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历代兵制(中华兵书经典丛书) | 作者 | 史丽君 评注 |
| 定价 | 19.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26617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150000 | 页码 | 284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历代兵制》是我国古代首部兵制史专著,也是一部兵制通史。全书按照朝代顺序,记述自西周迄北宋的兵制。对西周的乡遂井田兵农合一制,汉代的京师兵(南北军)、地方兵(轻车、骑士等),隋、唐的府兵,唐代的禁军,北宋的禁军、厢兵、蕃兵,都作了具体阐述;对兵制的继承、发展也有所论述。内容兼及历代兵员征集办法(征发或招募),兵役、徭役情况,军功爵赏,兵员数额,军费开支,战争状况等。是研究我国历代兵制的重要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 陈傅良(1137-1203),南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字君举,号止斋。陈傅良一生讲学培养人才,为官爱惜民力,治学著述颇丰。有《止斋文集》五十二卷(第五十二卷为附录)、《春秋后传》十二卷、《建隆编》一卷(即《进读艺祖皇帝实录》)、《历代兵制》八卷传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左传》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国古代的兵书卷帙浩繁,内容也非常丰富,以《孙子兵法》为首的“武经七书”,以及《百战奇法》、《纪效新书》等经典之作更是代不乏陈。中国古代兵书不仅讲论战争指导原则、战法战术、军队管理、军事训练、兵器技击等军事内容,更涉及经济、外交、文化治国方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反映出古人的智慧,具有深厚的军事价值、史学价值甚至文学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兵书经典”书系,介绍中国古代经典兵书,意在使当代读者正确认识中国军事思想与技术的渊源、成就与影响。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完全没有历史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厢禁”、“强弩手”、“合变”等,如果读者不提前查阅相关解释,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不过,这同时也说明了作者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稀释内容的深度,而是坚持了其应有的学术水准。我个人是通过结合一些古代军事地图和图册来辅助阅读的,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某些地域性兵种的战略部署意义。尤其是涉及到战术配合和阵法演变的部分,如果能配上几张示意图,那就更完美了,虽然目前版本可能受限于篇幅或版权问题,但在阅读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勾勒出作者描述的战斗队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读者主动思考和参与到历史的重建过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棒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摸上去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那种,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封面上的设计元素,像是古老的青铜器纹饰和书法字体,都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古代战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这样一部内容精深的学术著作,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迫。我特意留意了一下目录页,那结构清晰的层次感,预示着内部内容的梳理必然是经过精心擘画的,这对于初次接触兵制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能让人快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知识框架。在细节上,比如页眉的校对标记和章节的起止页码处理,都体现出了出版社在制作精品书籍上的用心良苦,这绝不是随便印刷几张纸装订起来的普通读物能比拟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是收藏家案头上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光是翻阅和把玩,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方——湖北新华书店,在这次的丛书发行中,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化责任感。我收集了这套“中华兵书经典丛书”中的其他几本,它们的装帧风格和学术水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系列。能将这些冷门但极具价值的史料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出版,实属不易。这不仅是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从物流和包装来看,书店的处理也十分到位,收到时外包装完好无损,内里的塑封也十分严密,看得出他们对图书的爱惜程度。这种对经典文化产品的尊重,值得所有热爱历史的读者点赞。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军队制度的书籍,更像是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军事智慧与现代研究者的桥梁,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在军事思想上的绵延不绝和博大精深。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古代的军事编制如何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战术需求,这本书的理论框架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深层次地剖析了不同朝代在进行兵制改革时所面临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压力。比如,它对北宋“更戍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辨析,不再是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从后勤补给、士卒的职业化程度以及地方藩镇的权力制衡等多个维度进行了交叉分析,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募兵制演变的部分,作者似乎捕捉到了从“募兵养廉”到“兵为将有”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微妙心理变化,这不是单纯的制度分析,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与忠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它对地方厢军和卫所制度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央集权在军事动员上的得与失,其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洞察力。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宏大的战争叙事不太感兴趣,我更偏爱那些关于“如何组织军队”的微观细节。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对古代军阶、粮草的转运系统以及兵器制作的标准化流程都有涉及。比如,它详细描述了唐代“府兵制”下,士卒如何自行携带大部分装备,以及这种模式在长期边疆驻防中如何逐渐瓦解,甚至延伸到了对士兵个人经济状况的描述,这简直是把历史的毛细血管都给摸出来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副古代军营的立体图景:士兵们如何训练、如何点名、他们的日常伙食标准是什么?这本书提供的资料,让我能够跳出纯粹的政治史叙事,进入到更具烟火气的、关于“人”如何支撑起庞大军事机器的层面。这种对制度背后运作细节的关注,使得原本干巴巴的兵制描述,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仿佛能嗅到古代军营里泥土和汗水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