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愿说净土法门(上下册)
原价:126.00元
作者:释大愿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802545991
字数:930000
页码:全两册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280kg
编辑推荐
大愿法师为我国年轻一代佛教界高僧,原籍湖南,1971年出生。1988年就读于湖南财经学院,其间接触到佛学文化,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去麓山寺礼佛,在礼拜千手观音时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感应,自感机缘成熟,于1990年8月依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于南台寺宝昙大和尚得戒,于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得法;1991年进入福建佛学院学习,期间亲近当代高僧清定上师。毕业后诸方参学讲法……这本《大愿说净土法门(上下)》由其讲述。
内容提要
《大愿说净土法门(上下)》分为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等内容。
目录
上册
 回归生命的故乡《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学记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迦陵仙音《佛说观无量寿经》学记
 第一讲
 净土法门的殊胜
 五重玄义
 第二讲
 译者
 序分
 第三讲
 正宗分
 第四至十讲
 流通分
 阿弥陀佛睡光明法
下册
 华藏遍吉《普贤行愿品》学记
 第一讲
 五重玄义
 结前起后——序分
 第二讲
 正宗分
 礼敬诸佛愿
 称赞如来愿
 第三讲
 广修供养愿
 忏悔业障愿
 第四讲
 随喜功德愿
 请转法轮愿
 第五讲
 请佛住世愿
 常随佛学愿
 恒顺众生愿
 第六讲
 普皆回向愿
 第七讲
 结益令知
 显经胜德
 偈颂
 第八讲
 第九讲
 流通分
 净土奥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学记
 第一讲
 一、《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的殊胜
 二、总说经文
 三、解经题
 四、正释经文
 第二讲
 第三讲
 《往生极乐愿文》略讲
 一、开篇
 二、阿弥陀佛睡光明法的观修方法
 三、略释《往生极乐愿文》
 (一)迎请阿弥陀佛和圣眷属(六偈)
 (二)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
 (三)求生极乐十二大愿
 (四)以偈颂归纳十二愿
 (五)结语
 股若为导净士为归
 第一讲怎样成就明白的心
 一、念佛就是当下开佛知见,具足四缘以真如熏无明
 二、念佛就是当下成就般若入不二门
 三、以念佛来消除恐惧心,真正无有恐怖就能不起人我执法我执
 四、以浮石寺的公案来说明,要将感情升华为慈悲,
 放下情执出轮回
 五、净土法门有五种不可思议
 第二讲怎样成就清净心
 一、以《观经》的教起因缘说明娑婆是苦,要修净业三福
 二、修四种共同前行来成就清净心
 三、在一切因缘中都要觉醒,提起佛号
 尾声:以三生石公案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
作者介绍
大愿法师,1971年9月出生于湖南益阳,自1990年8月起,先后于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南台寺宝昙大和尚座下得戒、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座下得法。1991年9月进入福建佛学院学习,期间亲近当代高僧清定上师。之后诸方参学、讲法,曾任广东南华寺佛学院教务长。大愿法师现任广东四会六祖禅寺等多家寺院方丈,兼任暨南大学中印文化研究所顾问兼研究员、广东省禅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省茂名市佛教协会会长、政协委员、广东省肇庆市人大代表、湖南怀化市佛教协会会长,荣获广东四会市荣誉市民称号。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内在的节奏感和强大的内在张力。尽管内容是偏向思辨和教义的探讨,但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和修行者的故事,这些穿插进来的人和事,如同在平直的叙述中加入了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有效地避免了纯理论带来的枯燥感。特别是上下册的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上册似乎是构建基础框架和解释“是什么”,而下册则更侧重于“怎么做”和“为什么会这样”,这种递进式的结构安排,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和求知欲。你不会觉得它是一个生硬的知识集合体,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对话,引导着你一步步深入探索事物的本源。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旧书架时,偶然翻到了这套书,才意识到自己对其中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我记得当时刚开始接触佛学时,总觉得很多理论听起来玄之又玄,难以落地。然而,这套书的叙事方式却非常贴近生活,它没有一味地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推导,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深入浅出。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人文关怀,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在耳边轻声点拨,而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特别是对于因果轮回的论述,它不是那种教条式的灌输,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以被理性审视的内在体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之感。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手感温润,不是那种廉价的亮光纸,翻起来很舒服,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装订得也很结实,可以平铺在桌面上,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经论类书籍来说非常重要,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书中的版式设计也颇为考究,字体选择恰到好处,大小适中,段落间留白得当,使得整个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和愉悦。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良好的物理质感往往是坚持读下去的第一步,这套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提供了极佳的阅读载体,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味。光是看着书架上摆着这两本厚实的典籍,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心灵休憩之所。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套书之初是抱着一种“姑且一试”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关于这类主题的书籍汗牛充栋,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流于表面或过度神化。然而,这套书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学识深度和广度。它显然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建立在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扎实研究之上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旁征博引时,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考证,这使得书中的论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不仅仅是在阐述一个法门,更是在构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解释了我们身处这个娑婆世界的本质,以及如何超越这种局限性。对于那些对佛教义理有较高探究欲望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幅精细而全面的知识地图,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我欣赏这套书对个体生命经验的尊重和关照。它没有强求读者必须达到某种高不可攀的境界,而是更强调在当下的、有限的生命体验中,如何通过正确的认识和修持,来转化内心的苦恼与迷茫。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悲悯情怀,让人感觉到一种温暖的力量,而不是冰冷的教条。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迷失、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精神支柱的人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心灵港湾。它不是解决你所有外部问题的万灵药,但它绝对是提供给你一套强大工具箱,让你能够以更清醒、更有智慧的眼光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故与挑战,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在安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