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4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都与古代不同了,中国也不例外,但古代那些决定国之大事的经济规律并未完全过时。如果我们把古代的粮食、盐等物资替换成现代的矿产等资源;把古代的铜钱和白银构成的金属货币体系替换成现代以国家信用为依托的复杂的金融系统,那么现代各国政府的家底,其实和古代王朝的家底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书从钱粮等经济学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希望在历史的王侯将相、善恶忠奸等视角之外,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提供给读者一些关于历史的新颖解读。本书虽然谈论的是古代历史的钱粮故事,古代王朝的仓廪虚实,并不涉及现代社会,但如果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对理解当今世界经济有所裨益,这会让本书具有了一点点现实的意义,编者也将深感荣幸。
张五常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学术反响。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制度》、《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樊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2006-201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2004年被法国奥弗涅大学、2010年被加拿大皇家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5、2008、2010年,连续三次被美国《外交政策研究》与英《观点》杂志评选为“世界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10年为“世界100位思想家”之一)。
高小勇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消息报》创始人,总编。
1、新锐、独特、厚重、深刻的中国历史与文化读本;
2、经济学泰斗 张五常、著名经济学家 樊纲 联袂作序推荐;
3、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经济发展史。用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上下五千年之历史演变,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辑一:还历史一个经济学真相
轻重之说与古代国家“干预” 003
中国古代真是小政府吗 006
古代吏制中的“经济人”假设 011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 015
交子制度的前前后后 023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030
官商同乐 035
《官商同乐》拾遗 040
传统契约文书中的产权 043
我国兵器发展史上的“李约瑟难题” 048
《明史》中的启示 054
辑二:历史人物的另一面
“田忌赛马”断想 063
从吕不韦寻租说起 067
有感于晏子改规则 070
杜甫的无奈选择 073
北宋为什么变成了南宋? 077
崇祯悲剧启示录 083
梁启超之公司观 090
从王莽、海瑞、吕日周的浪漫说起 095
告老还乡 099
辑三:现实中国的经济学考量
为什么我们的是大政府? 107
没人支付成本的改革 111
吕日周:海瑞式的失败 116
对吕日周改制命运的思考 121
关于“夜经济”的一些话题 125
家族式企业:血缘对法制的替代 131
南海目击与假设 136
地下钱庄的生存空间 144
南水北调:水权交易市场“官督商办”如何? 152
云南之旅的观察 158
环境: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制度 164
住房:我的面包和盐 171
“安乐死”制度缘何难产? 176
从渊源与流变看大学改革 181
学券制的宪法意义 188
善行:另一种非市场配置 192
辑四:无处不在的经济学规律
国家谓何? 199
选举权中的经济学 202
乞丐的存在渊源 207
缠足的另一种解释 211
两个故事的背后 215
税费古今谈 221
解析单位制 225
当铺的“设置效应” 232
再谈“设置效应” 235
入世的佛教与出世的经济学 239
历史经验:大规模传染病的经济后果 245
“写条子”的西点军校 252
法国“圈地运动”的失败 255
布朗故事与民工小学 260
从所罗门王的故事到机制设计理论 266
虔诚商品,高价以求
寺庙香火盛,其来有因。从供给的角度看,是它向人们提供了值得信赖的灵魂的皈依和愿望的寄托,作用在于“拯救黎民百姓摆脱困境”(林语堂)。从需求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对它有信仰上的“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犯错之后的忏悔、生活不如意后的释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祷、对不确定因素的规避;有人图升官发财,有人企盼早得贵子,有人希望金榜题名,有人希求破镜重圆……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是归根结底,都是想要仰仗神灵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传统的眼光里是迷信和宗教信仰,与经济人的理性大不相关。但是现实告诉我们,这种被称为“虔诚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也是一个成熟的市场,遵循经济的普遍规律,没有超出经济学的分析视野。
满足需求要付出代价,人们对于虔诚商品的需求的满足,也不例外。这代价,可以是虔诚地跪拜许愿,也可以是仅费数元钱的一炷香,还可以是像温州人那样(花费数百上千、甚至成万元)“求”一个元宝。在虔诚商品市场上,遵循着一个与普通商品市场大相径庭的不成文的“规则”——心诚则灵。心究竟诚与不诚,不是凭空说的,而是要看你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市场:它遵循自愿原则,捐与不捐完全取决于“消费者”的自主决策,同时又没有明确的卖方叫价,而是从心论价,价格因人而异,不同的消费者为同一个元宝支付不同价格,完全按照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值进行“交易”。实现了价格分歧的交易,市场效率当然很高。
但事实上,了解寺庙内部机制的人会发现,捐出少量金钱的香客,与捐出大量金钱的香客的地位,有明显的不同。每个寺庙都有功德碑、功德榜,把香客按照不同的金钱数额划分出不同的档次,享受不同的待遇。
王跃文的长篇小说《梅次故事》末尾提到,梅次市委书记朱怀镜去荆山寺里“争”烧大年初一的头炷香,与和尚圆真有一段对话。
朱怀镜问:“冒昧地问一句:这头炷香,按你寺里规矩,要四十万的功德。他们领导来烧香,都出吗?”
圆真说:“当然得出,求的是个灵验嘛……领导同志对我们佛教都很关心。四十万只是标准,其实偶尔没领导来烧,那些大老板来烧,就不止四十万了,给五六十万,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是有的。”
朱又问二炷香要多少功德,圆真说:“通常是十五万,当然多多益善了。”有着种种清规戒律的寺庙住持,竟然这样圆通精明、坦率真诚,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
小说中的叙述,虽不必完全是事实,但也不会全是虚构。以大年三十的“招财”活动为例,事实上恐怕还有另一层意义:在人们心目中,年三十或年初一的功德有很高的价值,这捐来的元宝会十分灵验。时间稍纵即逝,需求却大量增加,需求者竞争激烈,因此就出现了类似拍卖抬价的景观。寺庙一方想方设法渲染招财活动的功用(灵验),吸引那些有权势的官员(他们的功德是不需自己掏腰包的)、发了大财的老板竞争,不管谁最后胜出,寺庙都会稳获渔翁之利。
年三十寺庙中的化缘箱之所以成为焦点,有购买虔诚商品的因素,有炫耀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表现实力的发送信誉的功用,但是后者显然不是重点。真正的含义是,寺庙利用人们对宗教这种虔诚商品的需求,充分渲染、发挥自己的功用优势(灵验),赚取虔诚者的金钱。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