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诗
  • 三百首
  • 中华国学
  • 经典诗词
  • 诗词文论
  • 传统文化
  • 文化经典
  • 古诗词
  • 文学
  • 启蒙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阔步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44
商品编码:26609236822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唐诗三百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诗词文论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清)蘅塘退士 ,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44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人,只要会写字,基本都会背诵几首唐诗。唐诗是中国文化中较形象、较深邃、较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唐诗对我们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骨髓,流淌在了我们的血液中。唐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诗意,中国人在它的熏陶中,变得温文尔雅,变得心平气和,变得充满智慧。

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以诗人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唐代诗歌的精华。所选诗作,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其中包括唐诗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其体裁和题材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社会生活等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了全貌,能够帮助读者体会唐诗的深层内涵。

目录


作者介绍


蘅塘居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文摘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时期曾任尚书丞相,后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诗风清雅的文学家。他为官秉公尽职,选贤任能,直言敢谏,从不趋炎附势,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语言简练质朴,寄托远大的人生理想,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之风。
  感遇二首
  张九龄
  一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②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③,闻风坐④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⑤折。
  【注释】
  ①葳蕤:指草木枝繁叶茂的样子。
  ②自尔:自然地。
  ③林栖者:栖居在山林的隐士。
  ④坐:因为。
  ⑤美人:指理想中的志同道合之人。
  【解析】
  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写于遭谗被贬谪之后的。诗人以花木自喻,表达了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诗一开始,就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总结,显示出欣欣向荣的生机。“林栖者”特指与兰桂一样高洁的隐逸之士,他们由于闻到花的芳香而产生喜爱之情。后诗人点出本诗的主旨: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和兰桂一样,洁身自好而不谄媚于小人去博得功名,追求富贵。
  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①地气暖,自有岁寒②心。
  可以荐③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岂伊:犹岂,难道。
  ②岁寒:比喻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乱世中坚贞不屈的节操。
  ③荐:进献。
  【解析】
  这首诗平淡而浑成,以橘喻己节操。诗的开头两句,托物言志,充满了对橘的赞颂之意。三四句说明橘的高贵是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五六句写这样的嘉树佳果,本来应该推荐为嘉宾的,怎奈山水阻隔,无法实现。七八句慨叹桃树和李树深受重视,丹橘却一直受冷遇。然而桃李献媚之时,丹橘始终保持自己的高尚节操,这也正是难能可贵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人(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幼时随父迁至昌隆。二十五岁离开蜀地,长期漫游。天宝初年,供奉翰林,后受谗毁,离开长安。“安史之乱”时期曾为永王李璘幕下,乱平后受牵连而流放夜郎,中途幸遇天下大赦。李白从民间和神话传说中吸取了大量养料和素材,其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绚烂,语言流畅,音律和谐多变。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①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②。
  绿竹入幽径,青萝③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④。
  长歌吟松风⑤,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⑥。
  【注释】
  ①碧山:即“终南山”,同指秦岭,在今西安市南。
  ②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③青萝:指攀附在树枝上并且垂下来的藤蔓。
  ④挥:举杯。
  ⑤松风:古乐府琴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入松林的意思。
  ⑥忘机:忘记世俗的心机,不求富贵虚名。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全诗描绘了苍茫暮色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赞慕之情。“苍苍横翠微”,传神地描绘出曲径蜿蜒、草木幽深、山色迷蒙的林间晚景。“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表现出田家庭园的恬静。诗人和斛斯山人畅谈言欢,行路的困倦劳累被一扫而光。酒醉酣畅之际,诗人不禁放声长歌,直到夜色阑珊,天空中的星星渐渐疏落。后,从美酒共挥,“陶然共忘机”,表露了诗人与山人心有灵犀、乐而忘忧、淡泊名利的洒脱情怀。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①影,行乐须及春②。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③邈云汉④。
  【注释】
  ①将:和的意思。
  ②及春: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候。
  ③相期:相约。
  ④云汉:天河,泛指天空。
  【解析】
  《月下独酌》组诗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它由四首诗组成,本诗为首,也是流传广的一首。全诗从独酌的孤独写到与月光、影子三人共饮的尽兴;再到分离的悲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知音难觅的悲凉和孤独之感,同时也体现了旷达豪放的情怀,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独特风格。
  春思
  李白
  燕①草如碧丝,秦②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③?
  【注释】
  ①燕:指燕地,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系诗中征人所在的地方。
  ②秦:指秦地,今陕西一带。诗中思妇居住的地方。
  ③罗帏:丝织的窗帐。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五言诗。开头两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通过相隔甚远的燕秦两地的春色之景,写出了独处秦地的思妇因景生情,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丈夫,希望他能早日归来的心境。三四句因头两句而发,利用反常写法,所思之人还归时,思妇非但没有表现喜悦,反而断肠。五六句,以春风掀动罗帐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的忠贞不贰和对未归丈夫的殷切思念。全诗以情寄景,耐人寻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他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其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担任过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职,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他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繁华到极点的盛唐王朝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沉郁顿挫,常以叙事入诗,语言精练,饱含他对国运的关注,对民生疾苦的关怀,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
  杜甫
  岱宗①夫②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③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④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岱,泰山别称。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
  ②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③造化:指大自然。
  ④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指极力张大眼睛的样子。

  ……

序言


前言
  “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四库全书总目》如是云,故前人尽言“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代历国二百九十年,是诗歌的壮盛期,其间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盛景空前。这座艺术高峰并非平地而起,而是根植于前几代肥沃的文化土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这是唐诗发展的现实原因。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促成南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展开,为文学艺术的嬗变注入了新鲜活力。
  唐诗如一颗珍珠,在这样的历史扇贝中孕育而生,绽放出夺目光彩。它以一种无比宽厚的姿态,浩然地包容着每一种情怀,任何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慰藉:如果你拥有爱国爱家的壮志情怀,你定会从杜甫、岑参的诗中找到共鸣;如果你伤四时之转瞬、哀时光之易逝,刘希夷、张若虚恐怕是你的知音;你若有着洒脱爱自由的真性情,那么李白的诗会让你读罢为之拍案;你若是远走他乡的孤单游子,那便有了王勃、张籍这样的天涯知己;你若厌倦俗世的纷扰与争夺,王维、寒山的茶与诗你一定要品一品;你若是至情至性,对过往的沧桑充满感激,渴望一次次踏上新的旅程,那么刘长卿、陈子昂的诗会让你的身心一直在路上。
  《唐诗三百首》由蘅塘退士所编选,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解析,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
  原序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篇验之。
  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题


千古风韵,诗意绵长:中华古典诗词的璀璨星河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为璀璨夺目的瑰宝之一。它以精炼的语言,饱含的情感,勾勒出历史的变迁,描绘出山河的壮丽,抒发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而唐诗,更是中华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是后世诗人学习、传承、创新的不竭源泉。 为何我们如此迷恋唐诗? 唐朝,一个气象万千、兼容并蓄的时代,孕育了无数诗歌巨匠,创作出数量庞大、风格各异、意境深远的诗篇。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每一个名字,每一首诗,都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流淌着民族的情感。 唐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它关怀家国兴衰,体恤民生疾苦,歌颂自然之美,探讨人生哲理。在那些或豪迈激昂,或婉约低回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盛世的繁华,也看到了乱世的悲凉;看到了文人雅士的逍遥,也看到了普通百姓的辛酸。唐诗,是唐朝的一面镜子,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智慧的生动写照。 诗词的传承,文化的脉动 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汉赋的华丽,直至唐诗的成熟与辉煌,诗词的演变轨迹,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段历史的回响,一种情感的共鸣。 诗词的传承,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精神的延续,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吟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感受到的是古人对友谊的珍视,跨越时空的界限;当我们感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体会到的是游子思乡的切切之情,无论古今,都触动着每一个在外漂泊的灵魂。诗词,以其特有的生命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中华文明的血脉得以延续。 文人精神的载体,人格魅力的展现 诗词,更是文人精神的载体。唐代文人,无论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以诗言志,以诗明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昌龄、杜牧、李商隐……这些闪耀的名字,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更是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士人。 他们的诗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针砭,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有对美的无限向往。在他们的笔下,山水草木皆有灵性,人间百态尽显真情。通过阅读他们的诗作,我们不仅能领略其艺术才华,更能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的人生态度。诗词,是文人心灵的写照,是人格修养的体现。 诗词的鉴赏,生活的艺术 诗词的欣赏,绝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升华,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当我们沉浸在那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仿佛能与千古的诗人对话,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意境的体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不仅仅是壮丽的边塞风光,更是诗人开阔胸襟与孤独情怀的写照。学会体悟诗歌中的意境,能够让我们超越眼前之景,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与哲理。 情感的共鸣: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人内心的愁绪,借由具体的意象得以释放,也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相似的情感。诗歌,是情感的共振器,让我们在陌生的文字中找到熟悉的慰藉。 哲理的启迪: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诗,以花喻人,告诫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时机。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往往含蓄而深刻,能够引发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 语言的锤炼: 唐诗以其精炼、典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成为汉语的典范。反复诵读,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语言能力,培养我们对文字的敏感度。 诗词的鉴赏,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当我们偶尔能停下脚步,翻开一卷诗集,品味几句古韵,便是对心灵的一种洗涤,一种滋养。它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超脱,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诗词的文论,智慧的结晶 除了诗歌本身,对诗歌的评论与理论研究,同样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文人对诗歌的创作、风格、格律、意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诗歌理论。 创作的指导: 诗歌理论,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和参考。例如,关于“诗言志”的讨论,强调了诗歌的思想性;关于“诗有别才”的争论,揭示了不同诗人风格的独特性。 鉴赏的钥匙: 诗歌理论,是鉴赏诗歌的有力工具。通过理解诗歌的格律、修辞手法、典故运用等,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挖掘其深层含义。 文化的梳理: 诗歌文论,是对中华诗歌发展历程的梳理与总结。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艺术的发展轨迹,更反映了不同时代文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取向。 诗词与人生,永恒的对话 古往今来,无数人因诗词而获得启迪,因诗词而获得慰藉,因诗词而丰富了人生。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感悟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找到力量;在感悟生活的美好时,我们可以借诗词来表达;在寻求精神的慰藉时,诗词总能给予我们最温暖的回响。 这,就是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它穿越时空的阻隔,连接着古今无数颗心灵。它以最简洁而又最深刻的语言,诉说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海洋,在字里行间,寻觅那份永恒的风韵,感受那份绵长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收到这本《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市面上这类书太多了。但当我翻开它,那种惊艳感是油然而生的。首先,它的选本质量真的很高,几乎收录了我心目中最经典的那些唐诗,而且整体的篇幅也足够,读起来不会觉得意犹未尽。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诗歌体裁上的均衡性,既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也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一些古体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唐诗入门读物。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注释系统。不同于一些只提供简单释义的选本,这里的注释非常详尽,而且会解释一些比较隐晦的典故和用语,对于提升阅读的深度和理解力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意象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阅读的乐趣,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文化底蕴的滋养。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被它的“精粹”二字吸引。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希望能够有一本高质量的、能够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选本。而这本《唐诗三百首》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装帧精美,纸张舒适,印刷清晰,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产品。内容方面,选诗的角度非常独到,既有大家熟知的千古名篇,也有一些被低估的佳作,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歌背景的介绍,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背景说明,就能让我对诗歌的理解跃升一个层次,感受到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集,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唐诗博物馆,让我能够徜徉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的独特魅力。这本书让我对唐诗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国古典诗歌。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不是那种物质上的重量,而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厚度。作为一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它确实做到了。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名字扑面而来: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简直就是唐代诗坛的星辰大海。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每一位诗人的简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勾勒出诗人的人生轨迹和创作风格,让你在读诗之前,就能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理解诗歌的意境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章,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但读来也受益匪浅,让我对唐诗的艺术手法、格律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诗歌的汇编,更是一扇了解唐代社会风貌、文人生活、审美情趣的窗户。每读一首诗,我都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感受盛唐的繁华与韵味。它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合理,古色古香的字体,恰到好处的留白,都让人阅读起来心旷神怡。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唐诗都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但苦于自己古文功底不够扎实,常常在阅读时感到力不从心。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唐诗三百首》,才算是真正打开了唐诗的大门。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易读性。注释非常到位,能够解决我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绝大部分疑难字词和典故问题,而且解释得也很浅显易懂,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我喜欢它收录的诗歌的广泛性,几乎涵盖了我心目中所有重要的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让我在一本读物中就能领略到唐代诗歌的丰富多彩。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并非一味地罗列诗歌,还融入了一些诗词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简练,却能点拨我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层次。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阅读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唐诗选本。

评分

这份《唐诗三百首》的选本,真的是一股清流!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觉得它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仿佛捧着的是历史的长河。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古朴又不失雅致,封面上的印花和字体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不凡。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温润细腻,印刷清晰,阅读体验极佳。我尤其喜欢的是它收录的诗歌,覆盖了唐朝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从盛唐的恢弘气势到晚唐的沉郁顿挫,都尽数囊括。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在这里以最原汁原味的面貌呈现,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诗人笔下的山水风情,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而且,这本书的注解也非常详尽,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典故都有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对古诗词了解不深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唐诗的世界,让我不再因为古文的障碍而望而却步。每次捧读,都能沉浸其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