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新品种 农业/林业 书籍

粮食作物新品种 农业/林业 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粮食作物
  • 新品种
  • 农业
  • 林业
  • 育种
  • 作物科学
  • 农业技术
  • 植物学
  • 农学
  • 种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蔚蓝书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ISBN:9787511619501
商品编码:153298813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粮食作物新品种 农业/林业 书籍
作者: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定价: 9.8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
出版日期: 2014-12-01
ISBN: 9787511619501
印次: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48开

  内容简介
《粮食作物新品种》一书介绍了科技部主持的相关攻关项目所取得的有关粮食作物新品种,对指导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技员以及农民生产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目录
部分 水稻优质新品乖
北方稻区
龙粳31
松粳16
绥粳14
龙稻18
吉粳511
吉农大878
粳优558
辽粳346
长江流域粳稻区
宁粳5号
南粳9108
镇稻18号
镇糯19号
常优粳6号
金粳优11号
长江中下游稻区
天优8025
中浙优10号
中早39
中2优280
荣丰优225
长江上游稻区
广两优272
广两优5号
蓉18优662
Q优28
广优9939
华南稻区
深优9586
特优83l
特优7571
第二部分 小麦优质新品种
北部冬麦区
中麦816
轮选167
中麦629
京花11号
黄淮冬麦区南片区
徐麦33
徐麦3l
淮麦35
黄淮麦区南片区
郑麦101
宿553
江苏省淮北麦区
淮麦32
河南省区域
郑麦0856
郑麦583
洛旱10号
陕西省区域
西农165
黄淮麦区北片区
山农22号
黄淮冬麦区北片区
石麦22号
石优20号
山东省区域
泰山28
长江中下游麦区
扬麦20
宁麦19
宁麦20
轮选22
西南麦区
川麦61
川麦62
川麦63
昌麦29
东北春麦区
龙麦33
龙麦35
西北春麦区
巴丰5号
宁春52号
第三部分 玉米优质新品种
黄淮玉米区
鲁单6076
诺达1号
山农206
登海678
金王花糯2号
金王紫糯1号
郑单2098
郑单1002
洛玉81 8
新单38
冀玉19
苏玉37
农单085
CN9127
东华北玉米区
龙单70
吉单33
丹玉508号
辽单502
辽l(宁单15)
吉农糯8号
冀玉18
宁禾0709
西南玉米区
荃玉9号
金玉506
川单189
云瑞10号


丰饶之扉:探索现代农业的无限可能 人类文明的基石,离不开那粒粒饱满的谷物,那一片片翠绿的田野。自古以来,农业便是维系生命、滋养文明的命脉。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气候的变化以及日益严峻的资源挑战,传统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我们对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时候,将目光投向那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探寻现代农业的创新之路,解锁丰饶的新篇章。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或推广,而是将视野放得更宽广,深入剖析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脉络,以及驱动其前行的关键力量。我们将一同穿越历史的长河,回溯农业技术的演进,从古老的耕作方式到如今的智慧农场,理解每一次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将审视当前全球农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在高产、优质的同时,实现生态友好?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下,养活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可预测的影响? 本书将带您走进一个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我们不会详尽介绍某种特定水稻、小麦或玉米的新品种特性,而是将重心放在那些支撑新品种诞生和推广的底层技术、理念与实践。 第一部分:科技驱动的农业革命 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的黎明: 传统育种依赖于漫长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现代基因组学技术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精准育种的大门。我们将探讨DNA测序、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等前沿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识别并优化作物中影响产量、抗病性、营养价值和环境适应性的关键基因。这并非是列举某个品种的基因改良,而是阐释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如何改变育种逻辑,如何加速新品种的开发周期,以及其在伦理和法规层面面临的讨论。 生物技术的多重奏: 除了基因组学,我们还将深入了解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组织培养等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我们将解释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科学家创造出具有特定优势的种子,例如抵抗病虫害、耐旱、耐盐碱,或是能够产生更高营养成分的作物。本书的重点在于理解这些生物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潜在的应用前景,而非推介具体生物技术产物的商品名称。 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赋能: 农业不再是凭经验的劳作,而是日益走向数据驱动的决策。我们将介绍遥感技术、物联网(IoT)传感器、无人机等如何收集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状态的实时数据。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精准施肥、灌溉、病虫害预警,甚至预测产量,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农业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和技术框架,而非某个智能农业管理平台的具体操作。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未来 生态农业的绿色哲学: 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我们必须回归生态平衡的根本。本书将探讨有机农业、再生农业、保护性耕作等理念,理解它们如何通过改善土壤健康、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化学投入,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我们将分析这些方法论如何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性,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耕作基础。 气候适应性农业的战略: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干旱、洪涝等,对全球农业生产构成了严峻挑战。我们将研究如何通过选育耐逆境的作物品种(但不是具体介绍品种),以及发展适应性强的耕作模式,来增强农业系统的韧性。内容将侧重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策略,例如抗旱品种选育的原则、水分管理的新技术等,而非罗列某个地区用于抵御干旱的特定品种。 循环经济与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水、能源是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发展农牧结合、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例如,我们将探讨如何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如何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能源或饲料,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闭环。 第三部分:变革的实践与展望 智慧农场的诞生与演进: 从土地到餐桌,现代农业的供应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我们将描绘智慧农场的图景,包括自动化农机、精准灌溉系统、作物生长监测平台等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这部分将关注智慧农业整体框架的构建与发展趋势,而非介绍某个具体的智能农机设备。 农业政策与社会责任: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社会的参与。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农业科技研发、品种保护、环境保护、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农民之间的合作模式。同时,也将探讨农业如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例如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 未来的农田: 展望未来,我们将思考垂直农业、都市农业、太空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的潜力,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对农田的认知,以及如何为解决未来的食物供给问题提供新的可能。这将是对农业科技未来发展方向的猜想与探索,而非具体的某个技术或项目介绍。 这本书将为您提供一个认识现代农业全貌的宏大视角。它将帮助您理解,为什么新的作物技术如此重要,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又将如何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将激发您对农业未来的思考,以及对那片承载希望的土地的全新认识。无论您是农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还是对食物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充满好奇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这本书,是通往丰饶未来的钥匙,是解锁无限可能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记载的内容,让我对现代“种业”的复杂性和战略价值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以往总觉得品种更新换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读完之后才明白,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耗费数十年心血,在田间地头与自然规律搏斗的结果。作者非常擅长叙事,他将那些晦涩难懂的遗传学原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品种故事”之中——比如某个抗旱品种的诞生,背后是攻克了哪些关键基因位点,又经历了多少次极端天气下的田间观察。语言风格上,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历史回顾和前瞻性展望的结合体,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科学力量”的敬畏。读完后,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将种子安全提到如此高度,这已经不仅仅是粮食产量问题,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心里还有点忐忑,毕竟我对“林业”这块的了解相对薄弱。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处理农业与林业交叉领域时,展现了极高的驾驭能力。它并未局限于我们日常餐桌上的主粮,而是将视野拓展到了经济林木和生态修复树种的基因改良上。书中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精准的遗传改良,让林木生长更快、木材品质更优良,同时还能增强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生态固碳能力。不同于某些偏重理论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分析,也有微观的基因标记辅助选择的具体流程图解。特别是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背景下的新品种战略布局,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图。这本书不仅适合农业专业人士,对于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科普读物,而是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注意力去理解其内在逻辑。作者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再到市场推广的完整链条。我个人认为,它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地方特色品种保护与创新”的论述。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如何不丢失那些在特定小气候下形成的宝贵遗传资源,作者给出了非常审慎且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古老作物品种,书中不仅描述了它们的优良特性,还探讨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复壮”的可能性,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可能带来的遗传多样性丧失。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图表清晰,对于需要撰写行业分析报告或者进行相关项目立项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必备书。

评分

这本农业科技领域的著作,我最近才读完,感受颇深。它并非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非常贴近实际生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种子改良和品种选育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取得的辉煌成就。作者显然是深谙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行文间流露出对培育出更具抗逆性、更高产量的作物品种的那种执着与专业。书中详细阐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传统育种流程中,极大地缩短了新品种的研发周期,同时也关注到了不同地域生态环境对特定品种适应性的影响。我尤其欣赏它对育种伦理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探讨,这在当前全球农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整体阅读下来,感觉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农艺专家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谈,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靠科技吃饭”这一理念的全新理解。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覆盖面广度令人赞叹。它巧妙地平衡了“硬核”的科研细节和“软性”的政策解读。当我读到关于水稻、小麦这些大宗作物品种迭代时,我能感受到那种紧迫感,因为全球人口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双重挑战。但有趣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对一些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开发案例的分析,比如高附加值药用植物的标准化种植。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回避育种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反而将这些“弯路”也当作宝贵的经验来分享。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真诚,少了一些官方报告的腔调,多了一些科研工作者的朴实与智慧。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立足本土,放眼全球视野的、对中国种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度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