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基于Intel Core i7处理器的64位多核操作系统  
2.引入诸多Linux内核的设计精髓  
3.既可在Bochs虚拟机中执行,又可通过U盘引导运行于笔记本电脑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64位多核操作系统的自制过程。此操作系统自制过程是先从虚拟平台构筑起一个基础框架,随后再将基础框架移植到物理平台中进行升级、完善与优化。为了凸显64位多核操作系统的特点,物理平台选用搭载着Intel Core-i7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与此同时,本书还将Linux内核的源码精髓、诸多官方白皮书以及多款常用协议浓缩于其中,可使读者在读完本书后能够学以致用,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全书共分为16章。第1~2章讲述了操作系统的基础概念和开发操作系统需要掌握的知识;第3~5章在虚拟平台下快速构建起一个操作系统模型;第6~16章将在物理平台下对操作系统模型做进一步升级、优化和完善。  
本书既适合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初学者,又适合在职工作的软件工程师或有一定基础的业余爱好者。     
作者简介
   田宇 Linux内核爱好者,曾在多家大中型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参与过多款高端嵌入式产品的开发研制,主要负责Linux内核和驱动的研发,以及开源操作系统环境的深度定制。     
目录
   第 一部分 操作系统相关知识介绍及环境搭建  
第 1章 操作系统概述 4  
1.1 什么是操作系统 4  
1.2 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 4  
1.3 编写操作系统需要的知识 7  
1.4 本书操作系统简介 8  
第 2章 环境搭建及基础知识 9  
2.1 虚拟机及开发系统平台介绍 9  
2.1.1 VMware的安装 9  
2.1.2 编译环境CentOS 6 10  
2.1.3 Bochs虚拟机 11  
2.2 汇编语言 14  
2.2.1 AT&T;汇编语言格式与Intel汇编语言格式 14  
2.2.2 NASM编译器 16  
2.2.3 使用汇编语言调用C语言的函数 16  
2.3 C语言 19  
2.3.1 GNU C内嵌汇编语言 20  
2.3.2 GNU C语言对标准C语言的扩展 23  
第二部分 初级篇  
第3章 BootLoader引导启动程序 30  
3.1 Boot引导程序 30  
3.1.1 BIOS引导原理 31  
3.1.2 写一个Boot引导程序 32  
3.1.3 创建虚拟软盘镜像文件 36  
3.1.4 在Bochs上运行我们的Boot程序 38  
3.1.5 加载Loader到内存 40  
3.1.6 从Boot跳转到Loader程序 52  
3.2 Loader引导加载程序 54  
3.2.1 Loader原理 54  
3.2.2 写一个Loader程序 55  
3.2.3 从实模式进入保护模式再到IA-32e模式 65  
3.2.4 从Loader跳转到内核程序 75  
第4章 内核层 78  
4.1 内核执行头程序 78  
4.1.1 什么是内核执行头程序 78  
4.1.2 写一个内核执行头程序 79  
4.2 内核主程序 83  
4.3 屏幕显示 85  
4.3.1 在屏幕上显示色彩 86  
4.3.2 在屏幕上显示log 88  
4.4 系统异常 100  
4.4.1 异常的分类 101  
4.4.2 系统异常处理(一) 102  
4.4.3 系统异常处理(二) 109  
4.5 初级内存管理单元 121  
4.5.1 获得物理内存信息 121  
4.5.2 计算可用物理内存页数 123  
4.5.3 分配可用物理内存页 126  
4.6 中断处理 142  
4.6.1 8259A PIC 142  
4.6.2 触发中断 148  
4.7 键盘驱动 152  
4.7.1 简述键盘功能 152  
4.7.2 实现键盘中断捕获函数 154  
4.8 进程管理 155  
4.8.1 简述进程管理模块 155  
4.8.2 PCB 156  
4.8.3 init进程 163  
第5章 应用层 171  
5.1 跳转到应用层 171  
5.2 实现系统调用API 180  
5.3 实现一个系统调用处理函数 185  
第三部分 高级篇  
第6章 处理器体系结构 190  
6.1 基础功能与新特性 190  
6.1.1 运行模式 190  
6.1.2 通用寄存器 191  
6.1.3 CPUID指令 192  
6.1.4 标志寄存器EFLAGS 193  
6.1.5 控制寄存器 195  
6.1.6 MSR寄存器组 199  
6.2 地址空间 199  
6.2.1 虚拟地址 200  
6.2.2 物理地址 200  
6.3 实模式 200  
6.3.1 实模式概述 201  
6.3.2 实模式的段寻址方式 201  
6.3.3 实模式的中断向量表 201  
6.4 保护模式 202  
6.4.1 保护模式概述 202  
6.4.2 保护模式的段管理机制 206  
6.4.3 保护模式的中断/异常处理机制 214  
6.4.4 保护模式的页管理机制 217  
6.4.5 保护模式的地址转换过程 224  
6.5 IA-32e模式 226  
6.5.1 IA-32e模式概述 226  
6.5.2 IA-32e模式的段管理机制 228  
6.5.3 IA-32e模式的中断/异常处理机制 234  
6.5.4 IA-32e模式的页管理机制 234  
6.5.5 IA-32e模式的地址转换过程 237  
第7章 完善BootLoader功能 238  
7.1 实模式的寻址瓶颈 238  
7.1.1 错综复杂的1 MB物理地址空间 238  
7.1.2 突破1 MB物理内存瓶颈 239  
7.1.3 实模式下的4 GB线性地址寻址 240  
7.2 获取物理地址空间信息 240  
7.3 操作系统引导加载阶段的内存空间划分 242  
7.4 U盘启动 244  
7.4.1 USB-FDD、USB-ZIP和USB-HDD启动模式的简介 244  
7.4.2 将Boot引导程序移植到U盘中启动 251  
7.5 在物理平台上启动操作系统 255  
7.6 细说VBE功能的实现 261  
7.6.1 VBE规范概述 261  
7.6.2 获取物理平台的VBE相关信息 272  
7.6.3 设置显示模式 279  
第8章 内核主程序 282  
8.1 内核主程序功能概述 282  
8.2 操作系统的Makefile编译脚本 282  
8.3 操作系统的kernel.lds链接脚本 286  
8.4 操作系统的线性地址空间划分 289  
8.5 获得处理器的固件信息 290  
第9章 高级内存管理单元 297  
9.1 SLAB内存池 297  
9.1.1 SLAB内存池概述及相关结构体定义 298  
9.1.2 SLAB内存池的创建与销毁 299  
9.1.3 SLAB内存池中对象的分配与回收 302  
9.2 基于SLAB内存池技术的通用内存管理单元 308  
9.2.1 通用内存管理单元的初始化函数slab_init 308  
9.2.2 通用内存的分配函数kmalloc 312  
9.2.3 通用内存的回收函数kfree 317  
9.3 调整物理页管理功能 321  
9.3.1 内存管理单元结构及相关函数调整 321  
9.3.2 调整alloc_pages函数 323  
9.3.3 创建free_pages函数 327  
9.4 页表初始化 330  
9.4.1 页表重新初始化 331  
9.4.2 VBE帧缓存区地址重映射 334  
第 10章 高级中断处理单元 337  
10.1 APIC概述 337  
10.2 Local APIC 338  
10.2.1 Local APIC的基础信息 338  
10.2.2 Local APIC整体结构及各功能描述 344  
10.3 I/O APIC 352  
10.3.1 I/O APIC控制器的基础信息 353  
10.3.2 I/O APIC整体结构及各引脚功能 356  
10.4 中断控制器的模式选择与初始化 358  
10.4.1 中断模式 359  
10.4.2 Local APIC控制器的初始化 362  
10.4.3 I/O APIC控制器的初始化 368  
10.5 高级中断处理功能 375  
10.5.1 Linux的中断处理机制概述 375  
10.5.2 实现中断上半部处理功能 377  
第 11章 设备驱动程序 382  
11.1 键盘和鼠标驱动程序 382  
11.1.1 键盘和鼠标控制器 382  
11.1.2 完善键盘驱动 389  
11.1.3 实现鼠标驱动 398  
11.2 硬盘驱动程序 403  
11.2.1 硬盘设备初探 403  
11.2.2 完善硬盘驱动程序 418  
第 12章 进程管理 428  
12.1 进程管理单元功能概述 428  
12.2 多核处理器 429  
12.2.1 超线程技术与多核技术概述 429  
12.2.2 多核处理器间的IPI通信机制介绍 434  
12.2.3 让我们的系统支持多核 437  
12.3 进程调度器 464  
12.3.1 Linux进程调度器简介 465  
12.3.2 墙上时钟与定时器 468  
12.3.3 内核定时器 479  
12.3.4 实现进程调度功能 486  
12.4 内核同步方法 498  
12.4.1 原子变量 498  
12.4.2 信号量 499  
12.4.3 完善自旋锁 501  
12.5 完善进程管理单元 503  
12.5.1 完善PCB与处理器运行环境 503  
12.5.2 完善进程调度器和AP处理器引导程序 508  
12.5.3 关于线程 514  
第 13章 文件系统 516  
13.1 文件系统概述 516  
13.2 解析FAT32文件系统 517  
13.2.1 FAT32文件系统简介 517  
13.2.2 通过实例深入解析FAT32文件系统 523  
13.2.3 实现基于路径名的文件系统检索功能 532  
13.3 虚拟文件系统 552  
13.3.1 Linux VFS简介 552  
13.3.2 实现VFS 554  
第 14章 系统调用API库 566  
14.1 系统调用API结构 566  
14.2 基于POSIX规范实现系统调用API库 567  
14.2.1 POSIX规范下的系统调用API简介 567  
14.2.2 升级系统调用模块 568  
14.2.3 基础文件操作的系统调用API实现 574  
14.2.4 进程创建的系统调用API实现 599  
14.2.5 内存管理的基础系统调用API实现 618  
第 15章 Shell命令解析器及命令 626  
15.1 Shell命令解析器 626  
15.1.1 Shell命令解析器概述 626  
15.1.2 实现Shell命令解析器 627  
15.2 基础命令 641  
15.2.1 重启命令reboot 641  
15.2.2 工作目录切换命令cd 642  
15.2.3 目录内容显示命令ls 645  
15.2.4 文件查看命令cat 654  
15.2.5 程序执行命令exec 655  
第 16章 一个彩蛋 665  
附录 术语表 676  
参考资料 679    
				
 
				
				
					《代码的基石: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操作系统的核心机制,从最基础的硬件交互出发,逐步构建起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越的现代操作系统。全书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前者侧重于操作系统原理的讲解,后者则引导读者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代码。我们力求以清晰的逻辑、生动的案例,帮助读者跨越抽象的理论迷雾,领略操作系统的设计艺术,掌握构建高效软件系统的关键技能。  理论篇:操作系统的心脏与脉搏     第一章:从零开始的计算世界——计算机体系结构基础        1.1 硬件的语言:CPU、内存与I/O设备            我们将首先回顾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指令集架构(ISA)的抽象,以及寄存器、缓存等对性能至关重要的概念。            内存的层级结构(DRAM、SRAM)及其读写机制,内存地址空间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内存管理单元(MMU)进行地址转换,将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各种输入输出(I/O)设备的工作模式,如何与CPU进行交互(轮询、中断、DMA),以及I/O控制器的作用,都会被详细阐述。        1.2 启动的序曲:BIOS/UEFI与引导加载程序            从按下电源按钮到第一个应用程序运行,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将深入探讨BIOS/UEFI在系统初始化过程中的角色,如何加载固件,并最终将控制权交给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            引导加载程序的工作流程,包括加载操作系统内核到内存,以及内核初始化前的准备工作,将通过图示和原理分析得以清晰展现。        1.3 独一无二的身份:进程的诞生与消亡            2.1 抽象的艺术:进程的概念与PCB                我们将深入理解“进程”这一核心概念,它如何代表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以及进程控制块(PCB)在管理进程中的关键作用。PCB中包含的进程状态、程序计数器、寄存器信息、内存管理信息等,都将一一解析。            2.2 时间的魔法:进程调度策略                在多任务环境下,如何公平高效地分配CPU时间给各个进程,是操作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经典的进程调度算法,如先来先服务(FCFS)、最短作业优先(SJF)、优先级调度、时间片轮转(Round-Robin)等。                对于实时操作系统,还会探讨硬实时与软实时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调度算法,如速率单调调度(RMS)和最早截止期优先(EDF)。                死锁的产生原因、条件以及避免、检测和解除死锁的策略,将作为进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深入讨论。            2.3 沟通的桥梁:进程间通信(IPC)                进程之间如何协同工作、交换数据?我们将详细讲解多种IPC机制,包括管道(Pipes)、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s)、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信号量(Semaphores)和套接字(Sockets)。每种机制的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都会进行详细分析。        3. 内存的艺术:资源的有效分配与保护            3.1 统一的视图:虚拟内存的概念                虚拟内存是现代操作系统中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我们将从物理内存和用户程序地址空间的区别出发,引入虚拟内存的概念,以及它如何为每个进程提供一个独立的、更大的地址空间。            3.2 地址的转换:分页与分段                分页(Paging)是实现虚拟内存最常用的技术。我们将详细讲解页表(Page Table)的结构、页的划分、页目录等,以及CPU如何通过内存管理单元(MMU)将虚拟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分段(Segmentation)则是另一种地址映射方式,我们将探讨段表(Segment Table)的工作原理,以及段页式内存管理。            3.3 空间的博弈:页面置换算法                当物理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需要将内存中的页面换出到磁盘(交换区)。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经典的页面置换算法,如最优页面置换算法(OPT)、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LRU)、时钟算法(Clock Algorithm)等,并分析它们的性能特点。            3.4 内存的保护:内存访问控制                为了防止进程相互干扰或非法访问内存,操作系统需要实施严格的内存访问控制。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硬件(如MMU)和软件机制来实现地址边界检查、权限控制等。        4. 并发的世界:线程与同步            4.1 轻盈的执行体:线程模型                在进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线程”的概念。我们将探讨用户级线程(User-Level Threads)和内核级线程(Kernel-Level Threads)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性能和实现上的权衡。                多线程模型(如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将详细介绍,帮助读者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关系。            4.2 协作的艺术:同步机制                当多个线程/进程访问共享资源时,可能出现竞态条件(Race Condition)。我们将详细讲解互斥锁(Mutex)、自旋锁(Spinlock)、信号量(Semaphore)、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读写锁(Read-Write Lock)等同步原语。                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的概念以及如何保证其原子性,将是同步机制讨论的核心。                死锁在多线程环境下的表现形式和解决策略,将与进程死锁进行对比分析。        5. 存储的守护者:文件系统            5.1 数据的组织:文件与目录结构                我们将深入探讨文件的基本概念,如文件属性、文件类型、文件操作(创建、删除、读、写、定位)。                目录的层次结构,如何实现文件查找和路径解析,以及各种目录组织方式(如单级、两级、树形)的优劣。            5.2 磁盘的舞蹈:磁盘调度与I/O管理                磁盘的物理结构(盘面、磁道、扇区)将作为基础。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种磁盘调度算法,如先来先服务(FCFS)、最短寻道时间优先(SSTF)、扫描算法(SCAN)、循环扫描算法(C-SCAN)等,以优化磁盘I/O性能。                缓冲区(Buffer)和缓存(Cache)在文件I/O中的作用,以及延迟写入(Lazy Write)等技术。            5.3 空间的分配:文件分配方式                文件如何在磁盘上存储?我们将介绍连续分配、链式分配(隐式链接、显式链接)和索引分配(单级索引、多级索引、混合索引)等文件分配方式,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5.4 数据的安全:文件系统的一致性与恢复                如何保证文件系统在异常情况下(如断电)的数据一致性?我们将讨论日志文件系统(Journaling File System)的原理,以及文件系统检查(fsck)的重要性。        6. 机器的语言:设备驱动与I/O系统            6.1 硬件的代言人:设备驱动程序                我们将深入理解设备驱动程序(Device Driver)在操作系统中的角色,它如何作为硬件和操作系统内核之间的桥梁。                编写设备驱动需要了解的硬件接口、中断处理、DMA技术等。            6.2 I/O的统一接口:通用I/O模型                操作系统如何为用户提供统一的I/O接口,屏蔽底层硬件差异?我们将探讨字符设备、块设备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系统调用中的表现。                中断处理流程,中断向量表(IVT)的作用,以及中断共享等机制。            6.3 网络的起点:网络协议栈基础                简要介绍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TCP/IP协议栈的层次结构,以及套接字(Socket)作为网络通信接口的概念。  实践篇:从理论到代码的飞跃     第七章:你的第一个操作系统内核        7.1 引导加载程序的实现            我们将指导读者编写一个简单的引导加载程序,使其能够将内核映像加载到内存并跳转执行。这部分将涉及汇编语言编程和链接脚本的编写。        7.2 内核的入口与初始化            解析内核的入口点,如何进行初步的硬件初始化(如设置中断描述符表IDT、全局描述符表GDT)。        7.3 打印第一个“Hello, OS!”            通过直接访问显存或使用BIOS中断,实现最基本的屏幕输出功能,让读者看到自己编写的代码运行起来。    第八章:进程与线程的实践        8.1 简单的进程创建与管理            通过系统调用(如fork()的简化版),实现用户程序创建子进程的功能。            实现简易的进程调度器,体验不同调度算法的效果。        8.2 线程模型的实现            在用户空间或内核空间实现线程的创建、调度和同步。            编写多线程程序,观察同步机制的应用。    第九章:内存管理的实战        9.1 虚拟内存的模拟            尝试实现简单的分页机制,包括页表的创建与更新。            模拟页面置换算法,观察内存抖动现象。        9.2 内存分配器的设计            实现用户空间的内存分配器(如malloc/free的简单版本),理解堆管理。    第十章:文件系统的构建        10.1 简单的文件系统接口            设计和实现基本的文件操作(创建、读取、写入、删除)。            构建简单的目录结构。        10.2 磁盘空间的管理            实现文件分配策略,如简单的位图(Bitmap)或空闲链表。            模拟磁盘I/O,优化读写效率。    第十一章:设备驱动的初步探索        11.1 键盘输入驱动            编写简单的键盘驱动程序,捕获键盘输入并将其传递给内核。        11.2 串口通信驱动            实现简单的串口通信,为后续调试和远程控制打下基础。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 每一个重要的概念都辅以相应的实践章节,让读者在理解原理的同时,也能动手验证。    循序渐进的难度: 从最基础的硬件交互到复杂的系统服务,逐步引导读者构建完整的操作系统。    丰富的示例代码: 提供大量高质量、可运行的 C 语言示例代码,方便读者学习和调试。    深入的原理剖析: 对于关键技术,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底层实现机制。    面向未来: 关注现代操作系统发展趋势,为读者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适合读者:     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    有一定 C 语言基础,希望深入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开发者。    对操作系统底层实现感兴趣的程序员。    想要构建高性能、高可靠性系统的工程师。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能够理解操作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更能掌握构建现代操作系统的核心技术,为您的技术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