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伯瑞文学奖成长小说系列4册
...And Now Miguel & Jacob Have I Loved
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桥下一家人
关于纽伯瑞奖
就像奥斯卡金像奖每年要颁奖给当年的好影片,美国图书馆协会每年也会颁奖给当年的好儿童图书:一个是给上佳图画书大奖——凯迪克大奖,另一个就是给上佳少年小说的大奖——纽伯瑞奖。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22年设立,旨在鼓励儿童图书界的原创性工作,并向公众强调,对儿童文学的贡献应获得像诗歌、戏剧和小说创作一样的认可。该奖项重视图书的文学性、价值观和品格培养,每年颁发一次,评选对象为上一年度出版的全球优秀英语儿童文学作品,设金奖一名,银奖一名或数名。
纽伯瑞少年小说主题包罗万象:从亲情与友情、到少男少女的情感,从关注种族问题到保护动物与自然;从探险与奇遇到讨论死亡与恐惧……作品既有写实风格的,也有充满奇幻色彩的,但都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内容紧紧围绕启蒙与成长。对少年儿童在现代社会中德智、情感、与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深远意义和重要影响。
1. ...And Now Miguel纽伯瑞:牧童历险记(1954年纽伯瑞金奖)
作者;Joseph Krumgold
出版社: HarperCollins; Reissue (1984年4月4日)
外文书名: 牧童历险记
平装: 256页
读者对象: 8 - 12 岁
语种: 英语
条形码: 9780064401432
商品尺寸: 13 x 1.3 x 19.4 cm
商品重量: 177 g
他想被像大人一样对待,而不是个孩子。
一到夏天,查维斯一家的男人们都要长途跋涉,把羊群赶到山上去。所有的男人,除了米格尔,这个12岁的男孩一直尝试去证明他可以也准备好了把羊群赶到他所爱的桑里代克里斯托山。终于他的心愿达成,也将面临毁灭性的后果。
1954年纽伯瑞金奖作品,一个关于新墨西哥城牧羊人一家令人难忘和深深感动的故事,讲述了12岁的男孩米格尔渴望陪着家人和羊群夏季放牧,希望被认可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2. Jacob Have I Loved纽伯瑞: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1981年纽伯瑞金奖)
作者:Katherine Paterson
出版社: HarperCollins; Reissue (1990年2月2日)
外文书名: 我爱过的雅各布
平装: 256页
语种: 英语
条形码: 9780064403689
商品尺寸: 1.3 x 13.3 x 19 cm
商品重量: 191 g
这部小说不但讲述了孪生姐妹之间嫉妒和矛盾,整个故事充满了心理斗争的描述,并且将当地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自然环境及风土人情也通过非常细腻而生动的文字展现于面前。标题名则来自于《罗马书》9:13:"As it is written, Jacob have I loved, but Esau have I hated."(正如圣经所言:雅各是我所爱的,以撒是我所恶的。)以撒和雅各是兄弟,可弟弟雅各却备受上帝的喜爱。
生长在海湾的双胞胎姐妹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妹妹卡罗琳体弱,但漂亮,长于声乐,因而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照,学业与婚姻也很顺利;而姐姐,外号小吸吸,体魄康健,爱劳动,常去捕蟹卖钱贴补家用,但却引不起父母的一点点“担心”,为此她感到很不平衡……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把姐姐“我”的心理刻画得生动、深刻、入木三分,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曾获得美国“纽伯瑞奖”、美国儿童文学zui佳贡献奖等六个大奖。
3. A Year Down Yonder纽伯瑞:背井离乡的365天(2001年纽伯瑞金奖)
作者:Richard Peck
出版社: Puffin; Reprint (2002年12月30日)
外文书名: 一年下来
平装: 144页
读者对象: 10 - 14 岁
语种: 英语
商品尺寸: 13 x 1 x 19.7 cm
商品重量: 1.2 Kg
1937年,由于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玛丽·艾丽斯的父亲失业了,她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多年的大城市芝加哥,去奶奶居住的小镇读书。
在小镇生活的一年中,玛丽目睹奶奶干了许多冒险的事:为了参加学校举行的万圣节晚会,她偷来山核桃和南瓜做成馅饼,拿去让大家分享;在停战纪念日那天,她逼富人拿出钱来,救助在战争中受伤的青年;在寒冷的夜晚,她穿过白雪皑皑的田野,去设下陷阱套狐狸换取零花钱……
开始,玛丽感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怪异和不可思议。随着时间的流逝,玛丽渐渐理解了奶奶,她学得性格刚强的奶奶心地善良,愿意尽力帮助穷人。她也从奶奶那儿学到了许多生活的技能。
回到芝加哥后,玛丽无法忘记在小镇与奶奶共同度过的365个日日夜夜。在她举行婚礼的那天,她终于又回到了奶奶身边。
4. The Family Under the Bridge? 纽伯瑞:桥下一家人(1959年纽伯瑞银奖)
作者:Natalie Savage Carlson
出版社: HarperCollins; Reissue (1989年2月15日)
外文书名: 桥下的一家
平装: 128页
读者对象: 8 - 12 岁
语种: 英语
条形码: 9780064402507
商品尺寸: 13 x 0.7 x 19.4 cm
体会人间真情,感受爱的真谛、人性的真善美,揭示爱与责任,本书不愧是作者“流浪汉”文学系列的巅峰之作
——《出版者周刊》
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透出一丝幽默,是令人欲罢不能的佳作。
——《学校图书馆杂志》
在巴黎生活着一个上了年纪的流浪汉,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横跨塞纳河的大桥底下便是他的栖身之所。一天傍晚,当他返回住处时,发同自己的地盘儿居然被三个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给占了。他既吃惊又生气,要把他们赶走。后来,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甚至替他们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妈妈照顾他们,而这三个孩子也早已把他当作自己亲爱的爷爷了。阿曼德重新找到家的感觉,与此同时,他也深知孩子们zui渴望、zui需要的就是一个真正的家。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愿望,阿曼德决心搸起来,不再以乞讨为生。他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谋到了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将与孩子们的妈妈一起共同支撑起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慢品细读的佳作,它绝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式读物。它的影响是缓慢渗透的,可能在你合上书本很久之后,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书中的某个场景、某句对话会突然闪现,让你重新体会到故事带来的震撼。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完整、可信的世界观,让读者能够全情投入,并从中汲取力量。我个人认为,它在处理复杂家庭关系和手足竞争方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揭示了爱与占有欲之间那条模糊不清的界限。这本书的重量不在于它告诉你该怎么做,而在于它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会这样”。对于追求阅读深度和思想碰撞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次不容错过的精神洗礼,值得被反复珍藏和推荐。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巧,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感。叙事视角在不同时间点和人物之间流畅地切换,却丝毫没有造成阅读的割裂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环环相扣的张力。我尤其注意到了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比如某段描写暴风雨来临前的闷热与压抑,直接呼应了角色内部即将爆发的情感冲突,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高明得让人拍案叫绝。我得承认,开头部分我稍微花了点时间适应这种略显克制的叙事节奏,但一旦节奏感被抓住,那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就完全释放出来了。它不依靠廉价的戏剧冲突来吸引人,而是依靠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网,层层剥开,直到你不得不去探究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正动机。这种需要“动脑子”去理解的情节推进方式,恰恰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给予了读者充分的解读空间,让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静中带着一丝忧郁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里。我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看那些插画和字体排版,就觉得值回票价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是高超,她没有急于抛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情节,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织工,慢慢地将故事的经纬线编织起来。我特别欣赏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那些微小的挣扎、不为人知的渴望,都被她捕捉得丝毫不差。读进去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了故事里某个角色的影子,跟着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世界的重量。尤其是在描绘成长期中那种身份认同的迷茫感时,那种“我到底是谁”的叩问,真实得让人心头一紧。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与自我深处的对话,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决定和心境。这种文学层面的厚重感,绝非泛泛之作可以比拟,它需要读者投入足够的情感与时间去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力量。
评分关于作者对青少年心理的洞察力,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她没有将青少年简单地标签化为叛逆或懵懂,而是极其尊重他们复杂且常常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书中的角色们所经历的那些“小小的”背叛、嫉妒、对公平的渴望以及对被理解的强烈需求,都写得入木三分。我甚至在某些角色的焦虑中,清晰地看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影子,那种被误解、感觉全世界都与自己为敌的孤独感,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但又没有陷入过度煽情的陷阱。这种对“成长疼痛”的诚实记录,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或事件的故事,它是在探讨人如何与自我、与他人建立真实联系的永恒命题。读完之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将它推荐给正在经历类似挣扎的年轻人,相信他们会从中获得一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慰藉。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兼具了诗意的优美和现实的冷峻,像一面被打磨光滑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生活本来的面貌。作者的用词考究,许多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都出人意料,却又在语境中显得无比贴切,展现了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富有哲思的内心独白,它们往往简洁有力,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复杂的情感状态,读起来让人忍不住要划线标记。这种文学性的高度,使得这本书在情感冲击力之外,还提供了智识上的满足感。它挑战了我们对“好人”和“坏人”的简单二元对立的看法,展现了人性的灰色地带,那些我们都不愿承认、却又真实存在于每个人心底的幽暗角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一个精准的比喻而感到震撼,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场关于语言潜能的精彩展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