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着思考:人、狗、意义和死亡 | ||
| 定价 | 48.00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1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1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英】马克·罗兰兹 著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0 | |
| 字数 | 0 | |
| ISBN编码 | 9787300251868 | |
本书作者是一位哲学家,其著作《哲学与狼》被翻译成15种文字。而跑步是他另一大爱好,其很多思考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本书介绍了他与他心爱的狼Brenin在威尔士,沿着法国海滩和爱尔兰山脉徒步之旅,以及与他的混血哈士奇在佛罗里达沼泽地的徒步。这些回忆温暖、传奇充满了诙谐和幽默。特别是那些由运动触发的迷人的冥想,关于死亡,中年危机和生命的意义的思考,引人入胜。
马克·罗兰兹(Mark Rowlands),英国迈阿密大学的哲学教授,其《宇宙末期的哲学家》和《我从电视中所学的》是颇受大众欢迎的哲学著作。《哲学家与狼》被翻译成15国文字。
目录
1�逼鹋芟�
2�笔�山
3�碧焐�会跑
4�泵拦�梦
5�币恋樵暗纳�
6�钡细翊蟮�
7�弊杂傻谋呲�
8�敝谏瘛⒄苎Ъ摇⒃硕�员
鸣谢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给我一种非常跳跃但又充满内在逻辑的感受。它似乎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线或者主题分类来展开的,而是更像一个意识流的记录,从一条狗的习性联想到人类的社会结构,再跳跃到对永恒的追问。这种看似松散的叙事方式,恰恰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真实状态——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从一个点跳到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点,然后才在回溯时发现其中的微妙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狗”这个角色时的手法。宠物往往是人类最纯粹的情感投射对象,通过观察一个生命体如此简单、无条件地活着,来反观人类复杂而多余的烦恼,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对比。我想知道,作者具体是通过哪些瞬间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也体会到这种“生命的简单美好”?是清晨的散步,还是临睡前的依偎?这些细节如果描绘得足够生动,就能让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瞬间落地,变得可以触摸。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私密的对话,而不是正式的讲座。它要求读者也调动起自己的记忆和情感经验,去填补那些留白的思考空间。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上的时候,我对这个书名里的“跑着思考”这几个字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思考和行动,尤其是像跑步这种高强度的身体活动结合起来,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我期待作者能在这本书里深入探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思想火花,是不是比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更能触及事物的本质。我猜测,作者可能通过分享自己的跑步经历,比如在长距离奔跑中,思绪是如何从最初的杂乱无章,逐渐沉淀、聚焦,最后形成一些深刻见解的过程。会不会涉及到那种跑完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清晰了的瞬间?另外,“人、狗、意义和死亡”这个组合,听起来就非常宏大,似乎涵盖了生命中最基本也最沉重的话题。我尤其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一条狗的陪伴,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追问联系起来的,这中间的过渡会不会显得自然而然,还是有些刻意的哲学拔高。如果处理得当,这会是一次非常动人的阅读体验,它能让我们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直面那些我们常常回避的核心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在运动的汗水和哲学的沉思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跑步的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带着身体去思考人生的指南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接地气,又不失深度的文字,而不是空泛的说教。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开篇,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感所吸引。作者似乎毫不设防地将自己内心最柔软和最脆弱的一面袒露出来,尤其是在谈及“中年危机”这个话题时,那种中年人特有的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和对自我价值重塑的渴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想象,对于许多正处于人生下半场的朋友来说,这简直就是一面镜子。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处理“宗教哲思”的方式,它不是那种教条式的布道,而更像是一种在迷茫中寻找慰藉的个体探索。他似乎在对比不同信仰体系或哲学流派的观点,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内心安宁的锚点。这种不确定性,这种挣扎,反而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平衡“迷人的冥想”和现实压力之间的张力的。毕竟,思考生命意义并非总是一件优雅的事,它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焦虑。如果作者能坦诚地展现这种“迷人”背后的挣扎与痛苦,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就更胜一筹。我期待的不是一个找到了标准答案的智者,而是一个仍在路上,且愿意分享其坎坷心路历程的同行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感觉是兼具散文的优美和随笔的犀利,读起来很畅快。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是一次对“活在当下”的深刻致敬,但不是那种肤浅的励志口号,而是基于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后得出的结论。作者似乎通过反思“中年”——这个充满失落与重估的阶段——来重新校准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跑步,作为一种对时间的消耗与丈量,成为了他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媒介。我推测,书中一定有精彩的段落,描述了当跑者的心率达到某个阈值时,时间感是如何被拉伸或压缩的。这种生理体验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对“永恒”的理解,是非常值得深思的。此外,书中对“宗教”的探讨,很可能是一种对超越性的渴望的文学化表达,即人类不甘于只做纯粹的生物体,而总是在寻找一个更大的叙事框架来安放自己的灵魂。这本书的魅力可能就在于,它将最个人的焦虑,提升到了最普世的哲学困境,并提供了一种通过身体力行来寻求答案的路径。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值得拥抱的生活态度。
评分不得不说,作者在语言的驾驭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他的用词考究,句子结构复杂多变,但又丝毫不显晦涩,反而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这种文字魅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学探讨,变得赏心悦目。例如,他对“死亡”的论述,我猜测一定不是简单的生物学解释,而是融入了大量对文化、历史乃至个人情感的观照。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用精妙的比喻,来描绘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和接受之间的微妙平衡。书中关于“意义”的探讨,也必须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现代人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意义的真空,而作者似乎试图从个体经验——跑步、陪伴、衰老——中去重新打捞和定义这些意义。如果他能提供一套可以供读者参考的“意义构建工具箱”,哪怕只是理念上的,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会大大提升。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像打磨过的宝石,每一面都反射着不同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要停下来,细细把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