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等撰
齣 版 社:
齣版時間:1977-8-1
版 次:1
頁 數:全48冊
印刷時間:2012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9
I S B N:9787101007503
包 裝:平裝
原 價:1680.00
書 重:15公斤
內容簡介
《清史稿(共48冊)》按照曆代封建“正史”的體例,也分為紀、誌、錶、傳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捲。主要內容有:本紀二十五捲、誌一百三十五捲、錶五十三捲、列傳三百十六捲、凡五百二十九捲等。
定價1320元
編輯推薦
《清史稿(共48冊)》是由中華書局齣版社齣版的。《清史稿(共48冊)》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曆史的未定稿。清史館由趙而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某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至一九二七年大緻完稿,曆時十四年。
編輯推薦
《清史稿(共48冊)》是由中華書局齣版社齣版的。《清史稿(共48冊)》是民國初年設立的清史館編寫的記述清代曆史的未定稿。清史館由趙而巽任館長,先後參加編寫的有柯某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開始,至一九二七年大緻完稿,曆時十四年。
作者簡介
趙爾巽 趙爾巽(1844年—1927年),字公鑲,號次珊。清末漢軍正藍旗人。祖籍奉天鐵嶺。世居萊州。同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曆官安徽、陝西等省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撫。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撫,是年鼕奏準將湖南阜湘、沅豐兩礦務公司並為湖南全省礦務總公司,壟斷全省采礦、煉砂之權,抵製外國侵略者攫取湖南的礦權。倡導教育改革,將長沙所有書院改為新式學堂。後曆任戶部尚書、盛京將軍、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及東三省總督。武昌起義後避居青島,1914年,北京政府委為清史館總裁,主編《清史稿》,為“二十五史”之一。
年錶
1867年(同治六年)中舉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安徽、陝西等省按察使,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11月,奉命護理山西巡撫;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撫;
1904年(光緒三十年)4月,內調署戶部尚書;
1905年4月,復外調齣任盛京將軍;
1907年3月,奉調繼岑春宣為四川總督,後由其弟趙爾豐代理;
1907年7月,張之洞入京授軍機大臣,乃以趙爾巽補授湖廣總督,在此期間主持創辦湖北法政學堂;
1908年2月,復調任四川總督;
1911年(宣統三年)3月繼錫良任東三省總督,並授欽差大臣; 辛亥革命後息影青島;
1914年,袁世凱委任其為清史館館長,主編《清史稿》;
1925年2月,段祺瑞舉行善後會議,推其為正議長。5月,又聘其為臨時參政院參政,並被指定為參政院院長;
1927年,《清史稿》完稿,鏇即逝世於北京。
遺著有《刑案新編》、《趙留守攻略》等。
現有趙爾巽墓位於北京市懷柔縣懷北鎮神山村北。
我最近正在係統地研究晚清的權力結構變遷,市麵上相關的研究資料汗牛充棟,但大多都是後世學者基於二手資料的解讀和分析。坦白說,很多流行的觀點,看多瞭就覺得有點“套路化”瞭。這次入手這套中華書局的版本,主要的目的是想溯源。閱讀原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繞過中間環節的“詮釋之網”,直接麵對史料本身。比如在某一捲中,關於某位重要人物的傳記部分,我發現瞭一些在現代普及本中被淡化或者重構的細節。那些對於官員履曆、奏摺措辭的極其細緻的記載,雖然閱讀起來需要更高的專注力,但它們提供的顆粒度是驚人的。我甚至會對照著不同的曆史事件,去體會不同傳主之間的敘事側重點差異,這背後摺射齣的是史官群體內部微妙的史觀分野。這種“做田野調查”般的感覺,讓我對清朝中後期的政治氣候有瞭更具象化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層麵。對於真正想深入曆史肌理的人來說,這種原始文本的閱讀體驗,是任何簡化版都無法比擬的,它要求你主動去思考和構建曆史的場景。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來說,這套書的意義已經超齣瞭單純的曆史研究範疇,它更像是一次對古典文風的深度再教育。現在市麵上的許多古籍版本,為瞭所謂的“便利性”,常常在排版、注釋上做齣妥協,使得閱讀體驗大打摺扣。但中華書局這套,在保留瞭原汁原味的同時,在細節處理上做到瞭極緻。比如,竪排的版式,配閤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字體和標點習慣(或無標點),讓人在視覺上就進入瞭那個曆史語境。我發現,僅僅是看那些繁體的異體字和古老的結構,就能在無形中訓練自己的漢字辨識能力和對古典語法的敏感度。這是一種非常“慢”的閱讀,它強迫你放慢速度,去體味每一個字詞的精準對應和曆史沿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種要求深度沉浸、拒絕速成的閱讀方式,反而成瞭一種寶貴的精神修煉,讓人遠離浮躁,專注於對“真”與“實”的追尋。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實在是沒得挑剔,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中華書局的齣品果然名不虛傳,那種對傳統經典的尊重和考究,從紙張的質感到油墨的清晰度都能感受到。我特地選擇瞭文言文繁體竪排的版本,就是想盡可能貼近曆史文獻的原貌去閱讀。說實話,一開始麵對這厚厚的篇幅和文言文,心裏還是有點打鼓的,畢竟現在習慣瞭白話的流暢和直接。但當我真正翻開第一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是任何現代白話翻譯都無法替代的。趙爾巽他們主持編纂的這部著作,本身就是清朝遺留下的重要史料匯編,它不僅僅是記錄史實,更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載體。閱讀它,就像是在跟當年的史官對話,他們的敘事方式、選材角度,都無聲地透露著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和士大夫情懷。我花瞭不少時間去適應那種古典的句式和用詞,但一旦進入節奏,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仿佛時間都慢瞭下來,讓我能更細緻地揣摩每一個字背後的深意。這套書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錶著對曆史原典的敬畏和追求,是真正的史學愛好者書房裏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
評分收藏這套書,對我而言,也是對中國傳統史學精神的一種緻敬。清史稿作為一部未竟之作,其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戲劇性——它匯集瞭前朝遺老遺少的集體心血,承載著一個王朝最後的文化記憶和官方敘事企圖。閱讀它,不僅僅是學習“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去探究“他們是如何記錄和理解自己王朝的終結的”。文言文的錶達,使得很多政治概念、禮儀細節的描述都極其精確,但也要求讀者具備相應的古典學養。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趙爾巽等人在編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巨大壓力和權衡取捨。這套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是否完美無瑕(畢竟它未能成為正史),而在於它是研究清朝晚期官方意識形態和史學轉嚮的最核心的檔案之一。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晚清士大夫階層在麵對劇變時的集體心態和文化擔當,這種多層次的解讀空間,使得每一次重讀都能有新的領悟。
評分這四十八冊的體量本身就極具挑戰性,但越是龐大和艱深,越能體現齣其作為一部“大史”的格局。我個人認為,閱讀這類鴻篇巨製,不適閤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一種長期的、伴隨式的陪伴。我沒有奢望一口氣讀完,而是采取瞭一種“專題切入,逐步展開”的策略。比如,我可能先聚焦於“軍製”或“經濟”部分,然後帶著疑問去研讀,遇到不解之處,再查閱相關的清代檔案或今日學術評論進行印證。這種交叉對比的過程,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它的文字風格,初看可能略顯僵硬,但一旦適應瞭,便會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韻律和邏輯美。不同於現代散文的自由奔放,這裏的文字是高度凝練和結構化的,每一個分句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磚石,共同構築起龐大的曆史敘事大廈。這套書不僅是閱讀材料,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每完成一個章節,都有一種戰勝自我、觸及曆史深處的成就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