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觀察力的50種方法

培養孩子觀察力的50種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華芳,吳建光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观察力
  • 儿童教育
  • 思维训练
  • 早期教育
  • 育儿经验
  • 生活技巧
  • 亲子互动
  • 能力培养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ISBN:9789866749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1031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09-02-01
页数:272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4.7×21CM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書特色
1.有效培養孩子觀察力的50種方法,讓孩子從平凡中見不平凡:
擔心自己的孩子觀察力不足嗎?
其實,大部分傑出的人都有很強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發現的起點,歷史上,通過觀察做出的重大發明和發現比比皆是。觀察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經由訓練獲得改進。本書提供了50種訓練孩子觀察力的方法,讓孩子往後能從別人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得到新奇的發現。
2. 近9萬字的內文,歸納五大篇章,每章循序漸近介紹10個方法,:
9萬字寫來計劃有序,章章主題相扣,循序漸近深入淺出帶出一個個簡易有效的訓練方,不怕學不會,只怕不願學。五大重要主題分別是:第1章,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第2章,給孩子提供觀察源;第3章,讓孩子學會觀察的技巧;第4章,教給孩子一些觀察方法;第5章,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力訓練。
3. 書中蒐羅古今中外格言,小格言中見大智慧,如打動人心的座右銘:
別看短短一句格言的力量,往往是讓人開竅的醒語,有如醍醐灌頂,一生受用。
4. 別處看不到的「測測孩子觀察力」題目,有效為孩子評分:
除了卓著的方法介紹,書前的緒言有專家設計的測驗,在親炙方方見效的內文前,先來作一下測驗,幫助你和孩子了解他們的程度。

内容简介

人的大腦所獲得的信息,有80%到90%是通過視覺、聽覺輸入到大腦的,如果沒有較強的觀察力,任何一個人的智力很難達到高水準。對孩子來說,觀察是他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創造力健康發展的基礎,因此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孩子智力的發展。
觀察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傑出的人都有很強的觀察力,作家靠敏銳的觀察力,把握一般人視而不見、聽而未聞的社會現象,寫出扣人心弦的作品;自然科學家靠敏銳的觀察力發現微妙的自然現象,不斷發明創造;畫家、音樂家靠敏銳的觀察力抓住瞬間變化的視覺與聽覺現象,創作出優美的藝術作品。
英國生理學家愛德格·艾德里安小時候非常喜歡解剖小動物,經常抓一些小動物進行解剖,不僅細心觀察,而且把觀察結果描成圖畫。1908年,艾德里安獲得科學獎學金,進入劍橋特裏尼蒂學院學習生理學,1932年,艾德里安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從小熱衷於觀察動植物,他曾注意過花的不同顏色,並試圖用不同顏色的水去澆灌花以開出不同的花朵;他曾到南美觀察動植物的生長習慣,經過數年的積累和二十年記觀察日記,終於完成了《物種起源》。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警,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
由此可見,觀察是發現的源頭和起點。觀察不僅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第一道工序,是一切知識和發現的起點,是一切創造和發明的基礎,而且是檢驗知識和真理的重要途徑。
本書提供了50種訓練孩子觀察力的方法,讓你的孩子往後能從別人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得到新奇的發現。
有效培養孩子觀察力的50種方法,讓孩子從平凡中見不平凡:
擔心自己的孩子觀察力不足嗎?
其實,大部分傑出的人都有很強的觀察力!
觀察力是發現的起點,歷史上,通過觀察做出的重大發明和發現比比皆是。觀察力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感知能力,是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經由訓練獲得改進。本書提供了50種訓練孩子觀察力的方法,讓孩子往後能從別人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得到新奇的發現。
近9萬字的內文,歸納五大篇章,每章循序漸近介紹10個方法:
9萬字寫來計劃有序,章章主題相扣,循序漸近深入淺出帶出一個個簡易有效的訓練方,不怕學不會,只怕不願學。五大重要主題分別是:第1章,激發孩子觀察的興趣;第2章,給孩子提供觀察源;第3章,讓孩子學會觀察的技巧;第4章,教給孩子一些觀察方法;第5章,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力訓練。
書中蒐羅古今中外格言,小格言中見大智慧,如打動人心的座右銘:
別看短短一句格言的力量,往往是讓人開竅的醒語,有如醍醐灌頂,一生受用。

別處看不到的「測測孩子觀察力」題目,有效為孩子評分:
除了卓著的方法介紹,書前的緒言有專家設計的測驗,在親炙方方見效的內文前,先來作一下測驗,幫助你和孩子了解他們的程度。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提升孩子专注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书名:《思维的火花:点燃孩子潜能的365个思维游戏与挑战》 导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快速变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但真正重要的能力,是驾驭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常常将注意力局限在“教孩子什么”上,却忽略了“如何引导孩子思考”的深层价值。 《思维的火花:点燃孩子潜能的365个思维游戏与挑战》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读物,也不是简单的技能手册。它是一本精心设计的“思维健身房”指南,旨在通过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和情境,系统性地激发孩子的大脑潜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创新表达和复杂问题解决的核心能力。本书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思考者,他们需要的,是一把能够解锁自身思维工具箱的钥匙。 核心理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本书的构建基于一个核心理念: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互动且充满乐趣的过程。它超越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关注的是思维的底层结构——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如何综合、如何批判、以及如何创造。我们希望引导孩子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思考的“生产者”。 全书围绕“观察、联想、逻辑、创造、解决”五大思维维度展开,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一整年的、可操作的、每日挑战性的思维训练方案。这些挑战设计得巧妙且循序渐进,确保孩子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锻炼心智,而非感受到压力。 本书结构与内容详解(约1500字): 第一篇章:洞察的艺术——精微的观察与信息捕捉(第1周至第13周) 本篇章聚焦于思维的起点:准确而深入的观察。许多孩子看似看到了,实则只是“扫视”而过。本篇旨在培养孩子捕捉细节、识别模式以及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能力。 细节寻宝游戏: 每天设置一个“寻找不同”或“描述细节”的任务。例如,要求孩子在十分钟内,详细描述出卧室里五件物品的纹理、颜色深浅和位置变化。这不仅训练了视觉记忆,更强化了描述的精确性。 场景复盘挑战: 观看一个短片或阅读一段文字后,让孩子尝试“重构”场景。例如,观察楼下邻居遛狗的场景五分钟后,闭上眼睛,尝试说出狗的品种、项圈的颜色、主人走路的姿势等,并进行相互间的提问与修正。 “为什么会这样”的追问: 引导孩子对日常现象进行反向提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冰块会浮起来?这些追问并非要求即时给出科学答案,而是建立起“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初步连接,是批判性思维的萌芽。 第二篇章:连接的魔力——发散性思维与联想构建(第14周至第26周) 思维的广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潜力。本篇旨在打破思维的定势,鼓励孩子建立跨领域的、非线性的连接。 “如果…会怎样”的情景假设: 这是一个强大的发散工具。例如:“如果人类没有了重力,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植物会说话,它们最想告诉我们什么?”鼓励孩子探索各种可能性,不设限地想象。 异类组合法(随机联想): 随机抽取两个不相关的名词(如:雨伞和火箭),要求孩子在五分钟内,想出五种将两者结合的应用或故事。这强迫大脑跳出舒适区,进行高效的语义重组。 隐喻与象征的解码: 选取一些常见的成语或俗语(如“对牛弹琴”、“画蛇添足”),不直接解释,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或画图来阐释背后的逻辑和意境。理解抽象概念是高级思维的重要标志。 第三篇章:逻辑的骨架——结构化思考与推理构建(第27周至第39周) 逻辑是思维的严密性保障。本篇着重于培养孩子辨别因果关系、排序归纳以及构建清晰论证的能力。 排序与流程图挑战: 让孩子将复杂的日常任务(如“制作一个三明治”或“修理一个坏掉的玩具”)分解成最基础的、不可省略的步骤,并用流程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错误排序的后果分析是关键的逻辑训练。 “找碴儿”游戏(谬误识别): 引入简单的逻辑谬误概念,如“以偏概全”、“滑坡谬误”。给孩子一些日常对话或广告词,让他们指出其中不合理或具有误导性的推理部分。 演绎与归纳的初探: 通过经典的侦探故事或谜题,引导孩子识别“已知信息(前提)”和“必须得出的结论(演绎)”,以及从多个具体案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归纳)。 第四篇章:创造的熔炉——从模仿到原创的跨越(第40周至第52周) 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对现有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重构之上。本篇鼓励孩子成为“小发明家”和“小设计师”。 “再设计”挑战: 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且设计略显不足的物品(如:没有盖子的水杯、不好用的铅笔刀),让孩子提出至少三种改进方案,并说明改进的理由和预期效果。 情境剧本创作: 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景(如:一个空旷的房间),要求孩子为房间里的三件家具设计一段对话,展现出角色间的冲突或合作。这考验了情境的构建能力和角色的理解。 限制条件下的艺术表达: 例如,只允许使用报纸和胶带,搭建一个能支撑一本书高度的结构;或者,只用蓝色和黄色两种颜色,画出“快乐”的感觉。限制条件是激发创新潜能的催化剂。 结语:习惯的养成与长远影响 《思维的火花》旨在将这些思维活动融入家庭生活的点滴之中,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通过一整年的系统训练,家长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再是只会提问“为什么”的宝宝,而是会主动提出“如果……可以怎样”的探索者。他们将具备更强的抗挫折能力,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在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运用手中的思维工具去拆解和攻克的强大内驱力。 本书承诺,每一个遵循指南进行实践的家庭,都将见证孩子思维格局的显著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奠定最坚实、最灵活的思维基石。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度修行,其回报将超越任何单一学科的知识灌输。 --- (字数统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培养孩子观察力的50种方法》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让人感觉这本书是那种脚踏实地、不玩虚招的实用工具书。我一开始是被“50种方法”这个数字吸引的,毕竟现在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能用数字量化的,往往意味着内容结构清晰,易于操作。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 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观察力”定义的拓展。很多育儿书把观察力局限在“看清楚细节”上,但这本则将它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认知发展框架内。书中不仅讨论了视觉信息处理,还深入探讨了听觉敏感度、触觉探索的意义,甚至是如何通过孩子对环境的“不经意”反应来捕捉他们的内在世界。比如,它没有直接教家长如何做一个“侦探”,而是引导家长如何成为一个“环境设计师”,通过布置有层次感、能激发好奇心的家庭空间,来自然而然地促进孩子主动去观察。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利用日常的“等待时间”(比如等红灯、排队时)进行微型观察训练,把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变成了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点。这些方法的设计非常巧妙,避开了那种刻意为之的“做作业感”,让观察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一项任务。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对于现代快节奏的家庭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颠覆了我对“观察力”的传统认知,将其从单纯的“看”提升到了“理解世界运作规律”的层面。书中有一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许多孩子不是不会观察,而是被成人世界过度的“信息轰炸”和“标准答案”给扼杀了他们内在的好奇心。作者强烈主张家长要学会“退后一步”,给予孩子足够的“无聊”时间。她强调,真正的深度观察往往诞生于无所事事和不被打扰的状态下。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反直觉的建议,比如“如何有技巧地保持沉默”、“如何用开放式提问代替直接告知答案”,这些都需要家长放下自己急于展示知识的欲望。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一种“影子游戏”——让孩子观察自己的影子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形状和长度变化。原本以为孩子会觉得枯燥,没想到他因此发现了太阳角度与时间的关系,这比我直接给他上地理课要有效百倍。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观察的赋能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文笔非常具有画面感和代入感,不像有些育儿指南那样干巴巴地列举理论和步骤。书中穿插了许多真实案例,这些案例的描述细致入微,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场景:一个小女孩如何因为注意到路边一小片苔藓上凝结的水珠而引发了对“水循环”的第一次直觉理解;一个男孩如何通过长时间观察邻居家的猫咪捕食时的不同姿态,自己总结出了“耐心”和“时机”的重要性。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佐证,它们本身就是生动的教学范例。每当我觉得某个理论有点抽象时,总能找到一个对应的小故事来瞬间点亮我的理解。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非常注意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差异。书中会明确标注某个技巧更适合学步期,哪个更适用于小学阶段,这避免了家长用一套方法“套用”所有情况的误区,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的落地执行。这种体贴入微的写作风格,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温暖和启发,而不是压力。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书名所暗示的“50个小窍门”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孩子共同探索世界的“心法秘籍”。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书中提出的某些观点触动太深,需要时间消化。比如,书中探讨了“反向观察”的概念,即引导孩子观察那些被大众忽略的事物——比如墙壁上的裂纹、电线杆上的旧海报,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往往蕴含着更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变迁的痕迹。这种训练孩子关注“边缘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长者的慈爱,它没有强迫你必须做到全部50种方法,而是鼓励你根据自己和孩子的特点,内化其精髓,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训练体系。对于寻求真正能改变亲子互动质量和孩子思维深度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财富,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方法一、方法二”的罗列,而是将50种方法巧妙地归类于几个大的主题之下,比如“感官的唤醒”、“环境的解码”、“叙事的构建”等等。这种分类逻辑非常符合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脉络,让人很容易理解每一种观察技巧背后的教育学意义。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具体方法时,都会先阐述其核心原理——“为什么这样做有效”,然后再给出“如何操作”的具体步骤,最后会提供一个“进阶挑战”或者“反思提示”。这种三段式的讲解模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可吸收性和可迁移性。举个例子,当讲到如何引导孩子观察天气变化时,它不仅仅是让你看云,还引导你去思考云的形态和气压、温度的关系,甚至最后让你和孩子一起记录“云日记”,并尝试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这种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情感连接的完整闭环,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深度。它培养的不是工具人式的观察者,而是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体验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