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梁莹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诗词
  • 散文
  •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 中华文化
  • 经典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538
商品编码:1261288779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王国维,梁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538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撰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文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较为精到。

      ——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中国晚清以来颇具影响力的美学与诗学著作。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文学、美学思想及性情的经典之作根据版本重新排序、注释,并对所出现的诗词进行全面的解释。


内容提要


晚清一代大家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骨,著述了《人间词话》一书。他提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词人的好恶之情,同时,此书破除了清朝词坛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目录


作者介绍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改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治学功力深厚,治学对象宽广,在学术界影响非常之大。其生平著作颇多,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是他经过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用新的视角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引用诗词】

  鹊踏枝
  [五代南唐]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①,帘幕②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③,楼高不见章台路④。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堆烟:形容翠绿的杨柳。
  卷上 《人间词话》手定稿
  ②帘幕:此处指杨柳成行,如无数帘幕低垂。
  ③游冶处:指妓馆。
  ④章台路: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是妓馆所在。后来即以此代指妓女聚居处。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③幸自④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①津渡:渡口。
  ②尺素:书信。
  ③郴(chēn)江:出自黄岑山,向北流过湖南郴州,流入湘江。
  ④幸自:本是。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颍亭①留别

  [金]元好问
  故人重分携②,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③。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④。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注释】

  ①颍亭:在今河南登封颍水边。
  ②分携:离别。
  ③相借:相互凭借。此处指浑蒙统一。
  ④陵跨:凌驾。此处指被大雪覆盖。


  四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引用诗词】

  玉楼春·春景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①皱波纹迎客棹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①縠(hú):绉纱。
  ②棹(zhào):船桨。此处代船。


  天仙子

  [宋]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①,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
  ①小倅(cuì):判官,掌文书。

序言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在新旧转型期,清朝的统治内忧外患,政权摇摇欲坠,外族入侵中国,意图在这个苍老的东方国度里寻求更多的利益。在这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王国维也经历着思想观念的剧烈震荡。他于1902年因病从日本回国,觉得“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虽然人生的问题,让他走进了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但这些理性主义的分析,并不能满足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于是他将学术上的注意力由哲学转移到了文学领域,期望能在这非功利的美的享受中得到慰藉,《人间词话》就在他的这一人生阶段写就。这本薄薄的小书完成于1906—1908年,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

  《人间词话》没有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以一条条的品评文字来呈现思想。其看起来形式散漫,但王国维先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即它的神是聚着的,这就是先生主张的“境界说”。这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其全部主张,他认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词人的好恶之情。例如他着力推举苏轼、欧阳修、柳永、辛弃疾等人的词,同时又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对史达祖、吴文英、张炎、周密、陈允平等南宋词人的贬抑之情。

其实,在清朝词坛上,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前者竭力纠正明末词流于迂缓的毛病,因此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而不愿接近北宋词人,其缺点在于主张清空,却流于浮薄,主张柔婉,却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又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从而提倡深美闳约,醇厚沉着,强调词以立意为本,应有寄托,从而推崇周邦彦的词。王国维先生力图破此二流派的弊端,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当然,正如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纪念碑铭文中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再有影响的书,也是一家之言,或有可商的余地,但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人间词话》问世以来,跟随着先生的名声一直流传海内,在学术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精到。”对于很多不读古代文学批评专业书籍的人,也会随手准备这小小一个册子,做平时品诗评词的参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手定稿、删稿,以及其他散见各处的先生论词的文字,译注时借鉴了各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另外,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而编者确实才学如微尘之末,文字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谅宥。



人间词话 序言 人间词,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婉约的笔触、深邃的情感、精巧的意境,描绘了千百年来人间的悲欢离合、世事变迁。作为中华国学经典精粹之一,《人间词话》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词学世界的大门。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词作,而是通过对历代词作的深入解读,提炼出词的审美特质、创作规律与精神内涵,为读者提供了一条理解词、欣赏词、乃至创作词的清晰路径。 第一部分:词的生命力——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于对词作审美境界的区分与阐释。王国维先生在此书中,将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无我之境”的极致,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有我之境”的代表。 “无我之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忘却自我的创作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作者的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呈现出一种纯粹而高远的艺术魅力。词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将自己的心灵投射到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例如,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便是“无我之境”的绝佳范例。词人并非直接抒发个人愁绪,而是通过描绘春日傍晚登高远望的景象,将愁绪融入景物之中,形成一种含蓄蕴藉、意境悠远的艺术效果。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置身于那风细细的楼台,感受到那无边无际的春愁。这种境界的达成,需要词人具备高度的艺术敏感和哲学思辨能力,能够超越个人的局限,体悟到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 “有我之境”,则恰恰相反,是词人将强烈的个人情感、深刻的生命体验融入词作之中,情感喷薄而出,直抒胸臆。在这种境界中,作者的“我”是鲜活的、真实的、充满力量的。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有我之境”的代表。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化作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情感之强烈,感染力之巨大,令人动容。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更是将“有我之境”推向极致,壮志难酬的愤懑、渴望报国的激情,在词人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种境界的魅力在于其真挚与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让他们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波澜。 王国维先生认为,“无我之境”虽然高远,但若缺少“有我之境”的滋养,则可能流于空泛;而“有我之境”,若缺少“无我之境”的升华,则可能流于浅俗。真正的杰作,往往是二者的完美结合。词人在“有我”的基础上,能够以“无我”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使其情感表达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触动人心,又能引发深思。 第二部分:词的意境美——“隔”与“不隔”的奥秘 词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营造的“意境”之中。意境,是词作中情与景的有机融合,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理论,深刻揭示了意境美感的生成机制。 “隔”,指的是词作的情与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藩篱,情感的抒发显得生硬、空洞,景物的描绘也显得孤立、无力。读者在阅读时,难以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也无法体会到景物的深意,仿佛隔着一层纱,模糊不清,触不可及。例如,一些过于直白的抒情,或者对景物描写的不恰当运用,都可能导致“隔”的产生。 “不隔”,则是指词作的情与景高度契合,情感得以融于景物,景物又饱含情感,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自然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仿佛身临其境,与词人一同体验那份喜怒哀乐。这种“不隔”之境,正是词的最高艺术追求。 如何才能达到“不隔”的境界?王国维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意味着,词人笔下的每一个景物,都应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都应服务于情感的表达。例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实则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花落燕归,本是自然现象,但在晏殊的笔下,却承载了深沉的无奈与淡淡的伤感,使得景物与情感完美地融为一体,达到了“不隔”的艺术效果。 再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直接使用了叠词来抒发内心的愁苦,但其“冷冷清清”的氛围,“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却与词人所处环境(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紧密相连。读者在感受词人内心的凄凉时,仿佛也能看到那空寂的庭院,感受到那冷清的空气,情感的传递是如此自然而深刻。 “不隔”的意境,需要词人对生活有深刻的体悟,对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并能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将其提炼和升华。它要求词人不仅仅是生活的观察者,更是情感的体验者,并能够以诗意的语言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触动人心的艺术画面。 第三部分:词的语言与形式——精炼与创新的力量 《人间词话》也对词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语言的精炼和形式的创新,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在语言方面,词讲究“炼字”。一个恰当的字,往往能够赋予整句词以生命力。王国维先生推崇“以少许胜多许”的语言艺术,强调词句的凝练和传神。例如,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远人 নির্ভরযোগ্য”一句,通过“一重”、“两重”的递进,将空间的遥远感和人物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 নির্ভরযোগ্য”一字,更是将那种身处困境,无所依靠的绝望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字词的锤炼,使得词句具有了强大的表现力,能够在寥寥数语中传达出丰富的意蕴。 在形式方面,词具有其独特的格律与声韵。虽然《人间词话》并非一本格律专著,但其强调的“集句”与“集韵”的技巧,以及对不同词牌在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适应性的探讨,都体现了对词的形式美的关注。王国维先生提倡在遵循格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非拘泥于形式而束缚了内容的表达。他认为,好的词作,应该是在形式上严谨,在内容上自由,二者相得益彰。 此外,王国维先生还提到了“用事”的技巧。词人常常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情感,这不仅能够增加词的文化内涵,也能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和深刻。例如,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便是化用了许多历史典故,来展现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 第四部分:词的传承与发展——“取鉴于唐,损益于五代,至宋而集大成” 《人间词话》不仅是对词学理论的探讨,更包含了对词体发展脉络的梳理。王国维先生清晰地勾勒出词的演变轨迹:“取鉴于唐,损益于五代,至宋而集大成”。 唐代是词的发端时期,以李白、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为代表,此时的词尚带有诗的痕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自由。五代时期,词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一批以南唐后主李煜为代表的抒情词人,他们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形式上也逐渐规范。而宋代,则是词的巅峰时期,出现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众多词坛巨匠,他们将词体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宋词的辉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人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既肯定了他们的成就,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他认为,学习词,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创新,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 结语 《人间词话》以其深刻的洞见、精辟的论述、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词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词学理论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感受词的生命力,去体悟词的意境美,去欣赏词的语言艺术,去追溯词的发展脉络。阅读《人间词话》,我们不仅是在学习文学理论,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体悟。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跨越文体的界限,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为每一个热爱文学、追求艺术的读者,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持久的滋养。它让我们重新认识词,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安详,一份对美的执着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人间词话》,便被这四个字吸引。初时以为是一本讲述市井百态、烟火人情的散文集,想着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共鸣。然而,随着翻阅,我才惊觉,这本书所承载的,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深邃得多。它并非简单地描摹人间,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视角,一种对语言、对情感、对人生境界的深刻洞察,将“人间”这两个字点化升华。我尤其喜欢其中那些关于“意境”的探讨,它让我开始思考,原来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字面的意思,更在于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难以言喻的氛围,那种能瞬间将人带入特定情境、引发无限遐思的力量。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两句话,试图去捕捉那种“隔”与“不隔”的微妙之处,去体会作者如何将“景”与“情”融为一体,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在引导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诗意,去品味生活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美好。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一个专业的文学评论者,对于古典诗词也仅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却难以深入理解其精髓。《人间词话》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词作理解的迷茫。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高高在上地进行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极其精炼、极其生动的方式,揭示了词作的灵魂所在。他对于“意境”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词读起来总能触动心弦,而有些却显得平淡无奇。他所追求的“创造之神”,那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真正魅力。这本书,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词作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思。我开始尝试着去用他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曾经读过的词,发现了很多新的体会,也更加热爱上了这项古老而迷人的艺术。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随身携带的“鉴赏指南”,只不过它的对象并非是那些具象的艺术品,而是那些无形却又至关重要的“境界”。我常常会在读到一首动人的诗句,或者经历一段触动心灵的时刻时,不自觉地翻开它。作者对于“境界”的定义,以及如何区分“有境界”与“无境界”的作品,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评判标准。我发现,原来很多我曾经觉得“好”,却说不出所以然的诗句,都恰恰是因为它们拥有了那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而那些仅仅堆砌辞藻、空洞无物的作品,则在作者的笔下,显得“了无生趣”。这种“鉴赏”,不仅仅局限于词,更延伸到了对人生、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解。它让我开始更加注重那些能够触动灵魂、引发共鸣的瞬间,去追求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内在的精神富足。

评分

翻开《人间话集》,我本是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情,期待着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生况味的轻松解读,或许是一些俏皮的比喻,或许是一些温暖的感悟。然而,这本书呈现出的,却是一种更为纯粹、更为本真的对“境界”的追求。我惊叹于作者对于词作的拆解与剖析,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词句的表面解读,而是深入到词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词作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读到关于“境界”的论述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更为辽阔的艺术殿堂,感受着词作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他对于“隔”与“不隔”的辨析,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感受到词的真意,并非是词本身晦涩难懂,而是我们与作者的心境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隔”。这种“隔”,或许是时代的差异,或许是认知的局限,而作者,则在努力地为我们搭建跨越这道“隔”的桥梁。他所推崇的“创造之神”,那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永远是鲜活的、永不停歇的。

评分

初读《人间词话》,是被它那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见所吸引。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教人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写出优美词句的书。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意识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词本身。作者对于“境界”的追求,那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哲学思考,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不仅仅是在评论词,更是在评论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对艺术和对生活极致的追求。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隔”与“不隔”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了,为何有些诗词能够直击人心,而有些却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这种“不隔”,需要作者拥有深厚的功底,更需要拥有一颗敏感而真挚的心。它引导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打破那些不必要的“隔阂”,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追求一种更为纯粹、更为深刻的生命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