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诗钞校注

中山诗钞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郝浴 著,王玮 校
图书标签:
  • 中山诗钞
  • 诗词
  • 宋诗
  • 校注
  • 文学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唐寅
  • 明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4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简介

  郝浴(1623-1683)直隶府定州人。号雪海,后更号复阳。清顺治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改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
  王玮,广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任教于广西大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广西地方古籍整理研究丛书》总序………………………… 梁 扬 1
    
  前言
  校注凡例
  卷一
  乐府篇
  天王麟史篇
  簪笔拱辰篇
  效薛文清公黎阳曲赠圣裔孔心一兵宪
  为李炼师歌小至阳生图
  秋夜读魏武善哉短歌诸行慷慨作歌五解
  薪尽行
  古体四言
  净慧园赈饥题额
  古体五言
  吊明蜀抚军葆一张公
  游千山登璎珞观
  罗汉洞
  金刚峰
  李龙衮侄西归赋赠
  ……
  卷二
  卷三
  卷四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一、郝浴生平
  (一)郝浴的家世及其青少年时期
  据郝浴《郝雪海先生笔记》自述,中山郝氏本出自太原姬姓。明成祖时,“自山西之洪洞一支,徙于定州旧中山国,遂失其先世之次第”。徙定州之始祖为成甫公,因卜居,世为唐城之奇连里人。“成甫公生五。五生秀。秀生虎,字西溪;生汝卿,字君邻。汝卿生维荣,字仁轩。仁轩公生恒瞻公大钫(郝浴之父)”。
  郝浴父、祖皆重视读书,诗礼传家。其祖父仁轩公(郝维荣)为诸生,性格刚决,义赡乡党,有慷慨急公之名。又常当面指人过错,疾恶如仇。郝浴父为恒瞻公(郝大钫),母为张太孺人。恒瞻公生于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正月二十二日,卒于康熙七年戊申(1668)七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有四。恒瞻公为庠生,为人机敏,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之后,事无巨细,皆能复述。顺治八年辛卯(1651)以恩贡得拔应授别驾,老年得一官又不欲仕,遂隐退。恒瞻公临终病重之时,仍令子孙日吟诗书,以陶其不尽之情。恒瞻公生有四子,长子即为郝浴。
  明天启三年癸亥(1623)二月初三,郝浴生于直隶定州唐城奇连里(即今河北省定州市北城区唐城村)。
  郝浴自幼生性机警,年少有志操,负气节。十四五岁时,即能通六籍百家之言,讲求古今治乱兴亡之故,而崇慕诸葛亮、李泌之为人。十六岁时,辄高自期许,有澄清斯世之志,曾说:“士君子生斯世,当做天下第一流人,行天下第一流事!”
  明崇祯壬午、癸未年间(1642-1643),正值明末乱世,郝浴家乡遭遇兵祸,他负母张氏至山中避乱。在避乱期间,郝浴仍读书不辍,日手《周易》一编,并时常在夜晚步行于河岸寻味义理。一次,时值寒冬,夜晚狂飙疾雪突至,他却浩然忘归。郝浴在刻苦读书之余,尤其留心世务,喜好慨慕古人,并不屑为旧俗腐儒的章句之学。
  定州郝雪海先生,自少博通诸家,日夕讲求古今治乱兴亡之故,溯流穷源,洞见根底。既谪铁岭者二十余年,益潜心圣学,始于居敬穷理,而归诸躬行心得。故其所养日邃,所发日宏。平居读史,则有《史断》;阐发《周易》《孟子》,则有《易注》《孟子解》诸书。是盖合道学、儒林为一者也。既又取先生所作诗文,而卒业焉,窥其旨,醇正而浑厚;揽其词,清润而雄畅。举凡抚时触物,跌宕感慨,皆于是乎见之,虽号为诗文专家者,未之能逮也,殆又合艺苑与儒林、道学为一者。
  ——汪琬《(中山集)序》
  郝浴(1623-1683),字冰涤,又字雪海,号复阳,直隶府定州人,因定州古为中山国,故又称郝中山。他是清代初期著名的直臣,一生命运多舛,仕宦一波三折,曾因密疏弹劾吴三桂而被谪东北二十余年,后起复原职。历两淮巡盐御史,擢左副都御史,巡抚广西。郝浴为官贤良刚正,清廉爱民,政绩卓著,同时也是文学家和理学家。其诗歌取径韩、杜,师法三唐,同时也是研究清代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宝贵文献资料。目前,学术界对郝浴及其诗歌的系统研究还比较欠缺,故笔者试以对其《中山诗钞》的校注、研读为基础,进而对郝浴的生平、思想、交游,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特色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再现郝浴诗歌的文学、文献和史料价值,并对郝浴及其作品作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二)弱冠进士初登仕途
  入清后,郝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顺治三年丙戌(1646),郝浴乡试中式,为举人,时年23岁。
  顺治六年己丑(1649)四月,郝浴参加殿试,以二甲四十三名赐进士出身,时年26岁。廷对后,郝浴慨然言道:“自吾先世遗训,必惟忠爱是属。今敢不以此身为天下衽席!”他初入仕途,即上书指陈利弊,娓娓数千字,说:“治天下,必先立纲纪。纲纪定,而后开创之规模。”言论风采,倾动一时。
  顺治七年庚寅(1650),郝浴授刑部广东司主事,兼摄浙江司郎中事。
  (三)巡按四川忤吴三桂
  顺治八年辛卯(1651)六月,郝浴改授湖广道御史。七月,奉命巡按四川。当时四川还未平定,战祸连连。一方面有刘文秀等盘踞滇、黔,川中屡遭屠戮,另一方面,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李定国等投降南明,为桂王将,据川南为患。清廷遣师讨伐,四川地方官吏大多为军前任命,一些打了胜仗的军官被任命为地方官,其中不少人素质低下,恣肆贪虐。郝浴到任之后,对这些官吏严加约束,监督教育,加强惩办残害百姓之人,带头关心民间疾苦,使将领和官吏的恶行得以收敛。针对四川民众的饥苦,他还豁免了百姓欠租若干石,罢斥不法官吏,而四川人民的困苦逐渐有所好转。
《中山诗钞校注》 内容简介 《中山诗钞校注》并非一本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项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其核心在于对一部古籍——《中山诗钞》——进行精细的辨析、整理与注释。它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致力于将一批珍贵的古代诗歌文献以最可靠、最易懂的面貌呈现于当代读者和研究者面前。本书并非创作者的诗歌集,而是对他人文学遗产的深度挖掘与守护。 一、 《中山诗钞》的文献价值与历史背景 要理解《中山诗钞校注》的意义,首先需要探究其校注对象——《中山诗钞》——的历史地位与文献价值。《中山诗钞》顾名思义,是一部收录了中山地区(大致指今河北、河南一带,历史上曾为中山国所在地)历代文人诗作的汇编。这类地方性诗歌总集,往往是研究特定区域文学史、社会风貌、思想文化乃至方言民俗的宝贵史料。 1. 区域文学的窗口: 《中山诗钞》汇集了一地之士的吟咏,能够勾勒出该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文学图谱。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风格的演变,题材的侧重,以及受到中央王朝文学思潮影响的痕迹,甚至可能发掘出许多在国家级文学史中籍籍无名,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人。它如同一个精美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山地区曾经勃发的文化生机。 2. 社会生活的剪影: 古代诗歌并非总是阳春白雪,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人生际遇。通过《中山诗钞》中的诗篇,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价值观念。无论是对战乱的悲叹、对仕途的感慨、对田园风光的描绘,还是对亲友的思念,都为我们理解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注脚。 3. 历史地理的印记: 诗歌中常常会出现对地名的提及、对风物的描摹。这些描写为研究中山地区的历史地理、地貌变迁、物产风情提供了有益的线索。《中山诗钞》中的地名、景物描写,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有助于构建更完整的区域历史图景。 4. 文献流传的挑战: 然而,大部分古代文献的流传之路并非坦途。《中山诗钞》作为一部地方性诗集,可能历经战火、散佚、年代久远、版本混杂等诸多困难。流传至今的《中山诗钞》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之间可能存在文字差异、篇章缺失、甚至是讹误。这就为阅读和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山诗钞校注》的研究目标与学术意义 《中山诗钞校注》正是为了应对上述文献流传中的挑战而诞生的。它的出现,并非增添新的文学创作,而是致力于对已有的文学遗产进行梳理和辨正,其核心目标和学术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的“正本清源”: 校注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校”。“校”即校勘,是对不同版本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异文,并根据文献学、版本学的原理,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原作,或者哪个字词的用法更加合理、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通过细致的比对,辨别字词的讹误、衍文、脱文,力求恢复《中山诗钞》最原始、最可靠的面貌。 2. 内容的“梳理清晰”: “注”即注释。古代文献的语言风格、典故用法、社会背景往往与现代读者存在隔阂。《中山诗钞校注》中的注释,旨在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文本解读。这包括: 字词解释: 解释古今异义的字词,阐明僻字、罕用字的含义。 典故溯源: 梳理诗歌中引用的典故、历史事件、神话传说,解释其出处和含义。 背景阐释: 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解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情、政治事件等。 诗学分析: 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思想内涵进行简要的解读,引导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价值。 3. 学术研究的基石: 《中山诗钞校注》的完成,意味着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研究基础。在此之前,研究者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搜集、辨别不同版本的《中山诗钞》,并自行解决其中的疑难问题。而经过系统校注的版本,可以大大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诗歌本身的文学分析、文化解读、历史考证等更深层次的研究中。 4. 文化传承的桥梁: 许多优秀的古代文献,因其语言的古奥、传播的限制,逐渐远离普通读者。《中山诗钞校注》通过白话化的注释和清晰的文本呈现,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得以“活化”,更容易被当代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它在连接古今、沟通文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桥梁角色,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的重要载体。 三、《中山诗钞校注》的体例与工作流程 一项严谨的校注工作,通常遵循一定的体例和流程,以确保其学术性和系统性。《中山诗钞校注》的编纂过程,很可能包含了以下环节: 1.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首先,需要尽可能搜集现存的《中山诗钞》各种版本,包括抄本、刻本、以及收录有《中山诗钞》的类书、文集等。对这些版本进行详细的著录,记录其来源、版本信息、发现地点等。 2. 版本比勘(校勘): 对搜集到的不同版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比对。这需要严谨细致,甚至逐页、逐行、逐字地进行核对。对于发现的差异,会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在校注正文中加以说明,注明所校定的文字来源于哪个版本,或者为何如此校定。 3. 疑难字词的考释: 在校勘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以理解的字词。校注者需要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的知识,参考相关的古代字典、词典、以及其他同时期、同类别的文献,进行深入的考证和解释。 4. 典故、事实的考证: 诗歌中引用的典故、历史事件、人物事迹,需要追根溯源,查明其出处和准确性。这可能需要查阅大量的史书、笔记、方志、乃至考古报告。 5. 诗歌艺术的解读: 在注释中,可能还会对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进行适度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6. 结构与编排: 校注的最终成果,会以一种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通常会包含: 前言/弁言: 介绍《中山诗钞》的来源、版本情况、校注的缘起、所遵循的体例和原则。 校注正文: 将《中山诗钞》的诗歌原文,附以详细的校勘记录和注释。校勘记录可能以脚注、尾注或夹注的形式出现。 附录: 可能包含作者生平考略、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论文摘要等,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索引: 方便读者查找诗歌、作者、地名、典故等。 四、《中山诗钞校注》的读者对象 《中山诗钞校注》并非为普通读者提供的轻松读物,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 特别是从事诗歌史、区域文学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等领域的学者,他们需要以最准确、最完整的文本为基础进行研究。 历史学、文献学研究者: 对于关注古代社会史、文化史、版本流传史的研究者来说,《中山诗钞校注》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古籍爱好者与资深读者: 对中国古代诗歌怀有浓厚兴趣,且具备一定古文阅读基础的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更深入地了解特定区域的文学风貌。 高等院校的师生: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等相关专业教学中,《中山诗钞校注》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教材。 结语 《中山诗钞校注》所代表的工作,是一种对逝去文化的抢救、整理与传承。它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将一批被湮没或被误读的古代诗歌文献,以最清晰、最可靠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后人理解中山地区乃至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与文化,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其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不言而喻。它不是新创作的产物,而是对过往的敬畏与守护,是对文化基因的细致辨析与精心保存。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山诗钞校注》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作者在考证和注释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诗歌艺术性的敏感。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那些古老的诗篇重新带回到我们面前。每一句诗,每一个注释,都仿佛饱含着作者对文字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解读诗歌时所展现出的想象力,他能够从寥寥数语中,挖掘出丰富的联想,将诗歌的意境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读到那些关于自然风光、人生哲理的诗句,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感受到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深邃。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古诗词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

评分

初翻《中山诗钞校注》,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很快我便被它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充满激情和洞察力的笔触,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诗篇重新唤醒。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句和注释,而是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使得这部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感染力。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诗歌情感的挖掘,作者能够精准地捕捉到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并将这些复杂的情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出来。读到那些悲伤的诗句,我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读到那些抒发壮志的诗句,我仿佛也看到了时代的风云激荡。这本书让我明白,诗歌并非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连接我们与过去、连接我们与他人心灵的桥梁。每一次翻开,都有新的发现,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

《中山诗钞校注》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作者在校注过程中,不仅关注文字的准确性,更深入挖掘了诗歌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他对于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进行比对,对于生僻字词的考证,都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作者在解读诗歌时,常常能将个人化的情感体验与宏观的历史视角相结合,使得诗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诗歌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的分析,作者通过诗歌,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生疾苦、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学者们的工具书,更是每一个热爱历史和文学的普通读者的宝藏。

评分

我之所以会推荐《中山诗钞校注》,是因为它在学术的严谨性和阅读的趣味性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作者的文字流畅自然,即便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学术问题时,也力求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对于诗歌的解读,并非是冰冷的考据,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诗歌意境时所展现出的独到眼光,他能够将抽象的文学概念具体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笔下的场景和情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才华横溢的朋友在分享他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他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中华古典诗歌的无穷魅力。

评分

读完《中山诗钞校注》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学术上的价值,更是一种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度对话。它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触摸到古人的心跳。作者在校注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学养,令人赞叹。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诗句,在作者的细致解读下,仿佛焕发了新的生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充满了故事和韵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他能够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将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诗歌的象征意义一一呈现。这不仅仅是对诗句的解释,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描摹,对一种精神的传承。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在长谈,他引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感受诗歌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种阅读的充实感和精神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书是原版,印刷好装订好,满减加券很便宜,值得阅读和收藏,快递及时迅速,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本书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八十三册影印康熙刻本《中山郝中丞全集》之四卷本《中山诗钞》为底本校点整理,加以简注,参校清康熙六十年(1721)王企埥《畿辅七名家诗钞》所收六卷本《中山诗钞》。

评分

《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套书非常经典,一定要买齐。

评分

《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套书非常经典,一定要买齐。

评分

不错的书。《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

评分

不错的书。《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

评分

本书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八十三册影印康熙刻本《中山郝中丞全集》之四卷本《中山诗钞》为底本校点整理,加以简注,参校清康熙六十年(1721)王企埥《畿辅七名家诗钞》所收六卷本《中山诗钞》。

评分

不错的书。《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山诗钞校注》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本衙藏板)为底本,以清康熙60年(1721年)雄山王氏所藏刻本及其他相关文献为参校本,对郝浴的《中山诗钞》四卷进行校勘、注释,力求对郝浴及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