹的人相处 364
对客户关系管理的一个注解 365
总结 368
案例 会计软件安装项目 368
案例 黄金潮电子公司谈判练习 370

**3章 进度和绩效的衡量与评价 373
项目监控信息系统结构 373
项目控制过程 375
监控时间绩效 376
挣值成本/进度系统的开发 380
哪些成本包含在基准线中 383
偏差分析方法 383
建立状态报告:一个虚拟例子 386
假设 386
制定基准线 386
准备一份项目状况报告 386
进度监控指标 392
绩效指标 393
完工百分比指标 393
技术绩效衡量 395
项目成本/进度系统软件 395
其他挣值原则 396
预测*终项目成本 397
其他控制事项 399
范围偏离 399
基准线改变 402
数据采集的成本和问题 403
总结 405
案例 扫描仪项目 406

**4章 项目审计与收尾 408
项目审计 409
项目审计程序 410
项目审计指南 410
**步:启动及人员配备 411
第2步:数据搜集和分析 411
第3步:审计报告 413
项目收尾 414
项目收尾的情况 414
项目提前结束或继续的标志 417
项目收尾的决策 417
项目收尾过程 419
对项目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的评价 422
团队评价 423
团队成员个人和项目经理评价 424
业绩评审 425
总结 427
案例 *大赫兹项目 427

**5章 国际项目 429
环境因素 430
法律/政治 430
安全 431
地理因素 432
经济因素 432
基础设施 434
文化 435
项目地点选择 436
跨文化的考虑:近一步考察 437
调整 438
在墨西哥工作 441
在法国工作 443
在沙特阿拉伯工作 444
在中国工作 445
在美国工作 447
在不同文化中的工作小结 448
文化冲击 449
处理文化冲击 451
国际项目的人员选择和培训 452
总结 455
案例 AMEX,匈牙利 456

**6章 项目监管 459
项目监管 459
项目监管对项目经理的重要性 460
组合项目管理 461
阶段关卡方法 464
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 470
从长远观点评估项目选择的有效性:平衡计分卡模型 473
没有解决的问题 474
项目管理的职业道路 476
职业道路 476
临时任务 477
寻求职业发展 477
专业培训和认证 478
表现自己 479
导师 479
关键项目的成功 480
总结 480
案例 不要告诉我你已经做了什么,告诉我你将要做什么 481


掌控全局:企业战略与组织变革的实践指南 本书聚焦于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通过系统化的战略规划与高效的组织变革,实现企业的持续增长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全球化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本书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以及致力于推动组织转型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与实战工具。 第一部分:洞察全局——构建坚实的战略基石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企业战略制定的核心要素,强调“理解环境”是制定有效战略的先决条件。我们摒弃了僵化的“五年计划”思维,转而提倡一种动态的、适应性的战略规划流程。 第一章:外部环境的深度扫描与解读 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多维度分析工具来捕获和评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仅仅是传统的PESTEL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更引入了“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的精髓。我们探讨了如何识别那些看似微小但可能引发颠覆性变革的“弱信号”,并基于此构建至少三种截然不同的未来情景。重点在于,战略必须在这些潜在的未来中都能保持一定的韧性和适应性,避免将所有赌注压在单一的预测之上。我们将通过多个跨行业案例,展示企业如何成功地通过情景规划,提前布局关键资源,从而在市场风暴来临时占据先机。 第二章:内部能力的精准评估与价值主张重塑 战略的有效性源于对自身核心能力的深刻认知。本章超越了简单的SWOT分析,引入了基于“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的评估框架。我们关注企业如何整合、构建和重构内部资源与能力,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详细解析了“价值链分析”在识别核心增值环节中的应用,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市场变化,重新定义和强化企业的独特价值主张(Unique Value Proposition, UVP)。对于组织结构、技术平台和人才储备这三大关键支撑要素,本章提供了量化评估指标和优化路径。 第三章:战略选择与蓝海定位 在充分理解内外部环境后,本部分着重于战略的抉择。我们探讨了不同层次的战略选择——公司层面、业务层面和职能层面——之间的协同关系。重点剖析了“价值创新理论”及其在开辟“蓝海市场”中的实践方法。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战略画布(Strategy Canvas)”应用指南,帮助管理者清晰地识别竞争的“红海”要素,并系统性地消除、降低、提升、创造新的价值维度,从而构建难以模仿的竞争壁垒。同时,我们也探讨了增长战略的风险管理,包括审慎的兼并与收购(M&A)策略,确保外部扩张与内部整合的步调一致。 --- 第二部分:驱动变革——组织重塑与执行落地 战略的宏伟蓝图需要强大的组织执行力来支撑。本部分关注如何将战略意图转化为组织层面的实际行动,强调变革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第四章:面向战略的组织架构设计 现代战略往往要求跨职能协作和快速响应市场。本章系统地比较了传统职能型、事业部制、矩阵式以及更灵活的敏捷组织(Agile Organization)模式的优劣及其适用场景。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所选择的战略(如成本领先、差异化、聚焦或平台化战略),设计出最能支撑该战略的组织结构、汇报关系和决策流程。特别强调了“赋权”机制的设计,确保信息和决策权能高效地下沉到最接近客户和问题的岗位上。 第五章:变革的艺术——文化、领导力与员工驱动 组织变革的失败往往归咎于文化的抵触和领导力的缺失。本章将变革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工程。我们引入了科特的八步变革模型,并侧重于在“创造紧迫感”和“建立指导联盟”阶段所需的领导技巧。深入分析了如何识别并克服变革中的阻力点,如何通过“小胜利”来积累势能,从而持续推进变革。此外,本书提供了一套评估和培养“变革型领导力”的工具包,聚焦于愿景沟通、信任建立和激励机制的重塑。 第六章:绩效管理体系的战略对齐 如果衡量标准与战略目标不一致,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本章的核心是战略性绩效管理。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顶层战略目标分解并固化到中层部门和基层员工的绩效指标中。我们重点推荐和解析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的最新应用实践,强调其在连接战略地图(Strategy Map)与日常运营中的关键作用。本章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关键结果领域(Key Result Areas, KRAs)和关键绩效指标(KPIs)的动态调整,确保绩效体系能够及时反映战略的微调,避免指标的“僵化”。 第七章: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敏捷性 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数字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然。本章探讨了如何构建具备高度组织敏捷性的IT和业务架构以支撑数字化战略。这包括如何打破传统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孤岛”,建立跨职能的产品团队(Product Teams),以及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数据驱动的决策文化。我们提供了关于如何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技术栈,并将其与组织能力进行匹配的实战建议,确保技术投资真正转化为战略优势。 ---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持续学习与创新生态 本部分着眼于组织的长期生命力,探讨如何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更新、持续学习的系统。 第八章: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构建 在知识成为核心资产的时代,高效的知识捕获、分享和应用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学习速度。本章提供了构建企业级知识管理(KM)体系的路线图,区分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策略。我们探讨了如何设计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如社区实践、导师制),以及如何将知识转化为组织标准流程,从而确保组织能力不会因人员流动而流失。 第九章:生态系统思维与外部协同创新 现代企业很少是孤立运作的。本章引导读者跳出企业边界,思考如何与供应商、客户、技术伙伴乃至竞争对手建立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并提供评估潜在合作伙伴的框架,确保外部协同能有效增强企业的核心战略地位。重点在于如何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信任与知识产权风险。 结语:战略领导力的终极回归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系统思维和前瞻视野的战略领导者。我们总结了成功的战略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特质:清晰的愿景、跨领域的理解力、对复杂性的容忍度以及将愿景转化为可执行路径的决心。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帮助专业人士从日常的战术泥潭中抽离出来,真正掌控企业的前进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公司有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启动,我被临时抽调过去协助项目经理,但说实话,我对项目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方法还不是特别熟悉。尤其是听到项目经理和团队成员讨论的一些诸如“WBS”、“关键路径”、“挣值分析”之类的词汇时,我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身边有同事推荐我看看这本书,说它是项目管理领域的经典之作,内容很全面,而且语言比较易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快速入门,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以及关键的流程。我特别想学习的是如何进行项目范围的界定和分解,如何制定项目的时间表和预算,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项目中的风险。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从中了解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项目监控和收尾。我的目标是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项目团队中,理解并参与到项目管理工作中,并为项目的顺利进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

说真的,我最近开始独立负责一些小项目,虽然规模不大,但每次都要自己从头到尾地梳理一遍,感觉效率不高,而且也常常担心自己遗漏了什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在时间管理和资源协调方面,经常会碰到一些头疼的问题。这本书我早就听说过,一直想买来作为一本参考手册。它的名字就直接点明了主题,而且“第4版”听起来就很权威,感觉内容会比较系统和完整。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模板和工具,比如项目启动会议议程、风险登记册、项目状态报告等等,这样我就可以直接套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外,我也很想了解书中关于团队沟通和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建议,因为在我看来,很多项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以及与外部各方的良好沟通。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让我建立起一套自己的项目管理方法论,能够更有条理、更有效地推进项目,并能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

评分

我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知己知彼”的心理。我所在的部门最近接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可以说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也就是我的直属领导,他恰恰是那种非常注重流程和规范的人,经常会引用一些我听不太懂的项目管理术语,并且对项目进度的把控要求非常严格。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路,并在项目会议中能更有效地沟通,我决定系统地学习一下项目管理。这本书听名字就很专业,而且是“第4版”,这说明它经过了几次的迭代和更新,内容肯定比初版要完善和成熟很多。我尤其想了解的是书中关于项目计划制定、资源分配、进度控制以及风险评估的章节。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制定一个详细且可行的项目计划,如何合理地分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如何有效地监控项目进度,并能提前预见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领导的工作,为项目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买来是因为最近工作接触到了不少项目,虽然之前有一些零散的经验,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尤其是涉及到跨部门协作和一些大型项目的管理时,经常会遇到瓶颈。翻了翻目录,感觉内容很全面,从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到收尾,几乎涵盖了项目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尤其吸引我的是它关于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的章节,这部分是我目前最需要加强的。我一直觉得,很多项目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难题,而是因为在过程中忽略了潜在的风险,或者对质量的把控不够到位。这本书据说在这方面有深入的讲解,并且提供了不少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我特别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计划,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如何处理项目中的沟通和冲突。而且,这本书的篇幅也比较厚重,说明内容肯定很扎实,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读物。我希望通过学习这本书,能够让我对项目管理的整体流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实践,提升项目成功率,也让自己在团队中更有话语权。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确实是到了一个职业瓶颈期,尤其是在项目管理这个领域。虽然在公司也算是个老员工了,但每次遇到新的项目,尤其是那些规模更大、周期更长的,总觉得心里没底。这本书的名字我看到的时候就觉得很契合我的需求,毕竟“项目管理”这个词本身就代表了系统性和专业性。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项目管理的书籍,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讲的太宽泛,很难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我更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提供具体操作方法、流程图、以及大量案例分析的书籍。听说这一版在内容上做了不少更新,加入了更多当前项目管理领域的新趋势和新方法,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毕竟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发展。我特别关注它关于敏捷项目管理和混合型项目管理的介绍,因为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尝试采用这些新的模式,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导,那绝对是物超所值。我希望读完之后,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各种复杂的项目挑战,并且能够为团队提供更专业的项目管理支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