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清代学术概论》,是我国靠前部系统总结清代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全书涉及哲学、经学、史学、考古学、地理学、金石学、文献学、佛学、美术、诗歌、历法、数学、水利等学术领域,而贯之以时代思潮兴盛转承的主线,可谓气势磅礴,思路明晰,有如一气呵成,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近代学术目前的一件珍品”。本次出版,选用的是朱维铮校订本,并改正了一些错误。 梁启超 著;朱维铮 校订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目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初翻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行文的古朴与典雅,仿佛信手拈来皆是旧时学人的风范,这与它探讨的主题倒是相得益彰。然而,更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流派时,所展现出的非凡的化繁为简的能力。比如,对于训诂学中“兼 C”与“不兼 C”的争论,一个外行人可能望而却步,但作者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场景和学人之间的笔墨官司,将这些学理上的分歧变得可以理解,甚至带有一丝趣味性。这种叙事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不像是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剧,每个重要的学者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动机。虽然我对部分涉及的汉赋、骈文的鉴赏尚有不足,但作者对这些文本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思想意图的解读,确实拓宽了我的视野。总体而言,这是一本将深奥的学术史研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普通读者的佳作,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节奏把握得当。
评分购买这本书时,我更侧重于对清代社会结构和政治哲学的了解,没想到它在史学理论和考据学方法论上的建树也同样令人叹服。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罗列了哪些人在乾隆年间写了哪些书,更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清代学者如何构建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特别是书中对“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心态变化的捕捉,细致入微。比如,如何看待宋明理学在清初的复兴与衰落,作者并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心灵调适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学派(如徽学、汉学)的差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越地域局限的整体视野。全书的论述逻辑层层递进,观点鲜明有力,读完后,我对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学术的内在发展规律,都有了一层全新的认知。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独特视角,强调了学术史本身也是一部充满张力的权力与知识博弈史。
评分老实说,我对清代学术的研究一直心存敬畏,总觉得那是专家的领地,普通读者难以涉足。然而,这本《清代学术概论》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并非那种堆砌术语、佶屈聱牙的学术专著,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时间的长廊,去探访那些沉睡的知识殿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宫廷学术与民间学术分野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细致地勾勒出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例如,对《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的隐秘政治考量和文化保护策略的分析,就非常到位,揭示了官方意识形态下学术的生存之道。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角度,远超我预期的简单介绍。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对于边疆地区的学术活动着墨稍少,可能囿于史料的限制,但即便如此,本书的整体框架和对核心问题的把握都是极其精准和深刻的,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诚意之作。
评分这部《清代学术概论》读罢,深感作者对清代学术脉络的梳理既有广博的视野,又不乏深入的洞察。特别是书中对于乾嘉学派与晚清思想变迁的论述,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又错综复杂的知识体系。我原以为清代学术不过是故纸堆里的考据和义理之争,但细读之下,才明白其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传统文化如何革新的不懈探索。作者没有将学术仅仅视为书斋里的智力游戏,而是将其置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大背景下考察,这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献考证也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对于戴震的理学批判与汪辉祖的实学倡导之间的张力分析,作者的处理非常精妙,既肯定了各自的学术贡献,又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书中引用的史料扎实可靠,论证逻辑严密,读起来让人对清代学术的复杂性有了更宏观的认识,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做到了“见微知著”。尤其欣赏作者在总结部分对“经世致用”思想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剖析,这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大气,符合其主题的厚重感。内容上,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学术的社会功能”这一主题的贯彻。很多关于清代学术的书籍,要么只谈考据之精微,要么只论义理之高远,而这本书却紧紧抓住“实用性”这一线索,探讨了清代士人如何在“学”与“用”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在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时,传统学术的自我调适与抗争。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梳理了早期翻译、西学东渐背景下,传统学者们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转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许多熟悉的清代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仅仅将他们标签化为“考据家”或“思想家”,而是看到了他们作为鲜活的个体,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进行艰难的学术抉择。这本概论,无疑是为所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奠定坚实基础的必备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