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5-01 |
| 作者:李保国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90.00 | 页数:221 | 印次: 1 |
| ISBN号:978703044282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适读人群 :《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是作者30余年潜心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总结,适用于从事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山区林业体系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工作者参考。
作者30余年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总结。
内容切合实际,对于指导实践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不仅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实践实例。
内 容简介本书以太行山为例,系统阐述了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全书分为6章,具体包括太行山区的自然生态特点,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概念、原则、条件和步骤,生态经济沟本底调查的内容、方法,生态经济沟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生态经济沟的层次设置、树种配置、防洪减灾体系配置、蓄水工程等治理技术,生态经济沟经济林树种产业化种植技术,生态经济沟产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构成,展示了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典型案例和规划实例。
丛书序
本书序
前言
1概述 1
1.1概念的提出1
1.1.1太行山面积广阔 1
1.1.2太行山是京津冀晋豫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1
1.1.3太行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
1.1.4太行山治理投资大、效果差 1
1.1.5经济林应当作为太行山重点发展的林种 2
1.2生态经济沟2
1.3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原则 2
1.3.1整体性原则2
1.3.2生态优先原则2
1.3.3生态经济协调原则 2
1.3.4适地适树原则2
1.3.5产业化原则3
1.3.6现代化原则3
1.4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条件 3
1.4.1社会经济条件3
1.4.2 自然条件4
1.5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步骤 4
1.5.1本底调查4
1.5.2制订规划4
1.5.3实际施工4
2本底调查 5
2.1调查目的5
2.2调查内容5
2.2.1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5
2.2.2水文、气象条件6
2.2.3地貌调查6
2.2.4岩百种类及识别 7
2.2.5土壤调查8
2.2.6植被调查9
2.2.7土地类型调查 11
2.2.8土壤侵蚀l2
2.2.9现有水土保持措施l4
2.3准备工作l5
2.3.1调查人员的组成 l5
2.3.2材料的收集 15
2.3.3仪器用品的配备 l5
2.4调查步骤l5
2.4.1准备工作 15
2.4.2外业调查 l6
2.4.3内业整理 16
3生态经济沟规划设计 l7
3.1规划的原则l7
3.1.1生态优先17
3.1.2适地适树 l7
3.1.3突出重点产业 18
3.1.4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产业与采摘观光相结合18
3.1.5以短养长、长短结合l9
3.1.6省力化原则 l9
3.2规划的基本要求 l9
3.2.1合理布局、集中成片l9
3.2.2全程设计、系统规划19
3.2.3综合分析、科学安排l9
3.3规划的目标l9
3.4规划的内容20
3.4.1小区划分20
3.4.2道路系统 20
3.4.3排灌系统 20
3.4.4院护林系统 22
3.4.5水土保持系统 24
3.4.6附属设施 26
3.4.7种植系统 27
3.5投资与效益分析 31
3.5.1投资及产值概算 31
3.5.2效益分析 31
3.5.3效益指标 32
3.6规划成果33
3.6.1形成规划设计说明书33
3.6.2附件材料 33
4治理技术34
4.1树种林种立体配置技术34
4.2道路34
4.3整地技术34
4.3.1隔坡沟状梯田 34
4.3.2鱼鳞坑改短水平隔坡沟状梯田 36
4.3.3宽面梯田36
4.3.4鱼鳞坑39
4.4排水系统40
4.4.1上部生态景观林拦水系统40
4.4.2中部隔坡沟状梯田排水系统41
4.4.3沟道蓄排水系统 41
4.4.4泄洪系统 41
4.5灌溉系统41
5产业化种植技术43
5.1苹果43
5.1.1优良品种43
5.1.2建园46
5.1.3土、肥、水管理 48
5.1.4整形修剪 51
5.1.5花果管理 54
5.2核桃60
5.2.1优良品种60
5.2.2建园61
5.2.3土、肥、水管理 63
5.2.4整形修剪 65
5.2.5花果管理 70
5.2.6病虫害防治 72
5.2.7采收77
5.3板栗81
5.3.1优良品神81
5.3.2育苗83
5.3.3建园86
5.3.4土、肥、水管理 88
5.3.5整形修剪 89
5.3.6提高结实率 90
5.3.7采收与贮藏 91
5.3.8病虫害防治 91
5.3.9低产栗园的改造 93
5.3.10板栗深加工 94
5.4树莓96
5.4.1优良品种96
5.4.2育苗98
5.4.3建园99
5.4.4栽后管理 101
5.4.5整形修剪 103
5.4.6病虫害防治 103
5.4.7采收及采收后管理106
5.4.8果实加工 108
5.5樱桃 113
5.5.1概述113
5.5.2主要种类和品种 114
5.5.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9
5.5.4建园119
5.5.5土、肥、水管理 121
5.5.6整形修剪 122
5.5.7花果及其他管理 124
5.5.8病虫害防治 126
5.5.9樱桃深加工 127
5.6桃 128
5.6.1主要种类及品种 128
5.6.2建园133
5.6.3土、肥、水管理 134
5.6.4整形修剪 135
5.6.5花果管理 139
5.6.6采收140
5.6.7病虫害防治 140
6生态经济沟产业径营管理体系建设144
6.1 生态经济沟产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构成144
6.1.1销售体系 144
6.1.2产前信息服务体系145
6.1.3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体系 145
6.1.4产前、产中、产后物资服务体系 146
6.1.5初级产品产后加工体系147
6.1.6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147
6.2生态经济沟建设的组织形式147
6.2.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147
6.2.2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148
6.2.3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企业+农户148
6.2.4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148
6.2.5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基地农户149
6.2.6综合开发集团带动型——开发集团+基地农户149
6.3生态经济沟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途径150
6.3.1政府推动,营造良好环境150
6.3.2市场牵动,优化资源配置150
6.3.3多方联动,增强开发合力150
6.3.4示范带动,加速成果转化与开发进程150
参考文献151
附录一生态经济沟建设案例153
案例一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建设——生态林、观赏林、经济林立体配置的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前南峪模式153
案例二岗底村生态经济沟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协同发展的生态经济林模式——富岗模式153
案例三河北绿岭生态经济沟建设——丘陵区果草畜立体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绿岭模式154
附录二生态经济沟规划案例155
案例一临城县凤凰岭开发区干旱丘陵岗地高效综合开发治理规划设计155
案例二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十万亩核桃基地建设规划161
案例三河北省科技扶贫攻坚产业技术与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阜平县罗峪村示范基地建设规划176
案例四河北省科技扶贫攻坚产业技术与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易县马兰台农业产业建设规划200
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扎实、有分量,仿佛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我一直对生态和经济的结合,尤其是如何在特定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感兴趣。太行山,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厚重感和历史感,它是中国地理上非常重要的一道屏障,也是一个孕育了无数生命和故事的地方。书名直接点出了“建设理论与技术”,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能够落地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在太行山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如何通过“生态经济沟”的建设,实现环境的改善,同时又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我猜想,书里可能包含了对太行山地质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特点的详细分析,以及基于这些分析提出的具体建设模式,比如梯田的改良、植被的恢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同时,“经济”二字又暗示了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环保层面,而是会探讨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或许会涉及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产业的引入等内容。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找到一条既能保护自然,又能发展经济的道路,而且是以一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区域——太行山作为案例,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其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高冷”,学术气息浓厚,但深入了解之后,却发现它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太行山,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地理风貌的区域,作为一个研究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它可能面临着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等一系列挑战,而“生态经济沟建设”这个概念,似乎提供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解决方案。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来阐述这一理论。它或许会从宏观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将生态系统的价值量化,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生态保护。随后,再聚焦到太行山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和人文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沟”的形态、功能和建设模式。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比如,如何吸引投资,如何培训当地的劳动力,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体系等等。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同时又能激发思考的书。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尽管书名严谨,但却意外地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无解,而是我们缺乏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生态经济沟”概念,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种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动进行有机嫁接的创新思路。它似乎在倡导一种“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发展模式,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改造自然。我脑海中浮现出,在那些沟壑纵横、地势复杂的区域,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细的技术,将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猜想会是一些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学原理在生态领域的应用,以及两者耦合机制的深入剖析。而“技术”部分,则可能充满了图文并茂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具体的工程手段,例如修建蓄水设施、改良土壤、种植适应性强的植被、发展立体农业等,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复合体。我特别好奇,在太行山这样的地区,它的“沟”会是什么样子的?是那些纵横交错的山谷,还是人工开凿的生态廊道?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生态经济沟建设效果的指标和方法?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项理论和技术的落地和推广。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个画面:在太行山崎岖的山峦间,一条条“生态经济沟”如同神经网络般延伸,它们不仅是山体的骨架,更是连接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力的动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生态经济沟”的构建逻辑。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修复或者经济开发,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它可能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山体、植被、水系、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和管理。书中的“理论”部分,我猜测会是对这一理念的哲学和科学层面的阐释,或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解读。而“技术”部分,则可能充满了各种工程学的智慧,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设计能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沟渠系统,如何在其两侧发展梯田、林业、或者生态农业,以及如何将其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良性的循环。我好奇的是,这种“沟”的建设,会不会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边坡防护、灌溉排水、土壤改良、植物配置等,而且这些技术是如何与经济回报紧密联系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练而有力,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并给出了一个鲜活的地域指向——“太行山”。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在中国的腹地,群山连绵,地形复杂,既有宝贵的生态资源,也面临着发展经济的挑战。我猜想,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解决太行山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生态经济沟”这一概念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它或许是一种将自然沟谷进行生态化、经济化改造的模式,也可能是在山地地形中人工构建的生态廊道。书中的“理论”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解释为什么“生态经济沟”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可能涉及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学原理,以及成本效益分析、产业联动等经济学机制。而“技术”部分,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它会不会提供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例如如何进行选址、规划、设计,如何选择适宜的植被和物种,如何构建水利设施,如何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甚至如何与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相结合。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的专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