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办到官办:萍乡煤矿研究

商办到官办:萍乡煤矿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庆发 著
图书标签:
  • 萍乡煤矿
  • 煤炭工业
  • 地方志
  • 企业史
  • 官办企业
  • 商办企业
  • 转型
  • 江西省
  • 萍乡市
  • 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
ISBN:9787516170755
商品编码:13259080393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商办到官办:萍乡煤矿研究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1-01
作者:陈庆发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99.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51617075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江西萍乡煤矿,又称安源煤矿。1890年,张之洞开始筹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铁矿开采企业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为获得煤焦,其于1892年开始运作萍乡煤炭资源。1896年,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并于1898年正式创办萍乡煤矿,设备和工程师全部从国外引进。1908年,萍乡煤矿全面建成,名列当时中国“十大厂矿”前三,获有“北有开平,南有萍乡”的美誉,喷泉、街灯相映,号称“小南京”。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描写了1892—1939年间的萍乡煤矿的发展状态。

作者简介

陈庆发,1965年生,江西赣州南康人。1988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日本史方向硕士毕业,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社会经济史比较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状况
第三节 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 萍乡煤矿的名称界定与研究断限
二 内容安排
三 研究创新
四 说明

第二章 萍乡煤矿的创建(1892-1908)
第一节 萍乡煤矿的前身
一 萍乡的煤炭资源
二 萍乡煤业的发展历程
三 汉阳铁厂驻萍乡煤务局
第二节 萍乡煤矿的正式创办
一 费时十年的建矿历程
二 机构建设与体制建设
三 创办者经济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商办萍乡煤矿(1908-1928)
第一节 汉冶萍体制
一 商办汉冶萍公司的建立
二 汉冶萍的企业定位
三 汉冶萍体制的本质
第二节 销售与销售管理
一 外商代运代销
二 宝丰公司的代销
三 自销
第三节 组织、人事与财务管理
一 *高管理机构
二 人事及财务管理
第四节 生产与生产管理
一 以销定产
二 安全管理
三 产品质量管理
第五节 “生产型”萍乡煤矿的资本收益
一 1908年财务状况
二 1908-1918年财务状况
三 1919-1923年财务状况

第四章 官办萍乡煤矿(1928-1939)
第一节 “管理型”企业的企业定位
一 政治经济背景
二 管理目标
第二节 官办萍乡煤矿的“管理
一 企业组织架构
二 人力资源配置
三 财务管理
四 工程与技术管理
五 生产管理
……

第五章 与地方小煤窑的竞争
第六章 资本与产业链的制约
第七章 时局与应对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商办到官办:萍乡煤矿研究”这部图书的详细简介,它不包含该书的任何核心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该领域相关的历史背景、研究范式、方法论,以及相关主题的宏观梳理,旨在提供一个既广阔又深入的文献背景,而不触及萍乡煤矿的具体研究成果。 --- 书名:区域工业转型与国家治理:以近代中国工业化早期的地方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宏观梳理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性工业实体在国家治理结构变迁下所经历的复杂演进轨迹。它将研究视野聚焦于一个特定时期,即自传统手工业向现代机器化生产过渡的初期,探讨在这一剧烈转型过程中,地方精英、新兴资本、传统士绅以及中央政府权力之间产生的互动与张力。本书不以单一的、具体的企业个案为中心,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区域工业在国家政策的渗透、地方社会力量的制衡以及市场机制的初步形成这三重力量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宏观背景与区域分异 本书首先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大背景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这包括对晚清“自强新政”所开启的官督商办模式的制度性分析,探讨其在资源调配、技术引进与管理体制上的内在局限性。重点在于阐释这种模式如何塑造了早期民族工业的初始形态,并强调了区域差异在工业布局中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沿海与内陆在资本积累、人才储备和信息获取上的显著不对等,如何导致了工业发展的“马太效应”。 研究范畴延伸至对“现代性”观念在地方层面的接受与抵抗。早期工业项目往往是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资源交织的产物,其引入不仅是技术的更替,更是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重塑。本书将考察地方士绅阶层如何从最初的排斥、观望转向有限度的参与,以及这种参与如何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性质与命运。 第二部分:国家权力、地方精英与工业资本的三角关系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地方工业企业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处的权力生态位。早期企业,无论以何种形式创办,都无法完全脱离国家政权的羽翼。研究将侧重于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在资源许可、税收优惠以及劳动力调配等方面的干预机制。这并非简单的“国家指导”,而是涉及复杂的利益协商与权力寻租。 我们详细考察了地方精英群体(包括开明士绅、地方政务官僚以及新兴买办阶层)在推动或阻碍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往往是连接国家意志与地方实践的中间人,其动机涉及经济利益、社会声望乃至政治影响力的维护。本书通过对相关档案、地方志及私人函件的系统梳理,力求还原这种“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复杂性,揭示地方层面的“关系网络”如何成为工业运营的润滑剂或阻碍。 第三部分:生产组织与劳工系统的早期构建 在技术和资本层面之外,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早期工业生产的组织形态及其对传统社会的影响。生产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劳动力的重新聚合和纪律化管理。我们考察了“学徒制”向现代工厂工头制过渡的艰难过程,以及早期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形成初步的集体意识。 研究特别关注了劳工招募的社会来源——农民、手工业者或城市流民——以及他们被纳入工厂体系后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与经济剥削。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工业(如采掘业与纺织业)在劳工管理上的差异,本书试图勾勒出近代中国劳工制度的初始轮廓,并探讨了早期劳资矛盾爆发的社会根源,即传统人身依附关系如何在现代工厂的框架下被重新定义和强化。 第四部分:工业企业的财务结构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工业企业的持续经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财务稳健性与外部环境的稳定。本书分析了早期中国工业企业在资本结构上的先天不足,例如对短期借贷和地方性钱庄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政府订单和特许经营权的敏感性。 此外,我们对外部环境的冲击进行了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地方军阀的干预、外部列强商品倾销带来的市场压力,以及自然灾害和瘟疫对生产链的冲击。这些“非商业性”风险,常常成为压垮区域性工业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揭示了在不完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生命力的脆弱性。 结语:工业化路径的再思考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超越对成功或失败企业的简单褒贬,而是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区域工业实践的细致考察,深化对中国近代化复杂性的理解。它提示我们,工业化的道路并非一条预设的线性发展,而是地方社会、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持续角力的产物。区域工业的发展轨迹,为理解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微观层面的历史透镜。这种考察方法,强调了历史情境(Path Dependency)对后续发展的长期制约与塑造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了很久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矿场的历史,更是在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商办到官办”的转变,听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利益博弈、权力调整、以及观念的碰撞,是极其复杂的。作者一定做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和分析工作,才能如此清晰地梳理出这一转变的脉络。我很好奇,在商业运营时期,矿山的利润和效率如何?而当它被纳入官办体系后,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是效率的提升还是衰退?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停滞?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回答这些疑问,并深入探讨这种模式转换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带来的连锁反应。它提醒我们,任何一项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必然伴随着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理解这些影响,需要我们超越表象,深入肌理。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气质吸引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萍乡煤矿,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回响,而“商办到官办”的标题,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如何在商业活力和国家意志之间寻求平衡的。它可能会深入分析,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促使了这一转变的发生?在这场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各方势力,比如洋务派、晚清政府、地方官员、以及当时的民族资本家,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诉求是怎样的?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矿山发展背后,所折射出的整个国家的转型图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如何试图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在各种力量的拉扯和博弈中蜿蜒前行。萍乡煤矿从商办走向官办,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我很好奇,在商办时期,是否有出现过一些独具匠心的经营策略,或是遭遇过难以逾越的困难?而当它最终转为官办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否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还是滋生了新的问题?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挖掘,一定非常深入。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个体命运的浮沉,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又如何被选择所塑造。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矿业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权力运作的生动教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萍乡煤矿从一个由民间力量推动的商业实体,一步步演变成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所打动,比如那些泛黄的合同、泛白的报纸、以及在历史尘埃中被遗忘的证言,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矿业兴衰的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复杂肌理的镜子。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到民族资本的挣扎,再到国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萍乡煤矿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上一个缩影。书中所探讨的经济体制变革、技术引进与消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促使我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和集体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又如何在其中努力书写自己的篇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古朴的色调,带着一点时代的沧桑感,封面上“商办到官办”几个字,还有“萍乡煤矿研究”的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工业史,特别是矿业的发展很感兴趣,而萍乡煤矿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从民间资本经营转向国家力量主导的过程,必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这一转变背后的具体原因,是技术瓶颈、资本困境,还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它可能会从矿工的生活状态、安全生产、技术革新等方面展开叙述,甚至会涉及当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对当地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带来的长远影响。光是想象这些潜在的内容,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一窥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复杂图景,以及特定区域在国家发展大潮中的独特命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