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詩選

愚溪詩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愚溪 著
圖書標籤:
  • 詩歌
  • 唐詩
  • 宋詩
  • 選集
  • 古典文學
  • 中國古典詩詞
  • 愚溪
  • 詩選
  • 文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晨星
ISBN:9789861773674
版次:1
商品編碼:1604146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5-06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愚溪詩選:彰化學叢書026》作者性情純真浪漫、喜愛創想的愚溪先生,總能悠遊運用自然外放與內蘊含藏的力量,將豐實的生命哲思,化作一道道美麗的文字光譜,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為你我傳唱感悟有情的生命之歌。豐沛的創作底蘊,用純心與真情抒繪著宇宙智理與美善的新詩集,似一首無有休止的航行奏鴨麯,為新世紀的人心帶來喜悅純淨的美麗音聲。

內容簡介

  《愚溪詩選:彰化學叢書026》是從“別類物格”四部麯中的《妙鎖鋒利》與《夢藏e戀》中精選重要單元所組成。四部麯十二冊是作者歷經九年構思、創作的套書,在一百二十八章迴的大結構裡,作者重複人類萬古以來不斷探索的母題——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例如:“……我/你、我/你、我、他/從哪裡來……”(《夢藏e戀第七迴》),顯然是他內心的終極關懷。在這兩大主題的精選章迴中,作者安排巧妙似禪的故事,運用多次元、虛擬情境,透過夢幻/真實,精神/物質的二元對話,直指宇宙的清淨本體,為人生逆旅解碼,覓尋生命的原鄉。正如“夢中的戲都得認真演齣”(<歌Dhvaja——淚之刃泣入菩薩心>),他的語言負荷多重哲學思維,往往藉著戲劇方式錶齣,完成“哲學思維的戲劇化”,這使他的創作文本跳脫呆闆說教的模式,毋寧是他詩小說的一大特色。

作者簡介

  愚溪(洪慶祐,1951~),彰化縣芳苑鄉人。長期以來從事文學著迆,透過清新寓雷式的詩,小說·樂與劇的創新體裁,悠遊於豐沛的文思意象空間,敷陳著熱情的生命情懷,希冀帶給現代人心嚮上嚮善的美戚。愚溪擷取瞭東方湛深的哲理內涵,用優雅凝練的語書技巧,融匯現代藝術變幻的自由風格,體現一種高度智慧的生活藝術美學。近年來,其豐富的著作深獲多國藝文界的肯定與讀者的喜愛,作品已被譯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濛古文、泰米爾文、捷剋文和斯洛伐剋文。愚溪,亦是最具赤子之心的天際行者。

內頁插圖

目錄

[叢書序] 啟動彰化學-一共同完成大夢想
[推薦序] 哲學戲劇化的作傢愚溪
[自序] 兒時的土埆厝與牛棚
[輯一] 新詩選輯
1. 雲缽
2. 山居
3. 月光
4. 貝殼沙——花嚴之歌
5. 願與你心相投
6. 沉思者
7. SAO PA星球紀事
8. 先春——記蘇花公路遊
9. 故事
10. 歌Dhvaja-淚之刃泣入菩薩心
11. 燈鬥笠
12. 溪流故事
13. 貝葉傳說
14. 復古
15. 湫之赤子
16. 銀河吹笙
17. 夢土
18. 霜降之歌——記<孕荷>音樂會終麯
19. 海螺的傳呼
20. 弧形的海
21. 夢的飛行船——月光的童年紀事
22. 天城寶蝶
23. 古牆新色
24. 如海的劇院
25. 鼕遊慈悲旅遊書店
26. 新世紀的首日封——旅人封箴外一章
27. 韆華的春日飛航
28. 禪林寶剎筆說褐布裰
29. 生命本初——三韆年夜宴圖
30. 緻吾友錫津先生
31. 紫貝殼——海螺威醬
32. 紅色的童話宮殿——落日密語
33. 春雨和泥——天地夢境晨梳
34. 雨季的火焰花
35. 一枝遺落的青鳥羽夢
36. 愛是一隻裸空的竹籃
37. 鳳凰花的祕密——高感度現象遊戲
38. 飛行玫瑰森林——青石彩蝶
39. 21th宇宙萬物春日運動會——行腳古村
40. 老樵翁的紅葉風車
41. 肯耕田園中不思議世界景象
42. 蝴蝶與古船帆——夕夢溪山
43. 夜夢雪地的白色迴雷——星塔108×7次的呼喚
44. 黎明 諸神就座——海印森羅與圓明自在
45. 寂寞蟲兒的夏季綠色星球——沙漠寶瓶傳說
46. 百花亭主的老婆心切——囉囉哩哩囉囉
47. 創世紀——遇見古農村
48. 六趣森林翠竹譜——綠林外紫芳苑
49. 微物漂流古澗說書人——靈知的布穀鳥
50. 念伊是誰
……

[輯二] 組詩選輯
[輯三] 長捲軸詩選輯

精彩書摘

  10.歌Dhvaja——淚之刃泣入菩薩心
  煙籠池竹人悄悄
  星樓接翼銀河築橋
  晚歸正繫舟
  明月忽從海上生
  夕陽黃昏後
  水月乘夜天麗景來相約
  愛的全方位 真理如水
  戀的無微不至 美哉似月
  江海溪河池塘湖泊任何角落
  林間的清露 懷珠
  地上的雨窪 照影
  一一巡禮浸撫
  但見明月有心赴感 流水無情相應
  我喜歡海的味道
  挑一擔海水返迴
  伊捨不得離
  化成兩片緊緊追隨
  幾次顛簸伊差點跌落 猶不放走
  蒼穹星兒淚迷濛感動也跳進來安慰
  樹上小蟲從清露見伊含情脈脈來投懷
  一陣風吹落 伊心也碎瞭
  隻要有水的地方伊必比翼雙飛
  有時柔情似水 相印好真情
  有時報以激流相輕
  相輕 月舞個不停
  夜將歇息 伊亦歸極西地棲宿……
  
  人有一點靈明可韆思萬想
  念念投射 伊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
  舉手投足揚眉展顏
  三韆心顧盼 萬縷念依他
  情牽心纍永不悔
  月光推移動潮汐
  水欲玩月月自飛來
  潮滾浪花趕月走月不離
  遞剎香海 人天眼目窺沙界
  普現一切水鄉
  隨緣赴感印無不周
  指月恆處於星海
  
  月將離去 水化成冰裹不住月光
  化成精凝成氣
  昇華上天際
  片片雲彩隨月央
  月以月相臨波獻吻
  水以冰晶擁抱月亮
  韆江有水深情繫你韆江明
  有伊的天邊就有彩雲
  亙古相戀依存至今
  令人的愛戀不如水月
  缺瞭精神的皈依與真誠
  水氣升雲追隨新月弦月圓月殘月不論月相如何
  月光落影感應小溪河榖川流瀑布不論深淺幾許
  
  風常攪亂一池春水
  花常為伊倆落淚
  水的愛是永恆的慈悲
  月的情是不變的智慧
  釣竿擊不走捕撈不得 月追隨水
  風吹不散繁星趕不走 彩雲抱月
  上天的考驗
  下場雨處處是水
  成就月的三韆心萬縷情
  相臨映照一一
  探指入水戲弄月
  影亂而不失
  用手阻隔 不見的是你自己
  閤掌捧住月光
  得先護持滿水
  眼睛繫不住月色
  月是形上的旅者
  青苔與濕相應
  碧岩與落花共鳴
  風 在背後輕吹
  真愛 永恆無盡不如閃電一撇
  牛叫聲 什……麼
  羊叫聲 沒……瞭
  沒瞭還要 什麼就是不懂
  古老的遊戲在挪移
  兒童祕密誰願分享
  
  虛空現相鳥飛過無蹤
  聲音穿耳不留罣礙
  眼睛劃過色相赤裸裸一片正色
  心跳入夢想之域數寶
  漫山奇珍任你玩
  晚紅落日園林欲關
  終究得夢醒齣來,
  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意入夢境 觸目皆真實相應
  入耳鐘磬不得不聽
  是誰投瞭一方石
  攪動情海波心
  在夢裡猶認真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目戀花 花更嬌美
  耳戀海潮 海潮舞得更起勁
  心存感應天地有情
  意應有夢美夢成員
  過去的日子如流水
  一波又一波將記憶送走
  未來日子不動如山
  如愚公移山一步一擔慢慢
  現在事當下似金蟬脫殼
  天天與自己捉迷藏
  
  最初發心往昔情懷隨風寄存在記憶寶庫
  妙思未來從記憶寶庫中將往昔所藏搬齣
  這片刻春夢 我前腳還藏在門內
  後腳已露伸門外 夢裡有歌
  我想 我在想 我還在想……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愚溪詩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描述其內容,字數約1500字。 --- 《江山萬裏行:一位博物學傢的中國自然史考察錄》 圖書簡介 導言:在未被丈量的土地上發現世界 《江山萬裏行:一位博物學傢的中國自然史考察錄》並非一部傳統的地理誌或博物圖鑒,它是一部跨越瞭半個多世紀、由一位執著於田野的博物學傢,用其敏銳的觀察力、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自然生命深沉的熱愛所撰寫的個人史詩。本書記錄瞭作者自二十世紀初葉,穿行於中國廣袤大地——從東部沿海的潮濕濕地到西部高原的凜冽山脈,從南方的亞熱帶雨林到北方的寒漠邊緣——進行係統性自然曆史考察的全部曆程。 這部浩瀚的記錄,旨在重構一個在工業化浪潮尚未完全席捲之前,那個充滿生命活力、物種多樣性驚人的“舊中國”自然生態圖景。它不僅是科學的發現之旅,更是一場對人與環境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探尋生物地理學的邊界——從“韆山之省”到“水鄉澤國” 全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作者在不同地理氣候帶的初期考察。重點描繪瞭中國西南地區,特彆是雲貴高原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對物種演化的影響。作者詳盡描述瞭他如何花瞭數年時間,繪製瞭當地特有蘭科植物的分布圖譜,記錄瞭那些在石灰岩縫隙中頑強生長的微小生命。他不僅觀察瞭物種的外形特徵,更深入研究瞭其生境的微氣候和土壤化學成分,揭示瞭“多山之地,多奇花異草”的深層生態學原理。 隨後,考察轉嚮長江中下遊的濕地生態係統。作者以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鄱陽湖和洞庭湖在枯水期和豐水期截然不同的生命景觀。他記錄瞭遷徙候鳥的壯觀景象,特彆是那些當時尚屬常見的珍稀水禽。書中詳細記錄瞭對當地漁民的訪談,將人類的生存智慧和傳統生態知識融入科學觀察之中,形成瞭獨特的“人地關係”敘事視角。他對水文條件的精細測量和對水生昆蟲種群動態的長期追蹤,為後世研究長江流域生態變遷提供瞭寶貴的基綫數據。 第二部分:高寒之境的生命韌性——青藏高原的生命檔案 本書的中堅部分,是作者對青藏高原地區進行的數次艱苦卓絕的科考行動。這部分內容充滿瞭對極端環境挑戰的真實記錄,以及對高寒生命適應機製的驚嘆。 作者詳細敘述瞭他在海拔四韆米以上的地區,如何剋服缺氧、低溫和物資匱乏的睏難,係統性地采集和描述瞭高原特有植被。他以極大的耐心,記錄瞭墊狀植物的生長模式、高山草甸的季節性更替,以及它們如何通過生物堿積纍來抵禦紫外綫輻射。其中,關於“雪蓮”屬植物的生態學觀察尤為精妙,作者不僅記錄瞭其形態,更對不同海拔的居群遺傳差異進行瞭初步的比較分析,預測瞭其對氣候波動的潛在敏感性。 在動物學方麵,作者深入描述瞭藏羚羊、野犛牛等標誌性物種的遷徙路徑和社群結構。他使用自製的簡易陷阱和望遠鏡,記錄瞭這些動物在嚴酷鼕季的覓食策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高原微生物群落的研究,盡管受限於當時的設備條件,但作者對土壤和岩石錶麵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關注,展現瞭其超越時代的生態視野。 第三部分:從南嶺到北疆——氣候帶過渡區與物種的“雜交”地帶 第三部分將視野轉嚮瞭中國南北方的過渡地帶,探索瞭氣候和地質的交匯如何催生齣豐富的中間生態類型。 在南嶺地區,考察的重點集中在喀斯特山脈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交界處。這裏是動植物“特有性”與“過渡性”並存的區域。作者細緻描繪瞭藤本植物的攀援競爭策略,並記錄瞭多種半穴居性兩棲動物的獨特適應。書中插圖部分展現瞭大量手繪的昆蟲形態學細節,這些圖譜的精確度令人嘆服。 隨後,考察綫索北移至內濛古高原與西北荒漠的交界地帶。在記錄乾旱生態係統的同時,作者並未忽視這些區域的人類活動痕跡。他記錄瞭遊牧民族的傳統放牧方式,並嘗試量化分析瞭不同放牧強度對當地沙生植被(如沙蒿、檸條)恢復力的影響。這部分內容展現瞭作者在研究生態學問題的同時,對可持續利用和人類世影響的早期關切。他記錄的關於防沙固沙的民間技術,在當時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結語:時間留下的琥珀 《江山萬裏行》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科學數據的積纍,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近乎“零乾擾”時期的自然狀態樣本。作者在全書中秉持著一種強烈的“記錄者”意識:他深知自己所見證的許多物種、許多景觀,可能在下一代人的手中便會麵目全非。因此,他不僅描繪“是什麼”,更嘗試解釋“為什麼是這樣”。 本書的文字風格典雅而質樸,夾雜著早年學者特有的拉丁學名標注和嚴謹的實驗設計描述,但同時又充滿瞭對生命美的由衷贊嘆。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自然、關注中國生態遺産的讀者和研究者的重要文獻,是理解中國大地過去生態肌理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它以其詳實的田野筆記、深邃的科學洞察和對生命個體的尊重,構建瞭一部立體而鮮活的中國自然生命編年史。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最突齣的特點,在於它對“缺席”的描繪達到瞭極緻。它沒有直接描繪某個人物或事件的消失,而是通過對周圍環境、對光綫、對空氣中殘留的微小痕跡的極度精細的捕捉,來反襯齣核心對象的空無。這種“不在場證明”式的寫作技巧,非常考驗讀者的觀察力和對細節的敏感度。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閱讀一份關於“空隙”的編年史,那些被詩歌放大的沉默和空白,比任何具象的描述都更具殺傷力。書中的抒情部分,也總是帶著一種強烈的、無法言說的剋製,情感的洪流被嚴格地控製在詩行的邊緣,仿佛一旦溢齣,便會徹底瓦解整個精緻的結構。這使得全書彌漫著一種既飽滿又疏離的張力。我推薦給那些對後現代主義文學手法有所涉獵的讀者,他們或許能更深層次地欣賞這種對傳統意義和情感錶達的解構與重塑。這是一部需要慢品、需要反芻的作品,它要求你不僅僅用眼睛閱讀,更要用整個感知係統去“吸收”。

評分

這本書的節奏感是一種緩慢的、近乎停滯的流動,它不像流水,更像是在岩石縫隙中極其緩慢地滲齣的礦物質溶液,粘稠而有重量。我發現自己讀完一首詩後,必須將其放置一旁,讓那些詞句在腦海中“發酵”一段時間,否則強行進入下一首,會造成極大的精神疲勞。作者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處理尤其令人玩味,他似乎總是在拉伸和扭麯時間的感知,讓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同一行文字中並置,産生一種奇異的永恒感。這種手法非常高超,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要求讀者的精神狀態必須與之匹配,稍有分心,便會立刻被那股拉扯的力量甩齣去。我對其中幾處關於“遺忘與記憶的重量”的探討印象深刻,那種對消逝事物的執著描繪,帶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讓人感到敬畏。它不是在講述故事,而是在描繪一種狀態,一種存在於意識邊緣的、難以名狀的體驗。

評分

翻閱此書,我強烈地感覺到一種來自遠古的、幾乎是薩滿式的低語。它的語言結構中充滿瞭重復和變奏,仿佛是一種咒語的循環詠唱,其目的不在於清晰傳達信息,而在於營造一種催眠般的氛圍。這種重復並非簡單的復遝,而是在細微之處層層遞進,每一次迴歸原點,都帶著前一次積纍的微小變化,積少成多,最終形成一股強大的、不可抗拒的心理壓力。我特彆喜歡它在描繪自然場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非人類視角的疏離感,山川河流不再是供人觀賞的背景,而是具有獨立意誌和古老智慧的實體。這種筆法使得全書的基調顯得異常莊嚴,少有輕鬆和明亮之處,更多的是對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的敬畏與臣服。對於那些習慣於現代敘事邏輯的讀者,初讀時可能會感到睏惑和不適,但隻要堅持住那種被裹挾著嚮前的感覺,最終會體會到一種近乎原始的震撼力。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手感一流,拿在手上有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體驗。然而,內容上的風格實在太過晦澀,仿佛作者是故意設置瞭層層疊疊的門檻,將普通讀者拒之門外。那些描寫的景物和人物,總帶著一股濃重的、幾乎是病態的美感,畫麵感極強,但情感內核卻像是一塊被冰封瞭的石頭,冷峻而難以融化。我嘗試瞭好幾次,想找到一個情感的錨點,一個可以讓我産生共鳴的瞬間,但總是徒勞無功。詩句中大量使用的生僻詞匯和典故,也讓我的工具書不離手,但這似乎也加深瞭隔閡,每一次查閱都打斷瞭詩歌流動的美感。這感覺就像是拿到瞭一把精美的鑰匙,卻發現它對應著一扇根本不存在的鎖孔。整體而言,我更傾嚮於將其視為一種高度個人化的藝術錶達,而非麵嚮大眾的文學作品。對於那些對形式主義和語言實驗有偏好的鑒賞傢來說,或許能從中發現獨特的價值,但對於追求心靈慰藉的普通讀者,可能收獲甚微。

評分

這本詩集簡直是文字的迷宮,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場未知的探險。作者似乎並不在意讀者是否能輕易理解,他用一種近乎古老而又深邃的筆法,構建瞭一個個難以捉摸的意象群。讀起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盯著某一句話反復琢磨,試圖從中捕捉到一絲作者試圖傳達的情緒或哲思。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抓住瞭什麼,但下一秒,那種感覺又像煙霧一樣消散瞭。詩歌的結構也常常齣人意料,跳躍性很大,仿佛在不同時空之間瞬間切換,讓人既感到迷失,又有一種奇異的吸引力。這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耐心和想象力,去填補那些留白的巨大鴻溝。這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更像是一次對自我心智邊界的挑戰。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平時被我們忽略或壓抑的、關於存在和虛無的疑問。我甚至覺得,與其說是在閱讀詩歌,不如說是在參與一次緩慢而艱澀的解讀儀式。對於那些尋求快速滿足和清晰敘事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帶來挫敗感,但對於願意沉浸其中的人,它提供的迴味和思考的深度是極其可觀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