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文观止(上下册)(中华经典藏书 升级版) | 作者 | 钟基,李先银,王身钢注 |
| 定价 | 60.00元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ISBN | 9787101113624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700000 | 页码 | 1116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高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吴楚材、吴调侯《序》),吸收借鉴了古人选文的经验,避免了一些错误,所以他们自认为这本选文是“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吴调侯《序》)。“观止”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代乐舞,当看到《韶箾》时,便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观止”就是好到极点的意思,吴楚材、吴调侯把“观止”用来作书名。 《古文观止》自问世以来,三百多年间以其选文名篇荟萃,篇幅适中,雅俗共赏,一直盛行不衰,是古文启蒙的必备书,也深受古文爱好者的推崇。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认为,好的经典读本,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篇目,更在于它如何引导读者进入那个遥远的文本世界。这本书的选篇广度确实令人称赞,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文体的代表作,从骈文的华丽到散文的雄健,再到哲理的深邃,都有所涉猎。但更让我期待的是那些注释和译文的处理方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如果注释能够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既能满足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初学者不至于望而却步,那才算得上是一套真正的“良师益友”。期待能从中领悟到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和历史的沉淀。
评分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如果内容质量真的如宣传的那般优秀,那么这个价格区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不过,对于一本工具性的阅读材料,我更看重的是它的耐用性和实用性。比如,装订是否牢固,长时间翻阅后内页是否容易脱落?印刷的油墨是否容易蹭到手上?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其实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我希望它是一本可以伴随我多年、随时可以翻阅查阅的“常青树”式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看完一季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如果实物能经得起反复摩挲和检验,那它就真正具备了收藏和学习的双重价值。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摸上去非常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脆纸板,而是带着点韧性的米白色纸张,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特别是内页的排版,字号大小适中,留白恰到好处,看起来既大气又不失古朴的韵味。装帧设计上融入了古典元素,封面那种淡雅的水墨风格,让人一翻开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样的品质绝对是加分项,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听说这个“升级版”在校注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打磨,这对于我们这些想深入理解古文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希望能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而不是徒有其表。
评分说实话,我对“中华经典藏书”这个系列一直抱有好感,他们出的书往往在选材上比较注重平衡性,既有家喻户晓的篇章,也有一些平时不那么容易接触到的精品。这次的《古文观止》,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注释团队的专业度。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这几位名字,至少在学界是有一定分量的,他们的加入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我尤其关注他们如何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和特殊的语法结构。如果能有扎实的考据和清晰的逻辑推导,那我就愿意为这份匠心买单。毕竟,古文阅读最大的障碍往往就在于理解的偏差,一套好的注本能极大地降低我们亲近经典的门槛。
评分最近一直在为孩子挑选一些能培养其文学底蕴的书籍,这套上下册的分册方式就显得非常人性化。不必一次性面对浩瀚的篇幅,可以分阶段、有重点地去学习和消化。我注意到市面上很多古文选本为了追求数量,内容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缺乏体系感。而这套书既然定位为“观止”,想必在篇章的组织和编排上会有一定的章法和侧重。希望它能按照文体或者时代脉络进行清晰的划分,这样在教学或者自学过程中,就能更好地建立起对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整体认知框架。一个好的脉络,比零散的片段更有助于记忆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