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推荐“百种经典抗战图书”。
约翰·拉贝被世人誉为南京的辛德勒!在抗战期间救助了大约25万中国平民,使他们免于受到日军的残害。
本书记录了1937-1938年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故事。
内容简介本书是约翰·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直到60年后的1997年才公布于世。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多、保存得为完整的史料。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帝国主义所犯罪行的有力证词。《拉贝日记》是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当时当地的第一手资料。它的记述,具有大的客观公正性。它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记述了日军烧、杀、淫、掠等骇人听闻的暴行,而且指出日军暴行是违反国际法的,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地进行的。
作者简介约翰·拉贝,又名“艾拉培”,南京人民写给他的感谢信中,对其使用的是后一种称呼(原文:“艾拉培先生: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庥,俾尔戬谷。一九三八年一月本院难民共献。”)。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西门子洋行代理人、纳粹党南京小组代理人 、南京安全区主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一手组建起 “国际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曾经多次写信给希特勒。南京大屠杀过后,拉贝在战时的德国发表了多次演说,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向希特勒递交了记录暴行的胶片。他被人们称呼为“洋菩萨”,是“中国的辛德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被先后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1950年拉贝逝世。
拉贝先生故居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小粉桥1号南京大学内,同时建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和南京大学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为了纪念拉贝,其在德国柏林的墓碑也于1997年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
目录序
正文
附录:盟国肃清纳粹法庭复议庭认定拉贝为非纳粹分子的判决
出版后记
再版后记
在那些狂轰滥炸的日子里,我和我的中国人坐在一个自己设计建造的防空洞里,它虽然不是绝对安全,但可以保护不受榴霰弹的炮火和炮弹碎片的伤害。在院子里还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我们在帆布上画了一面有字标记的德国国社党党旗。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警报中心。约在空袭20分钟~30分钟前就响起清脆的警报声,发出某种较短信号时,所有行人都要离开街道,一切交通都要停止。步行者全部躲进前面已经提到的各条街道上修筑的防空洞里,尽管有些防空洞相当简陋。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也是相当不舒服的!
9月21日
昨天(9月20日)通过德国大使馆传来上海日军司令官的消息,从今天(9月21日)中午起,将再次开始加强对南京的轰炸,因而告诫所有的外国人尽快离开南京。日本人甚至要求英国、法国和美国以及几个有军舰航行在扬子江下关段的较小国家的大使馆,通知他们的军舰离开现在的停泊处,转移到长江的上游或下游去,否则它们会因轰炸受到危害,日本对可能造成的损害概不负责。
结果是: 英国和法国在其答复中声明,他们认为没有理由改变他们军舰的停泊地点,假如英国和法国的财产受到损害或是英国和法国公民受到伤害的话,理所当然地要由日本负责;与此相反,美国大使则带着他的全体使馆人员登上了美国军舰"吕宋"号,打算按照日本人的建议行事。但事实上,"吕宋"号当时仍然停在下关原来的泊位上。可能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榜样引起了他们的思考。(英雄精神会传染!)
德国的大使及其使馆全体人员今天上午9时做好了出发去上海的准备。许多美国人和德国人(例如施罗德博士、希尔施贝格大夫家的女士们和哈普罗公司的部分职员)据说同样记住了日本人的告诫,逃走了。
昨天夜里,我自己对这情况从各个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虑。我从比较安全的北戴河回到这里来不是出于冒险的兴趣,而首先是为了保护我的财产,为了代表西门子洋行的利益。当然洋行不会期待(也决不会这么做)我为洋行而被打死在这里。我绝对不想为了任何东西(洋行的或是我自己的一些破东西)轻率地去拿我的生命冒险。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我作为一个"正派的汉堡商人"至今还无法跳越过去。我们的中国佣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约有30人,他们都在看着"主人"。如果他留下来,他们就忠实地站在他们的岗位上直到后一刻(这情况我以前在中国北方的战争中见到过);如果他跑了,那么洋行和私人的房子不仅会无人居住,而且有可能被人抢劫一空。撇开后一点不说(尽管这会使人感到难受),迄今我还无法作出辜负人们对我寄予信任的决定(像我这样一个在平时毫不起眼的无用人,人们还如此信任,这怎能不令人感动)。我给了我的助手韩(湘琳)先生一笔预支款,使他能够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到安全的济南去。他十分坦率地说:"您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如果您离开,我就跟您走!"其他那些可怜的勤杂工绝大部分来自华北地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为好。我多么想至少能把那些女人们和孩子们送走。我给了男人们一笔旅费,但他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他们当然很想回到华北去,回到他们的家乡去,但那里也在打仗呀。于是他们更愿意跟随我。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 我认为我不能这么做! 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蹲上几个小时,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在我的潜意识里终究还有一个后的、不是不重要的、但对我显得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使我坚持留在了这里。我是一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员,是有职务的,甚至还当过短时间的地区小组副组长。在我对作为我客户的中国当局和各个部委进行商务拜访时,他们一再向我提出关于德国、关于我们的党和政府的问题,我总是这么回答说:
是的--
我们是劳动者的士兵,
我们是工人们的政府,
我们是工人们的朋友,
我们不会抛弃困境中的工人(穷人)。
诚然,我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讲的只是德国的工人们,而不是中国的工人们。可是中国人对此会怎样评价呢? 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东道国遭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们不得不留下来,他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他们没有钱逃走,他们不是正面临着被集体屠杀的危险吗? 我们难道不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吗? 至少救救一些人吧? 假如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同胞呢??
我不在南京时,我们的中国人挖了一个防空洞,现在已快要倒塌了。于是,我们把这肮脏的防空洞进行了整理,重新作了很好的布置: 加了牢固的梁木,铺上了地板,垒上了沙袋(今天一只空袋子价值一元钱),右边当然有入口和出口。当我们发现一根内梁木有折断的危险时,我们没有气馁,仍费力地换上了另一根。干到这里,一夜就过去了三分之二。为了对付炸弹爆炸产生的气浪,我们还在两个洞的门口垒起了沙袋。我把全部家用药品和这期间已关闭的学校的药品都搬进了防空洞里,还准备了用于遭到毒气进攻时的浸醋绷带。从上午11时起,食品和饮料就已经放在篮子里和热水瓶里准备妥当,可是现在已经是下午3时30分了,那些日本鬼子还没有在天空出现,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他们已经发出严厉警告了,怎么会不来呢? 我想,他们总不会是因为看见我挖了一个坚固的防空洞才不来的吧。我打开收音机,听到这么一条消息:"上海有雨!"这就是日本人不来的原因吗? 这不正好吗?我为什么要着急呢! 我宁愿丢脸,也不愿意日本人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自己还是没有把握。
“新华正版书籍”这个标注,给了我一种安心和信任的感觉。我知道,新华社是国家级的通讯社,他们的出版物,通常都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校对,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都非常有保障。在研究历史,尤其是像南京大屠杀这样敏感且重要的历史事件时,获取可靠的、未经篡改的史料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厌恶那些试图模糊历史真相、甚至否定历史罪行的言论。这本书“新华正版”的身份,让我相信它所呈现的内容是经过严谨考证的,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这段历史的正确认知。我期待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排版设计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和舒适。一本高质量的正版书籍,不仅是对作者辛勤付出的尊重,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
评分“抗战史”这个词,总是让我联想到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无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当然,也少不了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而这本书聚焦于“南京大屠杀事件”,这无疑是抗战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我一直认为,研究历史,特别是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必须要有足够的史料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那些能够经得起推敲的、最原始、最客观的资料,而不是经过后人加工、删减、甚至歪曲的版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它对中国抗战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形势,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警示后人,让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更加珍惜和平,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
评分“约翰·拉贝”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都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含义——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之光。他是一位德国人,却在中国人民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善举和勇气,为无数中国人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屏障。我一直觉得,他的日记,绝不仅仅是记录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会折射出拉贝先生当时的内心世界。他看到了什么?他感受到了什么?他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些问题,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想象他可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提笔记录下白天所见所闻,字迹中或许带着疲惫,或许带着愤怒,又或许带着一丝丝希望。他的记录,一定是充满人性的温度的。他可能会写下他对生命的珍视,他对暴行的谴责,他对受难者的同情。这本书,我预计会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性的善良和勇气依然能够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堂关于人性的深刻课程。
评分“还原真实历史”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我们的耳边,其中不乏一些试图歪曲、淡化甚至否定历史真相的言论。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保持对真相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最客观、最严谨的态度,呈现出那个时期的真实面貌。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辨别那些不实的信息,建立起对这段历史的正确认知。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一份对抗遗忘、对抗歪曲的有力武器,它能够帮助我坚定地守护历史的真相。
评分我脑海中浮现出,拉贝先生或许会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下那些令人心惊肉跳的场景。但这种冷静,或许只是为了掩盖内心深处翻涌的情绪。他可能在字里行间,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对暴行的愤怒,以及对受难者的深深同情。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更能让我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温度。我希望通过他的文字,能够体会到当时南京城内人们的恐惧和绝望,也能感受到拉贝先生作为一个人,在面对如此巨大的罪恶时,内心的挣扎和抉择。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历史的了解,更是对人性深度的一次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副标题“还原真实历史 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完整史料”着实吸引了我。我一直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总希望能从最原始、最权威的资料中去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悲伤和愤怒。我总觉得,对于这样一段如此惨痛的历史,我们需要的不是模糊不清的叙述,也不是被添油加醋的演绎,而是最纯粹、最直接的史料。这本书承诺提供“完整史料”,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不知道这份“完整史料”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是拉贝先生的手稿原件,还是他记录的详细日期、地点、人物,甚至是那些令人心悸的细节?我希望它能够涵盖事件发生的方方面面,从侵略者的视角(如果拉贝先生的日记中有涉及),到受害者的角度,再到当时南京城内外国人的观察,等等。越是“完整”,就越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复杂性,越能让我们对真相有更深刻的认识。我期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具象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图景,让我能够拨开迷雾,看到事件的本质,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理解那些逝去的生命所承受的苦难。
评分“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完整史料”这个描述,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一段历史事件的研究,都离不开完整的史料。不完整的史料,就像拼图缺少了关键的几块,永远无法呈现出事件的全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的,是那些能够支撑起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深入研究的、详实而全面的资料。这可能包括时间线上的详细记录,参与者的姓名、身份,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当时双方的行动等。我希望通过这些“完整史料”,能够让我更清晰地梳理出事件的脉络,更准确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从而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的残酷和复杂性。
评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面是“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 抗战史 还原真实历史 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完整史料 新华正版书籍”这样几个字,脑海里瞬间涌起了很多画面,很多历史的碎片在我脑海中碰撞。我知道约翰·拉贝,那个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二十多万中国同胞的德国人。他的日记,那一定承载着太多太多沉甸甸的、不容忘却的真实。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束光,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直指那个最黑暗的时刻。我设想,翻开这本书,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拉贝先生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场景。那种恐惧、那种无助、那种绝望,又夹杂着人性的光辉,一定会被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记录下来。我甚至可以想象,当他记录下那些无辜生命的消逝,当他目睹那些惨绝人寰的暴行,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煎熬和痛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证词,一份对所有遇难者的祭奠,一份对历史真相的有力声张。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不应被遗忘,更不应被歪曲。通过拉贝日记,我期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的残酷性,更清晰地看到人性的复杂,更坚定地捍卫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那段历史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试图去感受,去理解,去铭记。
评分我设想,拉贝先生在记录他的日记时,一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他身处异国他乡,周围是战乱和死亡,而他自己的身份,也随时可能因为他的善举而受到威胁。在这种环境下,他能够坚持记录下那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也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良知和勇气。我期待在书中看到拉贝先生个人的情感抒发,他的恐惧、他的愤怒、他的同情,这些情感的流露,会让历史的记录更加鲜活,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人性的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选择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捍卫良知和正义。
评分“约翰·拉贝”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救赎”和“良知”联系在一起。他作为一名德国人,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选择站在中国人民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无辜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行为。我设想,他的日记,一定充满了对那个时代残酷现实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勇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拉贝先生的个人经历,他的思想,以及他做出那些非凡之举的动因。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个关于人性的光辉的感人故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温暖和力量也能够战胜一切。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