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财富管理(实践篇) (美)斯蒂芬M.霍兰(Stephen M.Hor…|4881964

私人财富管理(实践篇) (美)斯蒂芬M.霍兰(Stephen M.Hor…|48819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蒂芬M 霍兰Stephen M H 著,翟立宏 蔡栋梁 盛方 译
图书标签:
  • 财富管理
  • 私人理财
  • 投资
  • 金融
  • 资产配置
  • 高净值客户
  • 税务规划
  • 遗产规划
  • 风险管理
  • 财务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互动出版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9541
商品编码:14679976035
丛书名: CFA协会机构投资系列
出版时间:2015-11-01
页数:450

具体描述

 书[0名0]:  私人财富管理(实践篇)|4881964
 图书定价: 99元
 图书作者: (美)斯蒂芬M.霍兰(Stephen M.Horan)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1/1 0:00:00
 ISBN号: 9787111499541
 开本: 16开
 页数: 450
 版次: 1-1
 内容简介
为高净值人群管理资产是一项综合而又复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投资者需要自己为自己未来的财务状况负责——特别是在退休规划问题上,所以对理财服务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
正是基于以上理由,我们编写了(私人财富管理》一书——这也是CFA协[0会0]推出机构投资系列教材中的一本。CFA协[0会0]一直致力于向公众传递行业[0领0]袖们的思考,而现在推出的这本书将[0会0]为在投资管理这一发展迅速的[0领0]域之中工作的人提供一些十分有用的指引。
本书在对23篇摘自CFA协[0会0]的研究文集、(金融分析师》杂志和CFA协[0会0]的季度[0会0]议报告的[0优0]秀文章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向人们介绍了[0大0]量理财[0领0]域的[0知0]识。这些[0知0]识都来自于财富管理[0领0]域中具影响力的思想[0领0]袖——从诺贝尔奖得主和[0学0]院中的研究者到理财[0领0]域的实践工作者。这些理财[0领0]域的思想[0领0]袖一直致力于解决个人投资者所面对的复杂问题。
本书充满了深入的见解和专业的建议,它将帮助我们解决[0当0]前理财[0领0]域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生命周期投资,为应税的私人客户进行投资管理,用税收[0优0]惠账户进行投资和税后投资绩效的衡量。本书之中的内容既包括诸如单一股票投资管理这类传统问题,也[0会0]涉及一些[0超0]出传统[0领0]域的前沿思考。本书中的全部内容将帮助你成为一位更加[0优0]秀的理财经理。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0第0]一部分
生命周期投资
[0第0]1章 养老金计划的未来 / 2
1.1 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2
1.2 固定供款养老金计划3
1.2.1 下一代养老金计划4
1.2.2 产[0品0]设计的特性:简单性和持久性4
1.3 创新产[0品0]的技术和工具6
1.3.1 人力资本6
1.3.2 财富vs.可持续的现金流6
1.3.3 预包装好的流动性7
1.3.4 房地产风险7
1.3.5 行为金融[0学0]和后悔保险8
1.4 结论8
1.5 问答9
参考文献12
[0第0]2章 个人理财是一门严谨的科[0学0]吗 / 13
注释16
[0第0]3章 终身的理财建议:人力资本、资产配置和保险 / 17
引言17
3.1 简介19
3.1.1 不断变化的退休现状20
3.1.2 针对个人投资者的传统投资建议模型21
3.1.3 3种风险因素及对冲措施22
3.1.4 一个完整的模型24
3.2 人力资本与资产配置建议25
3.2.1 什么是人力资本26
3.2.2 人力资本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26
3.2.3 案例分析29
3.2.4 小结34
3.3 人力资本、人寿保险与资产配置34
3.3.1 人寿保险与资产配置决策35
3.3.2 人力资本、人寿保险与资产配置的相关研究35
3.3.3 模型简介36
3.3.4 案例分析38
3.3.5 小结41
3.4 退休投资组合与长寿风险42
3.4.1 退休阶段的3个风险因素42
3.4.2 对三[0大0]风险的控制44
3.4.3 长寿风险与退休收入的来源45
3.4.4 资产配置、支付年金与严格储蓄48
3.4.5 小结48
3.5 资产配置与长寿保险49
3.5.1 长寿保险的好处:死亡奖励49
3.5.2 采用支付年金的[0优0]资产配置组合51
3.5.3 终身支付年金的资产配置模型52
3.5.4 数值算例与案例分析53
3.5.5 小结56
3.6 何时年金化56
3.7 结论和意义61
3.7.1 积累阶段61
3.7.2 退休阶段63
3.7.3 模拟生命周期65
附录3A 人力资本与资产配置模型65
附录3B 人寿保险与资产配置模型67
附录3C 支付年金的变形70
致谢72
注释72
参考文献75
[0第0]4章 生命周期储蓄和投资[0优0]化理论 / 78
4.1 理论介绍79
4.1.1 [0法0]则一:生命周期理论关注的并不是理财计划本身,而是理财计划所隐含的消费轨迹80
4.1.2 [0法0]则二:金融资产是将消费从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时期转移到另一个时期的载体80
4.1.3 [0法0]则三:对于投资者来说,1美元在低消费的情况下比在高消费的情况下更有价值80
4.2 5个重要的观点81
4.2.1 观点1:一生预算约束81
4.2.2 观点2:构建“或有索取[0权0]”的重要性82
4.2.3 观点3:证券价格很重要83
4.2.4 观点4:生命周期中的风险资产85
4.2.5 观点5:整个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86
4.3 新的理财产[0品0]87
4.3.1 阶段187
4.3.2 阶段288
4.3.3 阶段388
4.4 结论88
致谢89
注释89
参考文献90
[0第0]5章 传统财务规划有利于您的财务健康吗 / 92
5.1 方[0法0]论95
5.2 结果95
5.3 消费平滑和目标偏差支出96
5.3.1 消费平滑96
5.3.2 目标偏差支出98
5.3.3 消费、储蓄和保险建议的错误100
5.3.4 消费中断对假设条件的敏感度102
5.4 投资组合“建议”102
5.5 结论103
注释103
参考文献104
[0第0]6章 生活护理年金 / 105
注释107
参考文献108
[0第0]7章 长寿年金:适合每个人的一种年金? / 109
7.1 什么创造了保险的价值110
7.2 个人退休账户转化为收入111
7.3 利用长寿年金[0大0]化开销113
7.4 稳健性分析114
7.5 结论116
附录7A 公共政策的考虑117
致谢118
注释118
参考文献119
[0第0]8章 基于非模拟方[0法0]的可持续支出率研究 / 120
8.1 退休人员财务三角形121
8.2 消费的随机现值122
8.3 可持续支出的分析公式124
8.3.1 对数正态分布随机变量124
8.3.2 指数寿命分布随机变量125
8.3.3 反伽马分布随机变量125
8.4 主要结果:指数反伽马模型125
8.5 案例分析126
8.6 不同投资策略对可持续支出的影响128
8.7 结论与展望130
致谢131
注释131
参考文献132
[0第0]9章 参数可观测条件下的资产配置 / 134
9.1 CRRA效用的传统应用136
9.2 小化实际收益低于目标的概率139
9.2.1 估计风险厌恶系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9
9.2.2 去掉风险厌恶系数141
9.3 两种方[0法0]的统一143
9.4 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144
9.5 重新分析一下支持使用效用理论进行资产配置的观点145
9.6 结论147
致谢148
注释148
参考文献150
[0第0]二部分
纳税私人客户的投资管理
[0第0]10章 纳税私人投资者的投资管理 / 154
引言154
开篇155
致谢157
[0第0]Ⅰ部分 服务私人投资者的概念框架 / 157
10.1 介绍和挑战158
10.1.1 投资私人财富的挑战158
10.1.2 与私人客户打交道时的好习惯159
10.1.3 案例160
10.1.4 小结161
10.2 私人投资理论与实践161
10.2.1 准有效市场161
10.2.2 效用理论和投资风险的承担162
10.2.3 马科维茨均值方差资产组合[0优0]化162
10.2.4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64
10.2.5 期[0权0]估价理论165
10.2.6 随机增长理论165
10.2.7 小结167
10.3 生命周期投资167
10.3.1 生命周期与财产的关系168
10.3.2 案例169
10.3.3 工作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灵活性171
10.3.4 剩余终身风险171
10.3.5 剩余财产的处理172
10.3.6 小结172
[0第0]Ⅱ部分 私人财产和税收 / 172
10.4 生活方式、财产转移和资产类型173
10.4.1 高净值家庭的财产173
10.4.2 消费、开支与风险管理174
10.4.3 短缺限制175
10.4.4 萎缩的(确定)时间限度176
10.4.5 遗产税和财产转移176
10.4.6 案例178
10.4.7 投资毛收益到净收益178
10.4.8 小结181
10.5 联邦投资[0品0]的税收概述182
10.5.1 所得税的机制182
10.5.2 替代小赋税183
10.5.3 处理损失184
10.5.4 不同资产类别的税收处理184
10.5.5 遗产和赠予税187
10.5.6 避税储蓄账户188
10.5.7 各州税收189
10.5.8 [0国0]际税收189
10.5.9 分析投资的关键问题189
10.6 提升税后投资收益的技巧190
10.6.1 纳税类别管理190
10.6.2 持有12个月以获得长期资本利得190
10.6.3 税损收获191
10.6.4 税收延期和成交量193
10.6.5 税收延期和遗产税193
10.6.6 具有税收[0优0]势的储蓄和退休账户194
10.6.7 市政债券194
10.6.8 小替代税195
10.6.9 收入源的资本化195
10.6.10 投资组合的倾斜195
10.6.11 用掉期或其他衍生[0品0]避税195
10.6.12 联投险196
10.6.13 税收不对称和对冲196
10.6.14 投资组合的再平衡197
10.6.15 小结197
[0第0]Ⅲ部分 面向私人客户的组织管理 / 197
10.7 机构资金的管理和高净值投资者198
10.7.1 确定个人投资者的目标198
10.7.2 考虑税收的情形199
10.7.3 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0评0]判标准不同200
10.7.4 应税资产组合的业绩[0评0]估200
10.7.5 关注投资组合201
10.7.6 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202
10.7.7 小结203
10.8 流程式的资产组合管理203
10.8.1 投资组合的“批量定制”203
10.8.2 对于高净值客户的税收管理204
10.8.3 管理已经存在的资产组合209
10.8.4 跨期分析209
10.8.5 适[0当0]的投资风格210
10.8.6 为什么走捷径行不通211
10.8.7 小结212
[0第0]Ⅳ部分 专题研究 / 212
10.9 个人退休计划和资产配置213
10.9.1 美[0国0]个人退休计划概述213
10.9.2 不同的财富等级所适合的养老计划215
10.9.3 资产配置215
10.9.4 什么样的资产类别应该在个人退休账户中被持有216
10.9.5 再平衡217
10.9.6 小结217
10.10 风险集中217
10.10.1 借入218
10.10.2 互补基金219
10.10.3 资金池219
10.10.4 小结220
10.11 私人财富的估价和基准220
10.11.1 对购买力回报率的测量221
10.11.2 衡量长期可行性222
10.11.3 估计风险222
10.11.4 生命周期与风险回报[0权0]衡中的变化223
10.11.5 完整的税收图景223
10.11.6 相关的实体和资产配置224
10.11.7 通货膨胀224
10.11.8 小结224
10.12 总结回顾225
10.12.1 引入和挑战225
10.12.2 个人投资的理论和实践225
10.12.3 生命周期投资225
10.12.4 生活方式、财富的转变和资产的类别226
10.12.5 对于联邦税收投资的概述226
10.12.6 改进税后投资绩效的技术227
10.12.7 机构资金的管理和高净值投资者227
10.12.8 一个制造过程的投资组合管理227
10.12.9 个人退休计划和配置228
10.12.10 关于集中的风险228
10.12.11 私人财富的[0评0]估和标杆管理228
附录10A 关于配置的更多讨论229
附录10B 更多关于集中风险的问题232
注释235
参考文献238
[0第0]11章 高净值投资者的核心/卫星策略 / 241
11.1 构建投资组合的传统方[0法0]241
11.2 核心/卫星策略242
11.2.1 构建核心组合243
11.2.2 构建卫星组合244
11.2.3 核心/卫星模型244
11.2.4 模拟结果244
11.2.5 [0优0]核心配置245
11.2.6 核心/卫星结构的结论247
11.3 结论248
11.4 问答248
[0第0]12章 有税收创造的更高的[0权0]益风险溢价 / 250
致谢253
注释253
参考文献254
[0第0]13章 延期缴税和税收亏损收割 / 255
13.1 短期或长期资本利得税256
13.2 递延税的代数解释257
13.3 较短递延期限的价值不[0大0]258
13.4 降低遗产税259
13.5 税收亏损收割260
13.6 结论261
13.7 问答262
注释263
[0第0]14章 税收管理、损失抵税和高入先出[0法0] / 264
14.1 历[0史0]研究265
14.2 损失抵税和高入先出[0法0]266
14.3 蒙特卡罗模拟266
14.3.1 基准假设266
14.3.2 基准情况的结果268
14.3.3 不同的市场条件270
14.3.4 不同的组合条件272
14.4 结论276
注释276
参考文献277
[0第0]15章 用节税的眼光来投资 / 279
15.1 [0学0]术成果279
15.2 美[0国0]债券策略280
15.3 标准普尔500指数策略281
15.3.1 期限对策略的影响282
15.3.2 其他策略的理论基础283
15.3.3 内置损失的共同基金284
15.3.4 虚售交易规则284
15.4 对冲基金的低税收效率286
15.5 意义深远的销售规则288
15.6 结论289
15.7 问答289
注释291
[0第0]16章 多元化集中控股 / 292
16.1 [0权0]益风险管理293
16.1.1 风险管理的影响293
16.1.2 投资者的行为特征293
16.1.3 [0优0]质套期保值股票的特征294
16.2 套期保值的动力294
16.3 普遍应用的策略295
16.3.1 [0权0]益利率上下限期[0权0]295
16.3.2 可变预售期[0权0]296
16.4 可供选择策略的比较297
16.4.1 利率上下限期[0权0]和可变预售期[0权0]297
16.4.2 交易基金297
16.4.3 完成基金298
16.4.4 慈善策略298
16.5 结论299
16.6 问答299
注释301
[0第0]17章 基于低成本股票的套期保值策略 / 302
17.1 套期保值策略或套现策略303
17.1.1 选择货币化策略303
17.1.2 选择套期保值305
17.2 客户定制分析307
17.2.1 并购股票307
17.2.2 1984年前后307
17.3 结论309
17.4 问答309
注释311
[0第0]三部分
节税财富积累
[0第0]18章 税收[0优0]惠储蓄账户与节税财富积累 / 314
引言314
开篇315
18.1 简介317
18.2 传统退休金账户与罗斯退休金账户之间的选择:基础内容320
18.2.1 均衡投资320
18.2.2 基本框架322
18.2.3 一个更为一般的基础323
18.2.4 盈亏平衡时的取款税率328
18.2.5 替代小赋税331
18.2.6 小结333
18.3 雇主匹配与转换传统退休金账户为罗斯退休金账户333
18.3.1 雇主匹配333
18.3.2 将传统退休金账户转为罗斯退休金账户337
18.4 在不可抵扣的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应税投资之间选择341
18.4.1 分析341
18.4.2 小结345
18.5 以税后基准对避税资产进行估值345
18.5.1 一次性取款的传统退休金账户的应税等效值346
18.5.2 一次性取款的罗斯退休金账户的应税等效值351
18.5.3 一次性取款的部分抵扣退休金账户的应税等效值352
18.5.4 以年金形式取款时传统退休金账户的应税等效值354
18.5.5 以年金形式取款时罗斯退休金账户的应税等效值357
18.5.6 以年金形式取款时部分抵扣个人退休金账户的应税等效值358
18.5.7 小结358
18.6 提前取款罚款与盈亏平衡的期限359
18.6.1 传统退休金账户的盈亏平衡投资期限359
18.6.2 罗斯退休金账户的盈亏平衡期限363
18.6.3 小结365
18.7 应税账户和延迟纳税账户之间的资产配置365
18.7.1 应税等价资产配置366
18.7.2 借款约束368
18.7.3 市政债券369
18.7.4 交易行为370
18.7.5 流动性约束370
18.7.6 投资者行为的实证证据371
18.7.7 小结371
18.8 对金融分析师的影响372
18.8.1 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目标372
18.8.2 投资组合管理与投资约束374
18.8.3 投资组合[0优0]化374
附录18A 标准税前和税后投资的等效性证明375
附录18B 节税资金再投资于401(k)的公式简化377
附录18C 非抵扣个人退休金账户的盈亏平衡取款税率的推导378
附录18D 应税年金终值系数的推导379
附录18E 传统退休金账户和罗斯退休金账户的盈亏平衡投资期限379
注释380
参考文献383
[0第0]19章 税后资产配置 / 386
19.1 税后资产配置的逻辑387
19.1.1 将嵌入了收益和亏损的纳税账户进行调整389
19.1.2 税后资产配置的计量389
19.2 分享本金、收益,并承担风险389
19.3 税后框架下的资产配置393
19.4 结论393
注释393
参考文献394
[0第0]20章 累进税率制度下的取款安排 / 395
20.1 模型397
20.2 结余积累和取款的可持续性397
20.3 结论403
附录20A 不同取款的算[0法0]405
注释407
参考文献408
[0第0]四部分
税后业绩衡量
[0第0]21章 税后业绩水平的[0评0]估 / 412
21.1 为什么要关注税后收益412
21.2 影响税收效率的因素413
21.2.1 共同基金案例413
21.2.2 嵌有取现的投资组合414
21.3 衡量税后业绩水平415
21.3.1 美[0国0]投资管理与研究协[0会0]的业绩演示标准的算[0法0]415
21.3.2 个人联邦税率415
21.3.3 边际所得税率416
21.3.4 资本利得税417
21.3.5 未实现的资本利得417
21.3.6 遗产税问题419
21.4 结论421
21.5 问答422
[0第0]22章 应税基准的确定:充满复杂性 / 424
22.1 标准基准规则424
22.2 AIMR税后标准425
22.2.1 以已变现为基础的[0优0]势425
22.2.2 以已变现为基础的缺点425
22.2.3 AIMR-PPS标准426
22.3 资本利得变现时应课税率的重要性426
22.4 对标准税前基准进行转化428
22.4.1 [0第0]1个层面的近似428
22.4.2 [0第0]2个层面的近似430
22.4.3 [0第0]3个层面的近似431
22.4.4 特殊问题431
22.5 影子投资组合432
22.6 结论433
22.7 问答434
注释436
[0第0]23章 税后基金业绩解析 / 437
23.1 数据438
23.1.1 税后业绩的计量438
23.1.2 基金特征438
23.2 方[0法0]441
23.3 结果442
23.3.1 全样本443
23.3.2 投资风格结果446
23.4 结论和意义447
致谢448
附录23A 税收调整收益的公式构造448
注释449
参考文献450
CFA项目介绍 / 451
译者后记 / 452





《私人财富管理:策略与实践》 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私人财富管理。它并非简单罗列投资工具,而是着眼于构建一套系统性的财富增值和保值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管理自身财富的核心原则和实用技巧。 核心理念: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强调“个性化”和“前瞻性”的财富管理。它摒弃了“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倡导根据每个个体的独特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人生目标以及时间维度,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财富管理方案。同时,它也强调了财富管理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动态调整、应对市场变化和人生轨迹转变的长期过程。 内容概述: 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全面的财富梳理。从财务健康度评估开始,它会帮助您清晰地认识自己当前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状况,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接着,将重点阐述财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财务目标,例如购房、子女教育、退休规划,以及如何将这些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财务指标。 在投资组合构建方面,本书不会止步于常见的股票、债券、基金等,而是会深入探讨资产配置的艺术。它将详细分析不同资产类别的特性、风险与回报,以及如何通过多元化投资来优化风险收益比。读者将学习如何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市场趋势以及自身风险偏好,来动态调整资产配置策略。例如,在经济下行周期如何采取防御性策略,在牛市中如何捕捉增长机会。 书中还包含了对风险管理的深入探讨。这不仅仅是指投资风险,还包括了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等风险规避工具的应用。读者将了解到如何评估自身面临的各类风险,并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来转移和分散风险,确保财富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至于遭受毁灭性打击。 税务规划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法的框架内,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显著提高财富的净值。本书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税务优化策略,帮助读者了解不同投资收益的税务处理方式,以及如何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遗产规划是财富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辛苦积累的财富有效地传承给下一代,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捐赠给社会。它会介绍遗嘱、信托等工具的使用,以及相关的法律和税务问题,确保财富能够平稳、高效地完成传承。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行为金融学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理解人类在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例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对于做出更理性的财务决策至关重要。书中会提供一些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读者克服情绪干扰,保持冷静和客观。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系统性提升个人财富管理能力的人士。无论您是初涉财富管理领域的年轻专业人士,还是希望优化现有投资组合的成熟投资者,亦或是希望为家庭未来做好长远规划的家庭管理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指导和实用的工具。它也同样适用于对金融行业感兴趣的学生和从业人员,作为深入理解财富管理实践的参考。 独特价值: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高度的实践导向。它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可操作的建议,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它更侧重于“为什么”和“如何做”,而非简单的“是什么”,让读者真正理解财富管理的逻辑,并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明智的财务决策。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一个财富的积累者,更将成为一个智慧的财富管理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私人财富管理远不止是简单的储蓄和投资。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财富规划的全貌,从目标设定、现金流管理,到税务优化、遗产规划,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之前一直认为,只要把钱投出去,等着它增值就好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例如,书中关于“负债管理”的章节,让我重新审视了房贷、车贷等债务,理解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让负债成为助力而不是阻碍。还有关于“保险规划”的部分,也让我意识到,在追求财富增长的同时,也需要为潜在的风险建立坚实的保障。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退休规划”的分析,它不再是简单地计算需要多少钱,而是深入探讨了退休后的生活方式、医疗需求,以及如何确保长期的财务安全。这种全方位的考虑,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更加意识到财富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定期审视和调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宏观的财务目标设定,到微观的投资工具选择,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心理账户”和“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作者用很多日常的例子,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做财务决策时,常常会受到情绪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例如,关于“沉没成本谬误”的分析,让我意识到在投资中,不应该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和金钱,就继续坚持错误的决策。书中还提到了“规避损失”的心理,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更倾向于保守的投资策略。理解了这些心理陷阱,我就可以更有意识地避免它们,做出更理性的财务选择。此外,作者在讲解各种投资产品时,也做到了客观公正,既指出了它们的优势,也揭示了潜在的风险,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传授了财富管理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提升了财务决策的能力和理财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开始探索私人财富管理领域的初学者,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直观的切入点。它没有一开始就灌输太多理论性的概念,而是直接将我们带入到实际操作的场景中。书中列举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客户案例,从年轻的创业者到即将退休的专业人士,每个案例都非常生动,让我能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在财务上面临的挑战和需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的部分,它不再是枯燥的问卷,而是通过情景模拟,让我思考在不同市场波动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不同的投资策略适合不同的人群。此外,作者在讲解资产配置时,也强调了分散投资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几种具体的配置模型,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掌握所有细节,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我期待能更深入地学习如何根据这些模型,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接地气,不像有些金融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读起来感觉很轻松,即使是专业术语,作者也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

评分

这本书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性非常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一些表格和清单,例如“年度财务健康检查表”和“投资组合监控表”,这些都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个人财务管理中的。我尝试着填写了年度财务健康检查表,通过对收支、资产、负债的梳理,我对自己目前的财务状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发现了之前被我忽略的一些问题。书中关于“子女教育基金规划”的建议也很有帮助,它不仅提供了几种不同的储蓄和投资方案,还考虑到了通货膨胀和教育成本的增长趋势,让我对如何为孩子的未来储备资金有了更具体的计划。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财务顾问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并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和评估财务顾问的建议,这对我未来寻求专业帮助很有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从“知道”到“做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思考“价值”的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没有过度强调追求高收益,而是更加注重“可持续的财富增长”和“符合个人价值观的投资”。书中关于“社会责任投资”(SRI)和“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的讨论,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投资只是关于赚钱,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投资的另一面,即通过投资来支持那些对社会和环境有积极影响的企业和项目。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即使是追求社会价值的投资,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这让我对财富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是可以成为推动积极改变的力量。书中还提到了“长期主义”的重要性,强调了耐心和坚持在财富增值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财富管理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聪明、更有意义地管理自己人生财富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