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编著的《国学的天空(修订版)》是傅佩荣教授全面阐释国学文化的著作,主要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其中儒家与道家是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是老子与庄子。这四位古人*主要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
傅佩荣编著的《国学的天空(修订版)》讲述了: “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 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 ,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这四位古人*主要 的身份是哲学家。哲学家的文章有三点特色,就是: 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譬如,孔子一再回 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 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各种角度形容“游”与“ 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掌握生命 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 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阅读《国 学的天空(修订版)》,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 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傅佩荣积极推进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教学特优奖”。出版作品逾百种,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高文艺奖”等多项殊荣。近十几年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及国学的演讲和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在华人文化思想界影响深远。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前言
**部 孔子的真诚
**章 立志于学
1. 孔子之学
2. 珍惜时间
3. 用心专注
4. 把握时机
5. 不厌不倦
6. 老师帮不上忙
7. 学生不争气
8. 学生启发老师
第二章 立志行仁
1. 立志行仁
2. 行仁与为善
3. 六位仁者
4. 立志求道
5. 一以贯之
第三章 自我修养
1. 化解我执
2. 欣赏曾点之志
3. 困惑来自何处
4. “克己复礼”新解
5. 心存敬畏
6. 少说少妙
第四章 孝敬父母
1. 孝出于天性
2. 敬爱父母
3. 委婉沟通
4. 孝与健康
5. 法理与人情
6. 孝与守礼
7. 三年之丧
第五章 结交良友
1. 真诚相待
2. 志趣相投
3. 信义兼顾
4. 益者三友
5. 损者三友
6. 孔子交友
第六章 社会责任
1. 淑世精神
2. 社会责任
3. 孔子想移民
4. 名正言顺
5. 上行下效
6. 一言兴邦
第七章 理解孔子
1. 谁了解孔子
2. 谁歧视女性
3. 谁在收肉干
4. 为何挑剔食物
5. 谁的耳朵顺了
6. 谁说孔子不幽默
7. 孔子知不知“死”
8. 孔子有无信仰
第二部 孟子的向善
**章 人性向善
1. 人性向善
2. 善是什么
3. 心之四端
4. 人禽之辩
5. 三种快乐
第二章 人格之美
1. 修养六境
2. 浩然之气
3. 三种勇敢
4. 四种圣人
第三章 人我之间
1. 勇于自省
2. 做人处世
3. 五种不孝
4. 易子而教
5. 以德论交
6. 守经达权
第四章 仁政理想
1. 一曝十寒
2. 缘木求鱼
3. 与民共享
4. 见牛未见羊
5. 不可忽视环境
6. 事半功倍
第五章 自我**
1. 豪杰之士
2. 效法尧舜
3. 与古人为友
4. 有为者亦若是
5. 天降大任
6. 孟子之乐
第三部 老子的智慧
**章 老子的道
1. 儒道之别
2. 《老子》**章
3. 道是什么
4. 道与自然
5. 道生万物
6. 悟道之法
7. 自足于道
第二章 圣人之道
1. 自我反省
2. 被褐怀玉
3. 不为物役
4. 内在觉悟
5. 处下居后
6. 为而不争
第三章 治国之道
1. 四种统治
2. 若烹小鲜
3. 小国寡民
4. 反战思想
5. 民不畏死
第四章 立身之道
1. 化解执着
2. 自己做主
3. 消除烦恼
4. 以德报怨
5. 和光同尘
6. 老子三宝
第五章 阅世之道
1. 相对价值
2. 祸福相生
3. 慎始慎终
4. 功成身退
5. 上善若水
6. 天地不仁
第四部 庄子的逍遥
**章 转化生命
1. 未始有物
2. 大鹏展翅
3. 太仓稊米
4. 螳螂捕蝉
5. 鼓盆而歌
第二章 修炼方法
1. 浑沌之死
2. 心如死灰
3. 忘适之适
4. 天人合一
5. 不死不生
第三章 审美情操
1. 黏禅老人
2. 庖丁解牛
3. 桓公读书
4. 谁是美女
5. 自以为美
第四章 处世态度
1. 孝的六种境界
2. 算命不如修养
3. 材与不材之间
4. 从容的风度
5. 虚己以游世
6. 外化而内不化
第五章 与道相通
1. 鱼快乐吗
2. 彼此相忘
3. 朝三暮四
4. 每下愈况
5. 庄周梦蝶
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刚开始翻开它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会因为自己对国学的了解不多而感到吃力,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可能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经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论语》的部分,作者没有直接去生硬地解释孔子的话,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巧妙地将儒家思想的精髓融入其中,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仁者爱人”的真正含义,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描绘的两种人生境界。读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我更是豁然开朗,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与先贤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言行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国学并非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是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宝贵财富。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些“畏惧”的人,总觉得那些古代的典籍晦涩难懂,充斥着我不理解的术语和概念。所以,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计,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系统、但又不失趣味性的方式,带领读者逐步走入国学的大门。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每个部分时,都会先提供一个简要的背景介绍,然后深入浅出地剖析核心思想,最后还会结合当代的社会现象进行解读,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例如,在讲述《孙子兵法》时,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军事策略,而是将其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理念,巧妙地应用于现代的商业竞争、人际交往,甚至个人的学习规划中,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古老智慧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国学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是一种可以被理解、被应用、并且非常有价值的存在。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试图囊括所有的国学内容,而是非常有针对性地挑选了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易经》时的处理方式,没有直接去讲那些复杂的卦象和爻辞,而是先从《易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入手,再逐步引导读者去理解其“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讲解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易经》所蕴含的智慧。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更是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关于“太极生两仪”的解释,就通过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让我瞬间领悟了阴阳转化的道理。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让我渴望去深入了解更多。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拉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海洋,每一次的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力量。尤其是在读到关于老子《道德经》的部分,那些看似深奥的“道”与“无为”,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如此贴近生活,充满了对人生至理的洞察。我明白了“上善若水”不仅仅是一种对水的赞美,更是对一种谦逊、包容、滋养万物的生命姿态的推崇。还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但通过这本书的解析,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学会用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起伏。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默默地引导我,让我看到事物更深层的本质。
评分第一次读一本关于国学的书,能有如此流畅愉快的体验,实在难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作者在阐述一些重要概念时,非常注重逻辑的清晰和层次的递进,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跟随他的思路,理解那些复杂的思想。比如,在讲到诸子百家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个学派,而是深入分析了他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我对那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读到关于墨家“兼爱非攻”的论述时,我感受到了其中朴素而又伟大的情怀。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我游览了中国文化的壮丽山河,让我领略了古代先贤的思想光辉,也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它让我觉得,学习国学,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