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图】正版 民间借贷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上下册) 王林清 法律出版社 法律实务

【中法图】正版 民间借贷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上下册) 王林清 法律出版社 法律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林清著 著
图书标签:
  • 民间借贷
  • 借贷纠纷
  • 裁判思路
  • 法律实务
  • 案例分析
  • 法律出版社
  • 王林清
  • 合同纠纷
  • 金融法律
  • 司法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法律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82493
商品编码:16927044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页数:1222
字数:121000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民间借贷纠纷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上下册)

ISBN:9787511882493

定格:238元

作者/编者:王林清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8月

 

编辑推荐:

★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起草人独奉
★一部资料翔实、见解精辟、内容丰富、论证严谨、结论客观的理论与实务融洽无间的精华之作
★一部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热点纷呈、焦点集聚、难点释惑的学术与专长相得益彰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涵盖民间借贷所有领域,体现全面性
◆逻辑演绎实务裁判思路,体现指引性
◆密切结合新型金融形态,体现创新性
◆紧扣司法解释背景原意,体现性
◆荟萃理论研究成果,体现专业性
本书是人民法院二级法官、民间借贷司法解释起草人在多年研究过程中,对其收集的大量民间借贷实务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在汲取法学理论界很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审判实践写作而成。对民间借贷纠纷中的主体、诉讼程序中的涉及的各种问题、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民间借贷与其他行业的对比分析、互联网金融下的民间借贷、民刑交叉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辅以“同类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迅速帮助读者定位问题焦点,每一个问题下附作者倾向,大程度还原法司解起草人的原意,对从事相关业务法官、律师和法律顾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引意义。

 

书摘:

民间借贷是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信用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国家金融相对应,它是一种内生的、便利的融资方式,其产生与发展具有浓厚的传统渊源。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有关于民间借贷的记载,随后的历朝历代,民间借贷也一直存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钱庄、票号、典当行成为民间借贷的主要组织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实体经济发展较快,各类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正规金融合理补充的民间借贷,因其手续简便、放款迅速而日趋活跃,借贷规模不断扩大。而近年来,民间借贷更已成为广大企业、其他组织或者自然人获得生产、生活资金来源的重要借贷渠道,在补充正规金融、加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民间金融活动风险巨大,对民间资本的有效监管和健康引导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积极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的潜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制度,以支持民间资本的发展。应当说,鼓励和扶持民间借贷产业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作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中,特别指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而对于民间金融活动的管理当然也要遵循经济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市场体系的架构。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继续深化和宏观政策调整的持续影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的连续调整,受金融危机等全球经济形势影响,部分地区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趋势加强,各类企业特别是县域及以下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资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随之而来产生了大量的矛盾和纠纷,导致全国各地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的数量逐年递增,并呈现出“井喷式”上升趋势,给全国各地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该类纠纷的妥善解决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调整民间借贷的立法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数量有限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中,并以此艰难地维系对民间借贷的主体、利率、担保等诸多疑难问题的规范。民间借贷纠纷看似简单,但经过调研发现,这类纠纷实则牵涉大量的法律部门,至少还涉及担保法、侵权法、婚姻法,甚至还涉及继承法,更由于民刑交叉等程序性问题还涉及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审判实践中,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逐年迅猛增长的情况下,现有规定零散且不具体。如,1991年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zui为集中规范民间借贷案件审理工作的司法解释,但其规定不是过于原则,就是陈旧过时,甚至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相互冲突,缺乏统一指向,不足以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很好地引导和规制,以致民间借贷活动中违法行为猖獗,给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当然,这也与立法的滞后性等客观情况有关。实践中,随着民间借贷活动从较发达的东南部沿海向全国扩散,民间借贷纠纷囿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地方政策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程度不同,各地法院对该类纠纷的规范尺度和裁判标准也不统一。从立案审查到举证证明责任的确定,从事实认定到冲突性规范的适用,都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部分高级法院虽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统一本辖区法院的裁判标准,但亦只能作为一地的参考,难以在全国推广适用。
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人民法院终于在2015年8月6日正式公布了《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一司法解释的公布实施,不仅是审判服务大局、创新工作思路的体现,更是在完善民间借贷立法、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立法的滞后性和语言表达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这部司法解释只能对民间借贷审判工作中的一小部分问题进行规制,无法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解决民间借贷案件中呈现出的更多的新型、疑难问题。尤其是现阶段全国各地出现的纠纷既有共性,也有各地的现实特点,只能通过更加深入地研究尽可能多的具体问题,才能便捷有效地解决现实纷繁复杂的情况。
正是基于此,我对多年研究过程中收集的大量实务问题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参考和学习了大量的资料,在汲取了法学理论界很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审判实践的特点展开了写作。写作过程中,对于很多疑难和争议问题,都融入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并试图提出或具可行的裁判思路。初衷虽好,但过程坎坷,虽然多年来用心累积、潜心学习,但仍因为资质愚驽迟钝,学识肤浅短视,书中的部分观点仍需推敲,值得商榷,甚至有的论证含糊晦涩,有的结论为时过早。但我认为,即便能为审判实践中处理民间借贷案件提供少许启发和思路,为金融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些许线索和资料,也是值得付出如此之大艰辛和努力的。
感谢在工作中给予我批评、指正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杜万华专委,他对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常常让我敬佩不已;感谢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杨临萍、副庭长程新文、廉政监察员沈秋媛大姐以及在民一庭挂职交流的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唐林副院长,他们对我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为我创设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姚辉在专业领域给予了我很多培养和教诲;我所在合议庭审判长韩延斌给为我提供各种有益的帮助。在本书写作期间,崔建远教授、刘凯湘教授、李永军教授、张卫平教授、肖建国教授为我释疑解惑,厘清了许多学术问题;证监会处罚委张子学师兄和法律部陈黎君处长、银监会法规部徐文胜处长、央行条法司王晋副处长为我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参酌的资料;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学习了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在此仅向作者致意。在这条艰辛的法律职业路途上,一直有师有友相伴,为了我心中的法律之梦,为了我信仰的法律之魂,我还会坚持不懈地往前跋涉。
感谢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孙东育社长以及本书责任编辑黄倩倩女士,正是他们以专业的视角和独具的目光,才促成本书高质量的出版。
书中的问题虽然是依据现有法律框架得出的结论,但都是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得出的个人观点,囿于学识和能力,定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谬误,诚求各位读者不吝指正,帮助我在理论与实务结合研究的进程中取得更多成绩。

目录

CATALOG

上册


民间借贷与诉讼程序1

节民间借贷纠纷的受理范围3

第二节民间借贷案件的管辖25

第三节民间借贷案件的送达66

第四节民间借贷案件的保全91

第五节民间借贷案件的救济96

第二章
民间借贷与借贷主体117

节民间借贷的主体119

第二节民间借贷案件的当事人140

第三章
民间借贷与合同效力179

节民间借贷合同的成立181

第二节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194

第四章
民间借贷与典当行业241

节典当法律关系243

第二节典当业务与营业规则281

第五章
民间借贷与法律适用329

节民间借贷中的诉讼时效331

第二节民间借贷中的不法债务369

第三节民间借贷中的准契约381

第四节民间借贷中的责任承担398

第六章
民间借贷与投资理财411

节民间借贷中的投资413

第二节民间借贷中的理财446

第七章
民间借贷与夫妻债务461

节民间借贷中的夫妻共同债务认定463

第二节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个人债务的认定517

第三节家庭内部的民间借贷558

第四节民间借贷中的情感债务571

 

下册

第八章
民间借贷与民刑交叉587

节民间借贷中的非法集资589

第二节民间借贷中的民刑交叉程序的处理616

第三节民间借贷中涉及刑事的民事实体处理656

 

第九章
民间借贷与网络金融673

节互联网下的金融理财675

第二节民间借贷中的P2P网络借贷700

第三节P2P网络借贷的担保717

第四节P2P网络借贷的债权转让731

第五节网络借贷的法律监管738

 

第十章
民间借贷与事实认定759

节民间借贷案件的事实审查761

第二节民间借贷案件的举证证明责任812

第十一章
民间借贷与债的转移845

节民间借贷中的债权转让847

第二节民间借贷中免责的债务转移928

第三节民间借贷中并存的债务转移937

第十二章
民间借贷与债的担保965

节民间借贷中的应收账款担保967

第二节民间借贷中的保证989

第三节民间借贷中的人保与物保的混合1005

第四节民间借贷中的公司担保1019

第五节民间借贷中的特殊担保1041

第十三章
民间借贷与利率利息1065

节民间借贷的利率1067

第二节民间借贷的利息1108

第十四章
民间借贷与虚假诉讼1143

节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界定1145

第二节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防范与处理1161

第三节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救济与规制1194


《合同法前沿与热点问题研究》 主编: 张伟 教授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内容提要: 本书是合同法领域前沿理论与司法实践热点问题的深度综合研究。本书汇集了国内顶尖法学专家和资深法官的智慧结晶,旨在为合同法学者、律师、法官及企业法务人员提供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务指导性的参考平台。全书共分六大部分,涵盖了合同法领域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与争议焦点。 第一部分:合同自由与限制的边界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市场经济背景下,合同自由原则的内涵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限度。重点分析了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原则对合同意思表示的矫正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1.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审查标准: 探讨了在电子合同、格式合同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如何界定和审查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分析了重大误解、欺诈、胁迫等传统意思表示瑕疵的司法认定标准的变化。 2. 情势变更原则的现代适用: 结合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的剧烈波动,详细阐述了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与不可抗力、履行不能的区分。特别关注了疫情、国际贸易摩擦等特定情境下的适用难点。 3. 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的界限: 剖析了合同订立时和履行过程中出现显失公平情形的救济路径。重点分析了“乘人之危”的认定标准,尤其是在金融借贷、资产处置等高风险交易中的适用要件。 第二部分:典型合同的疑难问题解析 本部分聚焦于实务中争议最大、法律适用最为复杂的几类典型合同。 1. 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与所有权保留: 详细梳理了不同运输方式下风险转移时间点的认定规则,并结合新修订的《民法典》规定,分析了所有权保留条款的效力范围和对抗第三人的规则。 2. 服务合同的瑕疵履行与法定解除权: 针对工程承包、技术服务、法律服务等合同,探讨了“不完全履行”的界定,以及在服务质量不达标时,非违约方行使法定解除权的构成要件和程序要求。 3. 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性质认定与风险分配: 深入探讨了融资租赁合同与分期买卖合同在法律性质上的区别与联系,重点分析了承租人违约后的返还义务、租金支付以及残值处理等关键环节的裁判思路。 第三部分:电子合同与数据交易中的法律规制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合同和数据交易已成为合同法领域的新兴议题。 1. 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与认证: 探讨了eID、数字证书、生物识别技术等不同电子签名形式的法律效力认定,以及在发生争议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进行有效存证和认证。 2. 数据交付与使用权的界定: 针对数据作为新型标的物的特点,分析了数据买卖合同中“交付”的内涵,以及数据使用权与数据所有权的分离与规制,强调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合同履行中的优先地位。 3. 平台责任与用户协议的有效性: 聚焦于电子商务平台、SaaS服务提供商等平台型合同主体,研究了平台服务条款(用户协议)的格式条款效力认定,以及平台在数据泄露、服务中断等情形下的合同责任承担问题。 第四部分:违约责任的认定与救济体系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精细化的违约责任认定和救济体系。 1. 可预见规则的本土化适用: 详细分析了《民法典》规定的可预见性规则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的具体操作标准,重点区分了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认定边界。 2. 违约金的司法调控与自由裁量权: 结合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深入分析了法院对约定过高或过低的违约金进行调整的原则和幅度,强调了对违约金性质的区分(惩罚性或补偿性)。 3. 替代性救济措施的优先适用: 探讨了在继续履行、停止侵害、要求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多种救济措施中,如何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确定最恰当的救济方式,并分析了债权人行使选择权的限制。 第五部分:合同效力与无效的认定标准 本部分对合同效力这一基础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化研究。 1. 效力待定合同的范围界定: 重点分析了无权代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等效力待定情形下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对人催告权的行使要件。 2.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认定: 探讨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与“取缔性规定”的区分,以及效力性规范与管理性规范在判断合同无效时的适用区别,旨在避免过度干预市场交易。 3. 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与意思自治的平衡: 研究了无效合同的溯及力问题,以及在当事人基于信赖利益已进行部分履行的情形下,如何合理分配财产恢复原状的成本与损失。 第六部分:合同解除权与合同权利的转移 本部分关注合同关系存续过程中的重大变动——解除权的行使和合同权利的让与。 1. 约定解除权与法定解除权的竞合: 分析了当事人既约定了解除事由,又存在法定解除事由时,解除权的行使顺序和效力认定规则。 2. 不安抗辩权的动态行使与担保: 详细阐述了不安抗辩权在履行过程中的动态发展,以及当事人提供担保后的抗辩权消灭机制。 3. 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转让: 结合《民法典》的最新规定,研究了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所需的通知和同意要件,特别是涉及企业并购、债务重组等复杂交易中的转让效力问题。 本书结构严谨,论述深入,既有对基础法理的扎实把握,又不乏对最新司法实践和前沿科技带来的法律挑战的敏锐洞察,是合同法领域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在准备一些关于民间借贷的法律讲座,需要搜集相关的最新观点和实务动态。这套书的“裁判思路”部分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它能否帮助我理解当前司法实践中对民间借贷纠纷的最新裁判趋向?我希望书中能够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法律问题,如“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效力”、“借贷合同的解除与变更”、“保证责任的承担”等,进行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并给出不同情况下的裁判依据。如果书中能够引用权威的司法解释,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阐释,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备课的有力助手,帮助我向听众传达最前沿、最权威的法律信息。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法院工作的法官,我深知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繁杂和棘手。这类案件往往涉及大量事实认定,证据收集困难,且当事人情绪波动大,处理不当极易引发二次纠纷。因此,一套真正能够指导实务、梳理脉络的书籍,对于我们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至关重要。我关注这本书的“规范指引”部分,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办案流程,包括案件受理、证据审查、调解、判决等各个环节。尤其是在涉及担保、欺诈、套路贷等复杂情形时,书中能否提供具体的审查标准和应对策略?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法律文书范本,或者提供一些与实务紧密结合的案例分析,那将对我们日常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评分

在学术研究领域,能够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是极为难得的。我了解到这本书由王林清教授撰写,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的保证。我对王教授在民事诉讼法和民间借贷领域的研究成果早有耳闻,深信他能够从学术的高度审视民间借贷纠纷,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裁判规则。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民间借贷的本质、构成要件、证据规则、风险防范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严谨的裁判逻辑。如果书中能够引述相关的法学理论和学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地分析,那就更具学术价值了。我想,这套书不仅仅是给实务工作者看的,对于法学研究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厚实而有质感,印刷清晰,排版合理,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扉页的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专业与严谨的气息,非常符合法律专业书籍应有的风格。封面设计同样是点睛之笔,既有学术的沉稳,又不失实用性的考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价值。每册的厚度适中,既保证了内容的充实,又方便携带和查阅,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恰到好处。装订牢固,书脊平整,细节之处彰显了出版社的用心,作为一名对书籍品质有一定要求的读者,我对这套书的外在表现非常满意,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在打开书页之前就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民间借贷这个话题充满好奇,也深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一本真正能够指导实践、条理清晰的书籍并非易事。这套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方向,其标题就直接点出了核心——“裁判思路与规范指引”,这正是许多法律从业者和普通民众所急需的。我非常欣赏它试图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具体的办案思路,并提供清晰的操作规范,这种“接地气”的做法,对于理解和应用法律非常有帮助。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各种典型案例,分析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可能遇到的难点和疑点,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书中能够融合最新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那将更是锦上添花,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评分

书籍不错,就是书脊有伤,估计是物流的问题,以后要加强对书脊的保护哟!

评分

书籍不错,就是书脊有伤,估计是物流的问题,以后要加强对书脊的保护哟!

评分

书籍不错,就是书脊有伤,估计是物流的问题,以后要加强对书脊的保护哟!

评分

好,法律人必备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书籍不错,就是书脊有伤,估计是物流的问题,以后要加强对书脊的保护哟!

评分

书籍不错,就是书脊有伤,估计是物流的问题,以后要加强对书脊的保护哟!

评分

书籍不错,就是书脊有伤,估计是物流的问题,以后要加强对书脊的保护哟!

评分

好,法律人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