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常谈--(精)国民阅读经典
原价:20元
作者:朱自清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4-1
ISBN:9787101100396
字数:120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编辑推荐
一本普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佳作。一条畅游中国文化源流的可靠“航船”。
散文家朱自清以通俗流畅、深入浅出的文字,提纲挈领地解读了“诸子家”“汉赋”“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楚辞》《说文解字》等国学典籍,客观持平,博采众长,见解精辟。
目录
《说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培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附录一 《唐诗三首》指导大概
附录二 《封建论》指导大概
附录三 重印《经典常谈》序
附录四 读《经典常谈》
内容提要
《国民阅读经典: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
文摘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字里行间的温度。它不像某些评论那样冷峻地审判和解构作品,而是充满了对文字创造者及其作品的深切同情与理解。在描述那些文人墨客的创作心路历程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体谅和尊重,让人倍感温暖。我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些作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内心挣扎与创作冲动的交织。这种共情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文学史的认知,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代划分和流派标签,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留下自己声音的记录。这种人性化的叙事策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让人觉得与这些历史上的伟大灵魂靠得更近了。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通透”。它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作者对文学现象的剖析,即便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提供了看待当下文化现象的一把绝佳钥匙。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比如他对某些作品的评价,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之下的时代印记和人性挣扎。它没有使用任何晦涩的学术黑话来标榜自己的学识,所有的论述都建立在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这使得即便是初涉文学殿堂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启发。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深刻,往往以最朴素的外表出现。
评分阅读此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关于“如何保持阅读的本真”的深刻反思。在如今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占据主导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快速消费内容的习惯中,而忘记了慢下来,细细品味一句好话的价值。这本书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者,它用自身的典范,展示了深度阅读所能带来的丰厚回报。它没有直接批判快餐文化,而是通过展示经典文学的深度和广度,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回归到对文字的敬畏与审慎。每一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边的一本旧书,尝试用作者所倡导的那种“带着问题去读,带着感受去写”的方式重新审视一番。它成功地在我的内心深处,重新点燃了对“慢阅读”和“精思考”的向往之火。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和行文节奏,简直是一次精妙的思维漫步。初读时,我感到一种意料之外的轻盈,它不像传统散文集那样有着明确的论点和强烈的目的性,反而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片段,时而聚焦于某个具体的艺术手法,时而跳跃到对某种文人群体精神气质的描摹。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断裂,反而形成了一种迷人的韵律感,如同行走在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上,每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转一个弯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些审美概念时,那种近乎音乐般的遣词造句,每一个词语仿佛都经过了精确的称量与摆放,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同时又保持了语言的音乐性和感染力。读完之后,那种满足感并非知识点堆砌的成就感,而更像是经历了一场精致的艺术熏陶,心胸为之开阔,对语言艺术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这本《经典常谈》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偶然在旧书店的角落里翻到了一本被时间温柔拂过的老友记事录。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毕竟“经典”二字自带一种不容置疑的肃穆感,然而,朱自清先生的文字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你如何阅读,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辈,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远晦涩的文学脉络,用最贴近生活的比喻和最细腻的笔触一一梳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阅读的乐趣”和“如何与文本对话”的探讨。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名家名篇的不可逾越性,反而鼓励读者保有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去发掘文字背后的生命力。那种温润而又不失力量的文字风格,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卸下了阅读时的防备心,真正沉浸到对美的追寻之中。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向内审视的力量,它不教你如何成功,但教你如何更好地做一个人,一个有温度、有思考的阅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