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本是靠前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靠前篇是子学时代,第二篇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中国哲学目前:作为一名对古代文人生活颇有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描绘思想家的生平时,总能穿插一些极富画面感的细节。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只关注思想的逻辑推演,而是将哲学家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洪流之中。比如,在描述魏晋玄学的兴起时,书中对于竹林七贤那种在政治高压下追求个体精神自由、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描绘,真是引人入胜。那种对生命本体的追问,与他们对世俗的疏离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代悲剧美学。这种“带着温度”的叙事方式,让那些遥远的古代人物仿佛重新拥有了血肉,他们的思想挣扎也变得无比真实可感,极大地激发了我去探究他们那些原始文本的兴趣,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种极好的导读作用。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的叙述非常流畅,仿佛在娓娓道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漫游。尤其是在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时,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字面解读,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对思想形态的塑造作用,这一点非常到位。比如,他对宋明理学的探讨,不仅仅是介绍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对立,更巧妙地将这些学说置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考察,让人清晰地看到了思想是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说教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在灯下分享他毕生的研究心得,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哲的敬意和对传统智慧的深刻体悟。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哲学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路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拿到这套书时,我对它能否真正“讲清楚”中国哲学的复杂脉络是抱有疑虑的。毕竟,数千年的思想遗产,想要浓缩在有限的篇幅内而不失其精髓,谈何容易?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道家”和“法家”之间那种微妙的张力与互动关系的梳理。作者没有将它们简单地视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展现了两者如何在治国方略中相互渗透、彼此制衡的动态过程。比如,在探讨秦朝的统一与短期速亡时,书中对法家集权思想的过度推行及其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修正下的必要性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这种辩证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对古代政治哲学思考深度的理解,不再是黑白分明的标签化处理,而是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思想系统。
评分读完这套书,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国哲学“内圣外王”这一核心关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非常善于从不同学派的论述中,提炼出它们对于“如何做一个完善的个体”和“如何治理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两个永恒命题的回应。尤其在比较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过程时,那种不同哲学体系之间的碰撞、融合与再创造,展现了中国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书中清晰地阐释了禅宗是如何巧妙地将印度哲学的思辨与中国传统的直觉体悟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既超越又入世的独特智慧。这种对跨文化思想交流的洞察力,远超一般的通史叙述,让人感受到中国哲学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持续的对话中成长的。
评分整体来看,这套书的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称奇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产生争议或解释多样的流派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会呈现不同学派或后世学者对此问题的不同解读,并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哪种解释更具说服力。这种开放式的引导,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它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在搭建一个思考的脚手架,让读者得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无论是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还是作为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了解的参考读物,这套书都称得上是近年来的上乘之作,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定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