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级宏观经济学
:35.00元
作者:袁志刚 ,何樟勇,宋铮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040297270
字数:460000
页码:3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级宏观经济学》为高等学校西方经济学课程系列教材。全书从微观基础出发来阐释宏观经济学问题。全书共分十六章,七个附录。在《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前十一章中,先从静态代表人模型着手,向读者展示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如何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得到具体运用的;然后,通过对两期、三期动态模型的介绍,让读者掌握处理简单的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后,在前面这些模型的基础上,介绍无限期动态模型,并以这一模型为范本对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展开分析。在余下的章节中,对经济周期、消费、投资、货币和失业五个宏观经济专题进行专门的分析和介绍。
《高级宏观经济学》每一章都配有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和习题,是一本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同时也适合作为从事经济学研究的T作者阅读的参考读本。
目录
第1章 简介
1.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
1.2 宏观经济模型的特征、基本层次与内在联系
1.3 本教材的特色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第2章 单期代表人模型
2.1 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
2.2 行为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习题
第3章 两期动态模型
3.1 纯交换的两期动态模型
3.2 考虑资本的两期动态模型
3.3 考虑资本和劳动的两期竞争均衡模型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习题
第4章 三期动态模型
4.1 决策环境:偏好、技术与禀赋
4.2 计划优
4.3 一个例子:吃蛋糕问题
习题
第5章 无限期动态模型
5.1 决策环境:偏好、技术、禀赋与资源约束
5.2 动态规划简介
5.3 计划经济下的优
5.4 分散经济下的优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习题
第6章 索洛增长模型
6.1 离散时间的索洛增长模型
6.2 连续时间的索洛增长模型
6.3 索洛增长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
6.4 索洛增长模型的经验应用
6.5 索洛模型与经济增长的中心问题
6.6 环境与经济增长问题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习题
第7章 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8章 代际交叠模型
第9章 内生增长理论I:AK模型
第10章 内生增长理论Ⅱ:人力资本模型
第11章内生增长理论Ⅲ: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第12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13章 消费
第14章 投资
第15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
第16章 失业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何樟勇,浙江淳安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1991年就读于杭州师范学院政经系。1995年考入原杭州大学金融与经贸学院,师从罗卫东教授攻读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师从袁志刚教授攻读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2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经济政策实践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真正连接理论与现实的书。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发现。它并没有满足于陈列枯燥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各种宏观经济理论置于真实的政策制定场景中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抽象的泰勒规则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各种制约和权衡,以及为什么央行决策者有时会选择偏离最优路径。同样,关于财政赤字和国家债务的分析,也并非停留在简单的静态模型,而是探讨了动态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以及不同债务管理策略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政策无效性命题”的讨论,它不仅解释了理论上的证明,更关键的是,它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在现实中,即使理论上某些政策可能无效,但政府依然会尝试使用它们,这背后是怎样的政治经济考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看到宏观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学科,更是一门关乎国家命运和民生福祉的实践艺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些财经新闻里出现的各种政策调整,有了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觉得,宏观经济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尝试解释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现象,比如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的起起伏伏。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用高高在上的理论来俯视现实,而是用严谨的分析来回应现实的疑问。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治理”那一章,它不仅仅讲解了货币数量论,还深入探讨了成本推动、预期驱动以及结构性因素在通胀形成中的作用,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比如70年代的滞胀和近年的高通胀,其对比分析非常有启发性。同样,在解释失业问题时,书中区分了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并探讨了不同类型失业的经济影响和政策应对,这让我对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还引入了“非市场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局限性”等话题,这些都是我之前接触宏观经济学时很少注意到的,但它们恰恰是理解整个经济图景不可或缺的部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经济”这两个字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概念堆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动态演进的整体。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能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收信息。这本《高级宏观经济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在阐述经典模型的同时,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不断地引入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更复杂的分析工具。我记得在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部分,书中对内生增长模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让我理解了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制度环境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这比我之前接触到的传统增长模型要深入得多。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在讨论“金融危机”和“资产泡沫”时,不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外生冲击,而是将其内化到宏观经济的动态模型中,探讨了金融摩擦、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如何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不稳定。这种将金融部门的复杂性融入整体宏观分析的尝试,是我之前很少见到的。它让我看到了宏观经济学在不断演进,在试图更好地解释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经济现象。这本书的挑战性在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同时,它也提供了足够的引导,让你能够一步步攀登理论的高峰。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那种能让你在深夜里默默惊叹,“原来是这样!”的著作。我以前总觉得宏观经济学的模型像是隔靴搔痒,总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尤其是当涉及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真正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时。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点石成金,它不是简单罗列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个理论模型背后的逻辑和假设,并且非常巧妙地联系了现实世界的案例。我记得其中关于IS-LM模型在新古典和新凯恩斯派解释下的差异,简直让我豁然开朗。原本觉得抽象的“预期”因素,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生动的生命力,理解了预期如何影响消费、投资,乃至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且,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展现了一种尊重和审视的态度,让你有机会在各种理论之间进行比较和辨析。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那些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争议和未解之谜,反而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概念的学生,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分析、去预测宏观经济的走向了。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智力探险。我一直对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感到有些困惑,总觉得它把个体和集体行为的预测能力看得过于强大了。这本书对这一革命的介绍,以及后续的批判和发展,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没有简单地否定理性预期,而是指出了其局限性,并引入了“有限理性”和“适应性预期”等概念,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最优经济周期理论”的讨论,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看似随机的经济波动,并思考它们背后是否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均衡机制。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全球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时,引入了国际贸易模型和国际金融模型,分析了资本流动、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政策协调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全球经济的格局。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宏观经济学早已不再是封闭的国内经济学,而是必须关注跨国互动和全球性挑战。总而言之,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让我能够将目光从单一国家投向整个世界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