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徐霞客遊記全譯(套裝全4冊)
定價:298.00元
作者: 徐弘祖;硃惠榮 注
齣版社:貴州齣版集團,貴州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2210821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34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徐霞客遊記全譯(全4冊)》包括《徐霞客遊記(1)》、《徐霞客遊記(2)》、《徐霞客遊記(3)》和《徐霞客遊記(4)》。我國明代的旅行傢、地理學傢、史學傢、文學傢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閃光的瑰寶。它的手稿,在當時就被人們爭相傳閱、抄錄,被譽為“韆古奇人,韆古奇書”,“世間真文字,大文字”。除瞭我國古代的類書、叢書,作為單一的著作,沒有第二部書能像《徐霞客遊記》這樣涉及如此廣闊的科學領域,包括如此豐富的科學內容,具有這麼多方麵的科學價值,它既是導遊手冊,亦是地學百科全書,它是曆史實錄,更是一本的文學名著。
目錄
前言
n遊天颱山日記 浙江颱州府
n遊名山路綫圖
n遊雁宕山日記 浙江溫州府
n遊白嶽山日記 徽州府休寜縣
n遊黃山日記 徽州府
n遊武彝山日記 福建建寜府崇安縣
n遊廬山日記 江西九江府山之陰為九江府,山之陽為南康府
n遊黃山日記 後
n遊九鯉湖日記 福建興化府仙遊縣
n遊嵩山日記 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n遊太華山日記 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n遊太和山日記 湖廣襄陽府均州
n閩遊路綫圖
n閩遊日記 前
n閩遊日記 後
n遊天颱山日記 後
n遊雁宕山日記 後
n遊五颱山日記 山西太原府五颱縣
n遊恒山日記 山西大同府渾源州
n浙遊路綫圖
n浙遊日記
n江右遊路綫圖
n江右遊日記
n楚遊路綫圖
n楚遊日記
n粵西遊路綫圖一
n粵西遊日記一
n粵西遊路綫圖二
n粵西遊日記二
n粵西遊路綫圖三
n粵西遊日記三
n粵西遊日記四
n黔遊日記一
n黔遊路綫圖
n黔遊日記二
n滇遊路綫圖一
n滇遊日記一
n遊太華山記
n滇中花木記
n遊顔洞記
n隨筆二則
n滇遊日記二
n滇遊日記三
n盤江考
n滇遊路綫圖二
n滇遊日記四
n滇遊路綫圖三
n滇遊日記五
n滇遊日記六
n滇遊日記七
n滇遊日記八
n滇遊路綫圖四
n滇遊日記九
n滇遊日記十
n滇遊日記十一
n永昌誌略
n近騰諸彝說略
n滇遊日記十二
n滇遊日記十三
n雞山誌目
n雞山誌略一
n雞山誌略二
n麗江紀略
n法王緣起
n溯江紀源(一作《江源考》)
作者介紹
文摘
遊天颱山①日記②浙江颱州府③
n 【題解】
n 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徐霞客到浙江旅遊,先遊洛伽山(普陀山),惜未見遊記。以後循海南行,次遊覽天颱山和雁宕山,同行者有僧人蓮舟。《遊天颱山日記》就是他這次遊天颱山留下來的遊記。
n 天颱山在浙江天颱縣北,為我國佛教天颱宗的發源地。徐霞客於三月的末一天自寜海縣城起行,四月初一日進入天颱縣境,四月初九日離開天颱山。他登華,觀石梁飛瀑,欣賞斷橋三麯瀑布及珠簾水,遊寒岩、明岩、鳴玉澗,眺覽瓊颱、雙闕,登赤城,沿途到瞭夫封、萬年、國清、方廣諸寺。“泉聲山色,往復創變”,“攢巒夾翠,涉目成賞”。多姿多彩的景色使徐霞客傾倒。“幾不欲臥”,“喜不成寐”,反映齣他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熱愛。這篇遊記清麗感人的描述,把我們帶進瞭天颱勝景。文中指齣:“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耳。”這是徐霞客早年地理考察的重要結論,他已注意到地形、氣候和植物生長的關係。
n 【原文】
n 癸醜之三月晦④ 自寜海⑤齣西門⑥。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裏,至梁隍山⑦。聞此地於菟夾道⑧,月傷數十人,遂止宿焉⑨。
n 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裏,路有歧,馬首西嚮颱山,天色漸霽。又十裏,抵鬆門嶺,山峻路滑,捨騎步行。自奉化來⑩,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曆忘苦。又十五裏,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嚮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梁,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嚮國清相待。餘然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餘與蓮舟上人就石梁道11。行五裏,過筋竹嶺12。嶺旁多短鬆,老乾屈麯,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裏,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中13,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
這套“中國曆代名著全譯叢書”中的《徐霞客遊記全譯(全四冊)》,無疑是文史愛好者和地理研究者的一份珍寶。我剛拿到手時,首先被它的裝幀和排版所吸引,四冊精裝,紙質厚實,字跡清晰易讀,這對於閱讀這種篇幅浩大的經典作品來說至關重要。我一直對明末的地理考察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原著文言晦澀,許多地名和物候描述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去考證。這套全譯本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譯者顯然在古漢語和地理學方麵下瞭深厚的功夫,不僅忠實地傳達瞭徐霞客的行蹤軌跡,更重要的是,他對那些描述性的文字進行瞭精當的疏解。比如,在描繪喀斯特地貌的復雜溶洞結構時,譯文的流暢性讓我能迅速進入情境,體會到徐霞客麵對奇景時的那種震撼與沉思。它不是那種生硬的逐字翻譯,而是深入理解瞭背後的語境和文化內涵,讀起來更像是一部現代人撰寫的遊記,既保留瞭古樸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理解需求。特彆是附錄中對關鍵地名的考證,對於理解明代的行政區劃和地理演變提供瞭極大的便利。
評分我是一個對古代博物學和自然哲學非常著迷的讀者,對我而言,《遊記》的核心魅力並不完全在於“走瞭多遠”,而在於“看到瞭什麼”以及“如何思考”。這套四冊本的翻譯工作,恰恰捕捉到瞭徐霞客那套嚴謹的、近乎科學傢的觀察視角。在翻譯涉及礦物學、水文學,甚至是植物分布的段落時,譯者沒有使用過於現代化的、可能歪麯原意的術語,而是采用瞭既準確又貼閤當時語境的錶述。比如,關於“水石相搏”、“土質差異”的描述,譯文清晰地展現瞭徐霞客進行實地比較和記錄的過程,這與我們今天理解的經驗主義科學是高度一緻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他筆記中油墨和山中濕氣的混閤味道。這種翻譯的深度,使得即便是對科學史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感受到其思想的先進性。它不隻是一本遊記,更是一部凝結瞭明代知識分子探索自然精神的活態文獻,這套譯本成功地將這份精神氣導嚮瞭當代。
評分這四冊書的裝幀和版本設計體現瞭一種對“叢書”整體性的尊重。雖然我隻聚焦於《遊記》這一本,但其統一的版式、統一的字體風格以及對曆史背景的同步處理,讓人聯想到這是一個經過精心規劃的宏大工程。對於像我這樣希望係統性閱讀中國古代重要典籍的讀者來說,這種體係感非常重要。具體到《遊記》本身,最讓我欣慰的是,譯者似乎對不同地域的風俗人情記錄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徐霞客不僅僅是地理的記錄者,他也是社會風貌的觀察者。譯文中對少數民族的稱謂、對地方習俗的描述,都保留瞭那個時代的視角,但同時又通過細緻的譯注,避免瞭現代讀者可能産生的誤讀或偏見。這種處理方式顯示齣譯者高度的文化自覺性,他們既尊重曆史文獻的原始麵貌,也肩負著引導當代讀者正確理解曆史的責任。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值得擁有並反復研讀的精品譯本。
評分坦率地說,市麵上關於《徐霞客遊記》的譯本不少,但很多要麼過於追求“流暢”,導緻原文的精妙和艱澀感被稀釋殆盡,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閱讀體驗極差。這套全譯本在“可讀性”與“忠實度”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這從其行文風格上就能明顯看齣。它的語言節奏感很強,尤其是在描繪長途跋涉中的艱辛與孤獨感時,譯文的遣詞造句顯得沉穩而有力,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但又絕不拖遝。我注意到,對於一些充滿詩意或哲理的句子,譯者采取瞭“意譯為主,兼顧形似”的策略,使得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不會遺漏原著中蘊含的東方古典美學。這種翻譯策略,讓這部作品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可以隨時翻閱、細細品味的文學經典。它成功地完成瞭“活化”古籍的任務,讓徐霞客這位偉大的旅行傢,能夠用當代人理解的方式,繼續他的精神遠行。
評分過去閱讀《徐霞客遊記》,常常因為缺乏足夠的地理背景知識而感到頭疼,很多時候,我隻能大緻跟隨其遊曆路綫,卻無法真正“看見”他所描繪的山川河流的細節。然而,這套全譯本的價值遠不止於將文言轉化為白話。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腳注和尾注中提供的詳盡的“地理注釋體係”。例如,當徐霞客描述某個山榖的走嚮或某個泉水的源頭時,譯者會結閤現代地圖資料和曆史文獻,標注齣對應地點的現代名稱及其具體坐標範圍。這使得原本“遊走於古今之間”的閱讀體驗,變得異常立體和可追溯。我甚至嘗試對照著現代的衛星地圖來閱讀,發現徐霞客的觀察精度之高,令人嘆為觀止。這套書的譯者似乎是抱著一種“為後人導航”的態度來完成這項工作的,他們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文字轉換,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可供驗證的、與文本對應的地理空間模型。這對於那些希望進行“重走徐霞客之路”的探險者或學者來說,簡直就是一份不可或缺的行動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