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扬之水编著的《唐宋家具寻微(精)/棔柿楼集》讲述了:两宋是养育“士”气,即士大夫之气韵的一个黄金时代。士人在世俗生活中,以山水、田园、花鸟,以茶以香为语汇,用想象和营造别为自己酝酿了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这本《唐宋家具寻微》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享受,纸张的质感温润而厚重,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感。光影在扉页上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考究,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对传统工艺的敬畏。内页的排版布局疏朗有致,字体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既保持了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尤其是那些配图,高清的程度令人惊叹,那些宋代圈椅的榫卯结构、唐代大床的雕花细节,即便是最微小的纹理变化,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传统工艺的人来说,无疑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匠人一丝不苟的精神。作者在配图的选择和展示上,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没有丝毫的敷衍,每一张图都像是一张经过精心校对的历史影像,为后续的文本解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甚至愿意把它摆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仅仅是欣赏它的外观,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乏味,反而读起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探秘感。作者似乎深知普通读者对硬核历史的接受度,所以总能在严肃的考据之后,穿插一些关于家具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小故事”。比如关于唐代贵族宴饮场景中家具的摆放,或者宋代士大夫在书斋中对屏风和卧榻的使用习惯,这些细节的描绘,瞬间拉近了读者与千年前生活的距离。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木材的清香,听到古人谈笑的风声。这种将冰冷的器物还原到鲜活的生活场景中的能力,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没有将家具仅仅视为艺术品或建筑构件,而是将其视为理解彼时人们“生活哲学”的载体,阅读体验非常立体和丰满。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家具史著作那样局限于宫廷或贵族收藏的“上品”,而是深入到对普通人家生活用具的关注。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具制造也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书中对不同阶层家具材料的差异性对比分析,揭示了社会阶层观念如何体现在日常的物质文化中。例如,宋代市民阶层对实用性、便携性的追求,如何催生了可拆卸式家具的流行,这一点与我们当下追求极简和模块化设计的思潮不谋而合,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历史代入感。它让我意识到,家具的设计史,本质上就是一部社会变迁史和人民生活史的侧写,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以小见大,令人深思。
评分初读此书,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所折服。行文之间,很少有那种浮于表面的形容词堆砌,而是大量引用了出土文物记录、壁画残片以及文献佐证来构建对唐宋家具面貌的认知。特别是对于“欹(qī)桌”和“绳床”这类在传世实物中极其罕见的家具类型,作者通过对史料的交叉比对和逻辑推演,重建了它们可能存在的形态和功能,这种“无中生有”的学术探索过程,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推理魅力。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风格演变的论述也颇有洞见,比如宋代家具如何从唐代的雄浑大气转向内敛的文人审美,这种风格的转折点,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时代变迁,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阶层、审美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细微变化是如何共同作用的结果。读罢一个章节,总感觉脑海中如同被打开了一扇窗,先前模糊的印象被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所取代,学术的深度令人信服。
评分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家具制作工艺的介绍部分,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书中详细解析了唐宋时期木材的选择、干燥处理、乃至特定胶合剂的配方(基于文献推测),尤其是对“镶嵌”、“螺钿”等装饰工艺的描述,细致到几乎可以让人想象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凭借双手和经验完成这些精细操作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榫卯结构的剖析,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示意图来辅助说明,这些图示清晰地展示了“穿带榫”、“燕尾榫”等复杂结构的力学原理,让一个非木工出身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稳固性的来源。这种技术层面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史范畴,它跨越到了工艺美学和工程学的交界地带,对于现代家具设计师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者而言,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参考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