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二)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图书发行部 | 出版时间:2017-12-01 |
| 作者:熊春锦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68.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1173448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系统介绍了智德的修身内涵和治事与治世意义。智德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子系统之一,本质属性是一种德性能量,既具有品格性,也具有能量性,是构成万物生命活力的先天之本。智德属于一种天阳能量,畜养心识而产生后天智识。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分为“智德”、“培智”、“益智”、“明智”四个部分,重点对智德修身的基本理论,老子上善治水的思想以及方法,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论述。通过谈文论字,对智字的本义、释用和分类,智德的定义、内涵以及智慧与愚昧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析。对智德的廉、耻、检、勤四个子系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阐释了如何培智进贤。详细讲解了智德修身的内在生理机制,并解析了益智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耳识的正善治促进智德修身。后通过几则明智故事,深刻阐释了智德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注音版)、《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第一章 智德
第一节 谈文论字说智
一、智的文与字衍变
(一)甲骨文“智”的内涵
(二)金文“智”的内涵
(三)篆文“智”的内涵
二、古圣先贤论智
(一)《黄帝四经》论知(智)
(二)老子《德道经》论智
(三)楚简《五行经》论智
(四)孔子论智
(五)《墨子》论智
(六)《庄子》论智
(七)《化书》论智
第二节 智德的概念解析
一、三元(源)论简介
二、智德的定义
(一)五行属水
(二)肾臟为载体
(三)肾炁
(四)内在元素
三、智识
四、智德为先天之本
(一)其本贵在于肾炁
(二)肾为人之根
(三)肾炁之海
第三节 智慧与愚昧
一、智慧与心、脾、大脑的关系
二、智与慧的关系
(一)生命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智与慧
(二)智识与慧识的阴阳特性
(三)智转慧
(四)智与愚的关系
三、智仪
第四节 智的释用与分类
一、圣治对智的定义释用
(一)什么是圣治
(二)老子为什么提出“绝圣弃智”
(三)符合圣治的智识
(四)圣治之智的释用
二、王治对智的定义释用
(一)王治对智的分类定义
(二)王治对智的层级分类
三、霸治对智的释用
四、智识的强弱分类
五、智识的不足与邪恶分类
(一)智识的不足与异常分类
(二)丑恶邪假类的智识
六、解决智德丢失的总体原则
第二章 培智
第一节 智德的廉耻检勤
一、字析廉耻检勤
二、详析智德之廉
(一)“廉”在修身内求中的应用
(二)“廉”在做人治事中的应用
三、详析智德之耻
(一)“礼义廉耻”四维思想的局限性
(二)“耻”在做人治事中的应用
(三)“耻”在修身求真中的应用
(四)国耻与个人之耻
(五)“不耻”与耻的变异现象
四、详析智德之检
(一)“检”的方式和标准以及分类
(二)内圣外王修身的六“检”标准
(三)检的属性分类
(四)“检”在修身治事中的应用
(五)失检现象分析
五、详析智德之勤
(一)天道酬勤
(二)勤能补拙
(三)勤实为本
(四)精勤专一
(五)罚懒立勤
(六)上勤下顺
第二节 培智进贤
一、退愚
二、识智
三、进贤
第三章 益智
第一节 智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一、智德具备的综合体现
二、智德缺失的综合体现
三、智德的内在生理机制
(一)肾智与心智的关系
(二)心智与肾炁(气)的关系
(三)肾藏智的善用与泄漏
第二节 益智的方法
一、智者乐水
二、智者治水
(一)上善治水
(二)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四)居善地,心善潚
(五)予善信,正善治
(六)事善能,蹱善时
(七)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治水培智贵精
(一)开源
(二)节流
第三节 耳识的正善治
一、耳识对于智德修身的意义
(一)肾开窍于耳
(二)“聽”字解析
(三)倾听的意义
二、耳识的有为而治
(一)“听而不闻”现象说明了什么
(二)耳识“正善治”的方法
第四章 明智
第一节 古代明智故事
一、汴梁斜塔
二、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三、荣方问陈子
(一)道术与算术
(二)“思”与“通类”
(三)“智类之明”与明智
(四)贤人之智与圣人之智
第二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水土治理时不我待
二、扬长避短必定中兴
参考文献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它已经开始影响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在阅读之前,我对一些传统观念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表层,带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是,通过这本书的深入解读,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历史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些概念。它促使我去思考,在快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这些古老的智慧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应用,而不是僵硬地照搬。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鼓励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回归到内心的力量和原则上来寻找支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告诉你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教会你如何带着一份从容和远见,去面对生活中的所有“不确定性”。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因为我知道自己多了一份可以随时取用的精神资源。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集中探讨某一个领域,但没想到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结构。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会发现前一章节的理解得到了新的支撑和拓展,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清晰的逻辑思维。这种层层递进的展开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的阅读动力,让我有种“探秘”的快感。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人生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处理外部冲突,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固的内在世界。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框架,而非简单的结论,这对于想要进行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独具匠心,那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联想到深厚的历史底蕴。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目光就是被它吸引过去的,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致的字体搭配,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翻开扉页,内页的排版和用纸质感也相当出色,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整体装帧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经典。我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现代社会里,我们似乎丢了一些非常宝贵的东西,而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去重新开启那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静静地等待知音的开启。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庄重感,完全没有现代浮躁气息的干扰,让人能更心无旁骛地投入到阅读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得令人敬佩,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者的遣词造句,老练却不失灵动,既有文言的凝练之美,又保持了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流畅性。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默默地回味某些句子,那些句子像打磨过的玉石,温润而光洁,每一个词语似乎都在最恰当的位置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复杂的哲学思想,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当他描述某种高尚情操时,笔下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展开,让人仿佛能闻到古时书房里的檀香味,感受到那种心境的澄澈。这种细腻的笔触,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高不可攀的传统学问,变得亲切而有温度。对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入口,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愉悦性,达到了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和精神洗礼。我发现自己很少能遇到这样能够让人“慢下来”的书籍。它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不会用大段大段枯燥的理论去轰炸读者,而是通过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书中对某种传统品格的阐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化的场景进行描绘。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克己复礼”的那几章,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决策中的盲目冲动,意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在于对自身欲望的恰当约束之后达成的平衡状态。这种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渗透式的,读完一个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在窗边站立片刻,消化吸收其中的深意。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常翻阅,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