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 | 作者 | (德)托马斯瑞德 ;王晓,郑心湖,王飞跃译 |
| 定价 | 75.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560678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43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机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控制论一度成为了前所未有的能够预测并预见未来智能自动机的工具。与此同时,两股对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来的控制论愿景。一方是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为减少,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游戏更加娱乐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战争不再那么血腥。“思考的机器”会带来进步,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现代主义者的信仰之中。 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机器*终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并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游戏更加社会化、互联化,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或者,现代社会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建立网络化的经济,表面上这种经济直接伸进了我们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随时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枢纽上崩塌?通过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委托给这些前所未有的、互联化的智能的机器,我们发达的社会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
| 作者简介 | |
| 〔德〕托马斯·瑞德(Thomas Rid) 伦敦国王学院军事研究系教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因其对战争中的信息技术历史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赛博安全与冲突、新技术与不规则冲突、战争与媒体等;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赛博战领域的”;所著《机器崛起》除本书中文版外,已被翻译为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 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计算实验与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智能控制、智能系统、社会计算和知识自动化等。 王 晓 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动态网民群体组织分析与建模、知识自动化、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 郑心湖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社会网络分析、智能交通、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知识自动化。 |
| 目录 | |
| 本书评价 中文版作者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译者序 重现的自动化愿景 前言 序言 章 战争中的控制与通信 无论是机器还是人都无法单独在战火中发挥作用,人机交互界面初在解决防空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机器人战争的开端,人为失误正逐渐从竞赛中消除:未来,机器将战斗到底…… 第二章 控制论 控制论足够连贯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但它也足够不连贯以致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随着机器智能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未来的世界将是一场机器与人类大脑的极限所进行的艰难抗争。 第三章 自动化 自动化的过度炒作主要是因为对就业数据以及对新机器时代将如何影响这些数据的误解所致。由于人类与低等生物以及机器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模糊,人类的独特性以及因这种独特性而拥有的权力可能会因此开始减弱。 第四章 有机体 人机交互,并不仅限于人类的体能,同时可适用于人类的智能,计算机成为了人机交互的主体。机器处在令人不安的活跃之中,而我们自己却在令人恐惧地处在惰性的状态。 第五章 文化 这种人-机类比很强大,没有潜意识可以人的控制,每个人都可以控制他或她自己这台“机器”。但技术本身太狭隘、太令人生厌、太孤立。只有与反主流文化结合,与朋克为伍并增加其艺术气息时,计算机才变酷了。 第六章 空间 “赛博空间”,意味着唤醒一个虚拟且没有实体的计算机网络世界,用户可通过控制台和门户'骇入'。赛博空间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既无处不在,又虚无缥缈, 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空间,也是一个充满战争的空间。 第七章 无政府主义 加密无政府主义呈现了人们对于机器不可动摇的控制论信念。它结合了对于机器崛起的傲慢信仰和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社区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 第八章 战争 未来战争的另外一个新特点将紧随这些新式武器大幅增加的速度而出现:控制论战争将是自动化的。计算机已经为朦胧的密码学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第九章 机器陨落 控制论始于战争,也终将归于战争。它先是唤起了人们的希望,然后崛起,后迎来了机器的陨落。控制论的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唤起希望、崛起并陨落,是一种笼统但却连贯的历程…… 致 谢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评价五: 我是一个对历史和科技都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神秘感和探索的冲动。“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个词组,预示着这本书将要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机器崛起”则点明了其宏大的主题。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上的图案充满科技感,但又不失艺术性。书中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排版舒适。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能够将复杂的技术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穿插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控制论的历史,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科技发展史的史诗。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先驱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科技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评分评价一: 初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报太大的期望。坦白说,“新华书店”这个标签,在我印象里通常与那些比较“主旋律”或者“教材式”的书籍挂钩,很少能与我个人偏爱的科幻、历史或是哲学深度探讨联系起来。但当我翻开《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的扉页,那种熟悉的、略带泛黄的纸张触感,以及印刷字体所散发出的某种沉静的气息,还是让我心中涌起一丝期待。我喜欢这种实体书的质感,它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厚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封面上的图案虽然抽象,却暗示着某种复杂而精密的机械结构,隐约透露出“机器”与“历史”的交织。我仔细端详着封面上的字体,每一个笔画都显得沉稳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我不知道书的内容具体会是什么,但仅仅是这第一印象,就让我觉得它不是一本随意堆砌的文字集。我甚至开始想象,这本书的作者,他/她花费了多少心血去构思和打磨这些文字,又是在怎样的心境下,将这些“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能否带我进入一个我从未涉足过的知识领域,能否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挖掘出令人震惊的真相。
评分评价三: 在收到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控制论”这个概念并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它听起来像是某种高深的科学技术,离我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些遥远。然而,当我拿到《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遗失的历史”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而“机器崛起”更是点明了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宏大主题。我尝试着翻阅了几页,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并没有上来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相对容易切入的角度开始。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我缓缓走进一个我从未探索过的奇妙世界。他/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理论和人物,重新带到了我的眼前。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某个年代,那些充满智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实验室里,或者在昏黄的灯光下,为了探索人类与机器的边界而苦苦思索。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历史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致敬。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冰冷的机器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思想的沉淀和情感的流露。在接触《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之前,我并没有对其内容有过任何预设,我的好奇心完全来自于它那引人入胜的书名和作者在序言中流露出的对历史的深邃思考。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作者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理论发展融为一体,仿佛在编织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网。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十分自然,让我能够顺畅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深入探索。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所使用的那种引人入胜的笔调,仿佛能够将我带回到那个时代,亲身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时,书中对于那些曾经被历史潮流所淹没的伟大思想家们的深刻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科技成果,其实都建立在无数前人的智慧和努力之上,而许多宝贵的思想,却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被遗忘。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被遗忘的智慧宝库的大门。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包装,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那是一种非常低调却又充满质感的牛皮纸包装,上面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有烫金的“机器崛起”四个字,以及一行小小的说明文字。这种包装风格,反而给我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我拆开包装,小心翼翼地取出书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本厚实精装的书籍。纸张的选用非常出色,不是那种刺眼的纯白,而是略带米黄的色调,触感细腻,翻页时几乎听不到沙沙声,这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的插图,虽然没有大肆宣风,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关键的位置,无论是示意图还是历史照片,都显得非常有深度,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图下的故事。这些插图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本身就具有信息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中复杂的概念。我尝试着翻阅了几页,就被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专业领域的读者,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对知识的敬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