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五诀》一书成书于清乾隆丙午年间,是堪舆学典籍中的扛鼎之作。编撰者为赵玉材先生,字九峰,是乾隆时期地理风水学的巨匠。赵九峰先生有感于当时社会上风水地理学“立法种种,各持一家,是分门愈多而道理愈晦,地理失传”,于是遍考先贤著作,撰成此书,言语显近,通俗易懂,以期“大小咸宜,而便于人者也”。《地理五诀》共八卷,卷一论五行及罗盘;卷二论龙脉生旺死绝形象;卷三论穴之阴阳富贵贫贱;卷四论砂形贵贱得位失位;卷五论水之吉凶进神退神;卷六论四局朝向龙水配合;卷七论二十四山向十二种水口吉凶判断法;卷八论平洋地理风水要诀。本次整理的《地理五诀(绘图校正集新堂藏版)》,以历代版本中内容zui全面的福建集新堂光绪刻本为底本,并收入清末扫叶山房本精美的绘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进行深入的研究。本书内容完善、校勘精当,确是三合派地理风水通俗入门和值得精读的著作。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一丝精致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底蕴。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采用传统宣纸纹理的印刷方式,配合着朱红和墨绿的主色调,完全符合我对传统术数学书籍的想象。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谱和细小的文字注解,也看得一清二楚,这对钻研风水这种需要精确观察和理解的学问来说至关重要。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排版上的一些匠心独运之处,例如关键概念的加粗或使用不同字体的处理,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舒适度。书脊的装订工艺看起来十分结实耐用,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平,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而且,这本书的整体重量和尺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厚重感”来支撑内容的权威性,又方便在实际勘察时携带查阅,体现了编者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切关怀。我对这种对手感和视觉效果如此重视的出版物,总是抱有更高的期待,相信里面的内容也必然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理。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风格在我看来,是属于那种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的类型。它没有一味地陷入古代典籍中晦涩难懂的术语里打转,而是积极地引入了现代的制图学和空间分析的思路来辅助理解。比如,书中对罗盘的解析部分,我发现它不仅详尽地介绍了每一个层级代表的含义,还加入了多角度的透视图和动态模拟的文字描述,这对于理解罗盘的复杂性是巨大的帮助。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阐述传统理论时,并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语调,反而保持了一种非常谦逊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不断强调“实践出真知”,并提醒读者在运用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具体环境和时间因素进行灵活变通。这种平衡掌握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理论的纯正性,又赋予了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实践的空间,避免了死板教条的倾向。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会发现很多书籍在“哲学宗教”的根基上讲解得过于单薄,要么偏重玄学推演,要么流于皮毛的吉凶预测。而这一本在阐述五行生克制化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出了风水学如何植根于道家阴阳哲学的宏大叙事之中。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案例,展示了古人是如何通过环境布局来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能量平衡。这种深层次的文化溯源,让我在学习堪舆术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将风水从单纯的“找块好地方”提升到了“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高度,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其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术数指南。
评分我深知风水学研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涉及到阴宅(墓葬)的选址和理气时,需要非常审慎的态度。这本书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吉凶方位,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水文走向对“藏风聚气”的影响机制。在讲解具体的“立向”和“分金”技法时,作者清晰地标示出了哪些是核心口诀,哪些是需要结合环境来判断的经验性操作。我特别欣赏它对“形峦”与“理气”两者如何相互印证的论述,强调了两者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这种全面、深入且注重实践验证的论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所学知识的信心。毕竟,对待祖先和后代的居所问题,任何敷衍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到了问心无愧的细致。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市面上的风水入门书籍,很多都像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讲了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指导,或者图文并茂却总感觉图示过于简化,难以真正理解其内在逻辑。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从最基础的“气”的流动概念开始,层层递进,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师傅在旁边循循善诱。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的术数原理,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极佳的“翻译器”,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案例来解释,比如讲解龙脉走向时,会引用山川河流的具体地貌特征进行比对,而不是空泛地谈论玄学名词。这种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操的过渡,使得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要点,不再感到无从下手。在我看来,一套好的入门教材,关键在于能否搭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而不是一堆孤立的碎片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