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編 | |
書名: 1.博弈與社會 2.理解公司:産權、激勵與治理 3.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 4.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 5.企業傢 6.改革新啓濛: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7.理念的力量 8.市場與政府 9.經濟學原理 10.市場的邏輯 備注:庫房發貨,發9本 轉型時期,麵臨怎樣的博弈睏局? 社會失範,其本質和根源在哪裏? 和諧社會,如何追求共同的幸福? 經濟學傢張維迎教授新力作《博弈與社會》,經濟學的視角,將博弈的方法延伸到政治、社會、法律乃至文化領域,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社會秩序理論。這也是作者從人類社會閤作的更層麵,全麵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中國社會所麵臨的博弈睏境與改革齣路。 《博弈與社會》中用博弈理論為社會現象提供瞭令人信服的解釋,內容囊括瞭商業定價模式、拍賣模式、市場經濟製度、憲政民主、婚姻、低工資、黑社會、威脅與承諾、政治腐敗等方方麵麵。全書語言通俗,實例豐富,邏輯清晰,妙論迭齣。 無論是讀者還是非讀者,隻要是對社會問題有好奇心,都可以從本書中獲益匪淺,加深對社會問題的理解。一般大眾更可以通過閱讀本書,掌握博弈的理性方法,避免因“無知”而犯錯,生活得更智慧、更幸福。 |
| 內容簡介 | |
| 《博弈與社會》 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但基於個體理性的決策常常與集體理性相衝突,導緻所謂“囚徒睏境”的齣現,不利於所有人的幸福。人類如何走齣“囚徒睏境”,走嚮閤作共贏?《博弈與社會》用博弈論的視角給齣瞭答案。 《博弈與社會》用通俗的語言,地介紹瞭博弈論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結論,並應用這些方法和結論深入分析瞭各樣的社會問題和製度(包括文化)。《博弈 與社會》特彆關注的是人們為什麼有不閤作行為,什麼樣的製度和文化有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閤作。在作者筆下,博弈論不再是個深的抽象理論,而是變成瞭一 件剖析社會問題及製度的利器,一門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的學問。 閱讀《博弈與社會》,有助於深入理解張維迎教授在産權製度、市場機製、法律、社會規範、政府行為、大學治理等諸多社會問題上的獨到觀點;也有助於提讀者的閤作精神,使讀者生活得更幸福、更從容。 《理解公司》 ※ 為什麼要有公司和企業?企業究竟是如何運作的?中國的企業和公司究竟齣瞭什麼問題? ※ 經濟學傢張維迎有關公司治理的核心著作,為中國提供一個“企業傢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型”。隻有解決産權製度缺陷,纔能突破增長瓶頸。 ※ 公司治理結構是所有企業參與人及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係。 ※ 公司治理結構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不同的企業參與人之間分配企業的剩餘索取權和控製權。 ※ 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性主要取決於四個方麵的製度安排;企業所有權安排,國傢法律製度,市場競爭和信譽機製,經理人的薪酬製度及企業內部的晉升製度。 《企業傢》 是張維迎、盛斌,厘清“企業傢”基本常識的經典著作,精裝紀念版。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一個理念上的舊時代的結束,企業傢新時代的開始。但什麼樣的人纔能成為企業傢?企 業傢做什麼?哪些人可以成為企業傢?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是政府還是企業傢?如何從簡單的套利者(商人)和模仿者轉變為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者?商學院能培養齣 企業傢嗎?就産業發展的走嚮而言,能對未來做齣好判斷的是企業傢,還是政府官員、專傢學者?中國企業傢麵臨的挑戰是什麼? 本書是寫給學者和政府官員的,也是寫給企業傢的。此書雖然成書於20多年前,但它的內容對當下的中國更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針對性。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有關企業傢與政府關係的討論對我們理解當下政府産業政策麵臨的睏境具有重要意義。 《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由 正文與附文兩部分構成。正文是張維迎先生的博士論文,探討的是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到底是什麼因素決定市場經濟中 企業委托權(所有權)的安排:為什麼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為什麼企業傢監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監督企業傢?為什麼資本所有者選擇經營者而不是工人 選擇經營者?什麼因素決定在均衡中什麼人將成為企業傢?附文收錄瞭汪丁丁先生、張春霖先生以及張曙光先生撰寫的書評,以及張維迎先生對三篇書評的迴復。 《經 濟學原理》是北京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經濟學原理”的配套教材。作者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人類如何通過閤作而發展的科學,將市場看作動態的、演化的、 帶有不確定性的世界,尤其強調瞭企業和企業傢的價值,並介紹瞭奧地利學派理論,改變瞭傳統經濟學教材的靜態均衡、完全理性的市場觀念和缺少人文精神純 事計算等缺陷。本書全麵介紹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又不失獨到的見解和鮮活而貼近中國讀者的案例,使讀者一覽經濟學全貌之餘,獲得全新的啓發。為方便課 堂教學及學生自學,本書設有“課堂討論”“延伸閱讀”“思考與練習”等內容。 《市場的邏輯》(增訂版)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是人類偉大的創造,是人類進步好的遊戲規則! |
| 作者簡介 | |
| 張維迎,北 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企業傢論壇首席經濟學傢。 1959年生於陝西省吳堡縣。1982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學讀書,1992年獲牛 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0年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傑齣青年基金;2002年當選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年入選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評選的“中國改革30年經濟30人”;2011年,因對雙軌製價格改革的開創性貢獻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奬”。 其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企業傢—契約理論》(1995)、《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1999,2006)、 《産權、政府與信譽》(2001)、《信息、信任與法律》(2003)、《大學的邏輯》(2004)、《論企業傢》(2004再版)、《産權、激勵與公司 治理》(2005)、《競爭力與企業成長》(2006)、《價格、市場與企業傢》(2006)、《中國改革30年》(2008)、《市場的邏輯》 (2010,2012)等。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期刊發錶。 |
《理念的力量》這本書,真的像書名一樣,讓我感受到瞭思想的巨大能量。我一直覺得,經濟學說到底還是數字和模型,但張維迎教授通過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理念在塑造經濟、社會甚至我們個人命運中的核心作用。他不僅僅是分析瞭各種經濟理念的演變和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強調瞭清晰、正確的理念對於一個國傢、一個社會走嚮繁榮的關鍵性。我記得他講到自由市場理念如何從被壓製到成為主流,再到影響瞭整個世界經濟格局,那個過程的闡述,讓我深思。而且,他對於不同理念的辨析,那種嚴謹又不失力量的論述,讓我對“自由”、“競爭”、“産權”這些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接受一場思想的洗禮,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規則背後,可能蘊含的強大理念。
評分這套書的整體風格,我感覺最突齣的一點就是“堅持常識,拒絕空談”。很多經濟學著作,尤其是涉及宏觀經濟或政策分析的,很容易陷入各種理論模型和抽象概念的泥潭,讓人讀起來雲裏霧裏,摸不著頭緒。但張維迎教授的書,即便是講最復雜的經濟原理,也總是能迴歸到最樸素的常識和邏輯上。他仿佛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用你我都能理解的語言,為你抽絲剝繭地講解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比如他對“激勵”的分析,幾乎滲透在經濟活動的各個角落,讓我意識到,理解瞭激勵,就理解瞭很多人類行為的根源。而且,他對於一些社會問題的分析,也總是能直指本源,不迴避矛盾,也不刻意迴避敏感話題,而是用一種非常理性、客觀的態度去解剖。這種“直麵現實”的勇氣和能力,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學到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評分《市場與政府》這本書,絕對是我近些年讀過的關於政府與市場關係中最有深度的一部。長期以來,人們對政府和市場的討論總是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極端,要麼全盤否定政府乾預,要麼過度依賴政府規劃。張維迎教授在這本書裏,給齣瞭一個非常 nuanced(細緻入微)的視角。他不是簡單地“反政府”或者“挺市場”,而是深入剖析瞭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應該扮演的角色,以及政府乾預的邊界在哪裏。他強調瞭政府的核心職能在於維護産權、閤同執行和提供公共品,一旦越界,就可能帶來效率低下甚至腐敗。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關於“尋租”的分析,那種為瞭獲取超額利潤而進行的政治遊說和特殊待遇的申請,簡直是把很多現實中的無奈描繪得淋灕盡緻。讀完這本書,我對於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有瞭更清晰、更理性的認識,不再是簡單地將政府視為救世主或壓迫者,而是理解其復雜性及其可能帶來的雙刃劍效應。
評分這套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特彆是《市場的邏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市場的一些固有認知。我一直覺得市場嘛,就是大傢買賣東西,價高者得,價低者搶。但張維迎教授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市場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那種看不見的手是如何通過無數個體逐利的衝動,最終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的。他講到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這些概念時,讓我豁然開朗,原來很多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或者效率低下的情況,都能在市場機製的失效或不完善中找到根源。而且,教授的語言雖然是經濟學理論,但寫齣來卻一點都不枯燥,他會引用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拍賣、公司治理,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來解釋復雜的經濟原理,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經濟新聞、看待社會現象都有瞭新的視角,不再是簡單地站隊或抱怨,而是能更理性地分析背後的市場動力。
評分《契約理論書籍》這部分內容,雖然隻是套裝的一部分,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張維迎教授在其中對契約的深入解讀,讓我明白瞭我們社會運轉的基石之一。契約不僅僅是一紙協議,它背後承載的是信任、是承諾、是義務,更是市場經濟能夠有效運作的必要條件。他從經濟學和法學的角度,分析瞭契約的形成、履行以及違約的後果,讓我認識到,一個健全的契約精神對於個人、企業乃至整個社會的長期發展有多麼關鍵。我之前以為契約就是閤同,簽瞭字就完瞭,但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契約的復雜性和其背後蘊含的經濟理性。他講到一些典型的契約失靈的案例,以及如何通過製度設計來完善契約,讓我感覺非常有啓發。這本書讓我更重視承諾的價值,也讓我對社會中的各種閤作關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很多看起來順理成章的閤作,背後其實都依賴於一套精妙的契約安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