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媲美達文西和雷諾茲,影響了近百年繪畫者的藝術啟蒙經典!
?全球發行中文版!
?水彩名家簡忠威 審定推薦?專文解說
每個人心裡都住了一位藝術家,
若沒有這些內心藝術家,世界將會停滯不前
──從技法到心法,寫給所有藝術學子的美學手札──
真正理解藝術就會知道,藝術其實是每個人平常都會涉及的領域。
藝術,說穿了,就跟把任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有關。
唯有讓藝術精神進入人們的生活,讓藝術不是生活附屬品,
而是每個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才得以彰顯藝術的偉大。
羅伯特.亨萊,美國藝術家暨藝術教育家。深信藝術與生活密切相關,也與每個人相關。為人所知的事蹟是,帶領「八人畫派」(The Eight)這群寫實主義畫家,開創「垃圾桶畫派」(Ashcan School)。以都市日常生活的習俗為題材,將視角移轉到各社會階層,反映了一個「真實的美國」。對於美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體現了美國藝術的獨立性與創新性。
這位充滿熱情、在藝術指導上天賦過人的老師,他所提倡的藝術理念,啟發了不計其數的知名畫家。他心懷偉大願景,帶領藝術學子認識法國畫壇、卻提醒學生要有藝術家的自重、努力發現自我、別害怕擁有個人觀點與風格。並集結有限資源,舉辦美國獨立畫展,給年輕的獨立藝術家有機會公開展示畫作,不再受官方掌控限制。在那個年輕藝術家四處碰壁的時代,亨萊所爭取的藝術自由,可謂是美國畫壇的一大進步。
而他對學生常的要求與提醒就是:以藝術是作為盡情生活的工具。畫出你的感覺,畫出你心中所見,畫出你所認定的真實──讓創作「引起世界的騷動」!
我想談論的是美與快樂
欣賞生活的美好並不容易
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盡情生活,活出自我
本書收錄羅伯特?亨萊的隨筆文稿、信箋片段,以及與學生的對談語錄。完整呈現亨萊對藝術的教學脈絡,主題涵蓋繪畫創作的概念與技法,一般藝術研究與藝術鑑賞。處處可見亨萊寶貴的專業建言與智慧見解。
?本書集結書信與隨筆分為五部,全方位洞悉「藝術精神」──
。美,始於感動|美無法複製,卻無所不在。美就是觀看者心中的愉悅感。
。技法,始於觀看|先回應自己的主題與感動,忘記技法存在,自然綻放光芒。
。藝術,始於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真理,以藝術作為盡情生活的工具。
。風格,始於找到自我|大膽探索、勇於冒險,當一個真正的學生。你可以跟自己學到更多!
。大師,始於自我學習|善用天賦,全心投入。欲成就大師者,以善用本身所有為先。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对“港台原版进口”这个标签是抱有一点点怀疑的,担心是不是印刷质量或者翻译质量会有瑕疵。但当我翻开后,那种扑面而来的纸张质感和清晰的排版立刻打消了我的疑虑。这哪里是普通的进口书,简直就是艺术品本身。装帧设计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磨砂的封面处理,握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视的感觉。内容上,它突破了以往许多艺术哲学书籍那种过于抽象的讨论,转而深入到对具体艺术现象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形式与内容”关系时所采取的辩证手法。他没有武断地宣称哪一方更重要,而是通过大量历史案例,论证了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比如,书中对比了巴洛克时期和现代主义作品中对“时间性”的处理,展示了不同的形式语言是如何承载和表达了特定的时代精神。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艺术史基础,但即便是对此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作者清晰的逻辑线索所吸引。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能将宏观的哲学思考,落实到微观的艺术技巧分析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对接,读完后你会觉得自己的艺术词汇量和分析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思辨之旅。我通常阅读哲学书籍会比较依赖批注和做笔记,但对《艺术精神(精)》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很少做大段的标记,不是因为它不值得标记,而是因为它整体的行文流畅度极高,逻辑链条紧密得让人不忍心去打断它。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且富有韵律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难以言喻的艺术体验时,他总能找到那个最精准、最贴切的比喻。比如,当他试图捕捉“瞬间性”在绘画中是如何被凝固时,他引用了一段关于音乐休止符的描述,这种跨媒介的类比,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即“审美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更是关于我们如何通过审美活动来构建意义、理解世界的。书中对于“风格”的探讨尤为精彩,作者挑战了那种将风格视为僵化标签的观点,认为风格更像是一种不断流变、自我否定的生命力。这本书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掌握”的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为你提供新的洞见。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美学和文化研究的读者,我对市面上许多打着“深刻”旗号的理论著作感到有些疲劳,它们往往停留在概念的自我循环上。然而,《艺术精神(精)》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和批判力。它并没有回避当代艺术带来的挑战,反而将其视为思考“艺术精神”本质的绝佳契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原创性”与“挪用”这一现代悖论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简单地谴责挪用行为,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创作行为都必然带有回响和引用的性质,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通过自身的“精神性”介入,赋予这些引用以新的生命力。这种不走捷径、直面复杂性的态度,使得全书的论证显得尤为扎实可信。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作者既是引导者,也是一个敢于挑战既有观念的同伴。对于那些在艺术创作或理论研究中感到迷茫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精神”力量,在于持续的质疑与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尤其是对那些涉及大量艺术作品插图的章节处理,达到了令人赞叹的水准。色彩的还原度和细节的清晰度,完全配得上它所探讨的“精”这个字。从内容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中心,层层递进,将不同领域的艺术理论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反思性提问”,这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把钥匙,引导读者将书中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熟悉的其他艺术形式,比如建筑、电影或者数字媒体。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并不在于它提出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全新理论,而在于它系统、全面且极具洞察力地梳理了“艺术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体现与演变,为我们理解艺术的恒久价值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哲学基石。对于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艺术鉴赏和理论素养的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艺术精神(精)》绝对是近些年来我读过的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哲学类书籍之一了。初捧此书,我本以为又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毕竟“艺术精神”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学院派的架势。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巧妙,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入艺术创造的核心地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灵光”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不再仅仅停留在瓦尔特·本雅明的经典论述上,而是结合了当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探讨在高度复制化的时代,艺术作品如何依然能够保有其独一无二的“在场感”。特别是书中关于观众参与性的讨论,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述了观者与作品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那种瞬间被作品“攫取”的震撼体验,远非书本上的文字能完全传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闭目回想自己过去看过的那些令我震撼的展览或表演,发现自己对这些体验的理解深度瞬间被拔高了一个层次。对于那些渴望从纯粹的艺术欣赏跨越到深刻理解艺术本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工具,它教会你如何“看”,如何“感受”,而不仅仅是“知道”。它对“创作”与“接受”之间辩证关系的梳理,更是精准到位,让人拍案叫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