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定价:35.00元
作者: 斯蒂芬·哈格德,朱天飚,刘丰
出版社:吉林省吉出书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807629924
字数:
页码:3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比较政治经济学不为人所知完全不是因为它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或边缘领域。比较政治经济学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政府、利益集团和市场的关系来探讨国家怎样管理经济事务。其实这个领域所研究的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人每天的生活,也几乎是大众话题。跨时空比较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关系应该说早就有了,但真正成为系统的研究领域还是20世纪后半期的事。肖恩菲尔德(Shordield)于1965年出版《现代资本主义》(ModernCapitalism)一书,将发达国家不同的经济政策与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化相连接,开创了当代比较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先河。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致谢
引言: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原因之争:一项学术简史
把政治找回来
各章论点详述
章 政商关系与经济脆弱性
危机的微观经济学
政商关系的优点
私营经济力量的集中
道德风险的政治(Ⅰ):政府与金融业
道德风险的政治(Ⅱ):产业政策
自由化的&'俘获&'
政商关系的政治
结语
第二章 当职政府与危机管理的政治
不确定性的政治根源
泰国
韩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结语
第二章 附录马来西亚资本管制的政治经济学
管制计划
经济效果与管制过程
资本控制的外交政策
结语
第三章 危机、政治变革与经济改革
泰国
韩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结语
第三章 附录摆脱危机的两个经济体——比较菲律宾和台湾地区
菲律宾
台湾地区
结语
第四章 金融和公司重组的政治
金融改革的政治经济学
公司重组的政治经济学
韩国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外国投资的自由化
结语
第五章 社会余波:安全网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公平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20世纪90年代的模式的局限性
哪些人遭受了打击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
政策应对:社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韩国
结语
第六章 结论:亚洲的新奇迹
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
危机与政治变迁
展望(Ⅰ):改革政商关系
展望(Ⅱ):通向新的社会契约
亚洲的新奇迹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对“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似乎是一种将宏观政治决策与微观经济行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而“亚洲金融危机”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我记得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对世界经济缺乏深刻理解的学生,但那场危机带来的冲击却是真实而深远的。如今,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这场危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阐释清楚,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结构、利益集团、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偏好,是如何与国际资本的流动、全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相互作用,从而共同酿成了这场危机。我猜想,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是会去追溯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政治动机和经济逻辑。例如,在资本管制、汇率政策、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议题上,政治因素是如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又或者,在危机发生后,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经济重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又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将是一次智识上的冒险,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所面临的挑战。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充满历史感的照片和图表,它们立刻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蝴蝶效应”感到着迷,一个小小的泰铢贬值,如何能够引发如此大规模的连锁反应,席卷整个亚洲。这本书的标题,"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预示着它将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危机的书籍,但多是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或者侧重于金融市场的技术性分析。而这本书,强调了“政治经济学”,这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这场危机背后的权力博弈,探讨各国政府在危机中的决策是如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决策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经济格局。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否会讨论到国家主权与全球化资本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在资源和权力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政治体制的脆弱性是如何被暴露出来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分析韩国在危机中的企业债务问题和政治改革,或者印尼在苏哈托政权垮台后的政治动荡与经济重塑。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在复盘历史,更是在揭示隐藏在事件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亚洲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有力,深蓝色的背景衬托着一抹金色的波浪,隐约象征着金融的起伏与亚洲大陆。我一直对东亚地区近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充满好奇,同时也对那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标题,"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经济数据堆砌,而是将政治、社会、历史等多种视角融为一体,试图揭示这场危机背后更深层次的动因和影响。从书的引言部分,我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宏大叙事的驾驭能力。他似乎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要深入肌理,去探究权力结构、国家政策、国际资本流动以及文化因素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中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那场震撼世界的金融海啸。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对不同国家在危机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比如泰国、印尼、韩国等,它们各自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以及应对策略差异如何影响了危机的发展进程和后果。此外,书中对国际金融机构(如IMF)的角色和作用的解读,以及对危机后亚洲各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探讨,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它将是一次既具启发性又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却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对亚洲经济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任何重大的经济事件,都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这个书名,恰恰点明了作者的分析框架。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著作,它们或侧重于理论模型的构建,或着迷于技术性指标的解读,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更宏大的叙事,缺少了对权力、制度、以及社会结构这些关键因素的深入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它不仅仅是关于金融市场的崩溃,更是关于政治决策的失误、制度的缺陷、以及国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分析过程中,将亚洲各国独特的政治文化、发展模式,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权力关系纳入考量。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那些被认为是“亚洲模式”的经济奇迹背后,是如何隐藏着一些结构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又在政治因素的催化下,最终爆发为一场席卷区域的金融危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政治的逻辑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的走向,以及经济的危机又反过来如何深刻地重塑了政治的格局。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厚重感,不仅是纸张的质感,更是内容给我带来的预期。我一直认为,对于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视角。"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组,精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宏大野心。我所了解的亚洲金融危机,更多的是从新闻报道和一些通俗读物的碎片化信息中拼凑起来的。这本书显然是要提供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框架,将那些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赋予它们政治和经济的维度。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权衡和分析那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因素的,比如,一边是亚洲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一边却是隐藏的深层结构性问题;一边是国家主权的独立性,一边是国际资本的强大影响力。书中对于“政治”的解读,我猜想不会仅仅停留在政府的决策层面,更可能涉及到精英阶层的利益博弈、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甚至是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较量。而“经济学”的部分,我相信也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而是会关注到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产权制度、以及产业结构等更为具体的经济现实。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理解这场危机是如何在亚洲大陆深刻地留下印记,并塑造了今天的区域格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