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史(第2版)

日本文明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文明史
  • 历史
  • 日本文化
  • 文化史
  • 东亚历史
  • 历史学
  • 第二版
  • 学术著作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0808395
商品编码:141004185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文明史(第2版)

定价:38.00元

作者: 希诺考尔,芝瑞,盖伊;袁德良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800808395

字数:

页码:2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日本文明史》(第2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本书着重于日本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8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日本主要朝代的变迁。本书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日本的发展。
  ——米夫林出版公司编辑推荐
  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明史的教程,她图文并茂,思想通达,脉络清晰,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后,受到他们的广为好评。
  ——龚启圣(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
  作为一位亚洲史的教授,我发现这本教程作为无数学生了解8本文明的学习工具是无价的。她利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方法完整呈现了日本从古代直至当今的变迁过程,每一部分简明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历史趋势。
  ——R·巴南(北卡罗莱那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一本我在上亚洲史课时的读本。
  ——G·莱昂拉多(旧金山州立大学人文学教授)
  我认为本书对于中国和日本文明研究均有帮助,她应该被许多老师作为学生的
  教科书。
  ——R·索托(夏威夷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日本文明史》着重于日本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在8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日本主要朝代的变迁。本书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日本的发展。

目录


《日本文明史》
前言
致谢
篇:日本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章:日本群岛的史前史
1.地理状况
2.旧石器时代文化
3.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
4.弥生时代文化
5.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6.古坟时代
7.大和国王
第二章:早期国家阶段:中国和朝鲜的影响
Ⅰ:中国和朝鲜的文化背景
1.概述
2.佛教
3.佛教和国家
Ⅱ: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
1.古坟时代后期
2.公元七世纪的过渡时期:飞鸟时代
3.奈良成为国家的中心和象征
4.奈良成为宗教中心
5.文献和建筑
6.抄写和文学作品
7.视觉艺术
8.奈良时代的终结
第二篇:贵族、僧侣和武士
第三章:平安时代
1.藤原家族
2.庄园制度
3.和管理
4.武士
5.“院政时期”
6.平安时代的佛教:天台宗
7.密教:真言宗
8.对宗教的虔诚:念佛
9.一个迷漫着浓厚宗教色彩的社会
10.文学
11.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生活状况
12.视觉艺术
13.绘画
14.凤凰堂
第四章: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
1.平民集团的兴衰:公元Ⅱ56年-公元Ⅱ85年
2.幕府制度的建立
3.地方管理
4.北条摄政
5.蒙古入侵及其后果
6.武士及其理想形象
7.佛教:净土宗
8.日莲宗
9.禅宗
10.神道教信仰
11.宗教艺术
12.文学
第五章:室町幕府时代的日本
1.建武中兴:公元1333年-公元1336年
2.足利幕府的建立:公元1336年-公元1368年
3.日本和亚洲大陆文化
4.和政治
5.足利义满及其所处的时代-
6.能剧艺术
7.政治的衰落和文化的兴盛
8.诗歌和绘画
9.经济发展
10.战乱和大名的崛起
第三篇:现代早期/传统后期的日本
第六章:新秩序的形成
Ⅰ:日本的统一:公元1573年-公元1600年
1.织田信长
2.丰臣秀吉
3.侵略朝鲜
4.大城堡和艺术
Ⅱ:日本与欧洲:初次邂逅(公元1543年-公元1630年)
1.葡萄牙在东亚地区的活动
2.日本的耶稣会士:初阶段的成功
3.迫害耶稣会士和对西方的闭关锁国
第七章:德川幕府
1.德川幕府的建立和巩固
2.幕府与藩国之间的关系
3.经济和社会变化
4.阶级和价值观
5.贵族阶级的审美文化
6.元禄时代的城市文化
7.浮世绘
8.戏剧和文学
9.智识潮流:儒家文化
史书的编纂和排外思想
“兰学”
10.改革及其局限性
11.元禄时代之后的艺术和文学
第四篇:日本和现代世界
第八章:终结和开始:从德川幕府到明治天皇公元1787年-公元1873年
Ⅰ:德川幕府晚期
1.幕府制度:公元1787年-公元1841年
2.经济和社会
3.改革
4.智识潮流
5.日本的“对外开放”
6.国内政治
7.“尊王攘夷”运动
8.对待西方的复杂态度
9.幕府的后岁月:公元1860年-公元1867年
Ⅱ:明治维新
1.新的形成:明治维新
2.《五条誓文》
3.废除旧秩序
4.不满和反抗
5.公元1873年的政治危机
6.明治维新的意义
第九章:现代日本的出现:公元1874年-公元1894年
1.政治发展
2.政党的形成
3.天皇和宪法
4.西方对日本价值观和思想的影响
5.“文明开化”
6.社会达尔文主义
7.艺术
8.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
10.教育
11.经济现代化
12.财阀
13.军事
14.朝鲜和中日甲午战争(公元1894年-公元1895年)
15.《马关条约》(公元1895年4月)
第十章:帝国主义时期的日本:公元1895年-公元1931年
Ⅰ:明治天皇后期:公元1895年-公元1912年
1.对外政策和帝国的构建-
2.经济和社会发展
3.政治局面
4.文学和艺术
Ⅱ:大正天皇(公元1912年-公元1926年)和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状况
1.大正政治危机:公元1912年-公元1913年
2.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
3.政治和政策:公元1918年-公元1924年
4.政党:公元1924年-公元1931年
5.流行文化
6.美术
7.“民艺”
8.文学
9.智识趋势
第十一章:军国主义和战争
1.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及其影响
2.日本的政治及其走上战争的道路
3.侵华战争
4.将抗日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
5.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6.战争时期日本的状况
7.战争时期东亚地区殖民地的状况
8.战争的结束
第十二章:新时期的日本
Ⅰ:占领时期的日本:公元1945年-公元1952年
1.方法和结果
2.社会政策
3.经济政策
4.朝鲜战争
5.占领时期的结束
Ⅱ:新时期的日本:公元1952年-公元1989年
1.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经济状况
与政治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日本
2.社会、思想和艺术
社会变化与生活质量
电影
智识生活和文学
视觉艺术
Ⅲ:从1989年到21世纪时期的日本
编后记
1.经济全球化
2.国际紧张局势
3.不同趋势间的冲突

作者介绍


康拉德·希诺考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教授,纽约城市大学荣誉教授。他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巴黎从事中国和日本方面的研究。他发表过大量关于宋代思想史的报告和论文,还与罗伯特·海莫思主编过《世界的秩序:分析中国宋朝国家与社会的方法》。曾在纽约大学讲授日本和中国文明史。作为一位教科书作者,他还出版过《中国和日本文明简史》、《中国文明史》和《日本文明史》。

文摘


篇 日本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在本书部分的各章之中,我们将要探讨那些后来成长为日本的“种子”、那些孕育这些“种子”的土壤,以及刺激它们成长为一个充满活力、复杂多样文明的各种力量。我们故事的核心部分,就是日本如何在一个多样性的环境中,形成并发展了自己这个文明中心。在日本,中心性的概念是在浓厚外部影响的环境下形成的。在本书开篇部分,我们将可以看到这些相互影响的模式以及这类实践、成就和制度。而这些方面自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尽管它们还为日本历史在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对翩翩起舞的埴轮。高度:左边这件高22.3英寸:右边这件高25.2英寸。古坟时代晚期,埼玉县、大里郡、江南畸遗址出土,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像这类被称为“埴轮”的塑像,是日本地区很多用来埋葬死者的坟丘周围的装饰品——而所谓的古坟时代,也就是得名于这些坟丘。这些埴轮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虽然那时的生活根本不是一味的载歌载舞!
  章 日本群岛的史前史
  日本群岛在本土出现文献记载之前,就已经有居民在此生活了成百上千年了,这一时期日本地区还出现了很多十分兴盛的文化。而这些方面也渐渐地为后来被称为“日本”的这一国家和文明奠定了基础。在本章的一开始,我们先概述一下日本地区的地理状况,因为这一点影响了日本各方面的发展状况;随后,我们将再依次分别讨论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弥生时代文化和古坟时代的日本状况。在这一漫长的时间里,日本都处于史前时期,因而我们的研究必须依赖于考古资料,间或依据外国文献的零星记载来对其加以完善。从“日本”这一概念上来说,这一时期也可以被称为是“史前时期”,因为这时“日本”一词,不论是在词汇上还是在概念上都还没有出现。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现在是在讨论“日本”出现前的日本。
  地理状况
  如果我们可以说地理状况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的话,那么,这个舞台并不是一个单纯以季节交替为转移的,且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舞台;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受到自然和人类力量的影响和塑造、进而不断变化的舞台。我们现在所说的名为“日本”的这一现代国家。是由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以及其他诸多小岛屿所组成的。日本疆域的北端起自北海道,地理位置为北纬450(和蒙特利特地区纬度大体相同);南至琉球群岛(或到冲绳岛),地理位置为北纬240(和巴哈马群岛的纬度相同),南北绵延的长度达到了1.5千英里(见图1.1)。日本国土的总面积为14.6万平方英里,这比大不列颠的领土面积要大得多,也要比意大利的面积稍微大些,但比加利福尼亚的面积则要小些。很多人都认为日本很小,但那只是和一些大国(如中国、美国或俄罗斯)相比,才会显得如此。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被称为“日本”的这一现代政治单位,是由一系列绵延很长的岛屿所构成的。这些岛屿被三块海域将其同亚洲大陆的东端隔离开来——这几个海域分别是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和东海。日本的这一链状岛屿群。是太平洋西北边缘地带的大岛屿群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一大岛屿群,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菲律宾群岛。生活在这些群岛上的居民们都是靠海吃海,各种交通运输也是主要依靠海运,同时各个岛屿相互之间以及它们和亚洲大陆之间,都是由海峡和各种可以渡越的海域联系起来,并深受亚洲大陆地区的各个中国文明和印度文明中心的文化所影响,而所有这些,形成了这些群岛上的种种文化的基本特点。像其南方和北方的邻近岛屿一样,日本群岛的状况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和海洋力量等各种强大力量的合力所造成的。它位于至少四个地质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大陆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接部位,因此在历史上,它历经了大量的理上的沧桑巨变。即便是在今天,据说每年也会有多达1000次的地震和地面颤动,同时日本境内还有超过40座的活火山。由于地质上的这些地震活动,从而使得群岛上三分之二的面积都是被山地所覆盖,而且这些山地在地质上都非常的年轻(这些山脉的形成时间一般距今都只有500万年之久,这和形成时间距今已经达几千万年之久的美国落基山脉或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等,或是更古老的如形成时间距今已达五亿年的北美洲阿巴拉契亚山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都显得非常的陡峭崎岖。这些陡峭的山脉形成了各种湍急的溪流、严重的水土侵蚀以及随之发生的滑坡和泥石流现象,因而既不利于种植农作物,也不适宜于广泛的定居。由于这些山脉十分陡峭,难以翻越,因而也阻碍了岛内的运输和交通。这些状况有利于保护地方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但这也造成了日本对水上运输的广泛依赖,特别是那些联结邻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海岸线一带。就更是如此。
  而从这些陡峭的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沉淀物。以及无数次火山爆发所留下来的肥沃的火山灰。共同形成了一些沿海的平原,这些平原地区的面积尽管只占日本群岛总面积的13%,但是那里的土壤却都极为肥沃。日本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险峻陡峭的山脉和它们所环绕的各个与外隔绝的肥沃平原之间的强烈对比。日本群岛上的四个重要的平原从西向东,大体呈线状分布。筑紫平原位于北九州地区,与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上的先进文化中心相隔不远,这里是日本早期社会和技术发展的中心地区;而在日本主要的本州岛上,在内海东北端的大阪湾附近,则有另一个重要的平原——畿内平原,畿内平原是日本非常的故都奈良和京都的所在地;再往东边的是位于伊势湾北端的浓尾平原;而后是大的一个平原——关东平原,关东平原位于本州岛东部,环绕着现在的东京地区。这一肥沃平原的轴心地带,在日本具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即便到了今天,它们也是日本重要的重工业和城市化的地区。
  日本群岛的高山峻岭和沿海的平原地带。加上它位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形成了自身与众不同的气候特点。在冬季时,来自亚洲大陆的盛行风在经过日本海时,带上了大量的湿气,结果在到达日本本土之后,就在日本东北部地区形成了大量的降雪;而位于太平洋一边的领土,冬天的风则非常干燥,同时降水量也很少。在夏季时,温湿的空气从南方吹来,这样就使得日本南部和中部的气温要高于这一纬度正常的气温。从初夏开始,从琉球群岛到本州北部这一地区就进入了雨季。总体上讲,在温带地区,日本群岛具有大程度的降水量。气候上的巨大差别长期来影响着日本居民的生活模式,因为和太平洋沿岸地区相比,日本海沿岸地区就显得非常不适宜于密集型农业的发展。
  洋流则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日本靠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度上升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黑潮”,或者被称为是“日本海流”,这是一个来自于菲律宾地区的暖流,这一海流沿着太平洋沿岸流动,在流经琉球群岛之后,再影响到日本列岛地区。相反,“亲潮”则是将位于北海道附近的千岛群岛地区的寒流席卷南下,然后在本州东北地区分流,沿本州东西两侧南下。“亲潮”中富含有各种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各种海水中的养分。
  这些暖流和寒流在日本海附近的交汇,使得海水中的各种食物变得更加丰富,而这些食物又进而为H本群岛周围很多可以食用的鱼类、甲壳类水生动物和海藻提供了维系生存的条件。
  日本领土中,除了琉球群岛位于带地区以外。其他部分都位于温带地区。但是由于其领土南北跨度很大,同时地形多变,加上气候多样,因而使得日本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种类。由于日本曾经在很长时期里与亚洲大陆间有狭窄的陆地相连。因而这些动植物物种中的大部分在东亚其他地区也可以发现。由于雨量充沛,生物生长的季节为时很长,同时气候温暖,因而这一地区非常适宜于各种植物的生长,同时还出现了大片茂密的森林,很多这些树木还长出各种可供使用的坚果,而这些树木本身也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用途的木材或纤维。很多大型的哺乳动物(如猛犸象等)都由于气候的变迁和人类的捕杀而灭绝了,但是诸如猴子、野猪、熊、鹿以及很多其他种类的动物却都生存了下来。同样生存下来的还有很多水鸟和陆地上的鸟类,这些鸟类都是以蛙类、其他两栖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昆虫为食的。在日本历史的进程中,这些种类多样的动植物都曾经“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同时还可以“对人类的掠夺作出很多反应。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日本群岛能够在连续几个世纪的时间里,维系岛上高度密集人口的生存来说,这种生物多样性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石器时代文化
  到后一个冰川时期的末期(距今约为1.2万年左右)为止,日本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不时有狭窄的陆地(“陆桥”)相连,这些陆地在北边位于库页岛沿边地区,而在西南方向则是位于朝鲜半岛一带。因而,我们有理由推测,早期的人类和动植物就是沿着这几条路线进入日本列岛的。然而,在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至少在70万年以前已经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同时,对于日本列岛上人类出现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没有争议的证据的年代约距今3.5万年。
  尽管人类到达日本列岛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距今3.5万年,但是无论如何,直到距今三万年左右(即通常所谓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早期居民中的一些部落才开始遍布日本群岛地区。一般认为,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可能是通过南部的“陆桥”而进入日本群岛的。他们是一些开拓者,使用各种石片工具和其他种类的工具,来采集植物和从事渔猎活动——而这些工具与亚洲其他地区的遗址中所发现的工具非常相似。到后一个冰川时期末的时候,有证据显示,日本群岛上的文化已经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因而考古学家们公认,应该将此后的时期与以前区分开来,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绳纹文化
  绳纹时代既是日本历史中早也是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它延续了约一万年之久。而这一时代和先前的旧石器文化之间,也不是截然断裂的,相反,这一时期是以几种新特点的逐步形成而渐渐出现的。这其中包括:使用弓箭和设置陷阱,从而使得人们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更加广泛地采集食料;更多地依赖海产食物;对农业进行有限的开发:形成规模更大的聚居群落;以及制造和使用陶器制品。实际上,“绳纹时代”正是以这一时期一种非常典型的陶器——“绳纹”陶——来命名的。“绳纹”的字面意思就是“绳状的纹饰”。这是指在很多陶器的坯胎潮湿未于的时候,用具有绳结的绳索拍印在陶坯上,从而所形成的一种颇具特色的陶器。和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不同,这一时期被称为是“新石器时代”——尽管与其他地区史前文化中的新石器文化相比,日本对农业的依赖不是那么广泛。
  以“绳纹文化”这样一种单一的名称,来命名位于不同环境下的约一万年左右的人类生活,当然不能掩盖这一时期日本文化的地区差异和年代上的多样性。“新石器时代”并不是意味着铁板一块!我们好应该将“绳纹文化”视为是一种“范围广阔、结合松散的文化复合体”。而新型技术和外来民族群体进入日本,加上日本居民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回应,似乎促进了这一文化复合体的发展。
  在后一个冰川时代结束后(约距今1.2万千年前),气温的回升使得洋面上升,从而使得日本列岛和亚洲大陆之间隔离开来,结果,日本距离亚洲大陆近的地点,是位于九州岛的一处。它和朝鲜半岛之间的距离约为120英里。这样,一方面日本既可以受到亚洲大陆各种发展进步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这种隔绝又使得日本可以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在日本列岛境内,植被在冰川时代末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本州西南部、四国和九州地区,阔叶的常绿植物在树木种类中占据了优势;而在本州东北地区和北海道南部地区,各种阔叶的落叶树木则非常的常见。而后者(落叶树木)的种类非常的繁多,诸如山毛榉和橡树,这些树木可以结出可供食用的坚果和橡子。而这些又为绳纹时代的居民提供了各种食物,他们将这些食物采集起来,再加以储藏、搬运乃至食用,同时也可以用这些食物来喂养他们所猎取到的各种动物。
  在日本的东北方,由于“亲潮”的南下,带来了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大马哈鱼),这也为日本居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日本海和太平洋沿岸的诸多定居点,人们都依赖大量的海洋贝类生物为生,这使得这些地区留下了各种特色的“贝丘”(这是由人们食用贝类后留下的贝壳和其他各种废品堆积而成),而这些遗迹现在则成为考古学家们重要的考古信息来源。其他值得特别一提的食物来源包括鹿类、山药一类的块茎和其他野生植物以及各种淡水鱼类。由于人们依赖落叶植物的果实和充足的海洋食物为生。因而这一时期日本地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本州岛的中部和北部。但是日本绳纹时代遗址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在北起北海道、南至琉球群岛的广大范围内都有发现。
  这些遗址中除了发现有古代居民食用各种食物的证据外,还表明这一时期日本居民已经使用了各种新技术。在这些遗址中,人们发现有用于捕猎的带有石质尖头的长矛和箭镞,以及用于捕捉动物的陷坑。同时,人们还发现有饲养家狗的证据(这些家狗可能是被用来进行狩猎活动的)。人们还发现各种捕鱼工具,这其中包括渔网、石质和骨质的渔钩、渔叉以及拦鱼栅等。同时遗址中还发现有可以被用来捕鱼和运输的独木舟。
  绳纹时代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木质和石质工具。其中包括各种铲子和斧头——这些铲子可以用来挖取植物根茎以及掘制陷坑;而斧头则可以用来伐树木。从而为栽培各种可供食用的植物开辟田地,同时人们还可以用斧头将树木削为木材。约在公元前5000年前后,这一地区出现了更加直接的栽培方式,但是在这一时期,农业从来也没有成为日本主要的生计来源,因为人们通过采集植物和狩猎活动,就已经从周围富足的环境中获得了足够的食物。人们还发现有用于碾磨坚果和种子的研钵和碾槌、用于保存食物的干燥垫以及用于储藏食物用的地窖和地上建筑。但是这一时期显著的器物,还是那种非常的陶器——“绳纹陶”。
  绳纹陶是世界上早的一种陶器。近发现的早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至公元前1.45万年前后,这就将绳纹时代的起始年代大大地提前了!在亚洲大陆遗址中所发现的陶器的年代,早的可以早至公元前15000年左右,但是世界上早的硬陶容器可能是出现在日本列岛上。很多绳纹容器看起来像是被用于贮存和烧煮食物之用,但是还有一些非常精致的陶片,则很可能具有祭祀礼仪的功能(见图1.2)。另外一些陶器制品很明显具有宗教性和神秘性的意义,其中包括一些眼睛凸出的塑像,这些塑像的四肢中常常有一个已经折断。而据考古学家的推测。这些行为可能是一种生殖仪礼(见图1.3)。







《东瀛脉络:一部不落俗套的日本历史》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乏味的年代史,而是一次深入日本文化肌理的探索之旅。它将引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剥茧抽丝,揭示塑造日本民族性格、社会结构与审美情趣的深层力量。从绳文时代的原始图腾,到平安时代的贵族雅韵;从武士阶层的崛起与幻灭,到明治维新后的急速转型;再到战后经济的腾飞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碰撞,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串联起日本历史的珍珠,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卷。 一部关于“日本精神”的深度透视: 本书不满足于罗列事件,而是着力于探究“为何如此”。我们将一同审视神道教的自然崇拜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步,佛教的生死观如何与日本人的情感世界交织;理解儒家思想在建立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和”精神。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对集体和谐的看重,到对“物哀”美学的体悟,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精神内核,帮助读者理解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灵图谱。 从“边缘”到“中心”的文明演变: 历史上,日本曾长期处于东亚文明的边缘,却以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将外来文化内化,并最终走向独立自主。本书将详细梳理日本如何从中国学习制度、文字、宗教和技术,又如何在吸收中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形成独特的日本风格。它将探讨日本为何能成功地在不同时期,如明治维新时,迅速吸收西方文明的精髓,并在军事、科技、政治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将看到,日本文明的演进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场持续的“选择”与“再创造”的过程。 社会变迁中的个体命运与集体记忆: 历史不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汇聚。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不同时代日本人的生活状态。从农耕社会的农民,到封建时代的武士、町人,再到近现代的知识分子、工薪阶层,我们将触摸到他们喜怒哀乐,感受他们对时代洪流的挣扎与适应。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日本社会集体记忆的形成,例如对战争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失落,以及这些记忆如何影响当下日本社会的走向。 贯穿古今的文化密码解读: 本书将带您走进日本文学、艺术、建筑、饮食等诸多文化领域,解读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基因。为何浮世绘能捕捉町人生活的瞬息万变?为何俳句能以极简的笔触表达深邃的意境?为何日本庭园追求“枯山水”的静谧与禅意?为何怀石料理能将食材的本味与季节的韵味完美结合?本书将一一为您揭示这些文化现象与历史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您在欣赏日本的独特魅力时,更能触及文化深处的根源。 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阅读趣味的通识读物: 《东瀛脉络》力求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流畅的叙事风格,呈现给广大读者。书中避免了冗余的学术术语,而是通过鲜活的史料、精彩的细节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将复杂的历史进程变得清晰可见。无论是对日本历史本身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希望深入了解东亚文化的朋友,抑或是对人类文明演进规律有所探究的求知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乐趣。 本书将带领您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岛国,理解其复杂多面的过去,洞察其深刻独特的现在。它将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日本历史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日本文明史(第2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日本经济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历史视角。书中对日本从农业社会转型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变革,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我一直好奇,为何日本能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这本书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书中不仅关注了经济政策和技术发展,更深入探讨了这些经济变革背后的文化土壤和社会结构。例如,书中对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如何迅速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并将其与日本传统的勤勉、忠诚等价值观相结合,构建出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书中对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株式会社”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与日本的家族观念、集体主义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运作方式,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将经济史与社会文化史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深深植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基因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日本的经济奇迹,需要从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层面去审视。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学和艺术史感兴趣的读者,我发现《日本文明史(第2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日本文学和艺术的演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作品和流派,而是将文学艺术的发展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了解到,从《古事记》、《万叶集》中的古代歌谣,到平安时代的物语文学,再到鎌仓、室町时代的武士文学,以及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歌舞伎,乃至近代以来的新文学运动,每一个时期的文学艺术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书中对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都极为精炼且富有洞察力。我尤其被书中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美学和“幽玄”意境的分析所吸引,这些独特的审美概念,贯穿于日本文学的始终,赋予了其独特的魅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生动反映。

评分

《日本文明史(第2版)》这本书,为我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和集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书中不仅关注了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历史事件如何塑造了日本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性格。我一直对日本社会高度的集体主义和高度的社会凝聚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的论述让我逐渐理解了其历史根源。书中对早期日本社会氏族制度的凝聚力,以及后来武士阶级对忠诚、荣誉等价值观念的强调,都为日本集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书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通过教育、军事训练等方式,构建国家认同感,并将其融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近代以来,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既保持了民族的独立性,又吸纳了外来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民族认同一部分的论述,感到十分钦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集体意识,是历史长期塑造的结果,是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的产物。

评分

阅读《日本文明史(第2版)》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日本社会变迁和阶层结构的演化分析深深吸引。从古代的贵族政治到中世纪的武士统治,再到近代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直至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阶层,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武士阶级兴衰的论述感到好奇。这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与演变,深刻影响了日本的社会伦理和价值观念。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武士阶层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其从军事统治者到政治精英,再到最终在明治维新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复杂过程。此外,书中对江户时代町人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的兴起,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见解。这种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关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社会不同时期的权力关系、社会流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在勾勒出日本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充满了人文关怀。

评分

《日本文明史(第2版)》这本书,为我理解日本的对外关系和国际地位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我一直对日本在历史上的外交政策和国际交往方式感到好奇,而本书的论述让我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书中从早期日本与中国、朝鲜半岛的密切联系,到中世纪通过海上贸易与东南亚、中东的交流,再到近代的积极向西方学习,以及二战后作为经济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在不同时期,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和势力的冲击,以及如何调整自身的国际定位,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迅速融入国际社会,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力量的历程,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同时,书中对二战后,日本如何在战败的阴影下,重新崛起,并成为全球经济强国,同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过程,也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一个国家的文明,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内部发展,更需要考察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与演变。

评分

《日本文明史(第2版)》这本书,为我理解日本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我一直对日本独特的宗教文化感到好奇,特别是神道教与佛教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对神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日本国民精神中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了解到,神道教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紧密相连,深刻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宇宙观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书中对佛教传入日本后,如何与神道教相互渗透,形成了“神佛习合”的独特局面,以及佛教如何在日本社会中普及,并催生出各种宗派和哲学思想的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我特别被书中对禅宗在日本的影响的论述所吸引,它如何渗透到日本的艺术、文学、武道甚至日常生活中,塑造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日本文明,不能脱离其深厚的宗教和哲学根基。

评分

读完《日本文明史(第2版)》,我最大的感受是,日本文明的形成并非是简单的直线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张力、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书中对日本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特色的过程,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从早期受中国大陆的文字、宗教、制度影响,到中世纪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与东南亚、中东建立联系,再到近代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思想,日本总能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有选择性的借鉴与创新。书中对“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等概念的探讨,让我深刻理解了日本文化独特的“吸收与再创造”能力。这种能力,使得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未丧失自身的独特性,反而因此更加丰富和多元。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江户时代锁国政策下,日本内部文化如何自成一体,并孕育出独特的市民文化和艺术形态的论述,感到十分着迷。这种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日本历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生命力的研究。它让我认识到,一个强大的文明,不仅仅在于其物质上的繁荣,更在于其能够不断地从内外部汲取养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

评分

在阅读《日本文明史(第2版)》的过程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日本文明的韧性和适应性。这本书详细地展现了日本文明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独特的应对策略。从古代的自然灾害频繁,到中世纪的内乱和外敌入侵,再到近代的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日本文明都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书中对各个时期日本社会如何应对危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革新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例如,我了解到,在多次的危机之后,日本并非简单地照搬外来模式,而是结合自身的文化土壤和历史经验,进行有选择性的借鉴和创新,从而实现新的发展。这种“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变革中保持传统”的能力,是日本文明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文明的延续,不仅仅在于其辉煌的成就,更在于其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历史事件与社会思潮、文化艺术紧密结合起来的著作情有独钟,而《日本文明史(第2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日本的历史,更是在感受日本文明的呼吸。书中对日本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意识的演变,以及这些审美意识如何体现在建筑、绘画、文学、庭园等艺术形式中的描写,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从平安时代的优雅闲适,到鎌仓时代的质朴洗练,再到江户时代的市民文化繁荣,书中对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流派的介绍,都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物哀”精神在日本文学和艺术中的体现的阐述所吸引。这种对短暂、易逝之美的感悟,渗透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俳句的意境到浮世绘的色彩,都充满了这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同时,书中对于日本政治制度的演变,也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其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进行解读。无论是天皇制的维系,还是武士集团的权力斗争,亦或是明治维新后西方政治思想的引入与本土化,都让我对日本政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对于各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的描写,也并非简单的功过评说,而是深入挖掘其行为背后的文化动机和社会影响。这种多元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日本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让我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作为一名对日本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终于有机会捧读了这本《日本文明史(第2版)》。初次翻开,就被其厚重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了解其历史文明的演进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而日本,这个东方岛国,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发展,总能激起我无尽的好奇。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日本的窗户,从遥远的绳文时代开始,到弥生、古坟、飞鸟、奈良、平安,再到鎌仓、室町、安土桃山、江户,乃至近代的明治、大正、昭和,作者以宏大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梳理了日本文明的脉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日本如何受到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但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独特文化形态的阐述印象深刻。书中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是在解读这些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社会变迁。例如,书中对佛教传入日本后,如何在政治、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的论述,让我对日本佛教的独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并非简单地被接受,而是与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神佛习合”文化。这种文化融合的韧性,贯穿了日本历史的始终,也让我对当下日本社会的一些现象有了新的解读角度。此外,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社会结构的变迁,如氏族制度的瓦解、武士阶级的兴起、幕府统治的确立与衰落,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日本的应对策略,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每一个历史时期,仿佛都活了起来,书中详实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理解日本文明的演进逻辑。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很好,真值,还便宜,给点赞了!

评分

很好,真值,还便宜,给点赞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很好,真值,还便宜,给点赞了!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