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拒绝成为世界导师的人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
台湾译者廖世德翻译
一辑全面介绍克里希那穆提一生教诲的引论选集
一本彻底阐释自由心灵的生命之书
总括克氏一生中不同阶段对自我、冥思、爱、性、冲突烦恼、生死奥秘、
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真知灼见。
胡因梦、李小龙、狄巴克?乔普拉、葛丽泰?嘉宝
亨利?米勒、阿道司?赫胥黎……他的追随者无数
《全然的自由》是全面介绍克里那穆提一生教诲的言论,也是一部广泛而根本的作品集,总括他一生中不同阶段对自我、冥思、爱、冲突烦恼、生死奥秘、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等的真知灼见。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译者简介:廖世德,台湾台南人,1953年生,专门从事译述工作。
这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他热切地想要去发现真相,完全没有预设模式,他只是纯粹依照实相来生活。
—李小龙
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克氏教诲是我不再变心的真爱。它的分量太重,它的影响太深,它强大耀眼的光束,几乎照亮了内心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胡因梦
我的一生当中,克里希那穆提对我有极深刻的影响,他帮助我突破画地自限的藩篱,获得永生的自由。
—狄巴克?乔普拉(《不老的身心》、《欢喜活力》作者)听克里希那穆提演讲,就像在听佛陀传法,
如此的力道,如此原创的大家之言。
—阿道司?赫胥黎英国著名作家,《美丽新世界》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能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比认识其他任何人都要光荣。
—亨利?米勒(《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作者)
我认为克里希那穆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意义就是:人必须为自己思考,而不是被外在的宗教或灵性上的所左右。
—— 范?莫里森(摇滚明星)
全然的自由Ⅰ
全然的自由Ⅱ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普适性和非教派性。它跨越了文化、宗教和时代背景的限制,直击人类共同的困境——我们如何摆脱内心的桎梏,活出真实的自己。作者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救世主,而是像一个镜子,清晰地反射出我们自身的状态。其中关于“恐惧的本质”的剖析,极为精妙,它揭示了恐惧并非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源于我们对未来的投射和对未知的抗拒。这本书像一剂清凉的药,虽然入口微苦,但对症下药,能有效缓解长期积压的精神疲惫。它带来的不是狂热的信仰,而是一种持久的、内在的平静,这种平静源于对自己真相的了然,而非对外界的依赖,这是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散发着一种令人心安的宁静力量,尽管其探讨的主题关乎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困境,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异常温和而坚定。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以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心”的运作机制。我经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深吸一口气,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个一直被压抑的角落。这种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它迫使你面对自己内心那些不愿承认的冲突和虚妄的执着。它没有提供任何外在的解脱之道,而是清晰地指出,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这些内在束缚的彻底了悟。对于那些长期受困于焦虑、比较和身份认同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视角,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应该”和“必须”,从而为心灵开辟出一条回归本真的道路。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并非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它要求你放下原有的知识框架,用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警觉性去重新审视一切。书中对“权威”和“传统教条”的质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盲目地反对一切既定规则,而是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被灌输的观念进行内在的检验——“这是真实的吗?它服务于我的生命本质吗?”这种彻底的自我授权和精神独立,是当代社会稀缺的品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外部世界的噪音变得更加“迟钝”了,因为内部的清晰度提高了,那些无关紧要的干扰自然就被过滤掉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净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追求线性的逻辑推进,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譬喻和直接的提问,引导读者自行建构理解。这需要读者付出相当的专注力,因为它拒绝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要求主动参与到思想的构建过程中。我发现,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这说明它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多维性和深度。它像一个深邃的湖泊,初看平静无波,但当你静心凝视,便能看到水下复杂而生动的生态系统。那些关于“限制性信念”和“心智的惯性”的描述,精准地击中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思考”,很多时候不过是思维的重复播放,而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打破这种循环播放的魔咒,提供一个清明的间隙,让我们得以喘息和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哲学思辨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只是探讨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认知世界和自我局限性的大门。读完第一遍的时候,很多观点像是重锤一样敲打着我固有的思维模式,那种试图用逻辑去框定一切的冲动被彻底瓦解了。作者的语言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术语堆砌,而是直抵人心的洞察力,仿佛他能看穿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矛盾和恐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观察而不评判”的强调,这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觉察力和毅力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期望投射到当下,从而错失了真实的体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我们重新学习如何“在场”,去纯粹地感知,而不是被头脑中的噪音所裹挟。它不是一本提供速成答案的指南,而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踏上自我探索的漫长旅程,这种深刻性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