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範圍內許多國傢的經濟發展模式都與古代不同瞭,中國也不例外,但古代那些決定國之大事的經濟規律並未完全過時。如果我們把古代的糧食、鹽等物資替換成現代的礦産等資源;把古代的銅錢和白銀構成的金屬貨幣體係替換成現代以國傢信用為依托的復雜的金融係統,那麼現代各國政府的傢底,其實和古代王朝的傢底有許多共通之處。
本書從錢糧等經濟學的視角來觀察中國古代曆史的發展脈絡,希望在曆史的王侯將相、善惡忠奸等視角之外,從經濟學的基本規律齣發,提供給讀者一些關於曆史的新穎解讀。本書雖然談論的是古代曆史的錢糧故事,古代王朝的倉廩虛實,並不涉及現代社會,但如果讀者能夠通過閱讀,對理解當今世界經濟有所裨益,這會讓本書具有瞭一點點現實的意義,編者也將深感榮幸。
張五常
香港經濟學傢,新製度經濟學代錶人物之一,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他進一步發展産權理論及交易費用概念,主張隻要産權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資源有效運用。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到香港大學經濟係任教,開始在香港報界以産權理論分析時局,在內地和香港兩地引發強烈學術反響。曾齣版作品:《佃農理論》、《五常學經濟》、《經濟解釋》、《中國的前景》、《中國的經濟製度》、《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等。
樊綱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學、轉軌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2006-2010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2004年被法國奧弗涅大學、2010年被加拿大皇傢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05、2008、2010年,連續三次被美國《外交政策研究》與英《觀點》雜誌評選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10年為“世界100位思想傢”之一)。
高小勇
中國著名經濟學傢,《經濟學消息報》創始人,總編。
1、新銳、獨特、厚重、深刻的中國曆史與文化讀本;
2、經濟學泰鬥 張五常、著名經濟學傢 樊綱 聯袂作序推薦;
3、一部中國文明史,就是一部經濟發展史。用經濟學的視角,看中國上下五韆年之曆史演變,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輯一:還曆史一個經濟學真相
輕重之說與古代國傢“乾預” 003
中國古代真是小政府嗎 006
古代吏製中的“經濟人”假設 011
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 015
交子製度的前前後後 023
九品中正製的興衰 030
官商同樂 035
《官商同樂》拾遺 040
傳統契約文書中的産權 043
我國兵器發展史上的“李約瑟難題” 048
《明史》中的啓示 054
輯二:曆史人物的另一麵
“田忌賽馬”斷想 063
從呂不韋尋租說起 067
有感於晏子改規則 070
杜甫的無奈選擇 073
北宋為什麼變成瞭南宋? 077
崇禎悲劇啓示錄 083
梁啓超之公司觀 090
從王莽、海瑞、呂日周的浪漫說起 095
告老還鄉 099
輯三:現實中國的經濟學考量
為什麼我們的是大政府? 107
沒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呂日周:海瑞式的失敗 116
對呂日周改製命運的思考 121
關於“夜經濟”的一些話題 125
傢族式企業:血緣對法製的替代 131
南海目擊與假設 136
地下錢莊的生存空間 144
南水北調:水權交易市場“官督商辦”如何? 152
雲南之旅的觀察 158
環境: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製度 164
住房:我的麵包和鹽 171
“安樂死”製度緣何難産? 176
從淵源與流變看大學改革 181
學券製的憲法意義 188
善行:另一種非市場配置 192
輯四:無處不在的經濟學規律
國傢謂何? 199
選舉權中的經濟學 202
乞丐的存在淵源 207
纏足的另一種解釋 211
兩個故事的背後 215
稅費古今談 221
解析單位製 225
當鋪的“設置效應” 232
再談“設置效應” 235
入世的佛教與齣世的經濟學 239
曆史經驗:大規模傳染病的經濟後果 245
“寫條子”的西點軍校 252
法國“圈地運動”的失敗 255
布朗故事與民工小學 260
從所羅門王的故事到機製設計理論 266
虔誠商品,高價以求
寺廟香火盛,其來有因。從供給的角度看,是它嚮人們提供瞭值得信賴的靈魂的皈依和願望的寄托,作用在於“拯救黎民百姓擺脫睏境”(林語堂)。從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因為許多人對它有信仰上的“需求”。這種需求可能是犯錯之後的懺悔、生活不如意後的釋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禱、對不確定因素的規避;有人圖升官發財,有人企盼早得貴子,有人希望金榜題名,有人希求破鏡重圓……林林總總,莫衷一是。但是歸根結底,都是想要仰仗神靈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求。這種需求,在傳統的眼光裏是迷信和宗教信仰,與經濟人的理性大不相關。但是現實告訴我們,這種被稱為“虔誠商品”的供給與需求,也是一個成熟的市場,遵循經濟的普遍規律,沒有超齣經濟學的分析視野。
滿足需求要付齣代價,人們對於虔誠商品的需求的滿足,也不例外。這代價,可以是虔誠地跪拜許願,也可以是僅費數元錢的一炷香,還可以是像溫州人那樣(花費數百上韆、甚至成萬元)“求”一個元寶。在虔誠商品市場上,遵循著一個與普通商品市場大相徑庭的不成文的“規則”——心誠則靈。心究竟誠與不誠,不是憑空說的,而是要看你付齣的代價有多大。
與此同時,這又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市場:它遵循自願原則,捐與不捐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自主決策,同時又沒有明確的賣方叫價,而是從心論價,價格因人而異,不同的消費者為同一個元寶支付不同價格,完全按照消費者的邊際效用值進行“交易”。實現瞭價格分歧的交易,市場效率當然很高。
但事實上,瞭解寺廟內部機製的人會發現,捐齣少量金錢的香客,與捐齣大量金錢的香客的地位,有明顯的不同。每個寺廟都有功德碑、功德榜,把香客按照不同的金錢數額劃分齣不同的檔次,享受不同的待遇。
王躍文的長篇小說《梅次故事》末尾提到,梅次市委書記硃懷鏡去荊山寺裏“爭”燒大年初一的頭炷香,與和尚圓真有一段對話。
硃懷鏡問:“冒昧地問一句:這頭炷香,按你寺裏規矩,要四十萬的功德。他們領導來燒香,都齣嗎?”
圓真說:“當然得齣,求的是個靈驗嘛……領導同誌對我們佛教都很關心。四十萬隻是標準,其實偶爾沒領導來燒,那些大老闆來燒,就不止四十萬瞭,給五六十萬,八九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都是有的。”
硃又問二炷香要多少功德,圓真說:“通常是十五萬,當然多多益善瞭。”有著種種清規戒律的寺廟住持,竟然這樣圓通精明、坦率真誠,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小說中的敘述,雖不必完全是事實,但也不會全是虛構。以大年三十的“招財”活動為例,事實上恐怕還有另一層意義:在人們心目中,年三十或年初一的功德有很高的價值,這捐來的元寶會十分靈驗。時間稍縱即逝,需求卻大量增加,需求者競爭激烈,因此就齣現瞭類似拍賣抬價的景觀。寺廟一方想方設法渲染招財活動的功用(靈驗),吸引那些有權勢的官員(他們的功德是不需自己掏腰包的)、發瞭大財的老闆競爭,不管誰最後勝齣,寺廟都會穩獲漁翁之利。
年三十寺廟中的化緣箱之所以成為焦點,有購買虔誠商品的因素,有炫耀的因素,當然也有一些錶現實力的發送信譽的功用,但是後者顯然不是重點。真正的含義是,寺廟利用人們對宗教這種虔誠商品的需求,充分渲染、發揮自己的功用優勢(靈驗),賺取虔誠者的金錢。
坦白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待,畢竟“經濟學”和“中國大曆史”這兩個詞組放在一起,總會讓人覺得有些學術門檻。然而,閱讀過程中的驚喜卻接踵而至。作者的文筆十分流暢,而且善於用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例子來解釋復雜的經濟概念,讓即使是經濟學“小白”的我也能輕鬆理解。這本書並沒有像一些經濟學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公式,而是將經濟學的原理融入到中國曆史的敘事之中。我仿佛看到,在作者的筆下,曆史不再是遙遠而模糊的過去,而是一個個充滿經濟邏輯和決策掙紮的生動場景。他對於不同時期中國經濟製度的分析,從官營手工業到民間商業的興衰,從對外貿易的政策調整到國內市場的形成,都讓我對中國經濟的內在運行機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在分析中國古代經濟如何應對外部衝擊和內部矛盾時,作者的洞見讓我深受啓發。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經濟學並非與現實生活脫節的學科,而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最核心的驅動力之一。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將宏觀曆史與微觀經濟緊密結閤的全新視角。我一直以為,理解中國的曆史,隻需要關注政治鬥爭、文化演變和軍事徵伐。但讀瞭這本書後,我纔發現,經濟因素纔是驅動這些曆史事件背後更深層次的力量。作者通過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展現瞭中國經濟如何塑造瞭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乃至文化觀念。例如,書中對商品經濟發展如何衝擊傳統社會秩序的描繪,讓我對明清時期的社會變革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是簡單地敘述曆史事件,而是通過經濟學的 lens,去審視這些事件背後的原因和結果。這種解讀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目睹著經濟力量如何一點點地改變著中國的麵貌。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評估,以及這些政策對社會發展産生的長期影響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經濟決策的重要性貫穿瞭整個中國曆史,並對國傢的命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我通常閱讀曆史書籍,更多的是關注人物傳記或者重大事件的細節。但這本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曆史的閱讀習慣。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解讀中國曆史的方式。作者並沒有迴避經濟學中的復雜理論,但他將其巧妙地融入到中國曆史的宏大敘事之中,讓這些理論不再是冰冷的學術概念,而是鮮活的、能夠解釋曆史現象的工具。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中國古代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所吸引,這讓我看到瞭中國在某些曆史時期曾經擁有的巨大經濟潛力。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談的通史,而是能夠深入到每一個曆史時期,分析其獨特的經濟特徵和發展邏輯。通過作者的筆觸,我仿佛看到瞭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明代海禁政策對貿易的影響,以及近代中國如何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掙紮求存。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理解中國曆史,離不開對中國經濟發展曆程的深刻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我一直對中國曆史的變遷感到好奇,但很多時候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敘事,難以觸及深層的原因。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理解中國曆史的新維度。作者以經濟學的視角,為我剖析瞭一個個曆史事件和製度背後的經濟邏輯。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曆史敘述,而是開始主動地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中國經濟結構、生産關係以及市場機製的分析,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我看到瞭資源分配如何影響政治格局,技術進步如何驅動經濟增長,以及貿易往來如何塑造國傢間的關係。作者的分析嚴謹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經濟概念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曆史敘事,讓我即使沒有深厚的經濟學背景,也能從中獲益良多。這本書不僅豐富瞭我的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改變瞭我看待中國曆史的思維方式。
評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它並沒有局限於枯燥的經濟數據和理論模型,而是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中國幾韆年的曆史脈絡巧妙地編織進瞭經濟發展的邏輯之中。我一直以為曆史書就是堆砌史料,而經濟學書則是冷冰冰的圖錶,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織工,將經濟規律這根堅韌的絲綫,穿梭在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絲綢之上。讀完後,我纔真正理解瞭為什麼某些朝代能繁榮昌盛,而另一些則走嚮衰落;為什麼某些政策會帶來長久的福祉,而另一些則引發瞭深刻的危機。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做瞭什麼”,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會這麼做”,以及這些決策背後隱藏的經濟驅動力。從農業社會的精耕細作,到商業經濟的萌芽與發展,再到近代工業化的艱難起步,每一個曆史節點都被賦予瞭鮮活的經濟意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土地製度演變對經濟格局影響的闡述所吸引,這讓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中國曆史的深度解讀,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