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册)
回 周宣王闻谣轻杀杜大夫化厉鸣冤
第二回 褒人赎罪献美女幽王烽火戏诸侯
第三回 犬戎主大闹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
第四回 秦文公郊天应梦郑庄公掘地见母
第五回 宠虢公周郑交质助卫逆鲁宋兴兵
第六回 卫石碚大义灭亲郑庄公假命伐宋
第七回 公孙阏争车射考叔公子晕献谄贼隐公
第八回 立新君华督行赂败戎兵郑忽辞婚
第九回 齐侯送文姜婚鲁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十回 楚熊通僭号称王郑祭足被胁立庶
第十一回 宋庄公贪赂搏兵郑祭足杀婿逐主
第十二回 卫宣公筑台纳媳高渠弥乘问易君
第十三回 鲁桓公夫妇如齐郑子蜜君臣为戮
第十四回 卫侯朔抗王人国齐襄公出猎遇鬼
第十五回 雍大夫计杀无知鲁庄公乾时大战
第十六回 释槛囚鲍叔荐仲战长勺曹刿败齐
第十七回 宋国纳赂诛长万楚王杯酒虏息妫
第十八回 曹沫手剑劫齐侯桓公举火爵宁戚
第十九回 擒傅瑕厉公复国杀子颓惠王反正
第二十回 晋献公违卜立骊姬楚成王平乱相子文
第二十一回 管夷吾智辨俞儿齐桓公兵定孤竹
第二十二回 公子友两定鲁君齐皇子独对委蛇
第二十三回 卫懿公好鹤亡国齐桓公兴兵伐楚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会葵丘义戴周天子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内容提要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是除《三国演义》以外流传广、影响较大的历史演义类小说。关于它的成书年代和著作者,据史料记载,远在元 代的时候,就有一些关于“列国”故事的平话本。到明嘉靖隆庆时代,余劭鱼编辑了平话《列国志》,以武王伐纣的故事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后来是 明末冯梦龙(字犹尤,即墨憨氏)在此基础上,加以改编,对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也有明显的提高,改名为《新列国志》,共 108回。现在流传的《东周列国志》版本,则是清人(清乾隆年间)蔡元放(名界,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对《新列国志》进行了一番修改,并加了序、读法、 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而成。
坦率地说,我原本对这种“复古”的书籍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担心内容会是粗制滥造或者排版混乱。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这书的内页排版极为精妙,虽然是传统样式,但字里行间处理得非常舒服,阅读体验远超预期。装订得也非常牢固,不用担心翻几页线就松了。内容上的编排也很有章法,逻辑清晰,让人读起来很有代入感。作者的叙事风格朴实而富有张力,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那个时代鲜活的人物群像。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老茶馆里,听着说书人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那种沉浸式的体验,真是妙不可言。
评分我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钟情于那些具有时代感的物件。这本书完美地击中了我对于“古朴美学”的所有想象。它的线装设计简洁大气,没有多余的装饰,却在最基本的结构上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恰到好处,既能承载住墨色的晕染,又不会在手中感到脆弱。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传统外观的同时,并没有牺牲现代读者的阅读便利性,文字清晰,装帧结实,这在很多古籍复刻品中是很难得的平衡点。每次抚摸着它的封面,都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奢侈的阅读享受。
评分说实话,现在的书店里能找到这种真正用心做的书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是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产物。但这本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好的东西是需要时间来打磨的。它的手感、气味、甚至翻页时的声音,都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继承,那种手工的痕迹,恰恰是机器无法复制的温度。读完一章,合上书,轻轻抚摸着那麻绳的捆扎处,总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对于那些热爱传统文化、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同好们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它成功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我最近偶然翻开了一本古籍,那装帧的韵味和纸张的触感,简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古朴,那种泛黄的纸张和手工的线装,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一拿到手,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打开书页,那熟悉的繁体字和竖排的布局,虽然需要适应一下,但正是这种感觉,才最对老书迷的胃口。而且,这本的字体印得清晰,排版也考究,读起来并不费劲。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值得细细端详和收藏。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让人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仿佛每一页都有着千年的故事在低语,让人对古代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实在是让人惊喜,那种传统的线装方式,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匠人的心血。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质感是现代印刷品无法比拟的。书页的纸质也选得极好,带着一种淡淡的墨香,翻阅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我之前买过一些仿古书,但很多都只是徒有其表,但这一本从内到外都透着一股“真”劲儿。特别是那些细微的细节处理,比如边缘的做旧效果,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这不像是一本新书,而像是从旧时的书箱里刚拿出来的宝物。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偏爱的人来说,这样的书籍简直是收藏级别的珍品,每一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