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正版】清史稿中华书局正版 出版社 全48册 清史稿文言文繁体竖排 赵尔巽清朝历史

【中华书局正版】清史稿中华书局正版 出版社 全48册 清史稿文言文繁体竖排 赵尔巽清朝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稿
  • 中华书局
  • 赵尔巽
  • 清朝历史
  • 文言文
  • 繁体
  • 竖排
  • 史学
  • 古籍
  • 全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阁书缘图书有限公司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7503
商品编码:13341660505
丛书名: 清史稿1-48册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等撰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1977-8-1

版 次:1

页 数:全48册

印刷时间:2012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9

I S B N:9787101007503

包 装:平装

原    价:1680.00

书    重:15公斤

 

内容简介

     《清史稿(共48册)》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主要内容有: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三十五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十六卷、凡五百二十九卷等。

 

 

 

定价1320元
编辑推荐
    《清史稿(共48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清史稿(共48册)》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清史馆由赵而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某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编辑推荐

     《清史稿(共48册)》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清史稿(共48册)》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清史馆由赵而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某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作者简介

       赵尔巽 赵尔巽(1844年—1927年),字公镶,号次珊。清末汉军正蓝旗人。祖籍奉天铁岭。世居莱州。同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陕西等省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抚。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是年冬奏准将湖南阜湘、沅丰两矿务公司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垄断全省采矿、炼砂之权,抵制外国侵略者攫取湖南的矿权。倡导教育改革,将长沙所有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后历任户部尚书、盛京将军、湖广总督、四川总督及东三省总督。武昌起义后避居青岛,1914年,北京政府委为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为“二十五史”之一。
年表
1867年(同治六年)中举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11月,奉命护理山西巡抚;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署湖南巡抚; 
1904年(光绪三十年)4月,内调署户部尚书; 
1905年4月,复外调出任盛京将军; 
1907年3月,奉调继岑春宣为四川总督,后由其弟赵尔丰代理; 
1907年7月,张之洞入京授军机大臣,乃以赵尔巽补授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主持创办湖北法政学堂; 
1908年2月,复调任四川总督; 
1911年(宣统三年)3月继钖良任东三省总督,并授钦差大臣; 辛亥革命后息影青岛; 
1914年,袁世凯委任其为清史馆馆长,主编《清史稿》; 
1925年2月,段祺瑞举行善后会议,推其为正议长。5月,又聘其为临时参政院参政,并被指定为参政院院长; 
1927年,《清史稿》完稿,旋即逝世于北京。 
遗著有《刑案新编》、《赵留守攻略》等。
现有赵尔巽墓位于北京市怀柔县怀北镇神山村北。


 


《清史稿》:一部未竟的史学巨著 《清史稿》是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一部巨著,它记录了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近三百年的历史。这部史书由赵尔巽等人主持编纂,旨在续写《明史》,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断代史。然而,《清史稿》的编纂过程充满坎坷,其最终形态也并非完善,正如其名,“稿”字便暗示了其未竟之意。 编纂的时代背景与目标 《清史稿》的编纂始于清朝末年,当时清廷内忧外患,王朝风雨飘摇。在这样的历史关头,编纂一部详尽的清朝历史,一方面是为了记录王朝的兴衰,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动荡的时局中,为维系统治提供历史依据和合法性。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延续了这一工程,将其视为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赵尔巽等学者肩负着这一重任,他们力图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史料,采用更科学的体例,以求一部能够流传后世的清史。 体例与结构 《清史稿》的体例基本沿袭了《二十四史》的传统,主要包括本纪、志、表、列传等部分。 本纪:记录了清朝历代皇帝的生平事迹,是清朝政治史的主线。 志:涵盖了天文、地理、历法、祥瑞、五行、礼乐、舆服、食货、刑法、选举、职官、兵业、沟渠、河渠、屯田、漕运、物业、艺文、灾祥、边裔等多个方面,试图全面展现清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这些志的研究,对于理解清朝的统治机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表:例如皇子表、后妃表、宗室王公表等,为研究清朝的宗室制度、皇权继承、后宫政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列传:这是《清史稿》篇幅最巨、内容最丰富的部分,记载了清朝各时期、各领域的重要人物事迹,包括后妃、皇子、皇族、宗室、臣工、将帅、文人、艺术家、少数民族首领等。通过列传,我们可以窥见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活动,了解他们的功过是非,以及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清史稿》的编纂历时数十年,涉及的史料浩如烟海。它不仅采纳了清朝官方档案、奏折、起居注等一手资料,还参考了大量的私家著述、地方志、名人年谱、奏议、笔记、诗文集等。 在政治方面,《清史稿》详细记载了清朝的建国历程、统一战争、朝代更迭、政治制度的演变、重要的改革与挫折。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再到入关定鼎中原,以及康乾盛世的辉煌,直至晚清的衰落与革命的兴起,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在经济方面,它涉及了土地制度、赋税制度、货币流通、商业发展、对外贸易、手工业生产等诸多内容。例如,关于“圈地”、“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政策的记载,对于研究清朝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文化方面,《清史稿》也收入了大量的艺文、学术、宗教、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它记录了清朝的文学艺术发展,如小说、戏曲、诗词、书画等;对重要的学术思潮和文化事件进行了梳理;也涉及了满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 《清史稿》的价值 尽管《清史稿》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历史价值依然不容忽视。 首先,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纪传体体例编纂的、较为系统详尽的清朝通史。它为后世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最基本、最权威的史料基础。 其次,《清史稿》所收录的史料数量巨大,许多珍贵的史料在《清史稿》中得以保存和流传。即使有些内容存在争议或偏颇,其本身作为一种历史文献,也具有研究价值。 第三,《清史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初年史学界的学术水平和历史观念。通过对其体例、叙事方式、史料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史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清史稿》的局限性 当然,《清史稿》并非完美无缺,其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未竟之笔:《清史稿》的编纂时间跨度长,参与人员众多,加上政治环境的影响,导致其内容并非完全成熟,有些部分可能略显仓促,或者存在史料不足的情况。 史观与立场:《清史稿》在编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和编纂者的史观影响。例如,对于一些敏感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偏颇。 细节的疏漏:作为一部宏大的史书,即使编纂者尽力而为,也难免在细节之处有所疏漏。 中华书局的影印出版 中华书局作为中国重要的古籍整理和出版机构,对《清史稿》的影印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中华书局的正版影印,使得这部珍贵的史学著作得以以清晰、完整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和研究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此次出版的【中华书局正版】《清史稿》全48册,正是对这部史学巨著的一次重要整理与传播,以文言文繁体竖排的形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原汁原味。 结语 《清史稿》是一部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巨著。它既是研究清朝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石,也是一部充满争议与讨论的学术文本。尽管存在局限,但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通过深入研读《清史稿》,我们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清朝的历史,理解其兴衰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中华书局的正版影印,无疑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这部重要的史学遗产得以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实在是没得挑剔,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名不虚传,那种对传统经典的尊重和考究,从纸张的质感到油墨的清晰度都能感受到。我特地选择了文言文繁体竖排的版本,就是想尽可能贴近历史文献的原貌去阅读。说实话,一开始面对这厚厚的篇幅和文言文,心里还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习惯了白话的流畅和直接。但当我真正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是任何现代白话翻译都无法替代的。赵尔巽他们主持编纂的这部著作,本身就是清朝遗留下的重要史料汇编,它不仅仅是记录史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载体。阅读它,就像是在跟当年的史官对话,他们的叙事方式、选材角度,都无声地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士大夫情怀。我花了不少时间去适应那种古典的句式和用词,但一旦进入节奏,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让我能更细致地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这套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对历史原典的敬畏和追求,是真正的史学爱好者书房里不可或缺的镇馆之宝。

评分

我最近正在系统地研究晚清的权力结构变迁,市面上相关的研究资料汗牛充栋,但大多都是后世学者基于二手资料的解读和分析。坦白说,很多流行的观点,看多了就觉得有点“套路化”了。这次入手这套中华书局的版本,主要的目的是想溯源。阅读原典,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绕过中间环节的“诠释之网”,直接面对史料本身。比如在某一卷中,关于某位重要人物的传记部分,我发现了一些在现代普及本中被淡化或者重构的细节。那些对于官员履历、奏折措辞的极其细致的记载,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更高的专注力,但它们提供的颗粒度是惊人的。我甚至会对照着不同的历史事件,去体会不同传主之间的叙事侧重点差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史官群体内部微妙的史观分野。这种“做田野调查”般的感觉,让我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气候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对于真正想深入历史肌理的人来说,这种原始文本的阅读体验,是任何简化版都无法比拟的,它要求你主动去思考和构建历史的场景。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它更像是一次对古典文风的深度再教育。现在市面上的许多古籍版本,为了所谓的“便利性”,常常在排版、注释上做出妥协,使得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中华书局这套,在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同时,在细节处理上做到了极致。比如,竖排的版式,配合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字体和标点习惯(或无标点),让人在视觉上就进入了那个历史语境。我发现,仅仅是看那些繁体的异体字和古老的结构,就能在无形中训练自己的汉字辨识能力和对古典语法的敏感度。这是一种非常“慢”的阅读,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体味每一个字词的精准对应和历史沿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要求深度沉浸、拒绝速成的阅读方式,反而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修炼,让人远离浮躁,专注于对“真”与“实”的追寻。

评分

收藏这套书,对我而言,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精神的一种致敬。清史稿作为一部未竟之作,其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戏剧性——它汇集了前朝遗老遗少的集体心血,承载着一个王朝最后的文化记忆和官方叙事企图。阅读它,不仅仅是学习“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探究“他们是如何记录和理解自己王朝的终结的”。文言文的表达,使得很多政治概念、礼仪细节的描述都极其精确,但也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古典学养。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赵尔巽等人在编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巨大压力和权衡取舍。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完美无瑕(毕竟它未能成为正史),而在于它是研究清朝晚期官方意识形态和史学转向的最核心的档案之一。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晚清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剧变时的集体心态和文化担当,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四十八册的体量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但越是庞大和艰深,越能体现出其作为一部“大史”的格局。我个人认为,阅读这类鸿篇巨制,不适合急功近利,而是需要一种长期的、伴随式的陪伴。我没有奢望一口气读完,而是采取了一种“专题切入,逐步展开”的策略。比如,我可能先聚焦于“军制”或“经济”部分,然后带着疑问去研读,遇到不解之处,再查阅相关的清代档案或今日学术评论进行印证。这种交叉对比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它的文字风格,初看可能略显僵硬,但一旦适应了,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和逻辑美。不同于现代散文的自由奔放,这里的文字是高度凝练和结构化的,每一个分句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砖石,共同构筑起庞大的历史叙事大厦。这套书不仅是阅读材料,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每完成一个章节,都有一种战胜自我、触及历史深处的成就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