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

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保国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经济
  • 太行山
  • 区域发展
  • 生态建设
  • 经济发展
  • 环境治理
  • 可持续发展
  • 山地经济
  • 土地利用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
ISBN:9787030442826
商品编码:1620213240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01
作者:李保国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90.00 页数:221 印次: 1
ISBN号:978703044282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是作者30余年潜心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总结,适用于从事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山区林业体系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工作者参考。
作者30余年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总结。
内容切合实际,对于指导实践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不仅有理论指导,还附有实践实例。

内容提要

内  容简介本书以太行山为例,系统阐述了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全书分为6章,具体包括太行山区的自然生态特点,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概念、原则、条件和步骤,生态经济沟本底调查的内容、方法,生态经济沟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生态经济沟的层次设置、树种配置、防洪减灾体系配置、蓄水工程等治理技术,生态经济沟经济林树种产业化种植技术,生态经济沟产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构成,展示了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典型案例和规划实例。

作者简介

目录


丛书序
本书序
前言
1概述 1
1.1概念的提出1
1.1.1太行山面积广阔 1
1.1.2太行山是京津冀晋豫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1
1.1.3太行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1
1.1.4太行山治理投资大、效果差 1
1.1.5经济林应当作为太行山重点发展的林种 2
1.2生态经济沟2
1.3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原则 2
1.3.1整体性原则2
1.3.2生态优先原则2
1.3.3生态经济协调原则 2
1.3.4适地适树原则2
1.3.5产业化原则3
1.3.6现代化原则3
1.4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条件 3
1.4.1社会经济条件3
1.4.2 自然条件4
1.5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步骤 4
1.5.1本底调查4
1.5.2制订规划4
1.5.3实际施工4
2本底调查 5
2.1调查目的5
2.2调查内容5
2.2.1社会经济情况调查 5
2.2.2水文、气象条件6
2.2.3地貌调查6
2.2.4岩百种类及识别 7
2.2.5土壤调查8
2.2.6植被调查9
2.2.7土地类型调查 11
2.2.8土壤侵蚀l2
2.2.9现有水土保持措施l4
2.3准备工作l5
2.3.1调查人员的组成 l5
2.3.2材料的收集 15
2.3.3仪器用品的配备 l5
2.4调查步骤l5
2.4.1准备工作 15
2.4.2外业调查 l6
2.4.3内业整理 16
3生态经济沟规划设计 l7
3.1规划的原则l7
3.1.1生态优先17
3.1.2适地适树 l7
3.1.3突出重点产业 18
3.1.4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产业与采摘观光相结合18
3.1.5以短养长、长短结合l9
3.1.6省力化原则 l9
3.2规划的基本要求 l9
3.2.1合理布局、集中成片l9
3.2.2全程设计、系统规划19
3.2.3综合分析、科学安排l9
3.3规划的目标l9
3.4规划的内容20
3.4.1小区划分20
3.4.2道路系统 20
3.4.3排灌系统 20
3.4.4院护林系统 22
3.4.5水土保持系统 24
3.4.6附属设施 26
3.4.7种植系统 27
3.5投资与效益分析 31
3.5.1投资及产值概算 31
3.5.2效益分析 31
3.5.3效益指标 32
3.6规划成果33
3.6.1形成规划设计说明书33
3.6.2附件材料 33
4治理技术34
4.1树种林种立体配置技术34
4.2道路34
4.3整地技术34
4.3.1隔坡沟状梯田 34
4.3.2鱼鳞坑改短水平隔坡沟状梯田 36
4.3.3宽面梯田36
4.3.4鱼鳞坑39
4.4排水系统40
4.4.1上部生态景观林拦水系统40
4.4.2中部隔坡沟状梯田排水系统41
4.4.3沟道蓄排水系统 41
4.4.4泄洪系统 41
4.5灌溉系统41
5产业化种植技术43
5.1苹果43
5.1.1优良品种43
5.1.2建园46
5.1.3土、肥、水管理 48
5.1.4整形修剪 51
5.1.5花果管理 54
5.2核桃60
5.2.1优良品种60
5.2.2建园61
5.2.3土、肥、水管理 63
5.2.4整形修剪 65
5.2.5花果管理 70
5.2.6病虫害防治 72
5.2.7采收77
5.3板栗81
5.3.1优良品神81
5.3.2育苗83
5.3.3建园86
5.3.4土、肥、水管理 88
5.3.5整形修剪 89
5.3.6提高结实率 90
5.3.7采收与贮藏 91
5.3.8病虫害防治 91
5.3.9低产栗园的改造 93
5.3.10板栗深加工 94
5.4树莓96
5.4.1优良品种96
5.4.2育苗98
5.4.3建园99
5.4.4栽后管理 101
5.4.5整形修剪 103
5.4.6病虫害防治 103
5.4.7采收及采收后管理106
5.4.8果实加工 108
5.5樱桃 113
5.5.1概述113
5.5.2主要种类和品种 114
5.5.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9
5.5.4建园119
5.5.5土、肥、水管理 121
5.5.6整形修剪 122
5.5.7花果及其他管理 124
5.5.8病虫害防治 126
5.5.9樱桃深加工 127
5.6桃 128
5.6.1主要种类及品种 128
5.6.2建园133
5.6.3土、肥、水管理 134
5.6.4整形修剪 135
5.6.5花果管理 139
5.6.6采收140
5.6.7病虫害防治 140
6生态经济沟产业径营管理体系建设144
6.1 生态经济沟产业经营管理体系的构成144
6.1.1销售体系 144
6.1.2产前信息服务体系145
6.1.3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体系 145
6.1.4产前、产中、产后物资服务体系 146
6.1.5初级产品产后加工体系147
6.1.6规模化商品生产基地147
6.2生态经济沟建设的组织形式147
6.2.1“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147
6.2.2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基地农户148
6.2.3中介组织带动型——“农产联”+企业+农户148
6.2.4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148
6.2.5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基地农户149
6.2.6综合开发集团带动型——开发集团+基地农户149
6.3生态经济沟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途径150
6.3.1政府推动,营造良好环境150
6.3.2市场牵动,优化资源配置150
6.3.3多方联动,增强开发合力150
6.3.4示范带动,加速成果转化与开发进程150
参考文献151
附录一生态经济沟建设案例153
案例一前南峪生态经济沟建设——生态林、观赏林、经济林立体配置的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前南峪模式153
案例二岗底村生态经济沟建设——生态林和经济林协同发展的生态经济林模式——富岗模式153
案例三河北绿岭生态经济沟建设——丘陵区果草畜立体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绿岭模式154
附录二生态经济沟规划案例155
案例一临城县凤凰岭开发区干旱丘陵岗地高效综合开发治理规划设计155
案例二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十万亩核桃基地建设规划161
案例三河北省科技扶贫攻坚产业技术与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阜平县罗峪村示范基地建设规划176
案例四河北省科技扶贫攻坚产业技术与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易县马兰台农业产业建设规划200

精彩书摘


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以太行山为例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特定地理单元——太行山区——背景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与技术路径,旨在构建一种可持续、高效能的区域发展新模式。全书紧密围绕“生态经济沟”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系统梳理了从理论构建到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为山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可操作的指导方案。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区域背景分析 第一章:生态经济沟的内涵界定与理论溯源 本章首先对“生态经济沟”进行精确的界定,阐明其区别于传统单一生态治理或单纯经济开发的本质特征。它是一种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最大化地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复合型发展模式。理论上,本书借鉴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生态足迹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等多个学科的前沿理论,构建了支撑生态经济沟建设的理论框架。重点阐述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恢复力与经济活动适应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第二章:太行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发展困境 太行山区横亘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之间,其独特的地理构造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样的地貌单元。本章详尽分析了太行山区的地质构造、气候特征、水文条件以及土壤分布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该区域长期以来面临的突出发展困境:水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威胁、传统农业模式的低效与高投入、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导致的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这些困境是构建生态经济沟的根本动因。 第三章:生态经济沟建设的必要性与指导思想 基于对区域问题的剖析,本章论证了实施生态经济沟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价值。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山区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指导思想强调以生态优先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导向,以系统治理为手段,力求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谋求产业的“升级”。 第二部分:生态经济沟的系统构建与功能设计 第四章:生态本底评估与功能区划 科学的生态经济沟建设始于精准的本底评估。本章详细介绍了针对太行山区的生态因子(如植被覆盖度、水文连通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遥感监测、地面采样与数据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敏感性、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的差异,对太行山区进行了精细化的功能区划,明确了涵养水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休闲康养区的空间布局。 第五章:沟系网络化的生态修复技术集成 “沟”是实现生态功能集成的空间载体。本章聚焦于山区水系、地形地貌的系统性修复技术。内容涵盖: 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针对不同坡度和土壤类型的梯田改造、植被缓冲带的构建、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 沟道水源涵养与净化技术: 调研了小型拦沙坝、渗透坝、渗滤沟等工程结构在截留径流、增加地下水补给中的效能。特别探讨了利用湿地系统和人工湿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净化技术。 植被群落的结构优化: 不仅关注乔木的覆盖率,更注重多层次、多功能的乡土植被群落的构建,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 第六章: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培育与植入 生态经济沟的经济属性体现在产业的优化升级上。本章重点研究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高附加值生态农业: 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中药材种植、有机旱作农业等,强调标准化生产与可追溯体系建设。 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 结合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生态本底,开发徒步探险、科普教育、森林康养等深度体验产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生态的二次破坏。 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探讨农业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的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技术,实现区域内的物质闭环流动。 第三部分:技术集成、效益评估与政策保障 第七章:关键技术集成与工程实施规范 本章将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太行山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模块化”实施方案。内容包括:针对不同子流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组合包(Tech-Bundle),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措施,以及工程的监测预警系统构建。详细描述了生态沟渠的标准化设计图例和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第八章:综合效益的量化评估方法 生态经济沟的成功不仅在于环境的改善,更在于经济效益和社会的协同提升。本章构建了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包括: 生态效益评估: 利用InVEST模型评估水资源调节服务、碳汇功能的变化。 经济效益评估: 测算农民收入增长率、区域GDP结构优化程度、生态产品市场化价值。 社会效益评估: 衡量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文化认同度及就业机会的增加。 第九章:政策保障、机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最后,本章探讨了保障生态经济沟持续运行的体制机制。包括:政府主导下的投入机制、社会资本参与的激励政策(如生态补偿机制的细化)、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的合作框架的建立。分析了在金融工具(如绿色信贷、生态保险)支持下,如何确保该模式在太行山区的长期稳定运行与推广复制。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详实的太行山区域案例数据和长期野外观测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指导性强。它不仅是一部生态治理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指南。读者将从中获得一套完整、可执行的,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协同增长的系统解决方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扎实、有分量,仿佛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我一直对生态和经济的结合,尤其是如何在特定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感兴趣。太行山,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厚重感和历史感,它是中国地理上非常重要的一道屏障,也是一个孕育了无数生命和故事的地方。书名直接点出了“建设理论与技术”,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重要的是能够落地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在太行山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如何通过“生态经济沟”的建设,实现环境的改善,同时又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我猜想,书里可能包含了对太行山地质地貌、水文条件、气候特点的详细分析,以及基于这些分析提出的具体建设模式,比如梯田的改良、植被的恢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同时,“经济”二字又暗示了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环保层面,而是会探讨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或许会涉及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产业的引入等内容。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找到一条既能保护自然,又能发展经济的道路,而且是以一个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区域——太行山作为案例,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其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让我觉得有些“高冷”,学术气息浓厚,但深入了解之后,却发现它触及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太行山,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和独特地理风貌的区域,作为一个研究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它可能面临着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经济发展滞后等一系列挑战,而“生态经济沟建设”这个概念,似乎提供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解决方案。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失生动的笔触,来阐述这一理论。它或许会从宏观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出发,探讨如何将生态系统的价值量化,以及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来激励生态保护。随后,再聚焦到太行山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和人文条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的“沟”的形态、功能和建设模式。我尤其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如何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比如,如何吸引投资,如何培训当地的劳动力,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测体系等等。它应该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同时又能激发思考的书。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尽管书名严谨,但却意外地被其中蕴含的“智慧”所吸引。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非无解,而是我们缺乏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这本书的“生态经济沟”概念,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种将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动进行有机嫁接的创新思路。它似乎在倡导一种“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发展模式,而不是试图去征服或改造自然。我脑海中浮现出,在那些沟壑纵横、地势复杂的区域,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精细的技术,将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本书的“理论”部分,我猜想会是一些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学原理在生态领域的应用,以及两者耦合机制的深入剖析。而“技术”部分,则可能充满了图文并茂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具体的工程手段,例如修建蓄水设施、改良土壤、种植适应性强的植被、发展立体农业等,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复合体。我特别好奇,在太行山这样的地区,它的“沟”会是什么样子的?是那些纵横交错的山谷,还是人工开凿的生态廊道?书里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生态经济沟建设效果的指标和方法?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项理论和技术的落地和推广。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个画面:在太行山崎岖的山峦间,一条条“生态经济沟”如同神经网络般延伸,它们不仅是山体的骨架,更是连接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力的动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生态经济沟”的构建逻辑。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态修复或者经济开发,而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模式。它可能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将山体、植被、水系、土壤以及人类活动等各种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和管理。书中的“理论”部分,我猜测会是对这一理念的哲学和科学层面的阐释,或许会引用一些经典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解读。而“技术”部分,则可能充满了各种工程学的智慧,例如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设计能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沟渠系统,如何在其两侧发展梯田、林业、或者生态农业,以及如何将其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良性的循环。我好奇的是,这种“沟”的建设,会不会涉及到一些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比如边坡防护、灌溉排水、土壤改良、植物配置等,而且这些技术是如何与经济回报紧密联系起来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练而有力,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生态经济沟建设理论与技术”,并给出了一个鲜活的地域指向——“太行山”。这让我立刻联想到,在中国的腹地,群山连绵,地形复杂,既有宝贵的生态资源,也面临着发展经济的挑战。我猜想,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解决太行山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具体问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生态经济沟”这一概念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它或许是一种将自然沟谷进行生态化、经济化改造的模式,也可能是在山地地形中人工构建的生态廊道。书中的“理论”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解释为什么“生态经济沟”能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可能涉及到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持等生态学原理,以及成本效益分析、产业联动等经济学机制。而“技术”部分,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它会不会提供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指南,例如如何进行选址、规划、设计,如何选择适宜的植被和物种,如何构建水利设施,如何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植养殖,甚至如何与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相结合。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的专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