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等撰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1977-8-1
版 次:1
页 数:全48册
印刷时间:2012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9
I S B N:9787101007503
包 装:平装
原 价:1680.00
书 重:15公斤
内容简介
《清史稿(共48册)》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主要内容有: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三十五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十六卷、凡五百二十九卷等。
定价1320元
编辑推荐
《清史稿(共48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清史稿(共48册)》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清史馆由赵而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某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编辑推荐
《清史稿(共48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清史稿(共48册)》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清史馆由赵而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某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作者简介
赵尔巽 赵尔巽(1844年—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奉天铁岭。世居莱州。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陕西等省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抚。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是年冬奏准将湖南阜湘、沅丰两矿务公司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垄断全省采矿、炼砂之权,抵制外国侵略者攫取湖南的矿权。倡导教育改革,将长沙所有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后历任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及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1914年,北京政府委为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为“二十五史”之一。
年表
1867年(同治六年)中举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
1904年(光绪三十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7年3月,奉调继岑春宣为四川总督,后由其弟赵尔丰代理;
1907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宣统三年)3月继钖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 辛亥革命后息影青岛;
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院参政,并被指定为参政院院长;
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
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县怀北镇神山村北。
这部书的装帧实在是没得挑剔,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那种对传统经典的尊重和考究,从纸张的质感到油墨的清晰度都能感受到。我特地选择了文言文繁体竖排的版本,就是想尽可能贴近历史文献的原貌去阅读。说实话,一开始面对这厚厚的篇幅和文言文,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习惯了白话的流畅和直接。但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是任何现代白话翻译都无法替代的。赵尔巽他们主持编纂的这部著作,本身就是清朝遗留下的重要史料汇编,它不仅仅是记录史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载体。阅读它,就像是在跟当年的史官对话,他们的叙事方式、选材角度,都无声地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士大夫情怀。我花了不少时间去适应那种古典的句式和用词,但一旦进入节奏,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我能更细致地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这套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对历史原典的敬畏和追求,是真正的史学爱好者书房里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
评分我最近正在系统地研究晚清的权力结构变迁,市面上相关的研究资料汗牛充栋,但大多都是后世学者基于二手资料的解读和分析。坦白说,很多流行的观点,看多了就觉得有点“套路化”了。这次入手这套中华书局的版本,主要的目的是想溯源。阅读原典,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绕过中间环节的“诠释之网”,直接面对史料本身。比如在某一卷中,关于某位重要人物的传记部分,我发现了一些在现代普及本中被淡化或者重构的细节。那些对于官员履历、奏折措辞的极其细致的记载,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更高的专注力,但它们提供的颗粒度是惊人的。我甚至会对照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去体会不同传主之间的叙事侧重点差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史官群体内部微妙的史观分野。这种“做田野调查”般的感觉,让我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气候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对于真正想深入历史肌理的人来说,这种原始文本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简化版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主动去思考和构建历史的场景。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次对古典文风的深度再教育。现在市面上的许多古籍版本,为了所谓的“便利性”,常常在排版、注释上做出妥协,使得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中华书局这套,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同时,在细节处理上做到了极致。比如,竖排的版式,配合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字体和标点习惯(或无标点),让人在视觉上就进入了那个历史语境。我发现,仅仅是看那些繁体的异体字和古老的结构,就能在无形中训练自己的汉字辨识能力和对古典语法的敏感度。这是一种非常“慢”的阅读,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体味每一个字词的精准对应和历史沿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要求深度沉浸、拒绝速成的阅读方式,反而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修炼,让人远离浮躁,专注于对“真”与“实”的追寻。
评分收藏这套书,对我而言,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一种致敬。清史稿作为一部未竟之作,其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戏剧性——它汇集了前朝遗老遗少的集体心血,承载着一个王朝最后的文化记忆和官方叙事企图。阅读它,不仅仅是学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探究“他们是如何记录和理解自己王朝的终结的”。文言文的表达,使得很多政治概念、礼仪细节的描述都极其精确,但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古典学养。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赵尔巽等人在编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巨大压力和权衡取舍。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完美无瑕(毕竟它未能成为正史),而在于它是研究清朝晚期官方意识形态和史学转向的最核心的档案之一。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剧变时的集体心态和文化担当,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四十八册的体量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但越是庞大和艰深,越能体现出其作为一部“大史”的格局。我个人认为,阅读这类鸿篇巨制,不适合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一种长期的、伴随式的陪伴。我没有奢望一口气读完,而是采取了一种“专题切入,逐步展开”的策略。比如,我可能先聚焦于“军制”或“经济”部分,然后带着疑问去研读,遇到不解之处,再查阅相关的清代档案或今日学术评论进行印证。这种交叉对比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它的文字风格,初看可能略显僵硬,但一旦适应了,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逻辑美。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自由奔放,这里的文字是高度凝练和结构化的,每一个分句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砖石,共同构筑起庞大的历史叙事大厦。这套书不仅是阅读材料,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每完成一个章节,都有一种战胜自我、触及历史深处的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