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商办到官办:萍乡煤矿研究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1-01 |
| 作者:陈庆发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617075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江西萍乡煤矿,又称安源煤矿。1890年,张之洞开始筹建当时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大型钢铁企业、铁矿开采企业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为获得煤焦,其于1892年开始运作萍乡煤炭资源。1896年,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并于1898年正式创办萍乡煤矿,设备和工程师全部从国外引进。1908年,萍乡煤矿全面建成,名列当时中国“十大厂矿”前三,获有“北有开平,南有萍乡”的美誉,喷泉、街灯相映,号称“小南京”。本书从历史的视角描写了1892—1939年间的萍乡煤矿的发展状态。
陈庆发,1965年生,江西赣州南康人。1988年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1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日本史方向硕士毕业,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方向博士毕业。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社会经济史比较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状况
第三节 史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 萍乡煤矿的名称界定与研究断限
二 内容安排
三 研究创新
四 说明
第二章 萍乡煤矿的创建(1892-1908)
第一节 萍乡煤矿的前身
一 萍乡的煤炭资源
二 萍乡煤业的发展历程
三 汉阳铁厂驻萍乡煤务局
第二节 萍乡煤矿的正式创办
一 费时十年的建矿历程
二 机构建设与体制建设
三 创办者经济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商办萍乡煤矿(1908-1928)
第一节 汉冶萍体制
一 商办汉冶萍公司的建立
二 汉冶萍的企业定位
三 汉冶萍体制的本质
第二节 销售与销售管理
一 外商代运代销
二 宝丰公司的代销
三 自销
第三节 组织、人事与财务管理
一 *高管理机构
二 人事及财务管理
第四节 生产与生产管理
一 以销定产
二 安全管理
三 产品质量管理
第五节 “生产型”萍乡煤矿的资本收益
一 1908年财务状况
二 1908-1918年财务状况
三 1919-1923年财务状况
第四章 官办萍乡煤矿(1928-1939)
第一节 “管理型”企业的企业定位
一 政治经济背景
二 管理目标
第二节 官办萍乡煤矿的“管理
一 企业组织架构
二 人力资源配置
三 财务管理
四 工程与技术管理
五 生产管理
……
第五章 与地方小煤窑的竞争
第六章 资本与产业链的制约
第七章 时局与应对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是一本让我思考了很久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矿场的历史,更是在探索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商办到官办”的转变,听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利益博弈、权力调整、以及观念的碰撞,是极其复杂的。作者一定做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和分析工作,才能如此清晰地梳理出这一转变的脉络。我很好奇,在商业运营时期,矿山的利润和效率如何?而当它被纳入官办体系后,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是效率的提升还是衰退?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停滞?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回答这些疑问,并深入探讨这种模式转换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带来的连锁反应。它提醒我们,任何一项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必然伴随着深远的社会影响,而理解这些影响,需要我们超越表象,深入肌理。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内敛的气质吸引了。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萍乡煤矿,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回响,而“商办到官办”的标题,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如何在商业活力和国家意志之间寻求平衡的。它可能会深入分析,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促使了这一转变的发生?在这场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各方势力,比如洋务派、晚清政府、地方官员、以及当时的民族资本家,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诉求是怎样的?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一个具体矿山发展背后,所折射出的整个国家的转型图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如何试图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并非直线前进,而是在各种力量的拉扯和博弈中蜿蜒前行。萍乡煤矿从商办走向官办,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我很好奇,在商办时期,是否有出现过一些独具匠心的经营策略,或是遭遇过难以逾越的困难?而当它最终转为官办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否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还是滋生了新的问题?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挖掘,一定非常深入。这本书或许会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个体命运的浮沉,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人们如何做出选择,又如何被选择所塑造。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矿业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权力运作的生动教材,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将萍乡煤矿从一个由民间力量推动的商业实体,一步步演变成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的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被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所打动,比如那些泛黄的合同、泛白的报纸、以及在历史尘埃中被遗忘的证言,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矿业兴衰的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复杂肌理的镜子。从洋务运动的兴起,到民族资本的挣扎,再到国家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萍乡煤矿的发展轨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上一个缩影。书中所探讨的经济体制变革、技术引进与消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促使我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体和集体的命运是如何被时代的大潮所裹挟,又如何在其中努力书写自己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古朴的色调,带着一点时代的沧桑感,封面上“商办到官办”几个字,还有“萍乡煤矿研究”的副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工业史,特别是矿业的发展很感兴趣,而萍乡煤矿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从民间资本经营转向国家力量主导的过程,必然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这一转变背后的具体原因,是技术瓶颈、资本困境,还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它可能会从矿工的生活状态、安全生产、技术革新等方面展开叙述,甚至会涉及当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以及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对当地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带来的长远影响。光是想象这些潜在的内容,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一窥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复杂图景,以及特定区域在国家发展大潮中的独特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