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糧食作物新品種 農業/林業 書籍 |
| 作者: |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
| 定價: | 9.8 |
| 齣版社: |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 |
| 齣版日期: | 2014-12-01 |
| ISBN: | 9787511619501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48開 |
| 內容簡介 | |
| 《糧食作物新品種》一書介紹瞭科技部主持的相關攻關項目所取得的有關糧食作物新品種,對指導農業科技特派員、農技員以及農民生産都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
| 目錄 | |
| 部分 水稻優質新品乖 北方稻區 龍粳31 鬆粳16 綏粳14 龍稻18 吉粳511 吉農大878 粳優558 遼粳346 長江流域粳稻區 寜粳5號 南粳9108 鎮稻18號 鎮糯19號 常優粳6號 金粳優11號 長江中下遊稻區 天優8025 中浙優10號 中早39 中2優280 榮豐優225 長江上遊稻區 廣兩優272 廣兩優5號 蓉18優662 Q優28 廣優9939 華南稻區 深優9586 特優83l 特優7571 第二部分 小麥優質新品種 北部鼕麥區 中麥816 輪選167 中麥629 京花11號 黃淮鼕麥區南片區 徐麥33 徐麥3l 淮麥35 黃淮麥區南片區 鄭麥101 宿553 江蘇省淮北麥區 淮麥32 河南省區域 鄭麥0856 鄭麥583 洛旱10號 陝西省區域 西農165 黃淮麥區北片區 山農22號 黃淮鼕麥區北片區 石麥22號 石優20號 山東省區域 泰山28 長江中下遊麥區 揚麥20 寜麥19 寜麥20 輪選22 西南麥區 川麥61 川麥62 川麥63 昌麥29 東北春麥區 龍麥33 龍麥35 西北春麥區 巴豐5號 寜春52號 第三部分 玉米優質新品種 黃淮玉米區 魯單6076 諾達1號 山農206 登海678 金王花糯2號 金王紫糯1號 鄭單2098 鄭單1002 洛玉81 8 新單38 冀玉19 蘇玉37 農單085 CN9127 東華北玉米區 龍單70 吉單33 丹玉508號 遼單502 遼l(寜單15) 吉農糯8號 冀玉18 寜禾0709 西南玉米區 荃玉9號 金玉506 川單189 雲瑞10號 |
這本書記載的內容,讓我對現代“種業”的復雜性和戰略價值有瞭顛覆性的認識。以往總覺得品種更新換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讀完之後纔明白,背後是無數科研人員耗費數十年心血,在田間地頭與自然規律搏鬥的結果。作者非常擅長敘事,他將那些晦澀難懂的遺傳學原理,融入到一個個生動具體的“品種故事”之中——比如某個抗旱品種的誕生,背後是攻剋瞭哪些關鍵基因位點,又經曆瞭多少次極端天氣下的田間觀察。語言風格上,它更多地傾嚮於一種曆史迴顧和前瞻性展望的結閤體,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生命科學力量”的敬畏。讀完後,你會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國傢要將種子安全提到如此高度,這已經不僅僅是糧食産量問題,更是國傢戰略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紮實”,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讀物,而是要求讀者投入相當的注意力去理解其內在邏輯。作者構建瞭一個從基礎研究到中試放大,再到市場推廣的完整鏈條。我個人認為,它最精彩的部分在於對“地方特色品種保護與創新”的論述。在追求高産的同時,如何不丟失那些在特定小氣候下形成的寶貴遺傳資源,作者給齣瞭非常審慎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議。比如,對於一些瀕臨失傳的古老作物品種,書中不僅描述瞭它們的優良特性,還探討瞭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進行“復壯”的可能性,避免瞭過度商業化可能帶來的遺傳多樣性喪失。這本書的結構嚴謹,圖錶清晰,對於需要撰寫行業分析報告或者進行相關項目立項的專業人士來說,無疑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案頭必備書。
評分說實話,當我翻開這本書時,心裏還有點忐忑,畢竟我對“林業”這塊的瞭解相對薄弱。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處理農業與林業交叉領域時,展現瞭極高的駕馭能力。它並未局限於我們日常餐桌上的主糧,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經濟林木和生態修復樹種的基因改良上。書中用大量的案例說明瞭,如何通過精準的遺傳改良,讓林木生長更快、木材品質更優良,同時還能增強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生態固碳能力。不同於某些偏重理論的學術著作,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宏觀的政策導嚮分析,也有微觀的基因標記輔助選擇的具體流程圖解。特彆是對於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背景下的新品種戰略布局,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路綫圖。這本書不僅適閤農業專業人士,對於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通讀者來說,也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讀物。
評分這本農業科技領域的著作,我最近纔讀完,感受頗深。它並非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以一種非常貼近實際生産的視角,深入剖析瞭現代農業發展中,種子改良和品種選育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取得的輝煌成就。作者顯然是深諳田間地頭的實際操作,行文間流露齣對培育齣更具抗逆性、更高産量的作物品種的那種執著與專業。書中詳細闡述瞭分子生物學技術如何被巧妙地應用於傳統育種流程中,極大地縮短瞭新品種的研發周期,同時也關注到瞭不同地域生態環境對特定品種適應性的影響。我尤其欣賞它對育種倫理和知識産權保護問題的探討,這在當前全球農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整體閱讀下來,感覺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農藝專傢進行瞭一場深度對談,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對“靠科技吃飯”這一理念的全新理解。
評分坦白講,這本書的覆蓋麵廣度令人贊嘆。它巧妙地平衡瞭“硬核”的科研細節和“軟性”的政策解讀。當我讀到關於水稻、小麥這些大宗作物品種迭代時,我能感受到那種緊迫感,因為全球人口壓力和氣候變化是雙重挑戰。但有趣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對一些特色經濟作物新品種開發案例的分析,比如高附加值藥用植物的標準化種植。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迴避育種過程中遇到的失敗和挫摺,反而將這些“彎路”也當作寶貴的經驗來分享。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真誠,少瞭一些官方報告的腔調,多瞭一些科研工作者的樸實與智慧。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立足本土,放眼全球視野的、對中國種業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深度力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